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菌丝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菌丝,孢子,酵母,念珠菌,阴道,文库,噬菌体。
菌丝相论文文献综述
王钰婷,王玉柱,刘锦燕,孟玲宁,李卫华[1](2019)在《酵母相和菌丝相白念珠菌感染阴道上皮细胞免疫反应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白念珠菌作为一种二相菌,存在酵母相和菌丝相二态,本实验研究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白念珠菌刺激阴道上皮细胞,比较其引起的免疫应答差异。方法以阴道上皮细胞株VK2/E6E7为模型,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活的白念珠菌和热灭活白念珠菌SC5314(感染指数MOI分别为10、50、100)进行刺激,以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 h、6 h、12 h感染组细胞的促炎因子TNF-α和趋化因子IL-8的分泌水平。结果活的白念珠菌在K-SFM细胞培养基中呈菌丝相,热灭活的白念珠菌在K-SFM培养基中呈酵母相。两相感染组分泌IL-8和TNF-α水平与未感染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在各个MOI条件下,菌丝相感染组释放细胞因子mRNA水平均显着高于酵母相;在MOI=10时,菌丝相感染组释放细胞因子的蛋白水平强于酵母相感染组,而随着MOI的增大,结果相反。结论酵母相和菌丝相白念珠菌均能诱发阴道上皮细胞出现显着免疫反应。同时,在MOI=10时,菌丝相白念引起的免疫反应强于酵母相白念。两相感染组免疫反应强度的差异提示两者引起免疫应答的机制可能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逄金花,唐建国,童译庆,方阳欣,李康馨[2](2017)在《白念珠菌酵母相-菌丝相形态转换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念珠菌是人体内重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形态多样性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不同形态细胞之间可相互转换。酵母相-菌丝相形态转换是白念珠菌中典型形态转换系统,与白念珠菌粘附、侵袭性等方面密切相关。宿主相关环境因素作用于白念珠菌,激活相应的信号传导通路,调控下游应答基因的表达,共同调控白念珠菌菌丝发育。结合目前关于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研究,认为广泛和深入的信号通路主要有: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 AMP/PKA)信号通路、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Rim101介导的p H信号通路和Tup1介导的负调控信号通路共同调控形态转换。该文将近年来国内外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及其信号传导通路调控机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7年35期)
贺羽,黄宜进,赵秘密,周汛[3](2016)在《中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菌丝相药物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我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菌丝相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同时对比我国不同地区菌株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方法将重庆、吉林、北京地区既往基因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的100株临床菌株接种于2%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25℃恒温培养7d获得菌丝相。依据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制定的M38-A2方案,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菌丝相对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质控菌株为近平滑念菌ATCC22019。结果碘化钾体外无抗真菌活性,特比萘芬MIC几何均值为0.14μg/mL,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 MIC几何均值分别为0.79μg/mL和0.63μg/mL,氟康唑MIC几何均值为45.89μg/mL。发现7株对伊曲康唑耐药菌株,吉林地区相对较多,但不同地区菌株的药物MI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化钾无体外抗真菌活性,我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对特比萘芬最敏感,其次为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氟康唑敏感性最差,不同地区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没有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6年04期)
陈珊珊,周剑锋,吕雪莲,杨蓉娅[4](2016)在《Cdc42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的表达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42,Cdc42)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菌丝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培养标准株酵母相和菌丝相组、标准株不同时间生长组、4株不同来源菌株生长组,检测叁组阿萨希毛孢子菌菌丝生成率,并提取总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各组中Cdc42的基因表达,并计算其相对表达量。结果:不同条件下菌丝生成率不同,Cdc42在各组中均有表达,且随着菌丝生成率的升高,Cdc42基因表达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结论:Cdc42参与菌丝的形成。(本文来源于《2016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4-21)
陈珊珊,周剑峰,吕雪莲,廖勇,李海涛[5](2016)在《Cdc42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的表达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42,Cdc42)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的菌丝相和酵母相中的表达差异,探讨其在菌丝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培养标准株酵母相和菌丝相组、标准株不同时间生长组、4株不同来源菌株生长组,检测叁组阿萨希毛孢子菌菌丝生成率,并提取总RN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各组中Cdc42的基因表达,并计算其相对表达量。结果不同条件下菌丝生成率不同,Cdc42在各组中均有表达,且随着菌丝生成率的升高,Cdc42基因表达量基本呈上升趋势。结论 Cdc42参与菌丝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祝贺,王文岭,李海涛,敖俊红,杨蓉娅[6](2011)在《不同来源阿萨希毛孢子菌菌丝相体外诱导条件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不同诱导因素条件下,不同来源的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 sporon asahii,T.asahii)菌丝诱导结果的差异。方法 11株不同来源的T.asahii,选用RPMI-1640液体培养基、YPD液体培养基、吐温酵母肉汤(TYB)培养基和50%(v/v)胎牛血清,分别在15℃、25℃和37℃条件下培养,于1h、2h、3h、6h、12h、24h计数菌丝生成率。结果 T.asahii 15℃菌丝生成率均值为(0.15±0.42)%,25℃为(5.75±3.48)%,37℃为(33.81±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PMI-1640培养基诱导菌丝生成率均值为(46.24±25.50)%,YPD液体培养基为(36.28±21.85)%,TYB培养基为(33.93±21.29)%,50%(v/v)胎牛血清为(18.60±14.58)%,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F=6.29,P=0.0013),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F=21.80,P=0.0000)。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各菌株菌丝生成率也随之上升。结论综合比较各诱导因素,RPMI-1640培养基、37℃诱导24h可使大多数T.asahii菌株由孢子相获得较纯的菌丝相,而菌株来源的不同也是影响诱导结果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实用皮肤病学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周汛,杨致邦,肖异珠[7](2011)在《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及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申克孢子丝菌双相cDNA消减文库,筛选与双相转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运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Mycelium,M)和酵母相(Yeast,Y)的正反cDNA消减文库,并对其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M+Y文库获得751条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经拼接后获得101条uni-genes;Y+M文库获得875条ESTs,拼接获得249条unigenes。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菌丝相的转换伴随着不同菌相细胞差异基因的高表达,这些高表达的差异基因可分为结构基因类、代谢酶类、细胞表面分子类及功能不明的细胞分子。结论成功构建了申克孢子丝菌双相转换相关的cDNA消减文库基础上,筛选出部分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申克孢子丝菌致病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韩慧霞,王鲁,宋秋荷,钟白玉,陆洪光[8](2011)在《白念珠菌菌丝相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SMART(Switching Mechanism At5′end of RNA Transcript Method)技术,构建高质量的白念珠菌菌丝相(芽管)全长cDNA文库。方法不完全1640培养基诱导高于95%的白念珠菌带芽管孢子,提取总RAN并纯化poly A+RNA作为模板,应用SMART技术利用SMARTScribeTMMMLV反转录酶和经修饰的oligo(dT)引物(CDSⅢ/3′PCR引物)合成第一链cDNA,SMARTⅣTM寡核苷酸作为mRNA5′端延伸出去的模板,采用LD-PCR合成双链cDNA,经蛋白酶K消化、SfiⅠ酶切及过柱分级分离后,与λTriplE×2载体连接经噬菌体包装后转导大肠杆菌,构建全长cDNA文库。结果原始菌丝相白念珠菌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滴度为1.87×107PFU/mL,重组率达100%,库容量9.35×106;文库扩增后,滴度达5×109PFU/mL,插入cDNA长度多在0.4~2.5kb,平均长度在1.5kb左右。文库的代表性和重组片段的序列完整性均达建库要求。结论成功构建了菌丝相白念珠菌cDNA噬菌体表达文库,为进一步筛选和克隆白念珠菌芽管特异性抗原表达基因及致病性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蔡琴,沈永年,李珊山,刘维达[9](2011)在《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至酵母相转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的形态学变化并初步研究连续传代后菌株转化为酵母相的百分率。方法将95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株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上连续传代至酵母相并记录显微镜下形态。结果 95株申克孢子丝菌中,经1次传代即成功转化有23株,经两次传代有14株,经3次传代有10株,经4次传代有6株,总计55.8%试验菌株转化为酵母相。结论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需经过连续多次传代,连续多次传代可以提高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向酵母相的转化率。(本文来源于《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04-14)
蔡晴,宋洋,沈永年,吕桂霞,陈伟[10](2010)在《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至酵母相转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的形态学变化并初步研究连续传代后菌株转化为酵母相的百分率。方法将95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株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上连续传代至酵母相,利用显微镜及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菌丝和孢子比例并记录显微镜下形态。结果 95株申克孢子丝菌中,经1次传代即成功转化有23株,经2次传代有14株,经3次传代有10株,经4次传代有6株,4次传代后总计55.8%实验菌株转化为酵母相。结论部分申克孢子丝菌由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需经过连续多次传代,连续传代增加了菌丝相至酵母相的转化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菌丝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白念珠菌是人体内重要的条件性致病真菌,形态多样性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不同形态细胞之间可相互转换。酵母相-菌丝相形态转换是白念珠菌中典型形态转换系统,与白念珠菌粘附、侵袭性等方面密切相关。宿主相关环境因素作用于白念珠菌,激活相应的信号传导通路,调控下游应答基因的表达,共同调控白念珠菌菌丝发育。结合目前关于白念珠菌形态转换的研究,认为广泛和深入的信号通路主要有: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 AMP/PKA)信号通路、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Rim101介导的p H信号通路和Tup1介导的负调控信号通路共同调控形态转换。该文将近年来国内外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及其信号传导通路调控机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菌丝相论文参考文献
[1].王钰婷,王玉柱,刘锦燕,孟玲宁,李卫华.酵母相和菌丝相白念珠菌感染阴道上皮细胞免疫反应的比较[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9
[2].逄金花,唐建国,童译庆,方阳欣,李康馨.白念珠菌酵母相-菌丝相形态转换机制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
[3].贺羽,黄宜进,赵秘密,周汛.中国临床球形孢子丝菌菌丝相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6
[4].陈珊珊,周剑锋,吕雪莲,杨蓉娅.Cdc42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的表达差异[C].2016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5].陈珊珊,周剑峰,吕雪莲,廖勇,李海涛.Cdc42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酵母相和菌丝相的表达差异[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
[6].祝贺,王文岭,李海涛,敖俊红,杨蓉娅.不同来源阿萨希毛孢子菌菌丝相体外诱导条件的探讨[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1
[7].周汛,杨致邦,肖异珠.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cDNA消减文库的构建及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
[8].韩慧霞,王鲁,宋秋荷,钟白玉,陆洪光.白念珠菌菌丝相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和鉴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
[9].蔡琴,沈永年,李珊山,刘维达.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至酵母相转化的实验研究[C].2011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10].蔡晴,宋洋,沈永年,吕桂霞,陈伟.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至酵母相转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