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邓小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论文

张雪:邓小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论文

摘 要: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为解决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生态文明观后逐步形成的。其内涵丰富,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雾霾等环境污染方面的危机与压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关于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达到服务现实的目的。

一、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邓小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产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转折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

1.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形势由紧张转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邓小平根据新情况做出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为此,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为了解决经济大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逐步产生并不断发展。

区块链技术优先适用的领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主要特征:标准化程度高、自动化需求大、资质证明要求多。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率先在具备这些特性的应用领域中凸显经济价值和优势。

2.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邓小平认为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做到两者相互协调,和谐共处。此外,他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生态文明观思想,吸取经验教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3.现实依据是对国内外生态危机的反思

针对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保护环境的情况,邓小平认为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靠深化改革协调发展来解决。1979年他指导关停污染企业治理桂林漓江水污染问题。1983年他视察苏州时强调要好好保护苏州园林重视绿化工作,他呼吁每人每年义务植树20棵。他强调说既要保护好古城,又做好市政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力水平不高。在还没有解决温饱的时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保护生态环境并不现实。再加上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走的是高耗能的粗放型发展之路,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的问题。邓小平深切地感受到必须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是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4.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农服产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次大会上还亮相了像珈和科技、农管家、天天学农、聚土网、农分期等一批涉足农业服务产业的企业,它们也各有所长,都希望在农业服务产业的广阔市场中创出一片天地。

二、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1980年邓小平肯定四川省委退耕还林和还草,发展多种经营的政策,鼓励他们解放思想,大胆地放手去干。1982年他会见美国前驻华大使伦纳德·伍德科克时说,中国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异常严重,要在哪里种树种草,让生态环境好起来,让人们富裕起来。1980年他专门考察了三峡大坝建成后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反映了邓小平在中国生态建设方面对长远规划的综合考虑和对生态问题标本兼治的坚定决心。

1.目的是绿化祖国造福后代

为了评估强震记录得到的同震位移数据的最大不确定性对震源模拟的影响,我们分别根据KiK-Net的两个数据集反演静态滑动分布,并将反演所获结果与由高精度GPS数据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

2.要义是开发资源节约使用

邓小平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为了解决中国人多能源少的问题,他从开源节流的角度做了两方面部署。一方面是开发资源。1980年邓小平在起草长期规划时部署对煤、电等能源进行全面研究。另一方面是节约使用。邓小平主张淘汰落后机器达到节约的目的。适当提高煤炭和石油价格,促使人们养成节约使用资源的习惯。1979年他指导改造民用锅炉,统一供热,节约资源。

3.思路是深化改革协调发展

产业革命以来,人们一直倡导要征服自然。但1962年《寂静的春天》出版,提出人类未来可能会面临一个没有鸟,没有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普遍关注。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上,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世界环保事业开始广受重视。而此时中国也正面临着深刻的生态危机。为了解决生产资源问题,部分地区过量开采资源,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正是对当时国内外生态危机反思的结果。

1982年邓小平在全军植树造林表彰大会上的题词中,在1983年的兰州部队规划中,在1983年义务植树时,在1991年全民义务植树第10年时,都提到了要绿化祖国,造福子孙后代。邓小平的讲话和题词体现了他心系百姓,群众至上,造福后代的生态建设目的和良苦用心。

4.要求是综合考虑标本兼治

邓小平作为新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他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涵丰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三、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的当代启示

邓小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系统而深刻,他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扎实而卓有成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遵循客观规律依靠科学技术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人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邓小平认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用科技作支撑,要潜心研究循环经济、废物利用、污水和废气处理等问题,以改善空气质量,要科学种植花、草、树木和瓜果蔬菜等实现人与自然的同生共存。

2.人民群众是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领导人物在历史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邓小平倡导全民义务植树,他亲自带头,发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要依靠广大人民,走群众路线。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让人民群众深切地认识到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生态文明的观念深深地植入心中,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用行动落到实处。

3.破除部门利益加强顶层科学部署统筹规划

改变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要实行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相配套的综合测评体系。政府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制定科学系统的经济衡量指标。此外,为了防止各部门相互推诿和博弈,政府要从高层进行科学部署和统筹规划,用制度打破各方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促使其加强合作,共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道。干部的考核机制方面,要建立包括生态指标在内的综合测评体系。

组织和开展的实验教学竞赛活动可分为校内竞赛、地区性竞赛和全国性竞赛等不同规模的赛事。举办竞赛可有效激发实验教师的竞争意识、上进意识,对实验教师专业能力和实验教学能力的促进和提高,意义匪浅。

参考文献:

[1]冷溶,汪作玲主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9)11-0017-02

收稿日期:2019-9-19

作者简介:张雪(1977—),女,河北赞皇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凌峰)

标签:;  ;  ;  ;  ;  ;  ;  ;  ;  ;  ;  ;  

张雪:邓小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