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效应影响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典型城市群为例

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效应影响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典型城市群为例

论文摘要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出现诸如极端气候、城市热环境效应、雾霾污染等问题,如何加强城市和城市群通风、缓解城市热环境效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典型城市群(包括上海、常州、嘉兴、南通、苏州、无锡)的遥感、建筑和水体等多源数据为基础,结合单窗算法、相关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的建筑空间、蓝色空间、绿色空间和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地表温度与迎风面指数和植被覆盖率的相关性,并通过多因子构建城市潜在通风廊道,得到若干结论如下:(1)建筑覆盖率、平均建筑高度和迎风面指数的空间分布与建筑分布存在一定的一致性,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建筑群中心(或中心城区)的建筑覆盖率(建筑平均高度、迎风面指数)较高,建筑群周围(或中心城区边缘)及四周散射的建筑覆盖率(建筑平均高度、迎风面指数)较低;二是呈几簇分布的建筑,中心建筑覆盖率(平均建筑高度、迎风面指数)较高,散点建筑覆盖率(建筑平均高度、迎风面指数)较低。(2)水体主要由太湖、长江和滆湖组成,三者水域面积占水域总面积的76.88%。水域面积为0-1 km2的水域数量最多,但仅占水域总面积的2.63%。水体长度最长为长江,其次为太湖;10-50 km的水体数量最多,达到49.31%。(3)植被覆盖率分布:4月和5月,植被覆盖率以低覆盖、中低覆盖和中覆盖为主,以及少量的裸地和水体以及高覆盖;7月和8月,植被覆盖率以中低覆盖、中覆盖和高覆盖为主,以及少量的裸地和水体以及低覆盖。(4)地表温度高温区与建筑分布一致,地表温度从建筑群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绿地和水体地表温度较低。4月地表温度主要分布在304-314 K,5月地表温度主要分布在208-314 K,7月地表温度主要分布在310-314 K,8月地表温度主要分布在308-314 K。(5)地表温度与迎风面指数整体呈现较低的正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迎风面指数值越高,地表温度越高。相关性效果:嘉兴>苏州>常州>无锡>南通>上海。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率整体呈现较低的负相关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植被覆盖率值越高,地表温度越低。部分城市两者之间呈现中等负相关性(南通5月和6月,常州7月)。相关性效果:南通>常州>嘉兴>无锡>苏州>上海。(6)城市潜在通风廊道主要由城市建筑间隙、绿地和水体构成。不同月份通风能力不同,7月和8月有更强的通风能力。1-2级(分)和4-5级(分)的地块数量较少,通风能力集中分布在2-3级(分)和3-4级(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进展
  •     1.2.2 城市通风廊道研究进展
  •     1.2.3 城市热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总体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总体框架
  • 2 研究模型与方法
  •   2.1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     2.1.1 城市建筑空间
  •     2.1.2 城市蓝色空间
  •     2.1.3 城市绿色空间
  •   2.2 城市热环境时空分异
  •     2.2.1 地表温度计算—单窗算法
  •     2.2.2 参数计算
  •   2.3 相关性
  •   2.4 通风廊道
  •     2.4.1 影响因子选取
  •     2.4.2 权重确定
  •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数据来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     4.1.1 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     4.1.2 蓝色空间分布及分析
  •     4.1.3 绿色空间分布及分析
  •   4.2 城市热环境效应分析
  •   4.3 相关性
  •     4.3.1 地表温度与迎风面指数相关性分析
  •     4.3.2 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率相关性分析
  •   4.4 城市潜在通风廊道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苏俊如

    导师: 杨俊

    关键词: 城市通风廊道,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热环境效应,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相关分析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气象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建筑科学与工程

    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空间增长及其热环境效应模拟(项目编号:41771178)

    分类号: TU984.113;X16

    总页数: 73

    文件大小: 9292K

    下载量: 149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吐鲁番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9(12)
    • [2].武汉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与标志性城市文化景观的形成[J]. 大众文艺 2020(01)
    • [3].武威1990—2016年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分析[J]. 工业建筑 2020(07)
    • [4].基于生态视角的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5].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空间形态量化指标体系研究[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12)
    • [6].城市空间形态的效率[J]. 城市设计 2016(06)
    • [7].成都城市空间形态动态特征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06)
    • [8].山地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及交通布局分析——以川东平行岭谷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06)
    • [9].浙江省主要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城镇化质量评估[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0].多维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形态美学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7(08)
    • [11].基于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的商业综合体设计研究——以佛山环宇城综合开发项目为例[J]. 北方建筑 2017(04)
    • [12].带型城市空间形态格局探析[J]. 中国建材科技 2016(05)
    • [13].城市微气候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联性研究[J]. 技术与市场 2017(10)
    • [14].海河水系变迁对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J]. 建筑与文化 2016(04)
    • [15].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综述[J]. 建筑与文化 2016(06)
    • [16].张家港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9)
    • [17].中国近现代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进探析[J]. 中国名城 2015(03)
    • [18].明清时期万县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探究[J]. 城市地理 2017(04)
    • [19].基于城市设计的建筑高度控制指标细化诌议[J]. 城市地理 2017(18)
    • [20].浅析我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J]. 城市地理 2016(08)
    • [21].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 城市地理 2015(10)
    • [22].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以天津为例[J]. 城市地理 2012(S1)
    • [23].美国纽约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探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01)
    • [24].城市设计中活力营造的形态学探究——基于城市空间形态特征量化分析与居民活动检验[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01)
    • [25].新建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01)
    • [26].交通因素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变迁研究——以武汉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6(02)
    • [27].1949年后无锡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的定量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 2016(02)
    • [28].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分析[J]. 生态科学 2015(03)
    • [29].城市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J]. 华东公路 2014(02)
    • [30].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3(04)

    标签:;  ;  ;  ;  ;  ;  

    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效应影响研究 ——以长江三角洲典型城市群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