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增量论文_于晓辉,乔雨蒙,代旷宇,陶静,吕大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损伤增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增量,损伤,岩石,力学,自由度,序列,阴阳。

损伤增量论文文献综述

于晓辉,乔雨蒙,代旷宇,陶静,吕大刚[1](2019)在《主余震序列作用下非线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增量损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时采用真实主余震序列和人工构造主余震序列作为输入,开展了非线性单自由度体系在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增量损伤分析。挑选75组真实主余震序列,并基于相同的主震记录,分别采用重复法、随机法和衰减法构造不同的人工主余震序列作为输入。分别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考虑屈服后刚度的双线型模型和叁线型模型,开展主余震序列作用下非线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分析。以修正的Park-Ang损伤指数作为结构损伤指标,对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结构增量损伤进行研究,并对强度折减系数、恢复力模型及主余震序列人工构造方法对增量损伤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余震造成的结构增量损伤不可忽视。基于重复法和随机法合成的人工主余震序列相比真实主余震序列的余震强度偏大,因此会高估余震对结构造成的增量损伤。基于衰减法合成的人工主余震序列的余震强度偏小,会低估余震对结构造成的增量损伤。结构特性对增量损伤的影响很小,体现为不同强度折减系数及不同恢复力模型对结构增量损伤的影响均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3期)

崔建国,张善好,于明月,蒋丽英,江秀红[2](2018)在《基于增量型极限学习机的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难以有效识别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增量型极限学习机(incrementa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I-ELM)的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识别新方法。首先对某型机用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冲击,而后对其进行疲劳拉伸试验,通过优化布局在复合材料层合板上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募集应变信息,并对其进行预处理。采用互补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EEMD)方法对募集的应变信息进行自适应分解,得到多个本征模态分量(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计算各阶IMF分量的样本熵,通过核熵成分分析(kernel entropy component analysis,KECA)方法对样本熵进行特征融合,构建融合特征向量。采用融合特征向量建立基于I-ELM损伤识别模型,通过实验对损伤识别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与所构建的BP的损伤识别模型的识别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对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进行识别,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陶静[3](2016)在《主余震序列作用下SDOF体系的增量损伤与抗倒塌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主震中受损的建筑结构往往要经历余震的“二次伤害”,余震对结构所造成的增量损伤使得结构存在较大的发生倒塌的可能性,从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结构在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增量损伤及抗倒塌能力进行评价。为此,本文以非线性单自由度(single-degree-of-freedom,SDOF)体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增量损伤和抗倒塌能力研究,力求从增量损伤和抗倒塌能力两个角度揭示余震对结构的潜在破坏势。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人工合成主余震序列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选取常用的重复式、随机式和衰减式合成方法,通过固定主震记录,采用不同方法生成了相应的主余震序列,以此作为输入。分别计算各方法合成的主余震序列及真实主余震序列的地震动强度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对人工主余震序列合成方法对地震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采用最大位移、延性系数、残余位移比、非弹性位移比和修正的Park-Ang损伤指数作为结构损伤指标,对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损伤和增量损伤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对强度折减系数、主余震序列合成方法和SDOF体系恢复力模型对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的损伤和增量损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3)采用IDA分析方法,选取基于改进I-K模型的SDOF体系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结构抗倒塌能力的研究。通过参数分析,对结构的软化刚度、延性能力、循环退化、捏拢和P-Δ效应对主余震序列作用下抗倒塌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近场和远场地震动及主余震序列合成方法对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结构抗主震倒塌能力和抗主余震倒塌能力,从结构抗倒塌能力折减系数的角度对考虑余震对结构抗倒塌能力的削弱程度进行了研究。通过本文研究发现,重复式和随机式合成的主余震序列相比真实主余震序列的余震地震动强度更大,高估了对结构造成的增量损伤,而衰减式主余震序列的余震强度相对偏小,造成的增量损伤相对偏低。余震对结构增量损伤的贡献不可忽视,尤其是短周期结构。考虑余震影响后,SDOF体系抗倒塌能力明显减弱,但SDOF体系抗主余震倒塌能力的离散性相比抗主震倒塌能力有所增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7-01)

朱杰,徐颖,李栋伟[4](2013)在《白垩系软岩的一种增量型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垩系地层软岩的叁轴应力-应变曲线具有显着的非线性分阶段特征,为准确模拟其损伤发展规律,从软岩变形机理出发,认为软岩存在初始损伤,并引入损伤恢复变量,以轴向应变为损伤演化控制量,并服从幂函数分布,建立了裂隙压密阶段的损伤本构方程。弹性阶段后,损伤变量增加,软岩损伤部分应力由残余强度承担,以软岩微元强度为损伤演化变量,并满足Weibull分布,得到可模拟残余强度的损伤方程。将损伤方程对轴向应变求导,建立了白垩系软岩的一种增量型的统一损伤本构模型,通过叁轴试验结果,对损伤参数进行反演,得到损伤参数与围压之间的关系。将模型导入ABAQUS有限元程序,对叁轴压缩试验进行模拟,并将试验值和数值解进行比较,两者较为吻合,表明建立的损伤模型是合理、有效的。(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3年06期)

刘俊卿,李红孝,李倩[5](2013)在《增量型横观各向同性损伤理论与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损伤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横观各向同性损伤理论为基础,引入损伤变量因子,构造有效损伤张量M(D),建立了增量型有效应力方程.应用塑性流动的分析方法,得到弹性应变和有效弹性应变之间的关系.根据von Mises屈服准则,得到塑性四阶对称刚度张量.通过对带孔平板拉伸的有限元分析,探讨了考虑损伤后材料应力集中处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规律,给出损伤对材料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损伤加快了材料变形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马柯帆,方方,余国刚,易良碧[6](2010)在《BLDCM增量式光电编码器码盘损伤检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流无刷电机(BLDCM)兼有交流电机的结构简单和普通直流电机的高运行效率以及极佳调速性能等特点;尤其在精确定位的伺服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BLDCM高精度伺服定位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光电编码器码盘在实际安装中常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对其造成损伤,增大了电机产品的出厂故障率。介绍了基于FPGA设计的光电码盘损伤检测方案,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待测BLDCM光电编码器码盘的受损程度。(本文来源于《微型机与应用》期刊2010年24期)

范留明,毛黎明,丁卫华[7](2008)在《岩石CT密度损伤增量图像“阴阳环”现象的形成机理及图像配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岩石试样在加载前后测得的CT数作差值运算,可获得演示实验在不同应力阶段的CT密度损伤增量。在岩石CT密度损伤增量灰度图像中,试样边界被分成两半,其中一半是黑色,一般是白色,这一现象称为"阴阳环"现象。为揭示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对岩石试样某一扫描断面在4个不同应力阶段CT图像的CT数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加载阶段的CT图像相对初始图像发生错位。为了查清图像错位与"阴阳环"形成之间的关系,建立"阴阳环"生成模型,同时揭示图像错位产生"阴阳环"现象的物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加载阶段的CT图像进行配准矫正,消除密度损伤增量的计算误差。(本文来源于《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期刊2008-11-01)

卫志勇,李兆霞[8](2008)在《应力增量型的高周疲劳损伤累积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以描述材料在应力状态改变过程中的疲劳损伤演化规律的高周疲劳损伤累积准则。作为一种更一般性的高周疲劳损伤累积准则,这种应力增量型的损伤累积准则只需通过等幅疲劳实验所确定的高周疲劳系数即可对一般载荷谱进行疲劳损伤累积计算,避免了对疲劳应力循环进行计数。(本文来源于《特种结构》期刊2008年03期)

王新云,夏巨谌,胡国安,石川孝司[9](2008)在《增量锻造平行面过程中材料的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锻造系统中研究了平行面加工时材料的损伤情况.加工出了不同缺口半径的拉伸试样,并进行了拉伸实验,分别得到了材料在Cockcroft & Latham (C-L)与Ayada这2种不同损伤模型时的损伤值.根据该值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DEFORM3D对平行面加工过程进行了模拟,并同时在锻造系统中进行了平行面的锻造试验.对有限元分析数据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含有平均应力的Ayada模型更适于增量锻造过程损伤的预测.(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8期)

范留明,毛黎明,丁卫华[10](2007)在《岩石CT密度损伤增量图像“阴阳环”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配准校正》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岩石试样在加载前后测得的CT数作差值运算,可获得岩石试样在不同应力阶段的CT密度损伤增量。在岩石CT密度损伤增量灰度图像中,试样边界被分成两半,其中一半为黑色,另一半为白色,这一现象称之为“阴阳环”现象。为揭示这一现象的形成机制,对岩石试样某一扫描断面在4个不同应力阶段CT图像的CT数分布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加载阶段的CT图像相对初始CT图像发生错位。为查清图像错位与“阴阳环”形成之间的关系,建立“阴阳环”生成模型,同时揭示图像错位产生“阴阳环”现象的物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加载阶段的CT图像进行配准校正,消除密度损伤增量的计算误差。(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损伤增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难以有效识别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增量型极限学习机(incrementa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I-ELM)的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识别新方法。首先对某型机用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冲击,而后对其进行疲劳拉伸试验,通过优化布局在复合材料层合板上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募集应变信息,并对其进行预处理。采用互补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EEMD)方法对募集的应变信息进行自适应分解,得到多个本征模态分量(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计算各阶IMF分量的样本熵,通过核熵成分分析(kernel entropy component analysis,KECA)方法对样本熵进行特征融合,构建融合特征向量。采用融合特征向量建立基于I-ELM损伤识别模型,通过实验对损伤识别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与所构建的BP的损伤识别模型的识别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对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进行识别,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损伤增量论文参考文献

[1].于晓辉,乔雨蒙,代旷宇,陶静,吕大刚.主余震序列作用下非线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增量损伤分析[J].工程力学.2019

[2].崔建国,张善好,于明月,蒋丽英,江秀红.基于增量型极限学习机的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损伤识别[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3].陶静.主余震序列作用下SDOF体系的增量损伤与抗倒塌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4].朱杰,徐颖,李栋伟.白垩系软岩的一种增量型统计损伤本构模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

[5].刘俊卿,李红孝,李倩.增量型横观各向同性损伤理论与数值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马柯帆,方方,余国刚,易良碧.BLDCM增量式光电编码器码盘损伤检测系统[J].微型机与应用.2010

[7].范留明,毛黎明,丁卫华.岩石CT密度损伤增量图像“阴阳环”现象的形成机理及图像配准[C].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2008

[8].卫志勇,李兆霞.应力增量型的高周疲劳损伤累积准则[J].特种结构.2008

[9].王新云,夏巨谌,胡国安,石川孝司.增量锻造平行面过程中材料的损伤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10].范留明,毛黎明,丁卫华.岩石CT密度损伤增量图像“阴阳环”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配准校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

论文知识图

第2开挖阶段损伤增量矢量期望对...一193一6剖面损伤增量曲线图第1开挖阶段损伤增量矢量Δζy...一37配准前密度损伤增量图一303一6剖面损伤增量随孔深的变...#测点损伤增量随孔深的变

标签:;  ;  ;  ;  ;  ;  ;  

损伤增量论文_于晓辉,乔雨蒙,代旷宇,陶静,吕大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