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桩动力阻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力,阻抗,相互作用,地基,层状,因子,各向同性。
群桩动力阻抗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岗[1](2011)在《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层状土中垂直受荷群桩的动力阻抗》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稳态振动时,垂直受荷群桩在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层状土中动力阻抗计算的一般方法。首先,基于Biot饱和介质的叁维波动理论,借助Hankel变换,得到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土轴对称动力问题的通解,利用通解,给出饱和土层在Hankel变换域内的精确动力刚度矩阵,进而构建出饱和土层在竖向柱面荷载作用下的动力Green函数;其次,根据桩-土界面的位移协调及平衡条件,利用Kynia的方法,建立了饱和地基-群桩纵向耦合振动的边界元-有限元方程,给出了垂直受荷群桩动力阻抗的计算公式。算例表明:场地土的各向异性及土层刚度的变化,对摩擦型群桩动力刚度的影响要远大于对端承型群桩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11期)
高广运,赵元一,高盟,杨成斌[2](2010)在《分层土中群桩水平动力阻抗的改进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动力Winkler地基梁模型,建立了主动桩和被动桩的简化解析运动方程,考虑地基土的分层特性、桩身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提出了计算分层地基中单桩和群桩动力阻抗的改进计算方法,并与已有文献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改进方法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更接近。在低频段,改进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结果较一致,但随着桩身剪切模量的减小,两者差异增大。差异主要是由考虑桩身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引起的,且前者影响较大,在低频段差异亦十分明显,而后者影响较小,在群桩阻抗峰值区域和高频段差异明显,需考虑桩身转动惯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0年02期)
丁选明,刘汉龙[3](2009)在《低应变下变阻抗薄壁管桩动力响应频域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管桩低应变完整性检测时,桩顶一点受到瞬态集中荷载的作用,其动力响应问题是一个叁维波动问题。基于叁维波动理论,建立了任意段变阻抗薄壁管桩动力响应的计算模型和波动方程,结合初边值条件,采用Laplace变换法求得了该波动方程的频域解析解,采用Fourier逆变换求得了时域响应。将计算结果与叁维有限元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解析解的计算结果和叁维有限元结果较为接近,两者在入射波峰、缺陷反射峰和桩底反射峰处都较为吻合,两种方法位移响应曲线基本相同。给出了桩顶不同点的动力响应,并探讨了高频干扰问题。对变截面桩和变模量桩的动力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9年06期)
雷文军,魏德敏[4](2007)在《群桩-承台体系动力阻抗的近似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方法对群桩-承台体系的动力阻抗进行了分析.根据两个不同规模的群桩-承台体系的动力阻抗计算结果,发现在结构抗震所重点关注的低频段,群桩-土体-承台的动力相互作用与频率的相关性较小,因此可采用群桩-承台的静力相互作用关系代替其动力相互作用关系计算群桩-承台体系的动力阻抗.文中通过若干算例近似得到了群桩-承台的静力相互作用关系,并给出了利用群桩和承台的动力阻抗计算群桩-承台体系水平、摇摆和水平-摇摆耦合动力阻抗的简化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雷文军,魏德敏[5](2007)在《分层土中群桩的竖向和摇摆动力阻抗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动力文克尔地基梁模型,在研究两桩竖向动力相互作用时,建立被动桩的运动方程,求得均匀土中竖向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解析解。在各分层土中建立单桩竖向振动微分方程,利用各分层土之间桩身的连续性条件和桩顶、桩底边界条件,求解单桩振动方程。采用叁步法计算分层土中桩基竖向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结合单桩竖向动力阻抗和相互作用因子求解群桩竖向和摇摆动力阻抗。通过算例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和结论。(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07年02期)
张玉红,赵志新,陈茂庆[6](2006)在《层状饱水软土地基中横向受荷群桩动力阻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饱水软土地基视为两相介质,考虑水的渗流和土骨架变形的耦合作用,用间接边界元法分析层状饱水软土地基中横向受荷群桩动力阻抗,探讨饱和土中孔隙流体对饱和土中横向受荷群桩动力阻抗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06年09期)
黄斌,高洪波[7](2006)在《分层土中单桩和群桩水平动力阻抗的统计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Winkler地基梁模型,提出了计算分层土中单桩动力阻抗的有限元方法。假设土的弹性模量为随机场,利用Neumann随机有限元法得到了单桩水平动力阻抗的统计特性。在分析了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统计特性后,推导了群桩的水平动力阻抗的统计表达式。最后通过算例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王海东,费模杰,尚守平,卢华喜[8](2006)在《考虑径向非匀质性的层状地基中摩擦桩动力阻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考虑了桩周土的非匀质性的Novak薄层法计算桩土相互作用的方法,对考虑径向非匀质性的层状地基中摩擦桩竖向动力阻抗的简化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桩周土非匀质性、泊松比、频率等因素对单桩竖向动力阻抗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非匀质区刚度与匀质区刚度比对单桩竖向动力阻抗基本无影响,泊松比、非匀质区大小则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熊辉,邹银生[9](2004)在《层状土中考虑频域内轴向力分担的群桩水平动力阻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动力文克尔梁模型为基本理论,在充分考虑了土的分层以及桩顶轴向力参与作用后导出了一种新的计算层状介质中水平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方法,进一步扩展了群桩-土相互作用简化法的应用范围,可以计算任意构型、桩数、土层属性下的群桩系统阻抗反应,其计算工作量较小,是其它数值方法难以比拟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桩顶轴向力的引入不能从本质上改变桩基振动形式,但考虑竖向振动附加影响的水平激振作用会产生相当的动力P-Δ效应,致使水平单、群桩阻抗效应降低,位移反应增大,同时桩间动力相互作用影响也较单一水平力作用时有明显规律性的增强。(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王勇,高洪波[10](2004)在《分层土中群桩水平动力阻抗的简化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Winkler地基梁模型 ,推导了桩基水平振动微分方程的有限元列式 ,提出了计算分层土中单桩动力阻抗的有限元方法。并计算了动力相互作用因子 ,利用单桩动力阻抗和动力相互作用因子求出群桩的水平动力阻抗。最后用算例说明文中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04年06期)
群桩动力阻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动力Winkler地基梁模型,建立了主动桩和被动桩的简化解析运动方程,考虑地基土的分层特性、桩身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提出了计算分层地基中单桩和群桩动力阻抗的改进计算方法,并与已有文献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改进方法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更接近。在低频段,改进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结果较一致,但随着桩身剪切模量的减小,两者差异增大。差异主要是由考虑桩身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引起的,且前者影响较大,在低频段差异亦十分明显,而后者影响较小,在群桩阻抗峰值区域和高频段差异明显,需考虑桩身转动惯量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桩动力阻抗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岗.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层状土中垂直受荷群桩的动力阻抗[J].岩土工程学报.2011
[2].高广运,赵元一,高盟,杨成斌.分层土中群桩水平动力阻抗的改进计算[J].岩土力学.2010
[3].丁选明,刘汉龙.低应变下变阻抗薄壁管桩动力响应频域解析解[J].岩土力学.2009
[4].雷文军,魏德敏.群桩-承台体系动力阻抗的近似计算方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5].雷文军,魏德敏.分层土中群桩的竖向和摇摆动力阻抗计算[J].工程力学.2007
[6].张玉红,赵志新,陈茂庆.层状饱水软土地基中横向受荷群桩动力阻抗分析[J].水运工程.2006
[7].黄斌,高洪波.分层土中单桩和群桩水平动力阻抗的统计特性[J].岩土工程学报.2006
[8].王海东,费模杰,尚守平,卢华喜.考虑径向非匀质性的层状地基中摩擦桩动力阻抗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9].熊辉,邹银生.层状土中考虑频域内轴向力分担的群桩水平动力阻抗[J].计算力学学报.2004
[10].王勇,高洪波.分层土中群桩水平动力阻抗的简化计算[J].中外公路.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