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尘论文_杨明珠,竺夏英,艾婉秀,宋文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沙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沙尘,气溶胶,中国,天气,西北地区,敦煌,质量。

中国沙尘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珠,竺夏英,艾婉秀,宋文玲[1](2019)在《中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气候趋势的多因子客观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中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日数的时间演变特征及不同阶段大气环流的分布特征,探寻前期关键区海表温度和海冰密集度等外强迫信号,并研究了敏感沙源区夏季降水对次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天气趋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春季沙尘气候趋势多因子客观预测模型,从近5年在国家气候中心的实际应用看,对华北区的预测效果最好。经过改善,对西北区的预测技巧也有明显的提高。(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20期)

张晔,王海兵,左合君,闫敏[2](2019)在《中国西北春季沙尘高发区及沙尘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波段亮温差算法(BTD)对中国西北2014~2018年春季460期MODIS L1B数据进行沙尘信息逐日提取,统计分析沙尘频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地貌特征及地表沉积物细颗粒组分含量进行沙尘源解析.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沙尘活动呈"两区叁带"分布特征,沙尘频发区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和蒙古高原南部沙漠戈壁区;区内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荒漠绿洲高频带(270~287次)、库姆塔格沙漠北缘高频带(240~250次)及巴丹吉林沙漠东北边缘荒漠绿洲高频带(240~250次).(2)中重度沙尘高频区主要分布于塔克拉玛干西北部沙漠绿洲.沙尘源主要为富含粉尘的边缘沙漠与冲积洪积扇缘戈壁交错带,内含丰富的干河床、干涸湖泊和绿洲退化地,该区域细物质组分含量高,易释放粉尘微粒并通过局地循环过程向周边地表扩散沉积,为区域高频、高浓度沙尘发生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陈春强,张强,关晓东,黄蕾,薛迪[3](2019)在《沙尘和灰霾期间中国近海大气氮沉降通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WRF-CMAQ模型估算了2011年4月26日~5月3日沙尘事件和2016年1月1日~7日灰霾事件在中国近海引起的总无机氮(TIN)沉降通量,分析了两类事件对中国近海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贡献,探究了灰霾事件时中国近海无机氮沉降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典型沙尘和灰霾过程中,中国近海TIN干沉降通量均值分别为6.77,3.01mg N/(m~2·d),是晴朗天的6.84,3.04倍,可提供38.5,17.1mg C/(m~2·d)的海洋初级生产力;沙尘期间无机氮沉降以还原态氮(NH_3和铵态氮,占TIN的62.2%)为主,灰霾期间则以氧化态氮(HNO_3和硝态氮,占TIN的84.3%)为主.典型沙尘事件TIN沉降对黄海影响最大,对渤海影响最小;典型灰霾事件对黄海和东海TIN沉降影响相当,高于对渤海的贡献.典型灰霾期间,京津冀和山东西北部(区域一)对渤、黄、东海TIN干沉降的贡献均大于长江叁角洲及周边地区(区域二),区域一对3个海域TIN干沉降的贡献约为38.7%~74.6%,区域二的贡献约为1.14%~12.1%.(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唐凯[4](2019)在《中国北方沙尘传输路径上的生物气溶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研究表明,生物气溶胶可伴随沙尘进入大气。这些生物气溶胶可能影响下游地区的生态系统、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力,甚至影响气候。但是,目前亚洲沙尘传输路径上的生物气溶胶相关调查研究较少,特别是在有大面积区域和大量人口受沙尘影响的中国。鉴于此,本文主要关注中国北方沙尘传输路径上的生物气溶胶,分别在外蒙古达兰扎德嘎德至乌兰巴托的公路沿线、内蒙古二连、河北张北县等叁个站点开展了联合采样观测,采用荧光显微镜分析生物气溶胶的形貌和浓度,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大气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获得了沙尘过程中生物气溶胶的量和类群,为进一步研究生物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沙尘中携带了大量微生物。非沙尘样品中细菌浓度在10~4至10~5 m~(-3),而在沙尘样品中则为10~5至10~6 m~(-3);沙尘期间,细菌浓度升高1~2个量级,有机物浓度升高2~3个量级;沙尘中包含大量微生物团聚体,其中微生物可能存在代谢甚至繁殖现象,因此大气生物气溶胶浓度可能存在低估。(2)沙尘过程中,细菌浓度的增加,既有沙尘颗粒物增多的贡献,又有远距离传输沙尘中携带的大量外源微生物的贡献。细菌粒子与有机物粒子的浓度比值从非沙尘样品中的5.1%±6.3%增加到沙尘样品中的9.8%±6.3%,表明相比非沙尘样品,沙尘样品中单位有机物中包含更多的细菌。(3)沙尘中携带了种类丰富的细菌。就二连而言,沙尘样品中细菌的物种数、香浓指数、辛普森指数普遍高于非沙尘样品;而真菌的α多样性在沙尘与非沙尘样品中的差异不明显。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样品中的原核生物种类丰富,包括34个门、94个纲、166个目和243个科;同时,样品中的真菌有3个门、19个纲、62个目和149个科;样品中普遍存在的细菌门有酸杆菌、放线菌、拟杆菌、绿弯菌、厚壁菌、芽单胞菌和变形菌,其中最主要的是放线菌、拟杆菌、变形菌;也检测到部分古菌,如泉古菌和广古菌,但其相对丰度远远低于主要的细菌;样品中主要的真菌门是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还有极少量壶菌门,在纲水平上,伞菌纲、座囊菌纲和粪壳菌纲是主要的,且沙尘样品包含更丰富的真菌纲。(4)沙尘与非沙尘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沙尘过程会显着改变当地大气中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在门水平上,就二连而言,与非沙尘样品相比,酸杆菌和绿弯菌的相对丰度在沙尘样品中明显上升,其次是泉古菌,厚壁菌和变形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沙尘样品中略高于非沙尘样品,其中α变形菌占主要贡献,而γ变形菌则相反。二连的沙尘样品与外蒙古的样品存在一定同源性。(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贾瑞,刘玉芝,吴楚樵,祝清哲,汪兵[5](2019)在《2007—2017年中国沙尘气溶胶的叁维分布特征及输送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最新发布的CALIPSO产品,构建了2007—2017年中国沙尘气溶胶的叁维分布,并结合HYSPLIT-4模式和再分析数据,探讨了沙尘的叁维输送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的沙尘排放源区主要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沙尘气溶胶出现频率分别为60%和35%。塔克拉玛干沙漠排放的沙尘主要(50%~70%)停留在源地0~6 000 m高度,少部分向东输送至甘肃和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排放的沙尘则主要向东输送。中国沙尘排放量在春季最大,向东输送最强;夏季,东亚夏季风限制了沙尘向东输送;秋季,沙尘排放减弱,输送强度和夏季相当;沙尘排放量在冬季最小,输送最弱。夏季,沙尘在输送过程中可被抬升至高度5 000 m以上,春季次之,秋、冬季的沙尘主要在低层大气输送。沙尘在向东输送的过程中被抬升并和当地人为污染物混合变为污染性沙尘,华北地区污染性沙尘出现频率高达30%;输送到海洋的沙尘也会与洋面上(0~3 000 m高度)的海盐气溶胶混合,出现频率约为10%。(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6期)

谭子渊[6](2019)在《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特征及其对沙尘天气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边界层是地表与大气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媒介,一些灾害性天气现象的形成大多与边界层过程密切相关。沙尘天气作为一种与边界层密切相关的灾害性天气,对人民生活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我国沙尘天气多发地之一,并且有独特的大气边界层特征,研究该区域边界层高度特征及其对沙尘天气的影响,为探索沙尘天气形成机理及预警、防灾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采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WRF模式研究了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时空分布特征及深厚边界层模拟的参数化方案最优组合;其次,分析了5个代表地区沙尘天气时空分布及沙尘天气条件下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使用多种气象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一次典型沙尘天气的成因及其影响;最后,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了上述沙尘天气个例的起沙传输过程、边界层高度特征,以及地表热通量对边界层高度的影响及其伴随的沙尘垂直分布变化,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5个代表地区边界层高度14时为春末及夏季较高(6月最高达2485m~3502m),秋冬及初春较低(12月最低为758m~907m);02时和08时边界层高度季节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而14时和20时变化幅度较大;边界层高度超过4000米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夏季和春末。春夏秋14时和20时边界层高度干旱代表地区敦煌和民勤大于半干旱代表地区兰州和榆中;地区间差异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夏季干旱区白天深厚大气边界层高度持续时间较长,高度大于2000m的大气边界层在极端干旱区敦煌5-8月平均持续时间超过6h,而酒泉和民勤仅6-7月份较高大气边界层持续6h以上。(2)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参数化方案组合对不同地区深厚边界层的模拟差异显着,与边界层发展相对紧密的叁类参数化方案中,短波辐射、陆面过程和边界层方案的选取对边界层高度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不同,对敦煌、民勤、榆中和兰州深厚边界层模拟结果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边界层方案、陆面过程方案、短波辐射方案,而酒泉是边界层方案、短波辐射方案、陆面过程方案;极端干旱区敦煌和干旱区酒泉、民勤Goddard+SLAB+ACM2组合模拟效果较好,半干旱区榆中和兰州Dudhia+Noah+ACM2方案表现较好。模拟效果的差异与边界层方案确定边界层高度的方法、陆面过程方案对下垫面性质的考虑、短波辐射方案关于吸收物质对短波辐射吸收的处理有关。(3)敦煌、酒泉和民勤沙尘天气年际分布呈减少的趋势,榆中和兰州呈波动变化,其中敦煌出现沙尘天气次数最多,年均34次;敦煌和酒泉以浮尘和扬沙为主,民勤以扬沙和沙尘暴为主,榆中和兰州以浮尘为主。各地沙尘天气均主要出现在2~5月,春季沙尘天气次数占全年沙尘天气次数的50%以上,秋季在10%以下;各时次分布特征上,浮尘总体差异不大,扬沙和沙尘暴主要集中在下午及傍晚。敦煌和民勤夜间沙尘天气边界层高度明显高于晴天,且沙尘天气强度越强,边界层高度越高;白天强沙尘天气边界层高度高于浮尘。典型沙尘个例(2017年1月24~26日)是在高空槽东移发展,冷空气南下,配合地面高压系统和锋面东移,冷锋后强气压梯度形成大风的条件下形成;HYSPLIT模式模拟结果显示沙尘沿西北路径传输,沙尘源地位于甘肃以西,沿河西走廊向东南传输至陇中地区;沙尘天气发生前沙尘源地气温上升造成土壤湿度下降,低层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起沙,沙尘天气期间各层较大的水平风速有利于沙尘的水平输送,垂直方向上沙尘源地和民勤中低层皆有上升运动,将沙尘粒子带入高空,传输路径上的其他代表地区为下沉运动,将高空的沙尘带到近地面形成沙尘天气。沙尘天气期间沙尘源地和民勤白天边界层高度较前一日有所上升,而酒泉、张掖白天边界层高度较前一日有所下降,兰州和榆中夜间边界层则有所升高。(4)沙尘源地和民勤在沙尘天气过程中地面垂直起沙通量和10 m风速均较大,源地中心区域地面垂直起沙通量达3000μg/m~2/s以上,10 m风速达20 m/s。控制实验中沙尘源地沙尘浓度高值区可至离地1000 m以上,浓度达24000μg/m~3以上,并且强烈的上升运动可使沙尘传输至离地3000 m以上;民勤沙尘浓度高值区始终维持在离地1000 m以上。起沙阶段,沙尘源地地面沙尘浓度高值区边界层高度大于周围地区,且大于该地对应时刻的平均边界层高度。敏感性实验表明关闭地面热通量后沙尘区范围明显减小,地面沙尘浓度大大降低,两者浓度差最大可达4倍以上;敏感性实验中沙尘浓度高值区附近边界层高度明显小于控制实验,但当沙尘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二者的边界层高度差距减小;与控制实验不同,敏感性实验中沙尘浓度高值区与其周边地区的边界层高度差异相对较小,分布相对均一。垂直方向上敏感性试验中沙尘源地起沙阶段沙尘浓度高值区始终保持在离地400 m以下,民勤两组实验沙尘浓度高值中心也相差500 m左右;边界层高度对沙尘的垂直分布有显着的影响,边界层高度越高,越有利于沙尘向上扩散,而沙尘浓度对边界层高度也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HABIB,Ammara,CHEN,Bin,SHI,Guangyu,IWASAKA,Yasunobu,NATH,Debashis[7](2019)在《基于静稳天气下气球探空实验的中国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垂直分布(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亚洲沙尘气溶胶的重要源地。为探讨塔克拉玛干地区沙尘气溶胶的理化特性与时空变化,研究其环境与气候效应,本文分析了四个季节在中国敦煌(塔克拉玛干沙漠内)取得的探空气球观测数据,包括气溶胶的数浓度、粒径分布、质量浓度及在西风主导下的水平输送通量。气溶胶数浓度的垂直廓线显示,来自沙漠地区的矿物粒子对局地环境与气候有重要影响,且所有季节都存在长距离输送。粒子谱分布显示局地有大量粗粒子输入。结果说明,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气溶胶的背景输送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需进一步研究其对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环境与气候的影响。(本文来源于《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期刊2019年01期)

张芝娟,衣育红,陈斌,杜晖[8](2019)在《2018年春季中国北方大范围沙尘天气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天气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源卫星数据、空气质量数据和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分析了2018年春季中国北方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中沙尘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及垂直结构、沙尘天气对颗粒物浓度及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2018年3月27—30日中国北方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吸收性气溶胶光学厚度和气溶胶指数分别大于0.4、0.035和1.0。沙尘气溶胶主要分布在地面至8 km的范围内,且体积退偏比大部分在0.06~0.4,色比0.6~1.2。(2)各城市颗粒物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均受到沙尘天气的影响。3月27—28日,PM_(2.5)和PM_(10)的平均值分别是国家一级标准的4.1倍和4.3倍。29—30日,PM_(2.5)和PM_(10)的平均值分别是国家一级标准的3.5倍和3.4倍。28日河北张家口PM_(10)/PM_(2.5)达4 d之最,最大比值为10.9。(3)低层贝加尔湖高压南压对内蒙古西南部及河西走廊地区的起沙有重要影响,河套地区地面气旋和低层切变是造成华北西部起沙的关键因素,鄂海地区高压脊和东北地区地面的低压系统有利于东北地区的起沙。(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6期)

唐颖潇,邱雨露,朱佳,陈磊,廖宏[9](2018)在《基于模式分析一次沙尘暴过程中沙尘表面非均相化学过程对中国地区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戈达德对地观测系统(GEOS)提供的再分析气象场GEOS-5驱动的GEOS-Chem模式,模拟中国地区2009年4月22~29日沙尘暴期间沙尘气溶胶表面非均相化学过程对我国污染物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沙尘暴期间,全国平均沙尘硝酸盐和沙尘硫酸盐浓度分别为0.2μg m~(-3)和0.4μg m~(-3),占总硝酸盐(非沙尘硝酸盐与沙尘硝酸盐之和)和总硫酸盐(非沙尘硫酸盐与沙尘硫酸盐之和)的24%和10%。我国西部地区沙尘硝酸盐占比(>80%)要大于其他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沙尘硫酸盐占比则要小于下游地区。考虑非均相化学反应后,沙尘暴期间,全国平均的二氧化硫(SO_2)、硝酸(HNO_3)、臭氧(O_3)、非沙尘硫酸盐、总硫酸盐、非沙尘硝酸盐、总硝酸盐、NH_3、总铵盐浓度变化量分别为-7%、-15%、-2%、-8%、3%、-2%、14%、21%、-5%。(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华雯丽[10](2018)在《中国西北地区沙尘质量浓度的地基遥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尘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生态化学循环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全球辐射收支和气候变化产生了生深远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是东亚主要的沙尘源区,其沙尘质量浓度或沙尘通量的定量评估是理解东亚地区沙尘传输、沉降和循环过程的关键。然而,基于被动或主动卫星遥感的沙尘质量浓度评估,由于沙尘质量消光系数的假定或人为污染气溶胶的影响,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针对上述沙尘质量浓度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民勤、张掖和敦煌等观测站点微脉冲激光雷达(MPL)和太阳光度计(CE318)相结合的气溶胶加强观测试验资料,重点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沙尘和污染沙尘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定量反演了沙尘气溶胶的质量消光系数,并利用激光雷达退偏观测的优势剔除人为污染的影响,从总的气溶胶中提取沙尘的物理光学信息,进而实时反演评估了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最后通过敏感性分析讨论了现有沙尘质量浓度评估方法中沙尘质量消光系数的假定以及人为污染气溶胶的影响所造成的不确定性,为今后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或沙尘通量的精确定量遥感提出了新的思路。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以沙尘粒子退偏比(PDR)和440-870 nm的波长指数(AE_(440-870))为依据,确定了适用于西北地区沙尘的识别和分类标准:沙尘AE_(440-870)≤0.2,PDR>0.30,污染沙尘0.2<AE_(440-870)<1.4,0.1<PDR<0.3。西北地区沙尘和污染沙尘体积浓度谱差异显着,沙尘呈现以粗模态为主的单峰结构,其光学厚度粗模态分数(CMF)为0.82±0.03,污染沙尘呈双峰结构,CMF为0.39±0.20。(2)西北地区沙尘质量消光系数主要集中于0.30~0.55 m~2 g~(-1)之间,平均值为0.43±0.05 m~2 g~(-1)。沙尘气溶胶体积消光比(Y)与粗模态粒子有效半径(X)有非常好的线性关系,Y=0.66X-0.33,相关系数高达0.97。据此,结合沙尘质量密度,粗模态粒子有效半径可为沙尘质量消光系数的实时反演提供一种较为便捷的估算方法。(3)因与沙源距离不同且受人为污染排放影响,西北地区沙尘和污染沙尘质量浓度的垂直变化特征差异显着。沙尘天气条件下,敦煌、民勤和SACOL站柱平均沙尘质量浓度分别约为240μg m~(-3),200μg m~(-3)和650μg m~(-3);污染沙尘天气下,剔除人为污染的平均沙尘质量浓度廓线随高度均呈递减趋势,其柱浓度远小于沙尘天气且介于60~70μg m~(-3)之间。(4)敏感性分析表明,沙尘质量消光系数的实时反演以及人为污染物的有效剔除是沙尘质量浓度准确评估的前提条件。大多数研究中假定沙尘质量消光系数为常数0.37 m~2 g~(-1),将导致沙尘源区的沙尘质量浓度高估30%以上,在远距离传输区影响较小;如果忽略人为污染物的影响,污染沙尘质量浓度将被高估约1倍;如果既假定质量消光系数为常数又不剔除人为污染物的影响,沙尘质量浓度将被高估约1.6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中国沙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波段亮温差算法(BTD)对中国西北2014~2018年春季460期MODIS L1B数据进行沙尘信息逐日提取,统计分析沙尘频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地貌特征及地表沉积物细颗粒组分含量进行沙尘源解析.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沙尘活动呈"两区叁带"分布特征,沙尘频发区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和蒙古高原南部沙漠戈壁区;区内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荒漠绿洲高频带(270~287次)、库姆塔格沙漠北缘高频带(240~250次)及巴丹吉林沙漠东北边缘荒漠绿洲高频带(240~250次).(2)中重度沙尘高频区主要分布于塔克拉玛干西北部沙漠绿洲.沙尘源主要为富含粉尘的边缘沙漠与冲积洪积扇缘戈壁交错带,内含丰富的干河床、干涸湖泊和绿洲退化地,该区域细物质组分含量高,易释放粉尘微粒并通过局地循环过程向周边地表扩散沉积,为区域高频、高浓度沙尘发生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沙尘论文参考文献

[1].杨明珠,竺夏英,艾婉秀,宋文玲.中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气候趋势的多因子客观预测[J].科技导报.2019

[2].张晔,王海兵,左合君,闫敏.中国西北春季沙尘高发区及沙尘源解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9

[3].陈春强,张强,关晓东,黄蕾,薛迪.沙尘和灰霾期间中国近海大气氮沉降通量估算[J].中国环境科学.2019

[4].唐凯.中国北方沙尘传输路径上的生物气溶胶研究[D].兰州大学.2019

[5].贾瑞,刘玉芝,吴楚樵,祝清哲,汪兵.2007—2017年中国沙尘气溶胶的叁维分布特征及输送过程[J].中国沙漠.2019

[6].谭子渊.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特征及其对沙尘天气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9

[7].HABIB,Ammara,CHEN,Bin,SHI,Guangyu,IWASAKA,Yasunobu,NATH,Debashis.基于静稳天气下气球探空实验的中国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垂直分布(英文)[J].AtmosphericandOceanicScienceLetters.2019

[8].张芝娟,衣育红,陈斌,杜晖.2018年春季中国北方大范围沙尘天气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及其天气学分析[J].中国沙漠.2019

[9].唐颖潇,邱雨露,朱佳,陈磊,廖宏.基于模式分析一次沙尘暴过程中沙尘表面非均相化学过程对中国地区污染物浓度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8

[10].华雯丽.中国西北地区沙尘质量浓度的地基遥感研究[D].兰州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中国海域沙尘型气溶胶卫星和国家气象卫星分别监测到的2...一1中国沙尘气溶胶传输的主要路径中国沙尘天气频次与其沙尘指数的...一2000年中国沙尘天气发生...中国沙尘天气过程分类中使韩国...

标签:;  ;  ;  ;  ;  ;  ;  

中国沙尘论文_杨明珠,竺夏英,艾婉秀,宋文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