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病理科211500
【摘要】目的:探析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的作用效果。方法:将2016.4~2018.7作为病例时段,选取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术后发生血尿,疑似肿瘤复发33例患者作为对象,其中经术后病理证实,肿瘤复发者有27例;另选健康者24例作为对比组,建立阳性阈值。经采取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查,对膀胱癌复发和膀胱癌患者组织切片营养原位交杂结果的相关性情况进行分析探究。结果:经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相比阴性者膀胱癌复发率,呈阳性者的复发率较高(P<0.05)。在复发膀胱癌患者中,9P21基因位点的缺失能达到46%,而在未复发膀胱癌患者中则能达到21%,数据间无差异(P>0.05)。结论:在NIBC术后判断肿瘤是否复发中,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主要检测手段,以及无创性诊断之一。
【关键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作用效果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可简称为NIBC,其在膀胱肿瘤疾病中属于常见病症之一,有较高的复发率。有研究表明[1],经初次治疗后,约50%至70%的NIBC患者均会出现病情复发情况,而演变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也能达到10%至30%左右。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主要是对染色体的改变情况进行检测,其目的是能在临床病理发现前将癌变倾向情况检测出。故本文以我院接收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术后发生血尿,疑似肿瘤复发33例患者作为对象,经采取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现做检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资料
将2016.4~2018.7作为病例时段,选取我院接收的NIBC术后发生血尿,疑似肿瘤复发33例患者作为对象,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46-82岁,均龄(63.5±2.4)岁。经术后病理证实,在所有患者中确诊为NIBC者有27例。根据UICC标准进行术后肿瘤病理分期:18例T1,9例Ta。选健康者24例作为对比组,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43-76岁,均龄(59.6±2.3)岁。
1.2方法
此次研究所选用的膀胱癌细胞染色体及基因异常检测试剂盒由广州安必平公司提供,根据试剂盒说明书相关操作进行稍微改动。膀胱组织作三张5μm连续石蜡切片,其中两张用于杂交,一张用于HE染色。经胃蛋白酶把切片消化后,分别加入杂交液10μL,在78℃热台上变性150秒,随后置于杂交盒内,并在37℃的环境下孵育过夜。将杂交液充分洗去后梯度乙醇脱水,DAPI复染后经荧光显微镜实施观察。
1.3结果判定
有效标本设为杂交率不低于70%,对100个细胞核的杂交信号进行技术。染色体异常细胞是指,细胞核内不低于2个不同号染色体信号(3、7、17号),或双/单拷贝9p21缺失。多倍体异常细胞是指,3号染色体拷贝数增加,或者不低于2个染色体拷贝数增加并9p21缺失。设两名医师对杂交信号分别进行计数,把取得的均值作为该例膀胱癌的杂交结果。
1.4阈值标准[2]
依照正常人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果,对不同类型信号异常情况进行统计,依照阈值=平均值+3*标准差公式,对阈值标准进行计算:3号、7号或17号染色体≥3信号的∑比例不低于6%;染色体单个信号核比例不低于5%;p16点位无信号的核比例不低于2%,打单个信号的核比例不低于3%,或者≥3个信号的核比例不低于3%。出现任意≥2种异常情况可表示为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果阳性。
1.5统计学分析
把SPSS23.0软件作为数据统计分析,用样本t检验对多倍体细胞数与各组间信号书的差异情况进行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本研究健康者24例尿液予以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经对其结果观察得出此次研究评定阈值的标准。依照此标准,膀胱癌患者术后组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呈阳性20例,呈阴性7例。
在肿瘤复发27例患者中,切片组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呈阴性者23例,占其比例85.19%;呈阳性者有4例,占其比例14.81%。依照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果,经Log-rank检验显示,经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相比阴性者膀胱癌复发率,呈阳性者的复发率较高(P<0.05)。在复发膀胱癌患者中,9P21基因位点的缺失能达到46%,而在未复发膀胱癌患者中则能达到21%,数据间无差异(P>0.05)。
3讨论
在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中,膀胱癌是临床常见症,患病人群多以中老年群体居多。膀胱癌的复发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膀胱癌初次诊断时数量和分级、分期和肿瘤大小,以及膀胱癌切除后的治疗情况等。约75%浅表性膀胱癌者五年生存率能达到88%至98%左右,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五年生存率能达到46%至63%,而出现转移的患者其生存率下降只有15%左右[3]。伴随临床深入了解膀胱肿瘤复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会把肿瘤复发的早期诊断、检查,以及提升诊断的准确性作为重点进行研究。
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新型检查方法,在膀胱肿瘤复发、浸润性生长的预测方面采取该技术进行检测,其特异性与敏感性相对较高。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开展主要是对染色体的改变情况进行检测,便于在临床病理发现前将癌变倾向检测出。伴随进一步研究膀胱癌遗传学改变,研究者发现9号染色体(即p16位点)的全部或部分丢失为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而膀胱癌早期与这一改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有研究表明[4-5],染色体的不稳定性和膀胱癌的发展具有一定关联性,尤其是和3号、7号和17号染色体的非整倍性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为多靶点的分子检测技术,此技术检测和TCC相关的上述四种染色体改变,包括3号、7号与17号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以及9p21基因位点缺失。对复发性膀胱癌的检测中,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有效性已得到一些证实。然而,由于各实验室结果有较大差距,因此笔者主要是结合国人实际情况进行预测研究。
总之,在NIBC术后判断肿瘤是否复发中,组织切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主要检测手段,以及无创性诊断之一,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卫东,张建平.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32例诊疗分析[J].交通医学,2014,28(6):705-706.
[2]陈怀安,王哲,苗文隆,等.肿瘤转移抑制蛋白1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J].山西医药杂志,2014,43(19):2261-2263.
[3]卢善明,朱文标,谢寿城.组织切片FISH技术在预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和进展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6,32(9):1497-1500.
[4]杨玉帛,白云金,唐寅,等.差相富集-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膀胱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初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8(4):605-609.
[5]邱柏圣,杜君,张艳辉.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判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分期及病理分级的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2018,45(1):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