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省际人口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口,流动人口,空间,模型,因素,城镇化,动因。
省际人口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古恒宇,刘子亮,沈体雁[1](2019)在《中国省际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中国省际流动人口户籍迁移网络,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及空间滤波等方法分析该网络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力。主要发现:①户籍迁移意愿网络呈现出集聚的空间格局,排序较高的户籍迁移意愿流主要从欠发达地区指向发达地区。②户籍吸引力及户籍流出分别呈现出随机及集聚的空间格局,户籍流出热点区为西部及东北地区,冷点区为中东部地区。③迁入地人口、FDI、迁入地及迁出地人均GDP、平均工资等因素均显着影响户籍迁移意愿。流动人口个体、家庭因素、住房条件及迁移原因等同样与户籍迁移意愿的关系紧密。(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陈蓉[2](2019)在《省际人口迁移对我国各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探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特征与规律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构建省级面板数据模型,考察跨省人口迁移对整体宏观经济及各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口迁移具有明显的方向偏好性和年龄选择性,大规模的、以劳动力为主体的人口从欠发达省份向发达省份迁移集聚;省际人口迁移整体上促进了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但对不同省份的效应有所差别,对人口净迁入省份大多具有显着的正效应,对中西部人口净流失省份,或仅有微弱的正效应,或呈现不显着的负效应,或已具有显着的负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王国霞,李曼[3](2019)在《省际人口迁移与制造业转移空间交互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人口普查与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及相关年度制造业统计数据,利用重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2000年以来的不同类型制造业转移空间格局、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及其二者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 2000年以来特别是2005年之后中国制造业呈现出明显转移态势,但不同类型制造业转移幅度和空间区域具有明显差异,能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空间区域大,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空间还十分有限,仍集中于东部地区。2虽然人口迁移的整体格局变化不大,仍是"中间低、周边高"的格局,但是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正在趋于弱化,中西部地区分享的迁入人口份额在不断提高。3制造业重心与人口迁移重心变动轨迹呈现出"偏离-趋同"关系,人口迁移滞后于产业转移的效应已逐渐消失,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匹配程度趋于提高。4地理探测器定量识别人口迁移与制造业转移之间的空间关系发现,人口迁移格局变化对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响应程度较制造业转移对人口迁移格局变化的响应程度高。(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古恒宇,沈体雁,刘子亮,孟鑫[4](2019)在《基于空间滤波方法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驱动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迁移数据中往往存在较强的网络自相关性,以往基于最小二乘估计的重力模型与迁移数据的拟合度较低,而改进后的泊松重力模型仍存在过度离散的缺陷,以上问题均导致既有人口迁移模型中的估计偏差。本文构建了特征向量空间滤波(ESF)负二项重力模型,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研究2010-2015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省际人口迁移流间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ESF能有效地提取数据中的网络自相关性以降低模型的估计偏差,排序在前1.4%的特征向量即可提取较强的网络自相关信息。(2)省际人口迁移流之间存在明显的过度离散现象,考虑到数据离散的负二项重力模型更适用于人口迁移驱动因素的估计。(3)网络自相关性会导致模型对距离相关变量估计的上偏与大部分非距离变量估计的下偏,修正后的模型揭示出以下驱动因素:区域人口特征、社会网络、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等因素是引发省际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而居住环境与公路网络等因素也逐渐成为影响人口迁移重要的"拉力"因素。(4)与既有研究相比,社会网络因素(迁移存量、流动链指数)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日益增强,而空间距离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进一步呈现弱化趋势。(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汪伟,徐乐,蔡嘉雯,姜振茂[5](2019)在《社会资本对人口省际迁移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资本是影响人口省际迁移的重要动因,文章在分析社会资本影响人口省际迁移机制的基础上,使用人口迁移的"度"和"影响力"两个指标,度量了我国各个省市的人口迁移情况,并结合利用CFPS面板数据得到的社会资本指标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水平较高的地区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而社会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则成为人口迁出的中心。在此基础上,文章建立Logit模型对社会资本与人口省际迁移的关系开展了实证研究,证实当居民由于贫富差距、户籍原因和在政府办事时受到不公待遇以及邻里之间的信任程度高时,发生跨省迁移行为的概率会提高,居民在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职业选择上的差异,将通过社会资本对其省际迁移行为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财经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高一兰[6](2018)在《人口流动、迁移动因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在城镇长期留居的流动人口是城镇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留住这些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迁移动因是决定其在城镇长期留居的重要影响因素。利用2002—2013年31个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迁移动因对城镇化水平有着不同影响,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流动人口因务工、借读培训、投靠亲属而迁移对城镇化水平有着正向影响,但作用效果存在群体差异与地区差异。务工迁移者仍是人口流动的主体,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和举家迁移有助于城镇化水平提升。东部地区务工迁移对城镇化的影响更为显着,中部地区主要来自流动人口的举家迁移,西部地区人口流动以向外流动为主,留守家庭子女在城镇借读培训提高了当地的城镇化水平。一个理想的政策效果是,城镇化政策既能直接促进流动人口在城镇定居,又能从其迁移动因出发因地制宜地间接作用于长期留居行为,这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8年12期)
谭啸,陈晓红[7](2018)在《黑龙江省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黑龙江省及全国其他30个省份为研究区域,依据"五普"和"六普"数据,分析黑龙江省人口迁移趋向,通过计算人口迁移选择指数,对黑龙江省省际人口迁移格局的演变进行研究.同时选取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作为影响因素,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并建立了关于人口迁移选择指数与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黑龙江省省际人口迁移强度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①黑龙江省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以北方地区为主,其中北京、天津、辽宁地区为最主要的迁入地,且迁移强度呈上升趋势;②黑龙江人口迁移有向南方地区蔓延的趋势,上海、江苏、浙江、海南地区上升趋势明显,其中海南省最为突出;③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和人均建成区面积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且与人口迁移强度呈正相关关系;④各影响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逐步加深,其中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这十年间也成为了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高向东[8](2018)在《中国流动人口省际迁移距离及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跨省流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升,虽然关于流动人口省际迁移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省际迁移距离的研究则不多见。文章利用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人均迁移距离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2000~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省际人均迁移距离有所增加,2000年人均迁移距离为980.51千米,2010年为994.82千米;人均迁移距离变动存在区域差异性,迁移距离增加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西部,而迁移距离降低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人均迁移距离存在性别差异性,女性更加倾向于近距离迁移,2010年男性的人均迁移距离为1000.75千米,女性则为987.01千米,迁移距离的性别差异在不断缩小。同时,文章还从经济因素、年龄结构和迁移规模3个方面探讨了流动人口省际迁移距离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人口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曾翔[9](2018)在《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人口迁移和经济正处在一个较为关键的时期,出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现象。目前东部部分大城市提出人口过多,并作出限制人口的政策举措;中西部地区面临大量的空心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沿海城市出现用工荒的情况;中西部新兴城市快速发展。这些现象同时存在,显示了中国正处在一个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劳动力是经济的重要要素,在人口自然出生率普遍较低的时代,人口迁移构成了劳动力空间布局变化的重要方式。人口迁移会通过改变劳动力分布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发展,同时经济因素也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在空间集聚上有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人口—经济—空间”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是研究当前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问题的重要方面。本文研究的问题主要有叁个方面。一是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总体情况和空间特征,包含以人口迁移的地域、性别、年龄、原因等为指征的人口迁移总体情况以及以人口净迁移率为指标显示的迁移空间差异。同时在空间特征上还研究了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集聚性。二是以净迁移率作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指标,以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对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差异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叁是对省际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构建截面模型和面板模型对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如下:第一,主要迁入地和迁出地格局固化,但呈现减速的情况。从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格局来看,中国1996年至2015年的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入地一直为以京津、长叁角、珠叁角为核心的东部沿海地区,迁出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相对欠发达但人均资源较为紧张的省份,这一趋势长期没有改变,但是主要迁入地的净迁移率正保持平稳并有下降趋势。第二,人口迁移交叉地带有分化趋势,部分城市有望形成新的人口增长极。在整体大的迁移格局不变的情况下,部分中西部城市具有较高的人口迁移率,有望随着城市化进程同时发展成新的人口迁入增长极。虽然这些城市的辐射地区也同时受到来自长叁角、珠叁角、环渤海等全国性城市群的吸引,呈现交叉过渡、双向吸引的情势,但这部分城市对其辐射区人口同时有较强的吸引作用。因此加强对这些城市人口迁入因素的培育,有助于这些城市群的进一步发育,从而形成相对均衡的全国城市群格局。第叁,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和集聚性。通过对人口净迁移率和人均GDP的Moran's 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分析,两个指标都具有明显的地域集聚性和相关性,人口净迁移率高值集聚的地方也是人均GDP高值集聚的地方。从人口净迁移率的空间集聚情况来看,人口净迁移率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第四,人口净迁移率和经济增长彼此起正向促进作用。从理论和实证进行分析,人口净迁移率和经济增长彼此都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搭建人口迁移和经济增长的模型,显示人均劳动力收入和人口净迁移率呈正相关关系。后续用上述理论模型搭建面板模型并利用2000年至2015年国家统计局人口迁移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显示人均资本和净迁移率均对该地区的劳动力人均收入均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且统计结果显着。第五,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差异、收入差异、物价指数、社会保障和房价。一是人均GDP、人均工资等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口净迁移起正向的促进作用;二是距离对两地之间的人口迁移起反向推动作用;叁是房价对人口迁移呈现正向关系;四是社会保障对人口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五是物价指数对人口迁移有反向作用。本文根据上述结论做出以下政策建议:1.重要人口迁入地加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人口承载能力和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重要人口迁出地科学布局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妥善安排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合理对接区域中心城市;3.后发城镇化地区加强人口迁入要素建设,协调人口和经济的集聚,促进人口就近迁移;4.加强全国社会保障统筹,平衡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问题;5.完善相关制度,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条件,促进人口集聚。(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8-06-01)
王垒[10](2018)在《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我国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这种高速增长给我国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粗放的生产方式也使得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越来越糟糕。雾霾、水污染、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频发,由此产生的环境移民人数和规模都有所扩大,这一现象不仅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也应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分析环境在人口迁移中的作用能够拓宽人口迁移成因在理论与实证层面的研究方向,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和谐美丽社会的主题和新要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更好地分析环境因素是否在人口迁移中发挥显着作用,本文首先对人口迁移进行了概念界定,排除了我国特殊的户籍政策的干扰,并且对环境移民具体分类,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为因素占主导的环境污染移民;其次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人口环境迁移的学术成果,并从需求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环境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机制;然后重点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05—2016年共12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实证模型,其中在描述环境质量的变量选择上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构建了一个综合性指标,在分析环境污染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时所采用的实证方法是系统矩估计(GMM),本文的主要结论为:环境污染确实对人口迁入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这种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表现的更加明显,但是尚未成为影响人口迁移最重要的主导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又将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作为门槛变量,通过建立门槛面板模型进一步测量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口环境迁移中产生的门槛效应。分析发现: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说,当二叁产业初步发展时,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比较不显着;当二叁产业占比较大时,因环境污染大幅度加深,对人口迁入也产生明显的驱逐效应;当产业结构内部不断进行调整优化,第叁产业占比大幅增加,第二产业逐渐淘汰落后产能时,环境质量改善,此时环境污染的驱逐效应降低。因产业结构不同,环境污染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总的来说呈现出“倒U型”的趋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对人口迁入的负向影响先增大后减小,同样呈现出“倒U型趋势”,这与地区之间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动态调整相关。经济发展前期,各省市更加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大力发展重工业,较高的收入水平以及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不断流入,此阶段环境的驱逐效应较弱;在经济不断繁荣的同时,城镇人口也更加重视生活品质和环境水平,污染严重的地区便会加剧人口迁出;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之后,政府强化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改善,并且多数家庭的富裕程度已经能够让他们利用科技或者扩大支出等手段来降低环境恶化的负作用,环境的驱逐效应降低。把握这些规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迁移结构改善以及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叁大攻坚战之一“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30)
省际人口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探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特征与规律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7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构建省级面板数据模型,考察跨省人口迁移对整体宏观经济及各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人口迁移具有明显的方向偏好性和年龄选择性,大规模的、以劳动力为主体的人口从欠发达省份向发达省份迁移集聚;省际人口迁移整体上促进了我国宏观经济增长,但对不同省份的效应有所差别,对人口净迁入省份大多具有显着的正效应,对中西部人口净流失省份,或仅有微弱的正效应,或呈现不显着的负效应,或已具有显着的负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省际人口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古恒宇,刘子亮,沈体雁.中国省际流动人口户籍迁移意愿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2019
[2].陈蓉.省际人口迁移对我国各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国霞,李曼.省际人口迁移与制造业转移空间交互响应研究[J].地理科学.2019
[4].古恒宇,沈体雁,刘子亮,孟鑫.基于空间滤波方法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驱动因素[J].地理学报.2019
[5].汪伟,徐乐,蔡嘉雯,姜振茂.社会资本对人口省际迁移的影响研究[J].财经研究.2019
[6].高一兰.人口流动、迁移动因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兰州学刊.2018
[7].谭啸,陈晓红.黑龙江省省际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8
[8].高向东.中国流动人口省际迁移距离及变化[J].人口研究.2018
[9].曾翔.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
[10].王垒.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