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薄膜电致发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机,器件,薄膜,机电,光谱,荧光,溶胶。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强亚萍[1](2018)在《CH_3NH_3PbBr_3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薄膜的形貌调控及其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这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具有出色的光电特性,如:直接带隙可调,高光学吸收系数,长载流子扩散等,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这类材料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超过22%。随着人们对这种新型材料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具有窄光致发光谱及高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这些特性在制备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探测器、激光器、薄膜晶体管中均有应用的潜能。尽管钙钛矿材料具有优越的光电性能,但其内部缺陷仍然存在,这些缺陷制约器件的整体性能。如:钙钛矿层表面形貌差、薄膜荧光量子效率(PLQY)低以及钙钛矿材料本身不稳定等。这些因素依然制约着PeLED的器件性能使得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发光二极管(PeLED)的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针对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中的CH_3NH_3PbBr_3这种材料,研究了制备工艺对薄膜形貌、结晶性和光学性能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长碳链添加剂对钙钛矿薄膜形貌、光电性能进行了调控。并基于此制备了高效的电致发光器件。研究结果如下:(1)我们着重于提高叁维钙钛矿材料的表面形貌,降低薄膜的缺陷。我们通过使用不同溶剂配置前驱体溶液,控制晶粒生长速度来提高薄膜的覆盖率,提高晶粒的结晶性,提高薄膜的光学性质。随后用不同的退火温度,进一步提升薄膜的结晶性,降低钙钛矿薄膜的内部缺陷。(2)在实验(1)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向钙钛矿材料中引入丁胺对薄膜进一步修饰。研究发现丁胺加入后,晶粒尺寸明显减小,形成了致密、平整的钙钛矿薄膜。少量的丁胺可以钝化钙钛矿晶粒表面,降低非辐射复合,提高钙钛矿薄膜的PLQY(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同时更致密的薄膜可以降低漏电通道提高薄膜的电学性能。采用这种钙钛矿薄膜,我们制备了高性能的绿光PeLED器件,外量子效率相比引入前提高了3倍。(3)在实验(1)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叁种碳链不同的有机铵物质(BABr、PEABr、PBABr)对钙钛矿薄膜进行修饰。结果表明引入含苯环的有机铵,薄膜形貌更致密,光学性质更好。我们将这几种发光材料制备了相应的绿光PeLED器件。EQE分别为:0.04306%,0.06856%,0.10051%。(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04-19)
穆叶[2](2016)在《面向全有机有源显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有机薄膜晶体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的快速更新,人类对于显示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研发已然成为消费电子产业的热点。在众多显示技术中,柔性有源矩阵有机电致发光(AMOLED)显示能够兼顾大尺寸和便携性的优点,成为目前科研界和产业界的重点研究对象。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作为柔性AMOLED的显示单元,具有自发光、全固态、材料来源广、工作温度范围宽等优势,开发高性能的OLED对于提高显示品质至关重要。而作为驱动元件的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对于实现柔性有源显示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面向全有机有源显示应用,从改善单色/白光OLED器件性能以满足实用化需求的角度出发,探索制备高效率单色OLED及适应于有源显示的顶发射白光OLED的方法,同时对基于酞菁类有机材料作有源层的OTFT及基于并五苯有源层的OTFT开展了研究工作,通过对电极/有源层界面、有源层/绝缘层界面修饰以实现改善OTFT器件性能的目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我们基于多发光层结构提出了通过引入PBL(potential barrier layer)层改善器件性能的方法,利用高效磷光黄光染料PO-01制备了单色底发射OLED器件。我们对PBL层材料体系的选择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发现采用TCTA作为PBL的器件表现出最高的电流效率,我们进而通过对发光层数目的优化,最终获得的总电流效率(total current efficiency)达到110.85 cd/A的黄光OLED(对应于正向效率(forward-viewing current efficiency)65.21 cd/A,此时器件亮度为335.8 cd/m2),并且当器件亮度达到10000 cd/m2时,总电流效率仍能保持在90cd/A的水平。我们对PBL的设计进行了总结,首先,PBL需选择具有空穴传输特性的材料以抑制空穴传输层材料(如本文中NPB)的发光。其次,PBL与EML的能级匹配关系直接影响到电子载流子向发光层的传输从而对于器件效率产生严重影响。2、我们提出了采用导热性良好、延展性良好的金属Cu同时作为顶发射白光OLED的顶部阴极和底部阳极,制备出面向高分辨率彩色有源显示应用的顶发射白光器件。为了实现降低功耗的目的,在改善空穴注入传输方面,我们设计了Tc Ta掺杂Mo Ox的空穴注入层结构结合Tc Ta作空穴传输层,确保了空穴向发光层的高效输运。在改善电子注入方面,我们设计出Cs2CO3/Al/Cu半透明的复合顶阴极结构。发光层选择双极型母体26DCz PPy,器件具有较低的效率滚降,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是双极型母体有利于拓宽激子复合区,降低器件效率滚降。另一方面是由于良好的能级匹配,改善了载流子向发光层中的输运,并且能够有效的将载流子限制在发光层中(我们从器件能级图中可以看出,电子传输势垒在Bphen/26DCz PPy界面只有0.05 e V,因而电子能够轻易的进入发光层中,但是当电子到达Tc Ta/26DCz PPy界面时,能级势垒增加到0.2 e V,电子被限制在发光层中。对于空穴也有相似的情况,空穴也能够被有效的限制在发光层中)。并且我们提出了采用有机材料Tc Ta作为光学覆盖层改善器件角度依赖特性,同时提高不同波段发光平衡度的方法,有利于获得高品质的顶发射白光。3、我们首先制作了基于P型有机材料并五苯作为缓冲层的酞菁系晶体管器件,实验结果表明:插入厚度为5nm的并五苯缓冲层时,器件的性能有了明显改善,并对缓冲层导致的器件性能变化进行了分析。其次我们又利用氧化钼做为电极和有源层之间的缓冲层,制作了酞菁铜基薄膜晶体管,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钼缓冲层厚度为10 nm时,器件的性能基本达到顶峰,再增加厚度,器件性能几无变化。由此推断由于氧化钼缓冲层的加入,降低了电极和有源层间的空穴注入势垒,提高了器件空穴注入能力。4、我们利用在OLED中通常使用的空穴传输材料NPB,将其掺入与绝缘层接触的有源层,有效地提高了空穴的传输能力并降低了晶体管的工作电压,得到了性能有较大改善的并五苯薄膜晶体管器件。同时,通过改变掺杂层厚度,推测了并五苯薄膜晶体管导电沟道的纵向位置,为以后对晶体管导电沟道和有机层与绝缘层表面接触性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衷存鹏[3](2015)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有机薄膜的LB法制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简称OLED),具有轻薄、面发光、自发光,柔性可弯曲、透明等优势,在照明以及显示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OLED器件有机层为有机化学材料,利用有机材料制备发光层工艺有真空蒸镀、旋涂、喷墨打印、织网印刷等工艺。这几种工艺制备的有机层中分子呈无序排列,而载流子在分子无序排列的有机薄膜中传输效率较低,从而对OLED器件的光致发光效率有一定影响。L-B(Langmuir-Blodgett)膜技术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将兼具亲水头和疏水尾的两亲性分子分散在水面上,经逐渐压缩其水面上的占有面积,使其排列成单分子层,再将其转移沉积到固体基底上所得到的一种分子有序性排列薄膜。利用LB膜法制备的有机发光层由于分子有序排列,载流子传输效率增加,进而提高OLED器件的电光效率。目前有研究者将LB膜技术应用在化学领域,利用分子的有序排列提高催化效率;也有研究者将LB膜技术运用到生物半透膜领域。将LB膜技术运用到OLED器件的有机层制备中报道甚少,研究LB膜在有机层中的作用机理更是鲜有报道。本文研究了OLED器件中常见的空穴传输材料-聚乙烯基咔唑(PVK)的LB膜法制备原理和技术。为了明确LB膜中分子有序排列对薄膜光学以及电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LB膜法和旋涂法制备PVK有机薄膜,并建立LB膜法和旋涂法制备PVK薄膜模型。对两种工艺制备的PVK有机薄膜进行光学和电学性能的测试与比较。本文具体工作如下:①建立了PVK有机薄膜的LB膜法制备模型。包括有PVK的甲苯溶液在超纯水表面分散的均匀性以及稳定性等。分析基片亲水性机理以及薄膜与基片、薄膜与薄膜之间的作用机理。最后从理论上说明了分子有序排列对载流子传输的影响。②研究了LB膜法制备PVK薄膜过程中不同亲水工艺对ITO基片透光率以及面电阻影响。利用自制LB拉膜仪制备PVK LB膜,研究了分散剂比例对PVK薄膜电阻率以及膜厚的影响。制备了单层至多层PVK LB薄膜并测试薄膜的膜厚、紫外-可见吸光光谱、荧光光谱、电阻率等性能参数。③根据旋涂规律,通过旋涂实验中改变不同浓度以及转速得到的数据,建立PVK的旋涂模型。制备与LB膜法相同厚度的PVK薄膜,并测试薄膜膜厚、吸光度、荧光光谱等性能参数。④分析了有序性分子排列促进载流子传输的机理。对比两种工艺制备出相同厚度薄膜的电阻率、吸光度以及荧光光谱。并对有关结果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4-01)
高松[4](2014)在《ZnO纳米颗粒薄膜与有机聚合物材料复合电致发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作为一种宽禁带的半导体材料,ZnO因其稳定的理化性质和优异的光电性能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ZnO具备发射蓝光、紫外光的条件优势,在短波长发光二极管、高密度存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诱人。然而,P型ZnO的制备困难始终是限制ZnO紫外电致发光研究进展的一个瓶颈。近年来,随着有机半导体的快速发展和ZnO纳米结构的不断丰富,许多课题组利用ZnO纳米阵列与有机材料来制备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发光器件。本课题组利用水浴法合成的ZnO纳米棒阵列与有机物聚合物MEH-PPV复合,实现了ZnO的近紫外电致发光。然而,水浴法生长的ZnO纳米棒阵列存在阵列表面不整齐,纳米棒顶端的MEH-PPV有机层容易被击穿,器件稳定性不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nO纳米颗粒薄膜与有机聚合物材料复合的ZnO电致发光二极管,实现了ZnO的近紫外电致发光,并对其发光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nO纳米颗粒薄膜,并研究了ZnO纳米颗粒薄膜的制备条件和光电性能。在ITO上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粒径比较均匀、表面比较平整的ZnO纳米颗粒薄膜。SEM表征显示,ZnO纳米颗粒粒径约30nm,均匀分布,纳米颗粒薄膜表面平整。这样有利于采用旋涂法在纳米颗粒薄膜表面制备均匀无针孔的有机薄膜。光致发光光谱表明,ZnO纳米颗粒薄膜的光致发光中心在393nm附近,来源于ZnO的带边激子发射,且缺陷发光较弱,这样有利于实现ZnO纳米颗粒薄膜器件的近紫外电致发光。其次,制备了ZnO纳米颗粒薄膜/MEH-PPV异质结的近紫外电致发光二极管,并研究了有机层与ZnO纳米颗粒薄膜厚度变化对该结构器件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采用旋涂的方法在ZnO纳米颗粒薄膜表面制备了MEH-PPV有机层,构造出结构为ITO/ZnO纳米颗粒薄膜/MEH-PPV/LiF/A1的器件。实验结果表明,以3500r/min的转速旋涂有机层制备的器件能够得到较强的ZnO近紫外电致发光,且MEH-PPV发光很微弱。当ZnO纳米颗粒薄膜厚度约为60nm时,所制备的器件稳定性较强且ZnO缺陷发光很微弱。最后,首次尝试制备了ZnO纳米颗粒薄膜/PMMA结构的紫外电致发光器件,并研究了该器件的紫外电致发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的器件能够实现较强的ZnO近紫外电致发光。并讨论了ZnO与有机材料复合电致发光的机理,认为电子隧穿是ZnO与有机材料构成的复合器件实现近紫外电致发光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5-01)
谢月[5](2013)在《一种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多层有机/无机薄膜迭层封装结构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项蕴含着巨大财富的新型科学技术,有机电致发光现象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即被人们发现。与其他发光技术相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OLED_s)具有可塑性高、色彩丰富、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使得OLED_s在显示和照明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99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A.Heeger首次使用塑料作为衬底制备可弯曲的柔性OLED器件(Flexibl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FOLED),将其最为诱人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技术总会向着人类友好的方向发展,伴随着柔性及透明显示技术的发展,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显示器可以像印刷报纸一样的roll-to-roll高效制备,而且更加轻薄便携;然而FOLED存在封装问题,空气中的水氧对其产生致命的威胁:日本学者C. Adachi报道了对于没有进行封装保护的OLED_s器件在大气环境下工作,其发光强度在150分钟内下降99%。其中,氧气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使发光层材料氧化变质生成羟基化合物;水汽的主要破坏方式是与金属电极反应使器件电极稳定性下降。因此,OLED必须进行有效封装以阻隔水氧。为了使OLED_s达到实用要求,即寿命大于10000小时,器件封装的水汽渗透率(WVTR: Water Vapor Transmission Rate)要小于1x10~(-6)g/m~2/day,氧气的渗透率(OTR:Oxygen Transmission Rate)要小于1x10~(-3)cm~2/m~2/day。虽然传统的盖板封装方法可以达到这一指标,但盖板是不可弯曲的玻璃或金属壳,因而无法在FOLED的封装中使用。改进方法是利用环氧树脂在柔性衬底上粘合柔性盖板,以阻挡水气和氧气。然而环氧树脂固化交联后形成的叁维立体网状结构易产生较大的内应力使环氧树脂变脆易开裂,导致密封性能下降。相对于刚性的器件,柔性器件应该能够经受弯曲,拉伸,收缩等外力的作用,因此如何避免FOLED封装后的机械性能问题,成为FOLED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FOLED的封装技术研究集中在薄膜包覆领域,利用薄膜形成阻隔水氧进入器件的阻隔层这种方法使FOLED器件更轻薄,寿命更长,机械性能更优异,是FOLED器件封装未来的发展方向。本论文主要采用不同的封装技术、封装材料、封装结构对薄膜封装进行研究。在不影响有机器件性能的前提下,大大延长有机发光的使用寿命。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⑴首先,对OLED_s的基本结构、发光材料、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失效机制和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介绍。⑵其次,根据钙电学测试原理自行设计搭建了测试系统,通过编制好的软件可以得到钙膜电导率的变化曲线,再根据公式计算出薄膜的水氧透过率(WVTR)值。⑶再次,归纳了现今OLED_s的几种封装方法,封装技术,封装结构,通过对比分析,选择了有机无机迭层封装结构来作为薄膜的封装结构,PDMS、光交联聚合物、Alq_3、ZrO_2、Al_2O_3作为薄膜封装材料,原子层沉积技术、旋涂作为薄膜沉积技术,来完成封装薄膜的制备。设计了有机-无机迭层薄膜封装结构,将不同的封装材料相结合,先后制作了光交联聚合物NOA63-ZrO_2迭层封装薄膜,Alq_3-Al_2O_3迭层封装结构,并测得了不同结构薄膜的水氧透过率。NOA63-ZrO_2迭层封装薄膜的最低的水氧透过率低达9.0×10~(-5)g/m~2/day,更轻薄的Alq_3-Al_2O_3迭层薄膜封装结构的水氧透过率低达8.1×10~(-4)g/m~2/day。⑷最后将封装层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并测试亮度衰减曲线,测量得到有机器件的半寿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3-06-01)
夏慧芸,高莉宁,颜录科,陈华鑫[6](2012)在《光致发光无机-有机复合薄膜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致发光复合薄膜具有传统复合纳米薄膜材料的优越性,且发光材料的引入赋予薄膜良好的光学性能,目前已成为功能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综述了该类复合薄膜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其分类及近年来常用的制备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应用状况及优缺点分别加以阐述。进一步概述了光致发光复合薄膜在薄膜传感器、农用光转换膜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最后,展望了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2年09期)
曲崇,徐征,张世玉,冯贞健,田丽杰[7](2012)在《有机-无机复合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中势垒对光电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无机非晶SiO2与有机聚合物PPV复合制备了异质结器件,研究了不同层之间由于能级匹配而产生的势垒对整个器件的光电性能的影响。对于单层有机器件ITO/PPV/Al及双层有机无机复合器件ITO/PPV/SiO2/Al,空穴的注入取决于ITO/PPV界面的势垒,空穴是多数载流子,发光强度主要取决于电子的注入。单层器件电子的注入能力与PPV/Al界面的势垒有关;双层器件由于引进SiO2层,提高了电子的注入能力,其发光强度和发光效率较单层器件都有改善。对于3层有机-无机复合器件ITO/SiO2/PPV/SiO2/Al,在两个方向上电子注入的势垒不同,电子的注入能力有所差别,交流激发时,当Al电极为负(ITO为正)时,器件的最大瞬时发光强度是当ITO电极为负(Al为正)时最大瞬时发光强度的1.3倍。(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2年01期)
干正宇,朱文清,魏斌,张志林,蒋雪茵[8](2009)在《光致激励的有机薄膜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在高亮度下存在的电流下降现象,在不同强度的荧光激发下观察了单层和双层器件的电流密度(J-V)特性和电致(EL)光谱。在单层器件中发现,随着激发光的增强,发生了电流密度下降以及光谱蓝移现象,这是因为在低迁移率的有机物中,过剩的阴离子基对光子的强烈吸收,从而导致了载流子浓度的降低。在单层器件中插入4个不同厚度的空穴传输材料组成双层器件以平衡过剩的阴离子基,结果发现,随着厚度的增加电流密度下降和光谱蓝移的程度减少,当厚度超过50nm后,这种减少的程度变化不大。研究表明,插入适当厚度的空穴传输层能够抑制器件中的电流下降现象。(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09年07期)
徐登,叶莉华,崔一平,奚俊,李丽[9](2008)在《基于有机染料盐掺杂薄膜体系的能量转移及光致发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稳态和时间分辨瞬态光谱研究了有机盐trans-4-[p-(N-ethyl-N-(hydroxyethyl)amino)phenylstyryl]-N-(hydroxyethyl)pyridinium iodide(ASPI)掺杂聚合物PVK(聚乙烯咔唑)薄膜体系的光致发光和能量转移特性.在ASPIPVK掺杂薄膜体系中,PVK的荧光强度与寿命随掺杂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表明两者存在有效的Forster能量转移.通过在相对低浓度的掺杂体系中加入适量高量子效率的Alq3作为能量转移过渡体,形成能量转移级联结构,避免了高浓度掺杂时带来的ASPI荧光淬灭,增加了掺杂体系内PVK到ASPI的能量转移效率,分析了其能量转移动力学过程.(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于书坤[10](2008)在《基于酞菁的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及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利用不含稀土离子的配合物InClPc和ZnPc作为发光材料,制备了0.9μm附近的多层结构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对器件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优化了器件结构。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苯氧基取代InClPc和ZnPc,并用质谱、氢核磁、元素分析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验证它们的化学结构并研究了其光学性质。这类新的材料极易溶解于一些常见的有机溶剂,可以通过旋涂的方法制备均匀的薄膜。我们用这些材料作为发光客体掺入主体发光材料中,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酞菁旋涂薄膜作为发光层,制备了0.9μm附近的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这种方法大大简化了制作工艺,降低了制作成本,为今后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利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多源有机分子真空沉积系统生长的CuPc薄膜作为OTFTs的有源层,制备了基于两种可旋涂的聚合物绝缘层的CuPc薄膜场效应晶体管。这些器件性能良好,显示了令人满意的p型器件性质。由于酞菁材料的稳定性和廉价性,器件具有低廉的成本、较好的稳定性和寿命,具有可实际应用于驱动大面积柔性OLEDs器件或LCDs器件的潜力。我们同时讨论了不同聚合物绝缘层上沉积的CuPc薄膜的结构性质和对应的CuPc薄膜晶体管的器件性质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器件优化指明了方向。使用M-2000UI型宽光谱可变入射角椭偏仪,首先,以简单的近似透明材料为例进行了椭偏测量和数据处理,讨论了椭偏数据拟合的一般过程。然后重点研究了较为复杂的强烈吸收的酞菁类材料的椭偏测量和数据处理,第一次报道了用椭偏法测量TiOPc薄膜的光学性质的实验与分析过程,并比较了一系列锌酞菁薄膜的光学常数和复介电常数,研究了外围取代基对酞菁材料光学性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01)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的快速更新,人类对于显示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智能可穿戴产品的研发已然成为消费电子产业的热点。在众多显示技术中,柔性有源矩阵有机电致发光(AMOLED)显示能够兼顾大尺寸和便携性的优点,成为目前科研界和产业界的重点研究对象。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作为柔性AMOLED的显示单元,具有自发光、全固态、材料来源广、工作温度范围宽等优势,开发高性能的OLED对于提高显示品质至关重要。而作为驱动元件的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对于实现柔性有源显示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面向全有机有源显示应用,从改善单色/白光OLED器件性能以满足实用化需求的角度出发,探索制备高效率单色OLED及适应于有源显示的顶发射白光OLED的方法,同时对基于酞菁类有机材料作有源层的OTFT及基于并五苯有源层的OTFT开展了研究工作,通过对电极/有源层界面、有源层/绝缘层界面修饰以实现改善OTFT器件性能的目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我们基于多发光层结构提出了通过引入PBL(potential barrier layer)层改善器件性能的方法,利用高效磷光黄光染料PO-01制备了单色底发射OLED器件。我们对PBL层材料体系的选择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发现采用TCTA作为PBL的器件表现出最高的电流效率,我们进而通过对发光层数目的优化,最终获得的总电流效率(total current efficiency)达到110.85 cd/A的黄光OLED(对应于正向效率(forward-viewing current efficiency)65.21 cd/A,此时器件亮度为335.8 cd/m2),并且当器件亮度达到10000 cd/m2时,总电流效率仍能保持在90cd/A的水平。我们对PBL的设计进行了总结,首先,PBL需选择具有空穴传输特性的材料以抑制空穴传输层材料(如本文中NPB)的发光。其次,PBL与EML的能级匹配关系直接影响到电子载流子向发光层的传输从而对于器件效率产生严重影响。2、我们提出了采用导热性良好、延展性良好的金属Cu同时作为顶发射白光OLED的顶部阴极和底部阳极,制备出面向高分辨率彩色有源显示应用的顶发射白光器件。为了实现降低功耗的目的,在改善空穴注入传输方面,我们设计了Tc Ta掺杂Mo Ox的空穴注入层结构结合Tc Ta作空穴传输层,确保了空穴向发光层的高效输运。在改善电子注入方面,我们设计出Cs2CO3/Al/Cu半透明的复合顶阴极结构。发光层选择双极型母体26DCz PPy,器件具有较低的效率滚降,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方面是双极型母体有利于拓宽激子复合区,降低器件效率滚降。另一方面是由于良好的能级匹配,改善了载流子向发光层中的输运,并且能够有效的将载流子限制在发光层中(我们从器件能级图中可以看出,电子传输势垒在Bphen/26DCz PPy界面只有0.05 e V,因而电子能够轻易的进入发光层中,但是当电子到达Tc Ta/26DCz PPy界面时,能级势垒增加到0.2 e V,电子被限制在发光层中。对于空穴也有相似的情况,空穴也能够被有效的限制在发光层中)。并且我们提出了采用有机材料Tc Ta作为光学覆盖层改善器件角度依赖特性,同时提高不同波段发光平衡度的方法,有利于获得高品质的顶发射白光。3、我们首先制作了基于P型有机材料并五苯作为缓冲层的酞菁系晶体管器件,实验结果表明:插入厚度为5nm的并五苯缓冲层时,器件的性能有了明显改善,并对缓冲层导致的器件性能变化进行了分析。其次我们又利用氧化钼做为电极和有源层之间的缓冲层,制作了酞菁铜基薄膜晶体管,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钼缓冲层厚度为10 nm时,器件的性能基本达到顶峰,再增加厚度,器件性能几无变化。由此推断由于氧化钼缓冲层的加入,降低了电极和有源层间的空穴注入势垒,提高了器件空穴注入能力。4、我们利用在OLED中通常使用的空穴传输材料NPB,将其掺入与绝缘层接触的有源层,有效地提高了空穴的传输能力并降低了晶体管的工作电压,得到了性能有较大改善的并五苯薄膜晶体管器件。同时,通过改变掺杂层厚度,推测了并五苯薄膜晶体管导电沟道的纵向位置,为以后对晶体管导电沟道和有机层与绝缘层表面接触性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薄膜电致发光论文参考文献
[1].强亚萍.CH_3NH_3PbBr_3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薄膜的形貌调控及其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8
[2].穆叶.面向全有机有源显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有机薄膜晶体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衷存鹏.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有机薄膜的LB法制备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
[4].高松.ZnO纳米颗粒薄膜与有机聚合物材料复合电致发光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5].谢月.一种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多层有机/无机薄膜迭层封装结构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3
[6].夏慧芸,高莉宁,颜录科,陈华鑫.光致发光无机-有机复合薄膜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
[7].曲崇,徐征,张世玉,冯贞健,田丽杰.有机-无机复合薄膜电致发光器件中势垒对光电性能的影响[J].光电子.激光.2012
[8].干正宇,朱文清,魏斌,张志林,蒋雪茵.光致激励的有机薄膜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J].光电子.激光.2009
[9].徐登,叶莉华,崔一平,奚俊,李丽.基于有机染料盐掺杂薄膜体系的能量转移及光致发光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08
[10].于书坤.基于酞菁的有机近红外电致发光器件及薄膜场效应晶体管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