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栎论文_梁德洋,蒋路平,张秦徽,赵曦阳,郑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蒙古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蒙古,模型,松山,栓皮栎,生物量,林分,次生林。

蒙古栎论文文献综述

梁德洋,蒋路平,张秦徽,赵曦阳,郑颖[1](2019)在《辽宁省11个蒙古栎种源及家系种子性状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宁省11个种源(白石砬子(D)、凌源市青龙河自然保护区(L)、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LT)、庄河市仙人洞镇(P)、本溪市清河城镇(Q)、新宾县苇子峪林场(X)、西丰毕家沟(XB)、阜新彰武县章古台镇(Z)、清原县湾甸子镇(W)、西丰任家沟(XR)、西丰大十银沟(XD))的112个蒙古栎家系的种子为材料,对其种长、种宽、单粒种子质量、种壳质量、种壳厚和种仁质量等6个性状进行测定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家系各性状方差分析均达极显着差异水平(P<0.01)。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为11.61%~51.43%,各家系遗传力变化于0.89~0.99,属于高遗传力,有利于家系的评价选择;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相关性均达极显着水平,除种壳厚外,种长、种宽、单粒种子质量和种壳质量对种仁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各种子性状对种仁质量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最大的为单粒种子质量,其次为种壳质量。间接作用最大的为种壳质量通过单粒种子质量对种仁质量的负影响,其余间接作用较小。利用综合评价法,以5%的入选率对各家系进行综合评价,家系D_(17)、W_(11)、W_1、W_8、D_5和W_(12)入选,入选家系种长、种宽、单粒种子质量、种壳厚、种仁质量和种壳质量的遗传增益分别为7.50%、11.11%、31.40%、-12.16%、38.61%和4.49%。以20%的入选率对各种源进行综合评价,种源W和WB入选为优良种源。(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春明,赵丽芳,李利学[2](2019)在《基于混合效应模型和零膨胀模型方法的蒙古栎林分水平枯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混合效应模型和零膨胀模型方法构建林分水平枯损模型,为选择科学的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林省1994年设置的295块蒙古栎固定样地为数据源,236块样地作为模拟数据,59块样地作为验证数据。构建基于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和气象因子的蒙古栎林分水平枯损模型,其基本形式包括泊松分布和负二项分布。考虑样地中存在大量零值问题,在基础模型上加入零膨胀和零改变模型。为解决模型的嵌套和纵向数据问题,在构建模型时考虑样地的随机效应,选择验证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结果】样地断面积、株数和最暖月平均气温是枯损概率和数量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考虑样地随机效应后,可明显提高模型模拟精度;负二项分布模型因考虑数据过度离散问题,模拟精度高于泊松分布。【结论】同时考虑随机效应和零膨胀的负二项分布模型,其模拟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樊莹,乔雪涛,赵秀海[3](2019)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蒙古栎幼树生理生长特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蒙古栎幼树生理生长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以预测环境变化对该地区蒙古栎幼树生长的潜在影响。【方法】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的林下蒙古栎幼树为材料,研究其叶片生理学、叶片形态学特性和植株生长特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结果】(1)蒙古栎叶片的比叶重和叶片干物质含量没有显着的海拔差异(P> 0.05),而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光饱和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表观CO_2利用效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即蒙古栎叶片的对弱光的利用能力、对强光的适应能力和最大光合潜力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生成单位有机物所需消耗的水分和胞间CO_2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2)蒙古栎植株的叶生物量、新生枝条生物量、一年生枝条生物量、叶生物量比重、新生枝条生物量比重和一年生枝条生物量比重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分别下降了64%、59%、60%、53%、45%和47%,即蒙古栎幼树的年生长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3)本研究中选择的叶片因子共解释了蒙古栎总生长变异的12.03%,选择的环境因子共解释了总生长变异的19.31%。【结论】蒙古栎幼树叶片生理性状和整株生长性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反映了该物种在异质生境中具有较强的叶片生理和整株形态可塑性。蒙古栎幼树的叶片的比叶重和干物质含量随海拔梯度没有显着变化,但其光合速率以及年生长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即环境变化可能会通过影响蒙古栎幼树叶片的光合特征而非叶片的形态学特征进而影响蒙古栎幼树的生长。本文对预测蒙古栎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生理生态响应及演化方向具有一定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冀瑞卿,邢鹏杰,徐洋,李冠霖,高婷婷[4](2019)在《蒙古栎根内及根围土壤中共生真菌和细菌群落组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中国东北地区森林根系和根围土壤中共生真菌的分布状况,分析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纯林中根内及根围土壤中共生真菌和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果表明,根内真菌的1 295个OTUs中有209个OTUs为共生真菌,隶属于36属,相对丰度25.46%;根围土壤真菌1513个OTUs中有285个OTUs为共生真菌,隶属于40属,相对丰度59.91%;根内与根围土壤共同拥有共生真菌33属,根内特有3属,根围土壤特有7属。其中,外生菌根真菌为根内和根围土壤中共生真菌的主要类群,分别占共生真菌的98.82%和99.80%。定殖根内的细菌共获得5550个OTUs,隶属于400属;根围土壤细菌获得8 406个OTUs,隶属于436属,根内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低于根围土壤的。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根内的信号转导通路与信号分子和相互作用通路(包括CAM配体、ECM-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的丰度低于根围土壤,而膜运输通路与信号分子和相互作用通路(包括细菌毒素、细胞抗原等通路)的丰度高于根围土壤。根内与根围土壤中菌根辅助细菌组成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除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外,根内其余9属的相对丰度均高于根围土壤,尤其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远高于根围土壤。(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董莉莉,刘红民,汪成成,赵济川,高英旭[5](2019)在《间伐对蒙古栎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评估抚育间伐后林分碳储量的变化对提高林业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伐后6a和23a蒙古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林分碳储量及其组分分配的长、短期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期(伐后6a)试验中,强度间伐乔木层碳储量低于对照12.6%,中度间伐略高于对照;在长期(伐后23a)试验中,各间伐强度乔木层碳储量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伐后森林恢复期的长短对林下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不同。在短期内,林下植被碳储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长期内,各间伐强度林下植被碳储量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枯落物层碳储量长期、短期均无显着影响(p>0.05),对土壤层碳储量的影响短期表现为强度间伐显着高于对照34.70%(p<0.05),中度间伐与对照无显着差异(p>0.05),长期表现为各间伐强度与对照均无显着差异。短期内强度、中度和对照样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3.41,177.21,178.97t·hm-2,强度间伐高于对照2.5%,中度间伐与对照相近。长期内不同间伐强度蒙古栎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高于对照,分别高于对照3.2%, 5.8%和3.3%。由此可知,抚育间伐对蒙古栎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受伐后森林恢复时间影响较大,短期内间伐对生态系统碳储量无显着影响,长期表现为间伐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积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姚丹丹,徐奇刚,闫晓旺,李玉堂[6](2019)在《基于贝叶斯方法的蒙古栎林单木枯死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贝叶斯统计法在提高模型参数稳定性上有较大的优势,研究贝叶斯方法在单木枯死模型中的应用,改进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为蒙古栎天然林林分生长收获与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蒙古栎天然异龄林为对象,基于202块固定样地数据,利用二分类Logistic模型构建基于经典概率统计法、贝叶斯法和分层贝叶斯法的蒙古栎单木枯死模型。随机抽取80%的数据用于建立模型,剩下的20%用于检验模型,利用经典概率统计法(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有先验信息的贝叶斯统计法和无先验信息的分层贝叶斯统计法进行参数估计,分析模型的表现和参数分布。模型的拟合效果通过计算ROC曲线下的面积AUC(Under Curve)来判断,并利用Pearson-χ2检验来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1)贝叶斯法与传统极大似然法的估计值相近,且其估计参数的标准差小于传统方法。(2)贝叶斯法估计参数的可信区间最小,比传统极大似然法的置信区间小6.0%~31.8%。层次贝叶斯法估计参数的可信区间最大,比传统极大似然法的置信区间大11.2%~185.0%。(3)拟合效果最好的是层次贝叶斯法,其模型AUC值为0.83,贝叶斯法与传统极大似然法模型的AUC值均为0.73。【结论】层次贝叶斯法在拟合枯死模型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拟合效果最好,模型预估精度最高。(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毛选波[7](2019)在《北方蒙古栎植物染色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主要研究北方蒙古栎不同部位的染色性能及应用,探讨了萃取次数、媒染剂、染色方法对丝织物颜色特征值的影响,并将蒙古栎绿干叶、橡子壳及橡子应用于丝、毛、棉、麻织物的染色,测试染色后织物的色谱及耐皂洗和耐摩擦色牢度。结果表明,蒙古栎7种不同部位单宁含量不同,对丝织物显色效果为:绿干叶>黄干叶>橡子壳>橡子>叁合一>橡外壳>树枝,染液提取次数2次为佳。蒙古栎绿干叶、橡子壳及橡子所染丝织物皂矾后媒染价值最大,呈黑灰色调,其次是白矾前媒染,呈灰黄色调;最后是直染法,呈浅灰黄色调;蒙古栎绿干叶、橡子壳及橡子对不同织物媒染显色效果优劣依次为毛织物、丝织物、麻织物、棉织物,色谱范围略有区别,其中丝织物综合效果最好,且不同染色方法下织物耐皂洗色牢度及耐摩擦色牢度均可达到3级及以上。(本文来源于《针织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董莉莉,赵济川,汪成成,刘红民,高英旭[8](2019)在《抚育间伐后蒙古栎阔叶混交林径级结构及生长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0年生的蒙古栎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强度间伐(41%)、中度间伐(30%)、弱度间伐(12%)和对照4种处理,利用伐后23 a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及径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弱度间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林分胸径和蓄积量的生长,间伐23 a后,中、弱度间伐样地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 cm和1.7 cm,蓄积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5%和16.9%。在间伐后0~9 a,间伐样地的蓄积年生长率显着高于对照;而伐后11~23 a,间伐样地的蓄积年生长率低于对照。林分枯死率表现为在伐后0~11 a,强度间伐样地平均枯死率为对照的19.83%,中度、弱度间伐样地的平均枯死率分别为对照的23.93%、67.87%;在伐后的11~23 a,间伐样地的平均枯死率略高于对照。间伐使Weibull分布曲线向右移动,右移幅度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且位置参数a受间伐和林龄影响较大,因此,在采用Weibull参数对林分径级结构进行拟合时,不宜将参数a设成定值。总之,中度、弱度间伐能够促进林分胸径和蓄积量的生长,减少林木枯死率,但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是一直持续的,在伐后的10 a左右,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因此,为提高林分生产力,建议抚育间隔期确定为10 a左右。本研究可为科学合理的确定间伐强度、间伐周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梁德栋,王娇,聂顺新,陈燕,赵婧文[9](2019)在《松山保护区蒙古栎林群落种间联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2联列表的基础上,应用X2检验和联结系数,对松山保护区主要群落蒙古栎林的9种乔木,21种灌木以及草本重要值排名前25位的种群进行种间联结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松山区蒙古栎林群落乔木种群组成的36个种对均无显着联结关系,联结系数AC值结果表明26个种对为正关联,10个种对为负关联;灌木树种组成的210个种对中,联结显着27种对,极显着31种对,占总种对的27.62%,其余152种对不显着,占总种对的72.38%,AC值结果表明46个种对为正关联,164种对为负关联;草本植物组成的300个种对中,显着8种对,极显着只有2种对,共占总种对的3.3%,其余290种对联结不显着,占总种对的96.6%,AC值结果表明145个种对为正关联,155个种对为负关联。因此蒙古栎林群落目前处于演替阶段。(本文来源于《南方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杰,李健康,段安安,孙宇涵,刘洪山[10](2019)在《不同质量浓度NAA、IBA对栓皮栎、蒙古栎黄化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不同质量浓度的NAA、IBA对选育的栓皮栎、蒙古栎优良种源当年生实生苗半木质化黄化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探究何种质量浓度下最有利于其扦插生根,以期选出最合适的质量浓度组合,为今后栓皮栎和蒙古栎的无性选育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本研究以选育的栓皮栎、蒙古栎优良种源当年生实生苗半木质化黄化嫩枝为材料,采用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设置6个质量浓度(3 000、2 000、1 500、750、600、400 mg/L),并用清水、未黄化实生苗半木质化嫩枝为对照,调查不同质量浓度NAA、IBA对栓皮栎、蒙古栎黄化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黄化插穗在生根率、生根数、根长和根径方面均明显优于未黄化插穗,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黄化栓皮栎、蒙古栎嫩枝插穗不定根诱导差异显着。IBA分别为2 000、1 500、750、600、400 mg/L时处理黄化或未黄化栓皮栎、蒙古栎嫩枝的生根效果均优于NAA相对应的5个不同质量浓度处理的生根效果。在生长调节剂各个质量浓度条件下,处理的黄化栓皮栎、蒙古栎插穗,其不定根发生率、生根数等生根指标均明显高于未黄化插穗所对应的指标。当质量浓度为1 500 mg/L时,栓皮栎黄化嫩枝生根率比未黄化栓皮栎嫩枝的还要高20.0%,蒙古栎黄化嫩枝生根率比未黄化蒙古栎嫩枝的还要高14.6%。【结论】栓皮栎、蒙古栎优良种源当年生实生苗半木质化的黄化与未黄化嫩枝扦插繁殖的最佳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剂量均为1 500 mg/L的IBA。其不定根发生率、生根数等生根指标均最大,其中黄化栓皮栎插穗生根率达100%,黄化蒙古栎插穗生根率达84.6%。(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蒙古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基于混合效应模型和零膨胀模型方法构建林分水平枯损模型,为选择科学的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吉林省1994年设置的295块蒙古栎固定样地为数据源,236块样地作为模拟数据,59块样地作为验证数据。构建基于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和气象因子的蒙古栎林分水平枯损模型,其基本形式包括泊松分布和负二项分布。考虑样地中存在大量零值问题,在基础模型上加入零膨胀和零改变模型。为解决模型的嵌套和纵向数据问题,在构建模型时考虑样地的随机效应,选择验证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结果】样地断面积、株数和最暖月平均气温是枯损概率和数量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考虑样地随机效应后,可明显提高模型模拟精度;负二项分布模型因考虑数据过度离散问题,模拟精度高于泊松分布。【结论】同时考虑随机效应和零膨胀的负二项分布模型,其模拟效果最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蒙古栎论文参考文献

[1].梁德洋,蒋路平,张秦徽,赵曦阳,郑颖.辽宁省11个蒙古栎种源及家系种子性状变异[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2].李春明,赵丽芳,李利学.基于混合效应模型和零膨胀模型方法的蒙古栎林分水平枯损模型[J].林业科学.2019

[3].樊莹,乔雪涛,赵秀海.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蒙古栎幼树生理生长特性随海拔梯度的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4].冀瑞卿,邢鹏杰,徐洋,李冠霖,高婷婷.蒙古栎根内及根围土壤中共生真菌和细菌群落组成分析[J].菌物学报.2019

[5].董莉莉,刘红民,汪成成,赵济川,高英旭.间伐对蒙古栎次生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短期和长期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9

[6].姚丹丹,徐奇刚,闫晓旺,李玉堂.基于贝叶斯方法的蒙古栎林单木枯死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7].毛选波.北方蒙古栎植物染色应用研究[J].针织工业.2019

[8].董莉莉,赵济川,汪成成,刘红民,高英旭.抚育间伐后蒙古栎阔叶混交林径级结构及生长动态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9].梁德栋,王娇,聂顺新,陈燕,赵婧文.松山保护区蒙古栎林群落种间联结分析[J].南方林业科学.2019

[10].张杰,李健康,段安安,孙宇涵,刘洪山.不同质量浓度NAA、IBA对栓皮栎、蒙古栎黄化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蒙古栎气候生产力的区域分布蒙古栎叶肉结构蒙古栎与幼树光强-光合没食子酸(a)和蒙古栎样品(b)影响我国蒙古栎地理分布的主导气...利用B7-2和G6-1 2对引物对蒙古栎

标签:;  ;  ;  ;  ;  ;  ;  

蒙古栎论文_梁德洋,蒋路平,张秦徽,赵曦阳,郑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