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体制转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税制,经济体制改革,微观经济,宏观经济
经济体制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闫茂旭[1](2018)在《分税制改革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呈现各具特点的两种思路。80年代在放权让利改革思路下,微观经济快速市场化,包括财税体制在内的宏观经济改革明显滞后,成为宏观经济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经过围绕财税体制进行的探索、反复和试点,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转向宏观经济改革和制度创设,进入微观改革与宏观改革相配套的阶段。分税制改革在改革思路的转换中发挥出"中心环节"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本报[2](2017)在《突出经济体制改革引领 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十八届叁中全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牢牢把握“一个定位、叁个着力”总体思路,严格按照“五个坚持”要求,认真落实“六个一”督察制度,不断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良好成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来源于《淄博日报》期刊2017-10-28)
刘尚希[3](2013)在《经济体制改革应当转换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市场经济从起步、成长阶段,相应进入到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新阶段。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要从新的起点出发,进行适应性改革,以使我国市场经济变得更成熟、更健康和更有质量。一、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要从以"自由竞争"为中心转向以"平等竞争"为中心。如果说在过去市场的作用受到抑制,是因为缺少经济自由而难以形成竞争,那么在当下市场的作用受到限制,是因(本文来源于《理论学习》期刊2013年08期)
刘尚希[4](2013)在《经济体制改革应当转换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要从这个新的起点出发,进行适应性改革,以使我国市场经济变得更成熟、更健康和更有质量。改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新的条件下,经济体制改革也应当转换视角。其一,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要从以“自由竞争”为中心转向以“平等竞争”为中心;其二,在劳资(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3-05-27)
陈大维[5](2012)在《新中国经济体制建立与转换的内在逻辑——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教学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力图通过对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社会需要变化和发展的客观分析,来阐述计划经济的建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内在依据,并试图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解释改革开放叁十年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2年21期)
颜嘉轩[6](2012)在《中国经济体制的转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转换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体制转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以及现代化的发展而建立的。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转换,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僵化的、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大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生产力研究》期刊2012年05期)
桂大一[7](2011)在《中国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发端于农村,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去魅化进程而得到国家层面的制度认可。良好的经济绩效推动着体制变革在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次第展开,改革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界就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路径、范围以及层次开始了大范围、长时间的探讨,并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展开。中国经济体制转型是在转型目标明确、基本制度约束、改革形式开放的框架中寻求中国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追求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始终是这一经济体制转换的目标,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的途径是这一转变过程的理论主题。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的提出是与明确目标下社会经济体制有序转变、经济绩效良好、社会生活稳定变迁的改革过程相联系的,是对这一经济转型过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转换的过程进行了理论梳理,发现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在改革的进程当中,中央政府一直掌控着改革的主导权,实时调整目标,转换策略,推动改革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断发展;在改革的进程当中,实时的经济绩效和意识形态激励以及置身于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是推动体制改革向目标模式转换的主要动力。经过30多年的体制变革,在成功扬弃西方理想制度设计,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的基础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不断增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不断加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府职能发生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与此同时,渐进式改革道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也留下了种种弊端,改革面临着动力消散、经济发展趋缓、社会矛盾凸显等现实问题。未来几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达成现代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关键时期,中央政府应凭借自身政治权威,借助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意识形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一章首先考察了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必然选择,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保证了国家集中全社会的经济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经济建设。但由于存在着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和经济运行中的信息难题,容易造成供需脱节,难以形成对经济行为主体激励机制,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经济效率低下。在国民经济难以为继的历史关头,中国农村率先发起了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在现实的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改革边界逐渐拓展至城市,从而掀开了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历史篇章。第二章从理论上回顾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确立的整个过程。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得到了政府的响应,城市开始了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的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再到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机制,最后是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的的制度创新,并最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经验,在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角度对比了西方主要叁种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各种特点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的内涵应该是有着发达的市场体系,完善的运行机制,高效的微观基础,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全方位参与全球竞争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意识观念。第叁章论述了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的动力机制。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的根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者社会的发展进步,生产力是中国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改革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才能继续深化,改革的潜在收益就是推动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继续深化的直接动力。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意识形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激励经济增长;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意识形态促进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转化、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和体制转型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共识的意识形态建设,地方政府在意识形态的激励下进行不断的制度创新,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也有效地促进了国内的制度调整。第四章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并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转换过程有叁大基本特征。一是目标的阶段性调整,从改革开始时的充分利用价值规律,发展生产,到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最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控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二是改革过程的渐进性。中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是要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通过边际性调整,逐步修改原有制度的内容,赋予社会主义制度以新的含义。叁是政府主导了整个改革进程。在中国的集权式政治结构中,政府拥有绝对的政治力量对比优势,并且拥有很大的资源配置权力,能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在不同程度上约束其他社会行为主体的行为。第五章首先列举了中国体制模式转换30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分析了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是在依据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建立了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采取了渐进式改革道路,利用了改革与开放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运用了公平与效率的适度权衡的政策组合。’另外,针对目前的经济发展局面,提出了在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过程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第六章分析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转换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并指明了改革的主体。由于制度绩效递减,制度存在着内卷化的趋向,中国必须尽快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而渐进式改革所造成的既得利益集团是改革持续进行的巨大阻力。面对现实,中央政府必须依赖自身政治权威,借助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意识形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微观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制度供给,尽快完成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的转换。结论部分对全文作了简要总结并给出了当前改革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1-05-01)
黄进[8](2006)在《略论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分析评价,以及对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系统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本文来源于《教育与职业》期刊2006年27期)
张路,高翼[9](2005)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管理模式探讨——中国政府行政管理的模式转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行政出现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倾向,并逐渐系统化为政府行政管理的新模式。目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虽也作了些改革,但就总体而论仍属传统行政范畴,政府行政存在深层次的模式危机。为此,我国的行政改革必须要致力于政府行政模式的转换。(本文来源于《台声.新视角》期刊2005年04期)
郝建国[10](200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实现其商品属性的定位转换——《华商报》模式对报业市场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媒介除了具有舆论作用外 ,它还具有经济属性、商品属性、市场属性。报纸是当前最重要的一种平面媒介。报纸的商品属性要求其生产环节 (办报 )、交换环节 (发行和广告 )必须实现面向顾客的市场定位。《华商报》以全新的理念在报业市场竞争中成为当地“赢家通吃”的庄主。《华商报》的成功案例被称为《华商报》模式。《华商报》模式在经济学、传播学领域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读者本位和全方位经营是《华商报》模式的基本内涵。《华商报》模式对我国正在形成的报业市场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经济体制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十八届叁中全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牢牢把握“一个定位、叁个着力”总体思路,严格按照“五个坚持”要求,认真落实“六个一”督察制度,不断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良好成效。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体制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1].闫茂旭.分税制改革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的转换[J].中共党史研究.2018
[2].本报.突出经济体制改革引领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动力[N].淄博日报.2017
[3].刘尚希.经济体制改革应当转换视角[J].理论学习.2013
[4].刘尚希.经济体制改革应当转换视角[N].中国经济时报.2013
[5].陈大维.新中国经济体制建立与转换的内在逻辑——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教学思考[J].才智.2012
[6].颜嘉轩.中国经济体制的转换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
[7].桂大一.中国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研究[D].武汉大学.2011
[8].黄进.略论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转换[J].教育与职业.2006
[9].张路,高翼.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管理模式探讨——中国政府行政管理的模式转换分析[J].台声.新视角.2005
[10].郝建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实现其商品属性的定位转换——《华商报》模式对报业市场的启示[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