生态保护红线的唯物辩证法阐释论文

生态保护红线的唯物辩证法阐释论文

生态保护红线的唯物辩证法阐释

张凯黎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500)

摘 要: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生态红线的提出是以系统把握人与自然、经济之间发展的普遍联系关系为基础,是应用底线思维和适度原则。严守生态红线是对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对立统一的科学把握。

关键词: 生态红线;唯物辩证观;辩证法阐释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1]。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创举,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的内容,生态的红线就是环境的底线,是保证国家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低遵循。目前,生态保护红线相关工作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1 提出生态红线是辩证的联系观的集中体现

全球化使得生态危机不再是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脚步,资源与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生态脆弱、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寻求发展不得不首先克服的障碍。在人类正视并开始反思生态危机的当下,生态文明开始逐步取代落后的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特殊国情下我国的必然选择。生态红线正是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

1.舰船医疗环境影响:舰船医疗场所通常为普通舱室或医疗模块,空间小,加上船上固定设施及医疗队的携带装备,空间更显拥挤,动作的施展受限[3]。外加船体摇晃,通道单一,晕船等干扰因素,医疗操作动作精准度较差。从职业暴露的工作环节分布结果可以看出,手术过程中穿针、器械传递等过程中职业暴露发生比例较高。

人类早已认同“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联系”的观点,但在对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具有阶段性特点。与文明形态的四个阶段相对应,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也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文明时期,一方面,人的生存依赖自然的给予,另一方面,人尚无法在自然中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人对自然的态度表现为绝对的依赖与服从,其主体性无法充分体现。农业文明时期,人为了更好的生存与繁衍,已经开始走向自然的对立面。自然在这一时期遭到过度开发,土地的生命支撑能力大大降低,植被遭到大量破坏、表土状况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部分民族和地区文明在这一时期消亡。到了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的口号越喊越响,人将自然工具化,对其展开无情的掠夺。在“自然无限,资源无价”的错误认识下,自然环境的再生产能力已不能平衡工业化造成的一系列后果,物质生活逐渐丰富是以人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受到威胁为代价的,生态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

“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2],上述落后的文明必将被更先进的文明所取代。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不再延续过去的“主-客二分”的基本观点,即不再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分离和对立的。“人—社会—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世界是由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人、社会、自然在一切层面(存在、价值、意识)都是主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要求系统思维的运用。生态红线的提出既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系统性认识,又是在对辩证联系观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实践。

2 划定生态红线是对辩证的发展观的具体应用

此外,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和动态对生产力内部诸要素及其总体产生影响。首先,自然生产力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配置、自然环境的优劣程度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一旦自然环境被破坏到无法持续供给社会再生产必须的资源时,整个社会再生产就会崩溃。其次,自然环境的质量对参与社会再生产的各因素的影响。就劳动对象而言,优良的自然环境能够保证其数量及质量,从而使得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最大可能的保证。自然环境的质量下降,毫无疑问生产力总体水平也会随之下降。

“资源无限”观点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地球是一个闭合的有容量的复合生态系统。因此,任何意义上来说,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那么自然资源的开发的规模问题就不可能再回避。生态危机的出现表明了目前的开发规模已经或多或少地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生产能力。同时,以“地球是闭合的有容量的”为前提,“利用自然不必付出代价”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工业文明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已日渐凸显,线性经济思维“生产—消费—废弃”的最终结果就是大量废弃的产生。生态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决定了容纳废弃物的有限性,为此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以解决废弃物污染问题,其处理成本越来越高。除了不得不付出的经济代价之外,社会发展、人的生存也在不同程度为此付出着相应的代价。

生态环境具有自然生产力,这种自然力为自然物质生产提供了动力。与社会物质生产相同,自然物质生产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在地球进行基本生态过程的运动中,创造出许多有价值的商品,如自然地质运动作用形成的矿物能源、土地生态系统等。自然资源的公共性特点使得工业文明时期的人们为满足自身利益对其疯狂掠夺,并逐渐形成了如下畸形观点:其一,自然资源的数量无限;其二,利用自然不必付出代价。

相反的例子是,美国无线电公司总裁大卫·萨诺夫很久以前预言,彩色电视的出现将使人们在家中看到艺术品。听起来很不错,技术上没有困难,但没有人真正需要这么高性能的用途。

3 严守生态红线是辩证的矛盾观的有力践行

以往的发展方式在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上缺乏生态观念,因而在经济行为中也存在着仅按供求关系分析经济发展和指导决策的错误,触碰自然环境底线的情况屡有发生,其不可持续性不言而明。坚守生态红线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对目前经济和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后作的科学把握,是协调经济与环境、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行动指南。

生态环境变化的临界点是什么?人对自然的开发的底线在哪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控制在何种程度内是无害的?生态红线的划定是对该疑问的解答。生态红线划定原则包含了对生态安全、生态承载力、生态完整性及生态功能等多方面的重要考量,并与评价指标体系充分结合。生态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3],生态红线是自然环境的最低保障,保证不触碰生态红线就是保证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在生态红线内适度发展生产力,就是在对自然资源再生产规律把握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控制,从而实现人与自然、自然本身的和谐以及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因此,生态红线的划定既体现了底线思维又是对适度原则的遵循,是辩证的发展观的具体应用。

“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4],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一个永恒的问题。在人与自然的过程中,人进行的一切劳动生产活动都以不同形式的影响作用于自然,改变着自然本身的发展形态。这一影响如果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范围,自然就会以自己的形式向人类施加报复,人与自然将不得不成为矛盾双方,处于斗争状态。

对生态红线的坚守体现出“生态优先”的价值取向,所谓生态优先实际上就是要求经济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作为存在主体双方的人和自然才能够保证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生态危机的阴霾才能尽早散去。“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5],坚守生态红线是在意识到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这对矛盾后作出的价值选择。为追求短期利益去触碰生态的高压线,毫无疑问是杀鸡取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守住生态底线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生命力。

调查结果显示,医护工作者刚入职时职业认同水平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认同水平逐渐下降。因此,需积极关注医护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如心理疏导活动、文娱健身活动、联谊活动等为医护工作者减压。管理者要主动关心医护工作者,对产生职业倦怠的医护工作者予以理解。同时,紧张的医患关系已经影响到医护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水平,积极改善医患关系是提高其职业认同水平的有效措施。可以定期举办相关活动,邀请病人及其家属参加,改变其对医护工作的观念,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1.2.1 透析前细节管理(1)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心理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让其负面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2)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健康宣讲方式为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对病情治疗和控制的优点、必要性以及透析过程中透析头身体产生的不适反应,让其对血液透析治疗的步骤、优势、不适有一定了解,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面对透析治疗中的带来的各种困难;(3)在对患进行血液透析前,必须谨慎估测患者当前的干体重,并预设最佳脱水值,防止在透析时发生大规模的超滤,使血压急速下降。

在对立统一中把握矛盾是辩证法的内在要求,坚守生态红线在看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斗争性的同时,认识到二者具有同一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科学论断充分说明,只要转变思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就不是对立的。另外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基础上,用发展解决生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才是处理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正确思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美]弗·卡特,汤姆·戴尔.表土与人类文明[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s of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ZHANG Kai-li
(KunmingInstituteofTechnology,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Kunming650500,China)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It is proposed that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is based on systematically grasping the univer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na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it is also the application of bottom line thinking and moderate principles.

Key words: ecological red line;materialist dialectical view;dialectical interpretation

中图分类号: Q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919(2019)03-0118-02

DOI: 10.13691/j.cnki.cn23-1539/f.2019.03.033

收稿日期: 2018-12-22

作者简介: 张凯黎(1995-),女,吉林长白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路 实]

标签:;  ;  ;  ;  

生态保护红线的唯物辩证法阐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