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南京210014)
【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37例)与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观察组,37例)对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FVC%与FEV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同时在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方面,观察组也同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路径;肺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7-0127-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典型特征为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且大多表现为进行性发展趋势,有关研究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和患者吸入了有害气体或颗粒而引起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且此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对患者生命安全将会构成巨大威胁[1]。为提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质量,本文就探讨了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的有关诊断标准相一致,并结合相关临床检查予以确诊。排除合并有其他严重脏器官损伤或患有疾病的患者。其中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57~79岁,平均年龄(67.2±5.7)岁;病程5~18年,平均病程(11.3±3.2)年。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58~81岁,平均年龄(67.7±5.8)岁;病程5~19年,平均病程(11.5±3.1)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干预措施,维持患者电解质平衡,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状况,向患者开展一般性健康宣教工作,具体包括了用药指导、功能锻炼、饮食干预、心理护理等方面内容。观察组: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模式。在患者入院后即由责任护士建立临床护理路径图表,而后依据路径当中所指出的程序,每日按照对应项目开展临床护理。(1)入院宣教。在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接待并向患者告知相关入院须知,带领患者熟悉住院环境,同时针对患者所需接受的检查及标本留取方法开展宣教工作,促使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环境,积极配合治疗,并在护理路径表上签字打勾。(2)住院宣教。责任护士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对患者开展护理宣教,重点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原因、治疗措施及预后恢复等内容向患者进行介绍,并同时开展饮食及用药指导,讲解呼吸功能锻炼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每天按照路径表单各项内容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针对遗漏部分及时补充。(3)出院宣教。在患者出院时为其提供指导同样至关重要,责任护士同样按照护理路径表单内的有关内容对患者开展出院后的饮食及用药指导,并嘱患者在出院后仍需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并约定复诊时间,落实后签字打勾。
1.3观察指标
(1)采用肺活量占预期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期百分比(FEV1%)测定患者肺功能。(2)依据圣乔治医院呼吸疾病问卷(SGRQ)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情况比较
两组护理后的肺功能均明显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效果更佳(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肺功能对比(x-±s)
3.讨论
鉴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致病率与高死亡率,患者在患病后常常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心理情绪,且由于对于此病的临床治疗周期长、不确定性影响因素众多甚至是有可能会出现进行性加重现象,常常会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2]。
而通过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措施,从患者的入院到住院,再到最终出院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宣教工作,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及呼吸功能锻炼指导等护理服务,可使患者真正感受到护理服务所带来的有效益处,从而更加主动的配合临床医护工作,促进患者预后恢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患者的帮助更大。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更佳,在临床上有使用和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慧英,周小玲.改良集束化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1):40-41.
[2]刘蕾,杨晓霞,曾婕等.延续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院患者的干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12):333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