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体系论文-吕晓方,左江伟,路大勇,周诗岽,赵会军

流动体系论文-吕晓方,左江伟,路大勇,周诗岽,赵会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O_2水合物,诱导期,压力,载液量

流动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吕晓方,左江伟,路大勇,周诗岽,赵会军[1](2019)在《流动体系CO_2水合物诱导时间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合物诱导期是表征水合物生成过程的重要参数,借助高压可视水合物环路,以CO_2和水为实验介质开展流动体系水合物生成实验,探究了初始压力、载液量、体系流量对诱导期的影响规律,并应用多因素分析法计算了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大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CO_2水合物诱导期随初始压力的增大而缩短,在载液量9 L、泵速30 Hz的实验体系下,初始压力为2.5 MPa和2.8 MPa所对应的诱导时间分别为27.2 min和23.6 min,而3 MPa下诱导期仅为17.4 min,分别缩短了13.24%和26.27%;在7 L,30 Hz及8 L,30 Hz的实验下诱导期呈同样的变化趋势,高的初始压力能明显降低CO_2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②诱导时间随着管路载液量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③在初始压力为2.8 MPa,载液量7 L的实验工况下,质量流量为20,25,28 kg/min所对应的诱导时间分别为25,22.5,18.4 min,即随着流量的增大诱导时间缩短。④通过对比不同影响因素的标准回归系数,发现实验流量对纯水体系CO_2水合物诱导期起主导作用,初始压力的影响次之,载液量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宜强,朱明博,赵媛[2](2019)在《中国天然气流动体系及其动态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首位律、位序-规模分布律和马尔科夫转换矩阵等方法,解析了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动系统的规模分布、规模结构和系统内部动态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天然气流动系统呈逐步发育态势,在流动省份数量和规模上都有显着增加和扩大;(2)中国天然气流动系统的位序-规模分布符合齐夫法则,具有分形性质。在输流系统规模分布方面,呈现出首位型分布模式向分散均衡型模式转变,再向首位型分布模式发展的趋势。在汇流系统规模分布方面,总体表现为集中型分布模式,中间位次省份天然气流动规模比较发育;(3)输流系统规模体系中,无流区、低流动规模地区发展不活跃,中低流动规模以上地区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汇流系统规模体系则表现出向中等规模集中的发展趋势。整体来看,中国天然气流动规模扩大的同时,不同类型之间的变动相对较为平稳。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加强天然气资源勘探,拓宽天然气生产和进口来源;加强中国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逐步建设完善沿海LNG接收站与输送管网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世界地理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左江伟,岳铭亮,吕晓方,周诗岽,赵会军[3](2019)在《高压流动体系CO_2水合物生长动力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CO_2水合物在流动体系的生长过程及特性,借助高压循环可视环路装置,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初始压力、载液量、流量下,CO_2水合物生成及浆液流动实验,得到了不同因素对水合物诱导时间及耗气量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水合物大量生成阶段,管内温度突升、压力骤降,体系流量迅速下降直至稳定、压差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CO_2水合物诱导期随初始压力的增大而缩短,耗气量则随初始压力的升高而增加。在9 L-30 L/min的实验体系下,初始压力从2. 5 MPa增加到2. 8 MPa,诱导期缩短13. 2%,而初始压力为3 MPa时,诱导期仅为17. 4 min,缩短了36. 03%;诱导时间随载液量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耗气量随着管路载液量的增加而降低;流量与诱导时间、耗气量呈负相关关系,随着体系流量增大,诱导时间缩短、耗气量减小。在2. 8 MPa-7 L的实验体系下,质量流量从20 kg/min增加到28 kg/min,诱导期从25 min缩短到18. 4 min,缩短26. 4%,而流量为20 kg/min时的耗气量是28 kg/min的2. 7倍。研究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为CO_2水合物的工业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0期)

Naveed,AHMED,ADNAN,Umar,KHAN,Syed,Zulfiqar,Ali,ZAIDI,Imran,FAISAL[4](2019)在《磁辐射3D非稳态流动体系的传热强化:Al和γ-Al_2O_3纳米粒子的对比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水和乙二醇基纳米流体的胶体性质。考虑了洛伦兹力和热辐射的影响,通过相似变化,完成了控制方程的无量纲转化。然后,应用龙格-库塔法,对流动模型的非线性特性进行数值分析,对有关流速、温度、流线、等温线等流动参数的特性进行图解分析。结果表明,洛伦兹力有利于旋转速度,不利于其他旋转参数。体积分数和热辐射参数对Al和γ-Al_2O_3纳米流体的温度有正相关强化作用。此外,对于较高的旋转参数,研究其反向流动问题。与文献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具有较高的吻合度。旋转有利于流体的流动速度,辐射流体越多,流体温度越高,而且体积分数的增加提高了热导率和电导率。(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5期)

邝鑫[5](2018)在《足球运动员跨国流动体系研究——以非洲球员向亚洲迁移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非洲球员向亚洲迁移为研究设计,对足球运动员跨国流动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论认为:自发性供应渠道使一些非洲球员获得了在亚洲国家足球联赛踢球的机会,也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要走这条迁移路线的话,球员必须灵活机动,容易调节而且顽强,这样才能得到合约。殖民地关系是影响非洲足球运动员迁移的重要因素,殖民地和新殖民地关系决定了非洲足球运动员迁移的路线。非洲球员能够实现成功迁移的优势在于运动天赋和比赛经验。由于非洲球员向欧洲或者东南亚的迁移,非洲足球流失了大量的天才球员。(本文来源于《安徽体育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侯朋朋,王岳,潘振,商丽艳,焦晓丽[6](2018)在《流动体系下水合物生成及其影响的CFD-PBM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底油气混输管线因水合物生成引起堵塞问题备受关注。基于CFD-PBM模拟海底管道实际工况下水合物的生成过程,分析水合物生成对气泡的聚并和破碎行为及各相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管道的运行环境达到水合物形成条件时,在气液界面逐渐有水合物生成,并在管壁上方堆积。水合物生成消耗一定量气体,导致压降降幅增大,同时产生的水合热导致局部温度升高,但传热受阻使得流体温度提升较小。没有水合物生成时,气泡以聚并为主,气泡直径分布较窄且相对均匀。水合物生成后,气泡大小分布范围变宽,但主要集中在较小直径范围。水合物在气液界面生成并在管壁上方堆积,导致流速局部分布不均,相间滑脱加剧。研究管道流动体系下水合物生成及其影响为管输水合物浆液的稳定安全流动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宋光春,李玉星,王武昌,姜凯,施政灼[7](2018)在《管道流动体系中水合物颗粒粒径分布特性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管道内水合物颗粒的粒径分布特性对深水流动安全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模拟管道流动体系中水合物颗粒的粒径分布特性,本文首先建立了基于水合物颗粒聚集动力学的群体平衡模型。该模型重点考虑水合物颗粒在流动过程中的碰撞频率、聚并效率、破碎频率及破碎后子颗粒的粒径分布函数,可较好地刻画管内水合物颗粒的流动行为。随后,根据文献中的实验装置建立叁维几何模型,利用FLUENT 14.5软件对上述群体平衡模型和相关固液两相流模型进行联合求解,借此模拟水合物颗粒初始粒径分布、水合物体积分数、管内流速和水合物颗粒初始粒径大小对管内水合物颗粒粒径分布类型及分布规律的影响。本文模拟结果与文献中相关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可为水合物防治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8年08期)

李建平,陈华勇,肖兵,王云峰,苏龙[8](2017)在《斑岩型铜矿体系高-中温蚀变特征研究——以流动体系水-岩作用模拟实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斑岩型矿床作为一种重要的岩浆热液矿床,是Cu、Mo、Au等金属的重要来源。典型的斑岩铜矿系统一般具有显着的蚀变和矿化分带特征,从核部向外围依次发育有钾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和泥化带并形成同心圈层结构。对不同蚀变带形成控制因素及相应元素的迁移机制进行实验研究,有利于深化对成矿流体演化、矿化机制的理解并为完善成矿模型提供重要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选用流动体系水-岩反应模拟装置,成矿流体组成参照典型斑岩铜矿单个流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结果,实验卤水中主要阳离子为(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7-12-09)

史博会,张也,柳扬,王琴,丁麟[9](2018)在《流动体系油包水乳状液微观特性试验研究与定量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体系油包水乳状液的微观特性是研究乳化体系流变特性、析蜡特性及水合物生成特性的关键问题。基于高压水合物浆液流动环道,借助在线高倍粒度分析仪,研究了不同试验条件(含水率、流动剪切速率、水浴温度、初始压力)对油包水乳状液微观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含水率越小、剪切速率越大、温度越高、压力越低,油包水乳状液液滴粒径越小,分散越均匀,稳定性越好。综合温度、压力、流速、含水率、密度、黏度、表面张力、导热系数等参数对液滴粒径及分布规律的影响,建立了3种尺度范畴下油包水乳状液液滴平均尺寸及其分布比例的预测关系式,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可得,预测式的精度在±5%以内。研究结果可为深入开展流动体系水合物生成的动力学机理分析与模型预测,提供技术支持与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油气储运》期刊2018年02期)

赵阳[10](2017)在《深水井筒多相流动体系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堵塞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低温高压环境的影响,深水井筒中常会生成水合物,堵塞井筒,引发严重事故。本文以深水气井测试为工程应用背景,以井筒环雾流为重点,构建了考虑水合物沉积特性的井筒多相流动模型和水合物堵塞定量预测模型,提出了深水气井测试管柱内水合物堵塞定量预测方法,得到了深水气井测试管柱内水合物堵塞动态演化规律。根据气液相接触关系及气液相间传质传热特征,得到了液滴、液膜和冷凝水生成水合物的特征,建立了水合物生成速率模型。在环雾流体系中,液滴生成水合物的速率远高于管壁液膜处的水合物生成速率,管柱内的水合物主要是由气核中的液滴生成的。依据井筒内水合物颗粒受力特征,发现由液滴生成的水合物颗粒更倾向于被高速气流携带,需要运移较长的距离才能沉积到管壁上,在测试管柱内,水合物颗粒在沉积到管壁上之前,往往已脱离水合物生成区域,进而发生分解,管壁液膜处生成的水合物受到较强的粘附力作用,直接沉积附着到管壁上,形成不断增厚的水合物层,造成管径减小,是导致管柱堵塞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合物堵塞定量预测模型。建立了考虑水合物沉积影响的井筒多相流动模型。在连续性方程中,将水合物生成作为源汇项,考虑了水合物生成对气体和水的消耗;将随流体运移的水合物当作拟流体相,并考虑水合物沉积的影响,建立了水合物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中,考虑了水合物在管壁上沉积附着造成管径减小、粗糙度变化及流速(雷诺数)变化对压降的影响。能量方程中,考虑了水合物相变热、管壁水合物沉积层热阻效应及水合物非均匀沉积造成的焦耳-汤姆逊效应的影响。应用实测数据和实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提出了基于安全作业时间窗口的深水气井测试管柱内水合物堵塞定量预测方法,得到了水合物堵塞动态演化规律。测试管柱内水合物层厚度沿轴向非均匀分布,在一些区域,水合物沉积速率高,会更迅速地堵塞管柱,是水合物堵塞高风险区。提出了基于拓展安全作业时间窗口的水合物堵塞防治新方法,可有效克服传统防治方法过度使用抑制剂的不足。进一步探讨了模型在水合物堵塞早期监测等方面的应用,本研究可为水合物堵塞预测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流动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首位律、位序-规模分布律和马尔科夫转换矩阵等方法,解析了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动系统的规模分布、规模结构和系统内部动态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天然气流动系统呈逐步发育态势,在流动省份数量和规模上都有显着增加和扩大;(2)中国天然气流动系统的位序-规模分布符合齐夫法则,具有分形性质。在输流系统规模分布方面,呈现出首位型分布模式向分散均衡型模式转变,再向首位型分布模式发展的趋势。在汇流系统规模分布方面,总体表现为集中型分布模式,中间位次省份天然气流动规模比较发育;(3)输流系统规模体系中,无流区、低流动规模地区发展不活跃,中低流动规模以上地区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汇流系统规模体系则表现出向中等规模集中的发展趋势。整体来看,中国天然气流动规模扩大的同时,不同类型之间的变动相对较为平稳。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加强天然气资源勘探,拓宽天然气生产和进口来源;加强中国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逐步建设完善沿海LNG接收站与输送管网的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吕晓方,左江伟,路大勇,周诗岽,赵会军.流动体系CO_2水合物诱导时间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宜强,朱明博,赵媛.中国天然气流动体系及其动态变化特征[J].世界地理研究.2019

[3].左江伟,岳铭亮,吕晓方,周诗岽,赵会军.高压流动体系CO_2水合物生长动力学特性[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4].Naveed,AHMED,ADNAN,Umar,KHAN,Syed,Zulfiqar,Ali,ZAIDI,Imran,FAISAL.磁辐射3D非稳态流动体系的传热强化:Al和γ-Al_2O_3纳米粒子的对比研究(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5].邝鑫.足球运动员跨国流动体系研究——以非洲球员向亚洲迁移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体育科技.2018

[6].侯朋朋,王岳,潘振,商丽艳,焦晓丽.流动体系下水合物生成及其影响的CFD-PBM数值模拟[J].化学工程.2018

[7].宋光春,李玉星,王武昌,姜凯,施政灼.管道流动体系中水合物颗粒粒径分布特性数值模拟[J].化工进展.2018

[8].李建平,陈华勇,肖兵,王云峰,苏龙.斑岩型铜矿体系高-中温蚀变特征研究——以流动体系水-岩作用模拟实验为例[C].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2017

[9].史博会,张也,柳扬,王琴,丁麟.流动体系油包水乳状液微观特性试验研究与定量表征[J].油气储运.2018

[10].赵阳.深水井筒多相流动体系天然气水合物沉积堵塞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标签:;  ;  ;  ;  

流动体系论文-吕晓方,左江伟,路大勇,周诗岽,赵会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