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浅探

地方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浅探

李晶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着社会和谐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调节和育人功能,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和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013-03

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和谐的、心理是健康的,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校园中仍存在着与社会和谐相背离的现象。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对象,其心理素质的高低与未来祖国建设的兴衰成败密切相关,是影响社会和谐与否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探求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营造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以此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一地方性高职校园的不和谐心理因素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但辨别能力较差,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脆弱,面对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易产生悲观情绪。由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简单,内容僵化,缺乏鲜活的、有针对性的内容,未能融入时代内涵,学生不愿接受呆板的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1.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和谐

(1)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在物质条件丰富当代社会,一些大学生在衣食无忧的同时,却对自己的前途不知所为。安逸的生活使他们产生依赖的心理,缺乏奋斗的目标与学习的动力。

(2)重知识,轻人文素养。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明细化,高职院校设置呈现出愈加专业化的趋向。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轻视文化课,对专业以外的教育课程弃之不顾,导致基本常识缺乏、道德失范、人格不健全等问题。

(3)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能够知荣明耻,明辨善恶是非。但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严重扭曲,不同程度地感染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以个人利益得失来作为行事处世的标准。不讲诚信,也不讲公平、公正,精神空虚,情感脆弱。

(4)心理承受能力差,心躁意乱。高校思想工作专家指出“抑郁是当前大学生的突出问题”。部分大学生意志消沉,常常感到心烦意乱,焦躁易怒。对人不关心、不体贴,情感冷漠;有的显得十分忧郁,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受到外界刺激时易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常发生意外举动。

2.人际关系不和谐

有的学生因不善交际而造成心理压力,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不善与人交往,无法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上,目前高校中仍有部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够和谐。在学生相互交往上,由于各自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差异,同学之间容易产生摩擦,而青年人血气未定,易于冲动,问题处理不当,朝夕相处的同窗会因小事反成陌路,甚至引发校园暴力事件。人际交往的失和,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信息网络化的扩展,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面影响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思想、拓宽视野的平台,它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网络也为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尤其国际互联网上的电脑黑客、色情内容,西方的腐朽落后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有害信息也以各种形式渗透进来,引诱一些大学生行为失范,加上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差,往往出于好奇和冲动的心理,刻意寻求色情暴力信息,长期沉迷于互联网中,导致道德意识弱化,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甚至走上不归路。

二地方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地方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通过培育大学生的和谐精神,身心健康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和谐教育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为工作理念,以统筹协调为手段,以构建和谐校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教育模式。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以学生为本、和谐发展的新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既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同时也是方法论的体现。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突出学生的身心发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尽可能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要。身心和谐发展的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谐寓于协调之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过程是一个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谐发展的过程,不仅要力求素质能力的全面性,也要体现思想行为的内外协调性。

2.培育和谐精神,促进大学生自身和谐发展

高职思政工作者应以培育大学生身心和谐精神为己任,通过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实施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模式。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其接受大学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多因素影响和作用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高校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统筹各方面教育资源,整合校内外力量,让社会、高校、家庭共同重视,相互补充,协同配合,形成从校内向校外延伸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模式。

(1)传播身心和谐理念,促进大学生德与智的和谐发展。传播身心和谐理念,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的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在高职思政教育中,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和谐理念贯彻到教学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此指导自身言行,实现德与智的和谐统一。

(2)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持续扩招,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逐步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在学习环境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同样存在着学业、就业等竞争的压力。种种压力导致一些学生长期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这就需要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时给予心理咨询服务与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自我调适能力,使他们具备坚定执著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促进知识与情感的和谐交融。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之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和谐发展之人”,而非仅具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机器”。只有内心受到和谐文化润泽的学生,才会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心存感恩意识。他们迈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必能爱国爱岗,积极地服务社会,回报国家。因此,在高职加强人文社科课程建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情与理的和谐交融是十分重要的。

(4)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发展源于创新,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要通过有意识的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提高。高职应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将理论用之于实践的水平,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后备军。

3.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大学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与他人和睦相处

(1)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大学生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大学校园是高校学生的生活场所,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因此,高校应注重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以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怀。高校思政教育应注意提高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做起,确立环保观念,共同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2)协调高职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与他人和睦相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二者相互关联,影响密切。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才、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优良品质才会对学生产生最佳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人格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益。

营造和谐氛围,协调好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同龄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同学之间互相激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促使大家共同进步。和谐友善的同学关系有利于身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对高校的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3)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的建设有赖于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和社团的作用,经常开展一些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满足学生文化生活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和谐校园环境。

三和谐校园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

1.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探索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思路,提高思想工作的实效性

为适应新世纪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积极探索新思路,拓展新渠道、新途径,努力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实现全方位育人。实施“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把人文素质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手脑并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并举机制,坚持和谐育人,育和谐之人。高职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造就一批体魄健壮、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建设者。

2.进行心理辅导,关注高职生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细心感知学生的心理变化。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身心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指导咨询、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进行心理普查访谈等途径,逐步构建并完善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加强师德建设,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职教育工作者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关爱学生成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友善的人际交往环境。高校思政教育者特别是辅导员与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心理、行为动态,及时化解心理危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营造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友观、恋爱观,促进学生间和睦相处。

4.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树立和谐、合作思想的学生无疑会成为未来社会和谐的基石。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人、尊重人,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在关心学生时,要更多关心“问题学生”,让所有学生达到一种互助友爱、共同发展的“群体和谐”目标。

5.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要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建好本院的网站,设立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学生健康积极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石国亮.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01.25

[2]陈均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不确定性”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8)

[3]夏宏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J].江苏高教,2007(2)

[4]苏英姿.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应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5)

[5]王洪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与危机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2006(10)

标签:;  ;  ;  

地方性高职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浅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