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混复合膜论文_刘艺,周玮,缪佳辉,刘文静,孟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混复合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拉德,石墨,复合膜,系数,天工,甲酚,薄层。

共混复合膜论文文献综述

刘艺,周玮,缪佳辉,刘文静,孟娜[1](2019)在《氧化石墨烯/聚偏氟乙烯共混复合膜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石墨烯(GO)作为一种新兴的碳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丰富的官能团,其潜在的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在去除天然有机物方面表现出色,为弥补PVDF膜亲水性差的缺陷,常引入GO提高PVDF膜的亲水性能,GO作为阳离子吸附剂的优势突显。从GO与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共混PVDF、GO与无机纳米材料共混改性PVDF以及GO与碳纳米管共混改性PVDF这3个方面介绍了GO/PVDF共混复合膜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11期)

李海朝,张净净,杨帅帅,黄丽娟[2](2019)在《明胶/纳米微晶纤维素共混复合膜的逾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共混的方法制备了明胶/纳米微晶纤维素复合膜。测定了不同纳米微晶纤维素质量分数(0%~1%)下复合膜的抗拉强度(2.3~14.8 MPa)、断裂伸长率(55%~13%)和热缩性(3.5%~1.4%)。当添加纳米微晶纤维素(NCC)到一定量时复合膜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热缩性的数值都发生了突变。结果表明,明胶/纳米微晶纤维素共混复合膜存在逾渗现象,逾渗阈值为质量分数0.6%NCC。(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9年09期)

李海朝,黄丽娟,杨帅帅[3](2019)在《明胶-壳聚糖共混复合膜的逾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明胶-壳聚糖复合膜的性能,确定复合体系的逾渗阈值,为生产实践提供依据。试验以共混的方法制备了明胶-壳聚糖复合膜,测定了壳聚糖质量分数不同(0~21%)时复合膜的抗拉强度(2.3~12.5 MPa)、断裂伸长率(203.1%~108.2%)和热缩性(3.7%~1.9%)。当添加壳聚糖到一定量时,复合膜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热缩性均发生突变。结果表明,明胶-壳聚糖共混复合膜存在逾渗现象,逾渗阈值为壳聚糖质量分数约15%。(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9年03期)

李海朝,黄丽娟,杨帅帅,宋桂秀[4](2019)在《明胶/微纤化纤维素共混复合膜的逾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共混的方法制备了明胶/微纤化纤维素(Gelatin/MFC)复合膜。测定了不同MFC含量(0wt%~1wt%)下复合膜的抗拉强度[(2.3~13.3)MPa]、断裂伸长率(55%~9%)和热缩性(3.3%~1.9%)。当添加MFC到一定量时,复合膜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热缩性的数值都发生了突变。结果表明,明胶/微纤化纤维素共混复合膜存在逾渗现象,逾渗阈值约为0.35wt%MFC含量。(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杨斯乔,李海朝[5](2019)在《温度对石墨/明胶共混复合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明胶为基体,甘油为增塑剂,石墨为增强相,制备易溶解的生物大分子功能性复合膜,通过共混的方法制备一系列的石墨/明胶复合膜,并测试复合膜在不同温度下各浓度复合膜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吸水性、水蒸气透过率、SEM等的性能来判断膜的性能。抗拉强度整体趋势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35℃(抗拉强度范围在49MPa~85MPa)和-10℃(23MPa~40MPa)时较大但断裂伸长率较低,35℃(断裂伸长率范围在13%~34%)和-10℃(5%~55%);断裂伸长率趋势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0℃(70%~112%)和0℃(48%~110%)时较好,但抗拉强度在10℃(6MPa~10MPa)和0℃(0.5MPa~6MPa)时较差;吸水性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空白样的吸水率受温度影响增加最快,同温度下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吸水率降低,吸水率起到了抑制的作用;温度越高WVP越大,少量石墨加入(0.5%、3%、5%)对WVP有利;水溶性:35℃>25℃>5℃>15℃,高温有利于溶解,低温有利有疏水保护层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徐栋梁,任浩,钱爽,郑丽平[6](2017)在《甲基丙烯酰氯改性木质素对甲酚共混聚乳酸制备复合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木质素对甲酚与聚乳酸(PLA)复合时的界面相容性,进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利用甲基丙烯酰氯对木质素对甲酚进行接枝改性,然后将改性前后的木质素对甲酚分别与PLA共混制备复合膜,分析了改性前后木质素对甲酚的分子结构及复合膜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酰基可成功接枝到木质素对甲酚上,其对木质素对甲酚的用量为0.5 m L/0.5 g、改性次数为4次时,木质素对甲酚的改性效果最佳。随改性木质素对甲酚添加量的增加,复合膜拉伸强度虽逐渐下降,但下降的程度低于添加未改性木质素对甲酚的复合膜;改性木质素对甲酚与PLA形成的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远高于纯PLA膜的断裂伸长率,且随改性木质素对甲酚添加量的增加,复合膜的断裂伸长率呈先升高后平稳的趋势;综合考虑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改性木质素对甲酚的最佳添加量为10%。(本文来源于《中国造纸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7](2017)在《天津工大“原位共混法”制备高性能复合膜获重要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据天津工业大学官网2017年7月7日讯近日,国际刊物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IF=8.262)发表了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复合膜团队博士研究生石强、倪磊讲师、张宇峰教授等的论文,题为"Poly(p-phenyleneterephthamide)embedded in a polysulfone as the substrate for improving compaction resistance and adhesion of a thin film composite(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石强[8](2017)在《PPTA/PSF原位共混膜及其聚胺复合膜的设计与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常见的聚酰胺薄层复合膜,通常采用多胺水相(如哌嗪或对苯二胺)溶液和均苯叁甲酰氯有机相溶液经界面聚合反应生成的功能层附着在聚砜(PSf)超滤膜(基膜)表面制得,广泛应用于污水资源化、苦咸水和海水淡化。因此,从结构上看,传统复合膜依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提高基膜与脱盐功能层之间结合牢度,进一步延长膜使用寿命。2)改善基膜的耐压性。但是,目前的改良方法仅仅是单方面的,要么仅关注提高基膜耐压密性,要么仅提高功能层与基膜的结合强度。本研究从分子设计角度提出利用刚性高分子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一方面增强PSf基膜耐压性,另一方面利用"植入"的PPTA端基官能团-NH_2参与界面聚合反应,与聚酰胺功能层以化学键连接,同时利用PPTA与功能层酰胺键之间较强的氢键作用,来提高功能层与基膜的结合强度。首先,以对苯二胺和对苯二甲酰氯为反应单体,通过低温溶液缩聚法在PSf/NMP溶液体系中原位合成PPTA,制备出PPTA/PSf原位共混铸膜液。通过FTIR、XRD分析表明,在PSf/NMP体系下成功合成了PPTA。以得到最大重均分子量为标准,通过控制原位共混比、助溶剂LiCl用量、酸吸收剂吡啶用量和聚合物含量等来研究原位合成条件对PPTA重均分子量的影响,得出最优原位共混条件为:聚合物浓度为 18%,PPTA/PSf原位共混比8/92,C iCl/C-NH-=80%,NPy/N-NH-=100%,得到的PPTA最大分子量为4400。同时发现少量PPTA的引入会对体系粘度引起较大的影响,其次,通过对PPTA/PSf源位共混铸膜液的流变性能分析发现该铸膜液呈现假塑性流体特征。随着PPTA含量的增加,体系零切粘度依次增加,体系粘流活化能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说明加入PPTA之后,体系粘度对温度的敏感度先降低后升高。由正交偏光显微镜、TEM观察到,溶液聚合的PPTA以纺锤体形式存在,而原位合成的PPTA以捆束状结构存在。相比较而言,原位合成的PPTA聚集体其纵向长达10 μm左右,而横向仅仅为500 nm左右,并对原位体系下形成该捆束状结构的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再次,上述铸膜液经相转化制备出PPTA/PSf原位共混膜后,通过ATR-FTIR、XPS、水接触角仪、Zeta电位、DSC等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PTA的加入使共混膜表面富含-NH_2,其亲水性、Zeta电位及热机械性能较PSf膜均有所提高。由FESEM照片观察到PPTA以星形结构聚集体均匀分布于原位共混膜基体中。而且,随着PPTA含量的增加,膜的亚层结构由典型的指状孔结构逐渐变短变杂乱,致密皮层逐渐变薄,直至消失。AFM结果表明膜表面粗糙度显着增大,同时平均孔径依次增大而孔隙率先增大后减小。由共混膜压力-通量关系曲线、水力学阻力的变化情况等证明:在PSf膜中引入刚性PPTA可以改善膜的耐压密性。最后,通过以上述共混膜为基膜,界面聚合制备出聚酰胺薄层复合膜。由反冲实验得知:在0.5MPa反冲操作后,PA-PPTA/PSf对MgSO_4的截留率依然能够保持90%以上,而PA-PSf下降到60%左右,证明PPTA的引入使聚酰胺功能层与基膜的结合强度得到明显提高,文中对结合强度得到提高的机理做了一定阐释。通过对该复合膜性能分析测试得知,以PPTA/PSf原位共混膜为基膜制备的聚酰胺复合纳滤膜,其过滤行为符合一般的纳滤膜,即其对不同盐的截留率符合Na_2SO_4>MgSO_4>MgCl_2>NaCl,且对Na_2SO_4和MgSO_4的截留率均位99%左右。(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5-21)

叶世着[9](2015)在《海藻酸钙及其共混改性复合膜的渗透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藻酸钠是从褐藻类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多糖,是一种丰富以及对环境友好的海洋生物资源。随着材料学和生物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海藻酸钠,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本文以海藻酸钠水溶液为成膜剂,以钙离子为交联剂,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海藻酸钙薄膜,通过添加壳聚糖、糊精制备共混改性复合膜。考察影响海藻酸钙及其共混改性复合膜的渗透性影响因素,开展了以下工作:1.研究海藻酸钙薄膜及其共混改性复合膜的制备及其表征。以海藻酸钠、氯化钙、壳聚糖、糊精为原料制备海藻酸钙及其复合膜。FTIR结果显示,在海藻酸钙体系中加入壳聚糖后,特征吸收峰发生了位移,表明壳聚糖的游离氨基与海藻酸钠的羧基发生了相互作用,再在此基础上加入糊精后,薄膜的红外光谱无明显变化,说明加入的糊精并不与海藻酸钙、壳聚糖发生化学反应。通过SEM扫描结果分析,单纯的海藻酸钙薄膜表面有明显的孔洞,孔洞数量为10个,大小为0.5μm,加入壳聚糖后及糊精后,复合膜表面细密,无明显孔洞,断面图可以看到,它不同于纯海藻酸钙薄膜断面,其断面层一层一层的,像一束一束的纤维堆迭在一起,并没有交错链接,表面较为光滑。添加糊精后,薄膜表面同样细密,从其断面图可以看到,不像海藻酸钙/壳聚糖薄膜断面层层堆迭,而是一层一层的交错纵横的连接在一起,紧密结合,从横截面还能看到界面上有细小的颗粒状,有可能是糊精颗粒填充进海藻酸钙-壳聚糖体系中。2.对影响海藻酸钙及其复合膜的水蒸气渗透系数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影响海藻酸钙薄膜的水蒸气扩散系数(WVP)最大的是与海藻酸钠交联的钙离子浓度,其次是交联时间。氯化钙交联时间从10min~50min进行考察,10min固化时WVP为1.2057×10-6 g/(m·h·Pa),20min时,WVP降低到8.3474×10-6 g/(m·h·Pa),20min后海藻酸钙薄膜WVP减小速度趋于平缓,对比20min时,交联50min的海藻酸钙薄膜WVP仅仅降低了3%。交联剂氯化钙的浓度从10g/L~50g/L进行考察,钙离子浓度为50g/L时WVP能下降到8.0244×10-6 g/(m·h·Pa),对比10g/L钙离子固化的薄膜,WVP降低了25%,而海藻酸钠的浓度对海藻酸钙薄膜WVP并无太大的影响,海藻酸钠浓度从1%增加到3%,水蒸气扩散系数从8.0087×10-6 g/(m·h·Pa)减小到7.9071×10-6 g/(m·h·Pa),仅减小了1%。通过实验得出海藻酸钙薄膜体系最优条件下得出水蒸气透过率为8.0244×10-6 g/(m·h·Pa)。在此基础上,添加壳聚糖,使其与海藻酸钠发生聚电解质反应,形成海藻酸钙-壳聚糖共混膜。壳聚糖的浓度从0~1%范围考察,浓度为0.75%时薄膜的WVP较纯海藻酸钙薄膜降低了10%,为了进一步增加膜的致密性,减小WVP,在海藻酸钙-壳聚糖复合膜中添加小分子的糊精作为填充剂,制备海藻酸钙-壳聚糖-糊精复合膜。在海藻酸钙-壳聚糖-糊精复合膜中白糊精浓度从0~2%范围考察,白糊精浓度为2%时,WVP降低了7.4%。3.利用Valia-Chien扩散池对海藻酸钙及其改性复合膜对四种香味物质的扩散性进行研究,并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方法定量检测,分别考察海藻酸钙-壳聚糖、海藻酸钙-壳聚糖-糊精共混改性复合膜的组成对上述四种香味物质的渗透速率的影响。在海藻酸钙-壳聚糖复合膜中,需要考察的因素有壳聚糖浓度,随着水溶性壳聚糖的浓度增加,正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丁酸乙酯在复合膜中的渗透速率越来越小,正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丁酸乙酯在纯海藻酸钙膜中的扩散系数为3.18953×10-11 m2/s、1.733×10-11 m2/s、2.4638×10-11 m2/s、6.9553×10-12 m2/s,添加量为0.75%时,四种香味化合物正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丁酸乙酯在海藻酸钙薄膜中扩散系数为2.2426×10-11 m2/s、1.2994×10-11m2/s、1.7542×10-11 m2/s、5.6030×10-12 m2/s,扩散系数分别降低了29.69%、25.02%、28.80%、19.44%。在海藻酸钙-壳聚糖体系的基础上,加入麦芽糊精,制备海藻酸钙-壳聚糖-麦芽糊精复合膜,对其添加浓度从0~3%进行考察,当麦芽糊精添加量为2%时,海藻酸钙-壳聚糖复合膜,其四种香味物质正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丁酸乙酯的扩散系数分别降低了15%、19.38%、16.78%、14.4%。4.除了考察海藻酸钙/壳聚糖/糊精复合膜中组分配比外,还考察了其他因素对其香味化合物扩散系数的影响:渗透液基质液体、糊精的种类、壳聚糖脱乙酰度、接收液中加入钙离子;实验用辛癸酸甘油酯配置与渗透液浓度相同的香味物质油溶液作为渗透液,对比同一浓度下,水作为基质配置的渗透液和油作为基质配置的渗透液中香味化合物的扩散系数,结果得出,正丙醇的扩散系数没有太大影响,而乙酸乙酯、正丁醇、丁酸乙酯的扩散系数分别降低了70%、25%、73%。不同类型的糊精替换麦芽糊精进行考察,选择β-环糊精、白糊精进行对比,结果显示β-环糊精的添加对于香味化合物的扩散系数的保香效果好于麦芽糊精和白糊精,乙酸乙酯、正丁醇、丁酸乙酯的扩散系数分别降低58.14%、45.5%、21.5%。(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5-06-01)

王海洋,尹国强,冯光炷,窦瑶,何明[10](2014)在《羽毛角蛋白/羧甲基纤维素钠共混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羽毛角蛋白(FK)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原料,甘油为增塑剂,采用浇铸法制备了FK/CMC复合膜,并对不同CMC和甘油含量的复合膜的共混结构、透光性、力学性能和透湿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红外测试表明FK与CMC之间发生了美拉德(Maillard)反应;力学性能测试表明CMC和甘油的含量影响了力学性能的各个参数,CMC的加入增强了薄膜的拉伸强度,而甘油的添加可以有效地改善薄膜的韧性;透湿性的结果显示,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量数值范围为932.37~2298.51 g/(m2·24h),其大小随着CMC和甘油含量的增加而增大;SEM结果表明FK/CMC复合膜具有平整的表面和致密的内部结构。(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4年12期)

共混复合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共混的方法制备了明胶/纳米微晶纤维素复合膜。测定了不同纳米微晶纤维素质量分数(0%~1%)下复合膜的抗拉强度(2.3~14.8 MPa)、断裂伸长率(55%~13%)和热缩性(3.5%~1.4%)。当添加纳米微晶纤维素(NCC)到一定量时复合膜的抗拉强度、断裂伸长率和热缩性的数值都发生了突变。结果表明,明胶/纳米微晶纤维素共混复合膜存在逾渗现象,逾渗阈值为质量分数0.6%NCC。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混复合膜论文参考文献

[1].刘艺,周玮,缪佳辉,刘文静,孟娜.氧化石墨烯/聚偏氟乙烯共混复合膜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9

[2].李海朝,张净净,杨帅帅,黄丽娟.明胶/纳米微晶纤维素共混复合膜的逾渗研究[J].化学世界.2019

[3].李海朝,黄丽娟,杨帅帅.明胶-壳聚糖共混复合膜的逾渗研究[J].食品工业.2019

[4].李海朝,黄丽娟,杨帅帅,宋桂秀.明胶/微纤化纤维素共混复合膜的逾渗研究[J].食品科技.2019

[5].杨斯乔,李海朝.温度对石墨/明胶共混复合膜性能的影响[J].现代食品科技.2019

[6].徐栋梁,任浩,钱爽,郑丽平.甲基丙烯酰氯改性木质素对甲酚共混聚乳酸制备复合膜的研究[J].中国造纸学报.2017

[7]..天津工大“原位共混法”制备高性能复合膜获重要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17

[8].石强.PPTA/PSF原位共混膜及其聚胺复合膜的设计与构建[D].天津工业大学.2017

[9].叶世着.海藻酸钙及其共混改性复合膜的渗透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5

[10].王海洋,尹国强,冯光炷,窦瑶,何明.羽毛角蛋白/羧甲基纤维素钠共混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

论文知识图

聚砜基膜和ALG-CMC/PSF复合纳滤膜接...共混复合膜原子力显微镜图像4乙酸乙酯/水体系中PVA-CS共不同液态膜厚度的共混复合膜断...不同聚苯胺纳米纤维形貌共混复合海藻酸钙/明胶共混复合膜的扫描电...

标签:;  ;  ;  ;  ;  ;  ;  

共混复合膜论文_刘艺,周玮,缪佳辉,刘文静,孟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