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层论文_于守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句法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句法,词汇,规则,主观,语法,函数,形态。

句法层论文文献综述

于守刚[1](2014)在《浅析功能话语语法的形态句法层》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门普通语法,功能话语语法理论将语法成分分为四个层面研究,分别是人际层次、表征层次、形态句法层次以及语音层次。该语法中的形态句法层充分考虑语言类型学的特点,采用动态的角度处理语言生成。形态句法层与人际层和表征层的关系由叁个原则来决定:象似性、语域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研究发现,形态句法层具有人际层和表征层所不具备的很多独特的工作机制。这些机制可以帮助功能话语语法将各种类型语言的特点进行统一描述和分析。(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4年04期)

胡连影[2](2011)在《解读《意义(?)文本》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意义(?)文本》模式理论,全称叫做《意义(?)文本》语言学模式理论,它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创建者主要是梅里丘克(и. A.Meлbчyk),其他代表还有A. K.ЖoлkoBckий,ю.д. AпpecяH等。《意义(?)文本》模式理论是在国内外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的创新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它是以自动化翻译为目的而构建的层级转换的功能性模式系统。根据这个理论,先后建立了法-俄、英-俄的对译模型。同时,《意义(?)文本》模式理论是莫斯科语义学派最初研究的重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该理论是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基础理论。它对语言体系的整合性描写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总之,《意义(?)文本》模式理论无论从理论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文本》模式最初分为四个基本层级——语义、句法、词法、语音。各层又分为表层和深层。语句在不同层级上通过该层级特有的语言学手段体现出来。层级间内容的对应形成了转换机制。转换分为合成文本和分析文本两个方向。相邻层级间的转换形成模式的一个部件,共四个部件:语义部件、句法部件、词法部件、音位部件。语义部件是《意义(?)文本》模式中最深层的部件,其层级构建和转换理论更具有普遍性。本文在全面清晰地阐述《意义(?)文本》模式的整体特点、构建及动态转换机制的基础上详细解读语义部件的组成和转换机制。通过详细阐述语义部件的构成,明确层级信息结构,并梳理从语义层到深层句法层的转换过程,了解迂喻法转换在语义(?)深层句法转换过程中的位置。重点从新的角度详细解读组成迂喻法转换的词汇规则和句法规则和在转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词汇函数理论。希望通过对《意义(?)文本》模式整体尤其是语义部件内容的具体展现和更深层的分析和解读,能够为进一步解码该理论提供帮助,也力争能为自动化翻译的研究工程添砖加瓦。(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刘晓林[3](2010)在《论句法层概念化的机制与层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JanNuyts提出的事态性范畴层阶的基础上,采用角色与参照语法的句法层级图,较为系统地勾画了句法层面概念化的机制和层次。本文认为,宏观句法层面的概念化分为句子层、小句层、中心层和核心层,这一分类亦得到儿童语言发展的证明;微观句法层面概念化分为主观层和客观层,各层均由不同数量的语法算子构成。句法层面的概念化是各种语法算子概念化值的总和,概念化的本质特性是计量性和合成性。(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0年08期)

詹书权,潘德锋,梁超[4](2009)在《高职英专学生写作句法层的汉语负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迁移理论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已有的研究表明,汉语和英语是区别很大的两种语言,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普遍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本文以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叁即将参加毕业实习的学生为对象,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写作中汉语句法层的负迁移。并通过分组分析,探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程度。(本文来源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刘丽[5](2002)在《俄汉翻译句法层求似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转换活动,在这个复杂的语际转换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的差异及其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论在微观抑或客观上,译文与原文之间都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忠实,只能做到“相似”,“似”作为翻译的本质特征之一,客观地存在于原作与译作之间,翻译活动也就是追求译作与原作相似的活动。 人们对翻译内在本质规律的认识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一元到多元的发展过程,由最初的“神似论”到二元结构的“形神皆似”再到叁元结构的“意似、形似、风格似”。对“似”这一内在规律的认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不断深入,其中“似”又有“近似”和“胜似”之分,即译文不及原文和译文胜过原文,而原文的信息是由其形式信息、内容信息和风格信息叁部分构成,所以,这一内在规律体现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则是这叁方面的“求似”过程,即求得译文与原文的意似、形似,最后取得意似与形似的高度统一体——风格的似。 原作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形成作品的风格,翻译中译作与原作的“求似”集中地表现为风格的求似,而风格的根本还在于句法结构,从翻译实践角度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解读原作、双语转换和译语传达中具体操作的最小的轴心单位是句子,以句子为单位对原作进行整体的把握,因此,译文与原文在句子层面如何取得形式上的似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俄汉翻译句法层的求似规律有照应和变换两大规律。照应律适合于俄汉语言中相同或相似的句法结构,但照应也不是要求原作的各要素不作丝毫的变动,而只是译文与原文在句序和句式上的基本照应,这种宏观的照应也必然包含有局部的微观的调整和转换。对于俄汉语句法差异较大的现象,更多的时候需要对原文句法结构进行变换,具体的变换规律有转移律、转换律、分合律和重组律等,每一种规律又包含有具体的求似操作方法,使译文尽可能充分地传达出原文所含有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信息,并严格遵循汉语的语言规范和表达习惯,提高译文的质量,求得译文与原文的极似。(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2-06-30)

句法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意义(?)文本》模式理论,全称叫做《意义(?)文本》语言学模式理论,它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创建者主要是梅里丘克(и. A.Meлbчyk),其他代表还有A. K.ЖoлkoBckий,ю.д. AпpecяH等。《意义(?)文本》模式理论是在国内外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的创新性和应用性研究成果。它是以自动化翻译为目的而构建的层级转换的功能性模式系统。根据这个理论,先后建立了法-俄、英-俄的对译模型。同时,《意义(?)文本》模式理论是莫斯科语义学派最初研究的重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该理论是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基础理论。它对语言体系的整合性描写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总之,《意义(?)文本》模式理论无论从理论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文本》模式最初分为四个基本层级——语义、句法、词法、语音。各层又分为表层和深层。语句在不同层级上通过该层级特有的语言学手段体现出来。层级间内容的对应形成了转换机制。转换分为合成文本和分析文本两个方向。相邻层级间的转换形成模式的一个部件,共四个部件:语义部件、句法部件、词法部件、音位部件。语义部件是《意义(?)文本》模式中最深层的部件,其层级构建和转换理论更具有普遍性。本文在全面清晰地阐述《意义(?)文本》模式的整体特点、构建及动态转换机制的基础上详细解读语义部件的组成和转换机制。通过详细阐述语义部件的构成,明确层级信息结构,并梳理从语义层到深层句法层的转换过程,了解迂喻法转换在语义(?)深层句法转换过程中的位置。重点从新的角度详细解读组成迂喻法转换的词汇规则和句法规则和在转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词汇函数理论。希望通过对《意义(?)文本》模式整体尤其是语义部件内容的具体展现和更深层的分析和解读,能够为进一步解码该理论提供帮助,也力争能为自动化翻译的研究工程添砖加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句法层论文参考文献

[1].于守刚.浅析功能话语语法的形态句法层[J].学术交流.2014

[2].胡连影.解读《意义(?)文本》模式[D].首都师范大学.2011

[3].刘晓林.论句法层概念化的机制与层次[J].当代外语研究.2010

[4].詹书权,潘德锋,梁超.高职英专学生写作句法层的汉语负迁移[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5].刘丽.俄汉翻译句法层求似规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句法层概念化的层次与机制系统架构图层次化新闻视频处理框架图统一HMM框架的语音识别系统层次结构VOCAL句法和编码层实现结构

标签:;  ;  ;  ;  ;  ;  ;  

句法层论文_于守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