帧率变换论文_武其达,何小海,林宏伟,陶青川,吴笛

导读:本文包含了帧率变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矢量,后处理,系统,自适应,插值,连续性,遮挡。

帧率变换论文文献综述

武其达,何小海,林宏伟,陶青川,吴笛[1](2018)在《结合帧率变换与HEVC标准的新型视频压缩编码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之前主流的H.264视频压缩编码标准,HEVC在保证重建视频质量相同的前提下,可以将码率降低近50%,节省了传输所需的带宽.即便如此,由于一些特定的网络带宽限制,为继续改善HEVC视频编码性能,进一步提升对视频的压缩效率仍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提出一种HEVC标准编码与帧率变换方法相结合的新型的视频压缩编码算法,首先在编码端,提出一种自适应抽帧方法,降低原视频帧率,减少所需传输数据量,对低帧率视频进行编解码;在解码端,结合从HEVC传输码流中提取的运动信息以及针对HEVC编码特定的视频帧的分块模式信息等,对丢失帧运动信息进行估计;最后,通过本文提出的改进基于块覆盖双向运动补偿插帧方法对视频进行恢复重建.实验结果证实了本文所提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郭勇[2](2016)在《帧率上变换算法与实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帧率上变换(Frame Rate Up-Conversion,FRUC)作为一种重要的视频后处理技术,通过在相邻原始帧之间插入中间帧的方式将低帧率视频转换为较高帧率视频,从而提升视频的主观质量。目前,FRUC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解决视频数据在各多媒体终端设备之间的帧率匹配问题;消除数字电视播放低帧率视频时的画面抖动及运动模糊现象,为观众提供更流畅的视觉体验;重建低码率视频传输系统中被丢弃的原始帧,避免了帧率不足造成的画面跳跃感。目前,基于运动补偿技术的FRUC方法成为主流,运动补偿中的运动矢量可以从码流信息中获得,也可以在解码端进行重估计得到。本文将基于运动重估计的FRUC算法与实现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基于块匹配的运动补偿类方法为技术路线,对其中的真实运动估计、运动矢量场后处理、遮蔽区域运动补偿以及系统硬件架构实现等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在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背景下,立足于低复杂度和低带宽需求,提出了一套可实现的帧率上变换硬件架构。通过并行化处理,提高了运动估计、运动矢量处理和运动补偿操作之间的数据重复利用率;设计了一种高效的片内存储方式,满足帧率上变换中多种尺寸像素块的随机读取要求,提高了计算的并行性,降低了处理时间;同时提出叁级流水线设计,合理地安排各模块对像素缓存的访问需求,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了空转的时间。针对现有块匹配运动估计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联合运动估计算法。该方法建立了运动矢量场的状态模型和观测模型,通过递归滤波的方式减少运动观测值与真实轨迹之间的误差噪声。在获取运动矢量场观测值的过程中,通过单向运动估计与双向运动矢量映射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空洞”和“重迭”问题的产生,提高了运动估计的准确度。针对初始运动矢量场中存在非可靠运动矢量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运动矢量进行多级后处理,不断提高其稠密度和准确性。与传统的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对运动边缘的方向进行了分析,据此选择更合适的候选运动矢量进行细化;接着,通过考虑运动矢量的局部平滑特性、匹配误差及边界可能性等多个维度的信息,设计了一种鲁棒的叁边滤波器,避免了传统算法中过度平滑及不可靠运动矢量传播的缺陷。针对遮蔽区域无法进行准确的运动补偿的问题,本文研究了遮蔽区域形成的原因,并根据遮蔽区域的像素及运动矢量场的特性,提出了一种遮蔽处理运动补偿算法。该方法能够完成对遮蔽区域的检测,并对其进行更鲁棒的运动补偿。为了更好地在硬件中实现上述算法,本文进一步对其进行了复杂度上的优化,在硬件实现复杂度与算法处理效果之间取得了更好的权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算法的硬件架构,为下一代帧率上变换IP核的实现奠定基础。本文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同类算法相比,利用本文算法得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主观和客观效果。本文同时对所提出的硬件架构及实现方案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分析,已成功应用在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证明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6-06-01)

路庆春[3](2015)在《视频帧率上变换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视频帧率上变换(Frame Rate Up-Conversion,FRUC)技术是一种通过在低帧率视频序列相邻帧之间插入若干过渡帧的方式将其转换到一个更高帧率的视频后处理技术。在高清数字视频系统中,该技术能够用于消除低帧率视频所造成的画面抖动和运动模糊等问题,为观看者提供更加自然流畅的视觉体验。而在移动网络等带宽受限的视频点播业务中,该技术则可用于重建编码端为了降低传输码率而丢弃的视频帧,有效的缓解接收端视频播放时的画面跳跃感,在无需更换现有网络设备的前提下极大的提升了视频的观赏质量。随着人们对主观视觉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各多媒体业务之间视频数据交互的日益频繁,FRUC技术已经成为了目前视频后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的运动矢量的准确性、运动补偿插值的质量和闭塞歧义区域处理等问题,是该技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无论对于传统2D视频还是新兴的3D视频应用而言,视频帧率上变换作为一种重要的视频后处理技术,具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2D视频的帧率上变换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基于块的运动补偿类插帧算法为技术路线,对于其中的真实运动估计、运动矢量场后处理、双向运动补偿插值和闭塞歧义区域处理等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相对于2D视频,3D视频中新增加了深度信息。本文对于利用该深度信息来提升V+D(Video Plus Depth,V+D)格式3D视频的插帧图像质量的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概括如下:针对单向块运动矢量估计的问题,本文以贝叶斯理论运动估计模型为指导,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先验约束的单向块运动估计方法。该方法通过考虑图像的局部特征来动态调整相应的平滑约束强度,从而有效的克服了现有方法的运动矢量场过平滑问题,提高了运动矢量的准确性。针对初始运动矢量场中存在非可靠运动矢量的问题,本文通过将运动矢量的插值失真信息作为新的可靠性特征,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运动矢量场后处理算法。与现有的同类算法相比,本文所提出的算法对于纹理相似区域的非可靠运动矢量以及成簇出现的非可靠运动矢量都具有更好的检测和纠正能力。针对传统的块级运动矢量场对于物体边界运动的描述精度不足,容易导致补偿插值错误和块效应的问题,本文首先以核回归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基于联合叁边核的像素级运动矢量插值算法,能够有效的完成由块级单向运动矢量场到像素级双向运动矢量场的转换,提高对边界运动的描述能力。其次,基于所获得的像素级双向运动矢量场,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支撑窗的双向运动补偿插值算法,有效的抑制了插值错误的产生。针对闭塞歧义区域无法获得准确的双向运动矢量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闭塞歧义区域产生的原因和相互之间几何关系,并利用运动的时域连续性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参考帧的闭塞歧义区域检测处理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的完成对待插帧平面内的闭塞歧义区域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一步完成了对双向运动矢量选择算法及补偿插值算法的改进。通过分析3D视频的特点,基于2D视频运动补偿插帧技术,针对V+D视频的帧率上变换问题设计了一种方法,利用深度信息约束解决了物体边缘检测和前后景区分等难题,从而有效的改进了运动矢量滤波和补偿插值算法,保证了插值结果中物体结构的完整性和深度信息的准确性。本文对于所提出和改进的算法的性能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同类算法相比,利用本文算法所得到的插值图像不仅具有较好的主观视觉效果,而且在客观的质量评估方面也均优于同类算法。(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7-01)

刘梦可,周军,高志勇,陈立[4](2015)在《基于稠密矢量场及自适应补偿的帧率上变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解决视频帧率上变换中物体边缘出现的模糊和块效应等问题,结合运动估计,优化了矢量化后处理和运动补偿算法。在基于块的运动估计中,结合运动的时空相关性优化块匹配算法,提高物体边缘运动矢量的准确性;通过基于像素块相关性的插值算法,获取像素矢量场,并保持物体结构完整性;在运动补偿时,结合矢量后处理的分类信息,自适应地进行加权插值计算,提高内插帧的质量。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在主观和客观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升。(本文来源于《电视技术》期刊2015年11期)

江鹤[5](2015)在《基于自相似模型的视频超分辨细节增强和帧率上变换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电视是电视系统的发展方向,视频后处理技术是数字电视的关键技术。本文对视频后处理的叁种算法进行了重点研究。叁个方法分别是超分辨,细节增强和帧率上变换技术,并对此进行了硬件简化。针对超分辨算法,本文首先对自相似模型进行了改进。基于放大过程中的片元效应和平坦区域伪高频的现象进行了建模和优化。基于片元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去噪;对平坦区域伪高频的现象采用了不同类别的模块分类和分类后的自适应阈值滤波。在保证主观效果的前提下,对硬件实现做了简化,使得算法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另外我们将自相似模型用到了去隔行算法中,同时取得了很好的主观效果。针对细节增强算法,本文提出了基于自相似模型的增强算法。该算法对图像细节层进行了大胆假设,即二次自相似搜索匹配后的高频部分。算法改善了传统算法过度增强的效果。此外,算法具有极高的鲁棒性。在硬件可实现方面,算法进行搜索和匹配模式的改进,使其同时具有较低的复杂度。针对帧率上变换算法,本文将自相似模型引入了帧率上变换,进行了超分辨和帧率上变换系统的融合,改变了叁层递归搜索帧率上变换的算法框架。在较低的分辨率下进行运动矢量的初始化,聚类去野值和加权SAD修正,在较高分辨率下对于运动矢量进行矢量细化,再细化和平滑。算法在仅仅使用了四分之一数据的前提下将运动矢量估计的精准程度提高到了下采样前平均95%的水平,为硬件实现的IO瓶颈提供了一套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5-01-01)

刘梦可[6](2014)在《帧率变换系统中运动场后处理算法研究与硬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显示技术和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主流的数字电视的刷新频率和图像分辨率越来越高,然而由于视频源固有拍摄频率低或传输带宽受限等原因很多视频的帧率较低,低帧率视频在高刷新频率的数字显示器上播放,容易产生重影、模糊等问题,因此研究高效的硬件可实现的帧率上变换技术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帧率上变换中矢量场后处理的硬件可实现算法与相关硬件电路。由于叁维递归搜索的低运算复杂度和高收敛性等易于硬件实现的特点,本文矢量后处理算法以叁维递归搜索为前提,对矢量进行取精细化和平滑等操作,从而提高内插帧的质量。为了提高运动矢量的准确性和运动矢量场的空间分辨率,本文结合空间相关性,采用了高效的矢量取精算法;为了提高矢量场的平滑度,减少视频的块效应,本文设计了与位置相关的平滑算法;本文采用鲁棒性较高的中值插值算法,改善运动估计不准确带来的影响;在内插多帧中,结合运动物体的空间相关性及几何特性,根据插帧时刻对矢量进行缩放,避免进行多次运动估计,降低算法复杂度。矢量后处理的硬件实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方向,本文的硬件实现主要是在基于叁维递归搜索算法的整体硬件框架下进行的。首先,本文给出了帧率上变换系统的硬件框架。然后,本文对矢量处理和插值两大模块进行分析和设计。在矢量处理模块中,结合系统流水线设计,通过数据复用和状态机操作等设计,使用了较少的硬件资源,利用高速的片上缓存实现了矢量取精细化和平滑功能。在插值模块中,结合多帧内插的系统要求,通过并行计算、模块分时复用及流水线等技术,克服了超高清帧率上变换中内插数据量大的难题,实现了高效的插值计算和大数据量的读写。最后本文使用Verilog进行模块设计,结合C++编写的软件模型进行测试,在Cadence软件平台上对设计进行功能验证和综合。结果表明,本设计的最高工作频率可以达到300MHz,并且在65nm CMOS工艺下矢量处理模块和插值模块的面积分别为0.45mm2和1.12mm2。(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12-01)

唐坤[7](2014)在《超高清帧率变换系统控制处理器的硬件实现与系统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电视处理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电视已经进入了超高清数字电视时代。近几年,为了提高视频观看质量,视频显示设备的帧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往往达到120Hz以上。而由于传输带宽的限制,超高清数字视频信号只能以较低的帧率传送,因此存在传输和显示视频帧率不一致的问题,如果不采用有效的帧率转换算法提升视频的帧率,则会直接导致显示图像出现拖影、停顿、模糊等现象。在本文中重点研究超高清帧率变换实现技术,设计并实现了超高清帧率变换系统中的核心模块:系统控制处理器,并基于FPGA平台,完成了超高清帧率变换系统的硬件验证工作。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3DRS块匹配的超高清帧率上变换(UHD FRUC)算法架构,算法主要包括运动估计、矢量后处理和运动内插叁个部分。运动估计采用运动补偿的方法,估计出运动矢量,有效提升了内插重建帧的效果。矢量后处理进一步处理运动估计矢量,解决图像块内运动不匹配的问题,同时也能更进一步提升内插矢量的准确性。运动内插负责产生内插重建帧。接下来本文给出了超高清帧率上变换中的核心模块系统控制处理器的架构和硬件实现方案。系统控制处理器包括数据控制功能和参数控制功能。在数据控制功能上,通过采用块组的方法降低了系统的带宽需求并且避免了时钟周期浪费,同时设计了4级流水线的处理方法有效完成巨量视频数据处理任务。在参数控制上,通过对外的APB总线控制和对内的参数总线完成整个系统的参数配置和管理。本文完成的系统控制处理模块设计在Cadence软件平台上完成了电路综合和功能验证,通过代码覆盖率分析等工具确保了模块验证的完整性,电路综合结果表明系统控制模块可以满足300MHz的工作频率设计要求,同时在65nm CMOS工艺下模块面积为0.138mm2。最后本文搭建了FPGA视频硬件验证平台,基于此平台,设计并完成了整个超高清帧率变换系统的硬件验证工作。(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12-01)

韩睿[8](2013)在《适用于高清视频的帧率上变换算法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多种不同帧率的视频源,不可避免地需要在上述视频源之间进行帧率的转换。帧率上变换就是将低帧率视频转换为较高帧率视频的一种技术。同时,随着人们对视频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清视频应用越来越普遍。因此,研究适用于高清视频的帧率上变换算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帧率上变换算法的几个热门应用包括:消除液晶电视在显示运动画面时的抖动及运动模糊,恢复低比较率视频系统的原始帧率,慢运动回放,可分级编码等。目前,大多数的帧率上变换方法基于运动补偿技术,可以获得更加平滑流畅的观看效果。运动补偿中使用的运动矢量可以是编码端传输过来的,也可以在解码端重新进行运动估计获得。本文研究的是在解码端重新进行运动估计的帧率上变换算法,可以应用在高清视频系统中。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运动估计主要包括单向运动估计和双向运动估计两种框架。在单向运动估计框架下,提出了前向后向相结合的运动估计算法。该方法将前向运动估计和后向运动估计相结合,提高了运动估计器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帧率上变换算法——FBFRC (Frame Rate Conversion Based on Forward and Backward Motion Estimation)。2.在FBFRC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值滤波的重定时方法。重定时方法用于生成待插值帧的运动矢量场。所提出的基于中值滤波的重定时方法有效避免了传统方法在插值时产生的“空洞”与“重迭”问题。3.在FBFRC中,提出了一种遮挡检测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相邻两物体所有可能的运动关系,得到被遮挡区域、显露区域和非遮挡区域对应的运动模型,从而对图像进行上述区域的划分。在运动补偿时,对被遮挡区域和显露区域进行单向插值,对非遮挡区域进行双向插值,可以有效解决不处理遮挡问题时插值图像中物体周围的光晕现象。4.在双向运动估计框架下,提出了两种运动估计方法:频域与空时域相结合的运动估计,以及一种双向运动估计方法。频域运动估计采用相位平面相关法,将该方法与空时域运动估计相结合,可以显着提高运动矢量的准确性。提出的双向运动估计方法通过自适应的运动矢量更新和运动矢量约束,有效地提高了运动矢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在两种运动估计方法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两种帧率上变换算法——FSTFRC (Frame Rate Conversion Based on Frequency and Spatio-Temporal Motion Estimation)和BLFRC (Frame Rate Conversion Based on Bilateral Motion Estimation)。5.在BLFRC中,提出了一种运动矢量场的平滑方法。利用当前块某个邻域内的局部全局运动进行平滑,该局部全局运动由运动矢量直方图得到。运动矢量平滑更正了运动估计生成的某些错误矢量,增强了运动矢量场的一致性,改善了插值图像的质量。6.针对帧率上变换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以下叁个问题分别给出了解决办法。(1)输入视频源为电影模式视频时,输入图像中包含一定数量的重复帧,经过帧率上变换后,重复帧数量更多,导致播放时出现抖动。提出的解决办法是:通过电影模式检测,剃除掉重复的图像,再进行帧率上变换。(2)当输入视频源中存在文本时,在文本区域估计出的运动矢量容易受周围非文本区域运动矢量的影响,从而造成估计错误,引起插值图像质量下降。针对此问题,提出了滚动字幕的处理方法以及静止文本的检测与处理方法,提高了文本区域运动估计的准确性,改善了含文本视频的插值图像质量。(3)当输入视频源发生场景切换时,基于运动补偿插帧的帧率上变换算法会产生严重失真的插值图像。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匹配误差的场景切换检测方法,当检测出场景切换时,使用帧重复或插入平滑帧等方法替代运动补偿进行帧插值,获得更好的视频观看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3-06-17)

李珂,高志勇,陈立[9](2013)在《基于运动连续性的帧率上变换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高清视频序列固有的运动模糊、残影等问题,同时提高低比特率通信的质量,提出了一种新的帧率上变换算法。该算法将遗传算法引入到运动估计中并结合现有运动估计算法进行了改进,使其充分利用视频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提高算法性能,同时减小算法的复杂度;对得到的运动矢量场进行了矢量细化处理,减小了块效应;并利用邻域运动矢量进行加权的重迭块运动补偿,提高内插块的精度。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算法相比,该算法在主客观评估中都有较大的性能提升。(本文来源于《电视技术》期刊2013年11期)

马赫[10](2013)在《高清帧率变换系统控制通路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清数字电视的发展,视频质量的提升带来庞大的数据量,为了降低传输带宽,只能尽量压缩输入视频帧率。然而,目前主流显示器的刷新频率远高于视频帧率,另外液晶的特性也使得当显示器显示低帧率视频时会发生重影、模糊等不良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用于高清视频的帧率变换技术将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有效提高视频显示质量。本文开始介绍了设计中采用的基于3DRS的帧率变换算法,并给出了算法的整体硬件架构。在此设计中,关键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控制整个数据流程,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处理完庞大的数据。本文中重点设计了帧率变换系统的控制通路。首先设计了整体流水线处理结构,合理划分系统流水模块,使得各级流水处理时间接近,减少了每级流水的空转周期;并根据像素、矢量之间的数据依赖性采用块处理方法,减少每级流水间的数据依赖,提高系统并行程度。其次根据系统片上像元缓存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可以复用的缓存访问方法,合理安排了像元缓存读写顺序,以及其他模块对像元缓存的访问顺序,提高像元缓存利用率。最后给出了系统数据流程,并在块处理器中实现了控制通路,且对其中关键模块进行了优化,提高其实现性能。接下来本文设计了整体系统的验证方案,并完成了高清帧率变换系统控制通路的综合、仿真和验证工作。通过Cadence的IMC软件对块处理器进行代码覆盖率检查,各个子模块的代码覆盖率都在95%以上,保证了块处理器验证的完备性;并用RC软件对块处理器进行综合,块处理器在65nmCMOS工艺下所面积为145184um~2。最终实现结果表明,本设计完全可以满足设计性能要求,即在200MHz的主频下,完成高清视频从1080P@60Hz向1080P@240Hz的4倍帧率变换。最后,基于已实现的高清帧率变换系统,提出了超高清帧率变换系统的架构。为了满足更大数据量处理的需求,在算法上对块大小以及搜索区域进行了优化,在架构上对像元缓存及像元缓存访问方式都进行了修改。并且针对周期数紧张的情况,提出了包括握手信号优化、减少运动矢量等策略,解决了超高清系统周期不足的情况,从而能满足系统频率要求,为超高清帧率变换系统的实现做好了前期设计工作。(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3-01-01)

帧率变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帧率上变换(Frame Rate Up-Conversion,FRUC)作为一种重要的视频后处理技术,通过在相邻原始帧之间插入中间帧的方式将低帧率视频转换为较高帧率视频,从而提升视频的主观质量。目前,FRUC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解决视频数据在各多媒体终端设备之间的帧率匹配问题;消除数字电视播放低帧率视频时的画面抖动及运动模糊现象,为观众提供更流畅的视觉体验;重建低码率视频传输系统中被丢弃的原始帧,避免了帧率不足造成的画面跳跃感。目前,基于运动补偿技术的FRUC方法成为主流,运动补偿中的运动矢量可以从码流信息中获得,也可以在解码端进行重估计得到。本文将基于运动重估计的FRUC算法与实现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基于块匹配的运动补偿类方法为技术路线,对其中的真实运动估计、运动矢量场后处理、遮蔽区域运动补偿以及系统硬件架构实现等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在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背景下,立足于低复杂度和低带宽需求,提出了一套可实现的帧率上变换硬件架构。通过并行化处理,提高了运动估计、运动矢量处理和运动补偿操作之间的数据重复利用率;设计了一种高效的片内存储方式,满足帧率上变换中多种尺寸像素块的随机读取要求,提高了计算的并行性,降低了处理时间;同时提出叁级流水线设计,合理地安排各模块对像素缓存的访问需求,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了空转的时间。针对现有块匹配运动估计准确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联合运动估计算法。该方法建立了运动矢量场的状态模型和观测模型,通过递归滤波的方式减少运动观测值与真实轨迹之间的误差噪声。在获取运动矢量场观测值的过程中,通过单向运动估计与双向运动矢量映射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了“空洞”和“重迭”问题的产生,提高了运动估计的准确度。针对初始运动矢量场中存在非可靠运动矢量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运动矢量进行多级后处理,不断提高其稠密度和准确性。与传统的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对运动边缘的方向进行了分析,据此选择更合适的候选运动矢量进行细化;接着,通过考虑运动矢量的局部平滑特性、匹配误差及边界可能性等多个维度的信息,设计了一种鲁棒的叁边滤波器,避免了传统算法中过度平滑及不可靠运动矢量传播的缺陷。针对遮蔽区域无法进行准确的运动补偿的问题,本文研究了遮蔽区域形成的原因,并根据遮蔽区域的像素及运动矢量场的特性,提出了一种遮蔽处理运动补偿算法。该方法能够完成对遮蔽区域的检测,并对其进行更鲁棒的运动补偿。为了更好地在硬件中实现上述算法,本文进一步对其进行了复杂度上的优化,在硬件实现复杂度与算法处理效果之间取得了更好的权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算法的硬件架构,为下一代帧率上变换IP核的实现奠定基础。本文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同类算法相比,利用本文算法得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主观和客观效果。本文同时对所提出的硬件架构及实现方案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分析,已成功应用在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证明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帧率变换论文参考文献

[1].武其达,何小海,林宏伟,陶青川,吴笛.结合帧率变换与HEVC标准的新型视频压缩编码算法[J].自动化学报.2018

[2].郭勇.帧率上变换算法与实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

[3].路庆春.视频帧率上变换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4].刘梦可,周军,高志勇,陈立.基于稠密矢量场及自适应补偿的帧率上变换[J].电视技术.2015

[5].江鹤.基于自相似模型的视频超分辨细节增强和帧率上变换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

[6].刘梦可.帧率变换系统中运动场后处理算法研究与硬件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7].唐坤.超高清帧率变换系统控制处理器的硬件实现与系统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4

[8].韩睿.适用于高清视频的帧率上变换算法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3

[9].李珂,高志勇,陈立.基于运动连续性的帧率上变换算法[J].电视技术.2013

[10].马赫.高清帧率变换系统控制通路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一6采用运动补偿的帧率变换效果...采用重复帧进行帧率变换的图像重复帧帧率变换的图像帧率变换的实现结构图帧率变换实现框图日z一100Hz帧率变换原理图

标签:;  ;  ;  ;  ;  ;  ;  

帧率变换论文_武其达,何小海,林宏伟,陶青川,吴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