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正式的金融制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制度,金融,农村金融,农村,社会,禀赋,网络。
非正式的金融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1](2017)在《中国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的非正式制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离不开制度保障,其中,非正式制度通过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条渠道对秩序型构发挥重要作用。转型期我国金融非正式制度的稳定性被打破,非正式规则出现变形扭曲,对金融秩序型构的阻滞作用明显。未来要加强观念先行机制、正式制度保障机制和金融文化支持机制的建设,推动非正式制度供给创新,促进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目标实现。(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马雪峰,龙燕[2](2015)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探讨——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的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安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后金融危机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依然面临着一些障碍,其中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进行改善和提升,以进一步化解民营经济的发展瓶颈,促进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01期)
陈立[3](2013)在《农村金融需求的非正式制度制约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制约农村金融需求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一)传统的"小农意识"影响着农村金融需求。对甘肃省礼县的调查显示,贫困地区农村金融需求构成中,生活性借款比重较大,占比达到48%,一方面说明农户购买力过低,生活压力大,另一方面也表明农村生产经营性金融需求不高。农户及其借款行为带有明显的小农经济特色,农户拥有的财产、受教育程度和村镇富裕程度对金融需求影响显着,而且农户借贷偏好年利率低、担保抵押少、决策时间短、满足程度高和期限灵活的借贷资金,具体表现为农户对政府救助性资金的需求优于金融(本文来源于《甘肃金融》期刊2013年09期)
史晋川,王婷[4](2012)在《社会网络与非正式金融制度——基于私人秩序与替代性法律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亚里士多德),本文将"社会性"与理性假设相结合,基于社会网络与非正式制度生效的机制,对民间金融活动的模式以及风险形成机制进行了剖析。以借贷当事人的关系为着眼点,创新性地得到了非正式金融在短期具有双重均衡利率,即社会网络内低利率均衡,网络外高利率均衡;长期只有社会网络内均衡利率,网络外借贷活动不存在;而从短期到长期均衡具有动态路径形式:短期为稳定均衡,长期为发散路径;另外,考虑进借贷关系的交叉以及经济波动等现实情况,得到经济的下行波动会导致动态路径的加速发散。本文对目前温州以及浙江多地的民间金融危机的发生机理上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支持了社会网络以及非正式制度的有效范围具有局限性的结论。模型上对社会网络违约防范机制的处理基于Dixit(2003b)关于关系型合约执行机制方法并进行了更为贴近现实的处理和创新。(本文来源于《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期刊2012-06-23)
徐礼敏,何文忠,王德发[5](2012)在《金融发展能缩小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政治差异吗?——基于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替代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转轨经济时期,金融发展和政治关系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金融发展是否能够缩小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政治差异?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利用全国民营企业的抽样问卷调查数据,从金融发展和政治关系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上的替代效应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具有政治背景的企业在外源融资上具有优势,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政治差异现象。金融发展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正规金融贷款,缓解他们的融资困境,并对政治关系产生显着的替代效应,它能缩小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政治差异。(本文来源于《会计与经济研究》期刊2012年01期)
莫易娴[6](2011)在《制约网络金融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金融的发展不仅取决于金融法规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还包括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原因。本文分析了文化、社会资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非制度性因素对网络金融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改进之策。(本文来源于《金融与经济》期刊2011年10期)
张多蕾,王治[7](2010)在《非正式制度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人们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伦理、以及风俗文化习惯等。作为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非正式制度对社会经济行为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本文在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意识形态、伦理观等非正式制度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并由此引发对中国经济的思考。(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汤凌霄,张春芳[8](2009)在《金融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研究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继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之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究竟什么因素促进金融本身的发展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文化、社会资本、资源禀赋等非正式制度出发,系统梳理它们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作用机理,旨在唤起国内对非正式制度因素的重视,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动态》期刊2009年12期)
董研[9](2009)在《中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制度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缺失,使得非正规金融异常重要。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制度变迁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在本文中,作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非正式金融制度变迁的原因、主体、动力和效率等问题。(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期刊2009年03期)
杜彪[10](2008)在《非正式制度与非正规金融: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现阶段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农村经济发展资金大多依赖非正规金融的客观现实,文章认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替代,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非正规金融与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和非正式制度可以相互融合。所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充分重视和利用非正式制度与传统,妥善处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促进正式金融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人为秩序与自发秩序之间平衡发展。(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2期)
非正式的金融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回顾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的发展与非正式制度安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后金融危机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依然面临着一些障碍,其中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需要进行改善和提升,以进一步化解民营经济的发展瓶颈,促进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正式的金融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1].王芳.中国金融转型秩序型构的非正式制度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2].马雪峰,龙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探讨——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视角[J].学理论.2015
[3].陈立.农村金融需求的非正式制度制约因素分析[J].甘肃金融.2013
[4].史晋川,王婷.社会网络与非正式金融制度——基于私人秩序与替代性法律的视角[C].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2012
[5].徐礼敏,何文忠,王德发.金融发展能缩小中小企业融资中的政治差异吗?——基于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替代效应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2
[6].莫易娴.制约网络金融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1
[7].张多蕾,王治.非正式制度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8].汤凌霄,张春芳.金融发展的非正式制度因素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9
[9].董研.中国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制度变迁[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
[10].杜彪.非正式制度与非正规金融: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视角[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