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采用中西医治疗的相关研究

冠心病心绞痛采用中西医治疗的相关研究

(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药学部江苏扬州225001)(2扬州友好医院药剂科江苏扬州225261)

【摘要】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现阶段已经成为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类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转变、周边环境及行为活动的改变,很大程度上造成冠心病患者的急剧增长,冠心病现阶段已经成为中老年群众中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基于此,临床上必须加强对冠心病的诊疗技术研究,找到治疗效果最好的临床治疗方案,切实提升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文章主要围绕着西医学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情况、单纯西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比较两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与探讨,切实促进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促进患者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中西医治疗;心绞痛;冠心病;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112-02

冠心病是临床上的多发性常见疾病,发病机制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其管腔狭窄或者出现痉挛,从而造成患者心肌缺氧、缺血而引发的心脏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脏病疾病类型,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形势[1]。外科手术搭桥治疗、介入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是冠心病的临床主要治疗措施,在中医学中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的范畴。近些年来除了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治疗及冠心病二级预防之外,中成药因其逐瘀通络、温阳、理气、化痰的功效,已经在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临床上相关实验表明,瓜萎注射液能够保护豚鼠离体心脏,促进冠脉流量的显著增加,并且促进豚鼠缺氧耐受力的增加,对动物急性实验性缺血有着极为显著的保护作用。赤芍、红花、丹参、三七、川芎等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黏附等作用,对于心肌细胞保护、血管扩展以及心肌耗氧量的降低等均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

1.西医学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情况

1.1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是为了预防患者心梗并促进患者寿命的延长,降低患者心肌缺血及心绞痛症状的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优化与改善。现阶段临床治疗中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疾病发作时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来缓解疼痛,应用5-单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等长效制剂预防疾病的发作,应用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率较快患者。除此之外,应用ACEI类药物、肠溶阿斯匹林以及他汀类调脂药维持患者斑块稳定[2]。

1.2不稳定型心绞痛

在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治疗中主要应用有创干预与早期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是为了对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从而有效改善并缓解缺血症状,对患者心肌供养与缺氧之间平衡的改善,避免形成血栓。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种药物:第一,波立维、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第二,低分子肝素以及肝素等抗凝药物;第三,消心痛、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第四,阿替洛尔、比索洛尔以及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第五,地尔硫卓、硝苯地平等钙拮抗剂[3]。早期有创干预对临床上无显著血运重建禁忌患者尽可以进行冠脉造影,主要包含了冠脉旁路移植术及经皮介入治疗等血运重建治疗方法。

2.单纯西医治疗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比较

2.1冠状动脉测支循环的改善

西医药物及手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无法解决时,中医药学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对中小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防治、建立新的测支循环等多个方面上获取了显著临床效果。有相关研究人员对提取了中药丹参、川芎以及当归中的有效成分,其对鸡胚尿囊膜模型血管数以及体外培养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发现这几种中药对微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微血管产生了增殖作用与再生作用,这可能是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机制[4]。王有万在《复方丹参滴丸对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血运重建的临床观察》一文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用药,包含阿司匹林、倍他乐克、ACEI、单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汀等药物,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滴丸,主要由冰片、三七、丹参组成,每次十丸,每日三次。一年后,两组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治疗组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血流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稳定斑块

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中医学中无“易损斑块”、“动脉硬化斑块”之词,按照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可归属于痰浊、淤血等范畴,病因多为饮食不节、七情所伤、感受外邪,病机是本虚标实,在稳定易损斑块方面中医药学具有独到之处。中医上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本病机是气虚血瘀。中医学治疗能够通过多靶点、多层次的整体综合调理,对冠心病病理因素给予纠正,促进全身功能状态的有效协调[5]。孙云霞在《中药干预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炎性因子的临床研究》一文中指出,对照组给予血脂康胶囊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芦黄颗粒治疗,其中包含的中药成分为30g虎杖、30g漏芦、20g首乌、10g黄花、10g黄精、10g姜黄。治疗后患者治疗六个月之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斑块面积、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甘油三酯(TG)、内中膜厚度、血液流变学、总胆固醇(TC)、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各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两组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赏永孟,张敏,普兴宏.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心功能及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01):149-151.

[2]伦志伟,于庆萍.对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经济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9):40-41.

[3]杨鸿英.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胱抑素C与尿酸水平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2):2689-2690.

[4]赵肖华,孙博.冠心病支架术后心绞痛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非随机对照试验[J].新疆中医药,2012,30(04):9-11.

[5]高晟,周静,姚民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心功能及内皮功能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2012,29(04):332-334.

标签:;  ;  ;  

冠心病心绞痛采用中西医治疗的相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