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实生长期塑料微膜套袋(论文文献综述)
潘鹏亮,史洪中,安世恒,尹新明[1](2018)在《苹果无袋化管理对虫害发生的影响》文中认为苹果无袋化栽培是一项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可以提升苹果国际竞争力,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无袋化比套袋用药次数增加至少2~3次,虽然不符合减药的要求,但该技术不仅减轻了管理劳动强度,需人工少、成本低、节省费用等,仍然是发展的趋势,对农民增收致富、产业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但要发展苹果无袋化栽培,必须解决病虫害发生和果面保护的难题。2016年以来,笔者课题组在河南信阳、洛宁、三门峡等果园,针对果实套袋和无袋化的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方法等内容,采取现场调查、小区对比试验、调查分析的方法,结果总结如下:(1)河南苹果树害虫特点和种类:害虫为害时间长,每年为害期达6~7个月;果树害虫主要种类发生变化,重大危险性的害虫时有出现;虫害发生与无袋化管理有密切关系。苹果树害虫发生有:果实害虫、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三大类。主要包括苹小食心虫、叶螨类、苹果卷叶蛾、天牛、苹果绵蚜、蚧壳虫类(苹果球蚧、朝鲜球蚧和日本龟蜡蚧)等。但不同地区发生种类也有差异。(2)苹果套袋技术优缺点明显:套袋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推广至今,具有显着改善苹果外观品质,有效避免农药和粉尘在果面附着,预防控制病、虫、鸟、鼠、蜂等危害,减轻冰雹损伤,减少果锈病发生等优点。但历经20多年发展,套袋技术导致的苹果内在品质下降、部分病害加重和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日益尖锐。有研究表明,苹果套袋后,果面角质层、蜡质层变薄,呼吸代谢和水分损失加剧,贮藏性能变差,苹果的特有风味变淡,影响了品质和口感,套袋费用较高。而且套袋,费工费钱还难管理。(3)苹果无袋化对害虫影响:无袋化栽培是一项新技术。2016年以来,笔者课题组在河南信阳、洛宁、三门峡等果园,调查对比研究发现,在信阳梨园和葡萄园推行无袋化技术,除蛀果害虫等发生有变化外,产量也有较大差异,无袋化比套袋的产量平均下降15%~20%,主要是虫和鸟危害严重,害虫种类发生也提高平均12%。在洛宁苹果园无袋化对比试验,产量差异不大,果实表面色泽均匀美观,口感较甜,但害虫发生稍有差异,果园苹小食心虫、叶螨类、苹果卷叶蛾、天牛等都有发生,不同年份也发生程度不同。(4)苹果无袋化病虫害综合管理:从国外苹果生产的趋势看,减少生产管理的复杂程度,采用不套袋生产是发展方向。无袋化病虫害综合管理技术总结如下:①要清洁果园。早春及秋末都要认真清园,全园喷雾树体和地面土壤消毒、灌根,消灭病菌虫源。②要肥水平衡。每年秋季施肥,将全园的落叶收集,铺入挖好的施肥沟底,落叶上加有机肥。注意混合施用有机肥和多元素微量肥料,保持树势抗病虫能力。③要通风透光。栽植密度稀透光通风就好,幼果期及时喷施壮果蒂灵、保护剂等。④要按时喷药。全生长期用3次为宜。第一次在花后7~10天,及时喷保护剂、杀菌剂、微肥。第二次在果实生长期(5月中旬)喷。第3次在果实膨大期(6月上中旬)喷。免套膜袋喷涂果面迅速形成一层高分子柔软膜。效果等于或超越塑料微膜袋。操作简单,绿色、环保、安全,用喷雾器全园果面喷涂代替单果手工套袋,均匀喷涂本品1h可成膜。成膜后不怕雨淋、不怕高温。⑤要及时挂网。可预防控制病、虫、鸟、蜂等危害。
荣宁宁[2](2015)在《不同栽培措施对不同品种草莓色泽及内在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3个草莓(Fragaria xananassa Duch)品种‘章姬’(Fragaria xananassa, Akihiime)、‘越丽’(Fragaria xananassa, Yue Li)和‘越心’(Fragaria xananassa, Yue Xin)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草莓不同发育时期果实色泽、花色苷、可溶性糖、有机酸的组分与含量的变化;通过对不同采收季和温度处理下草莓果实进行品质分析,研究温度对草莓色泽与品质的影响;对草莓果实进行不同滤光膜套袋处理,研究光质对草莓着色、花色苷合成与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莓成熟果实中主要花色苷组分是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含量占总花色苷含量50%以上。受试的3个草莓品种的花色苷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总花色苷含量最高的是‘越丽’,其次是‘越心’, ‘章姬’最低。结合色差比较得出结论,3个品种草莓花色苷的含量与色差指标中的亮度、黄蓝偏差、色度角呈反比,而与红绿色差、色饱和度成正比。2.通过对不同发育期花色苷、糖、酸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发现,3个草莓品种在白熟以前只有少量花色苷积累,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花色苷含量迅速增加,到全红期达到高峰;与之相伴的是,果实总糖含量上升。3.通过对不同温度下(0℃、4℃、15℃、40℃)贮藏的‘章姬’和‘越心’草莓花色苷,可溶性糖,有机酸的测量得出:O℃和4℃条件下花色苷含量稳定,高温条件促进花色苷的积累,但明显影响草莓的糖酸比。4.套袋影响‘章姬’花色苷的合成,通过色差分析得出五种色袋下果实颜色饱和程度:红袋>黄袋>绿袋>白袋>蓝袋;花色苷含量:红袋>蓝袋>黄袋>白袋>绿袋,红袋有利于果实着色。糖酸比绿袋,蓝袋,红袋,黄袋和白袋依次是16.7、13.6、9.4、8.6、8.5。总之,草莓花色苷的合成受内外因子的影响,套袋改变果实表面所处的微环境。红色滤光膜果袋有利于果实花色苷的积累,果实成熟快。蓝袋、绿袋果实小,花色苷含量低,成熟期长,但含糖量高。
于立杰[3](2015)在《温室春雪桃的周年管理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春雪桃多年的栽培管理研究,阐述适合熊岳地区的温室春雪桃栽培生产技术,如休眠期、生长期、采收期的管理技术。
张绣慧[4](2014)在《套袋对苹果果实碳水化合物积累和转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15年生的长富2号(Malus domestica Borkh. cv.’Fuji’)为试材。以双层纸袋和塑料膜袋两种果袋对苹果进行套袋处理。测定了不同套袋处理可溶性总糖、还原糖、淀粉、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含量,淀粉酶、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等的酶活性,并对同一处理不同部位果肉组织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相关代谢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随着果实生长发育,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逐渐增加,在花后145d左右达到高峰,之后含量降低;淀粉在果实生长期内含量逐渐减少,对照果实与套袋果实相比较,可溶性糖,还原糖和淀粉含量显着高于套袋;套塑膜袋果实与套双层纸袋果实相比较,可溶性糖,还原糖和淀粉含量高于套双层纸袋。伴随着果实成熟,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这三种细胞壁物质含量逐渐减少,并且在不同处理果实中的含量分别为套双层纸袋<套塑膜袋<对照。其中半纤维素受不同套袋处理的影响较大。2苹果套袋后果实中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中性转化酶(NI),酸性转化酶(AI)和淀粉酶的活性在果实发育过程中低于对照,套双层纸袋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不同程度低于套塑膜袋。果心处组织套纸袋淀粉酶活性高于套塑膜袋,而果皮处淀粉酶活性低于套塑膜袋。3果实不同组织间碳水化合物含量各不相同,果皮处组织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含量高于果心处;果心处的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和淀粉的含量高于果皮处;不同组织间,果心处淀粉酶活性高于果皮处,并且,套纸袋果实淀粉酶活性的组织间差异较小,在果实发育中期以后,果心处组织的SS, SPS, AI和NI的活性均高于果皮处。
陈国刚[5](2012)在《库尔勒香梨采后贮藏中果皮锈斑产生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库尔勒香梨是新疆名优特水果之一,以其特有的色、香、味等品质而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青睐。库尔勒香梨果皮锈斑在采前很少发生,而在采后贮藏期间极易发生,严重影响其外观,大大降低了商品价值。目前,国内外对梨果实采前锈斑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较多,而对其采后贮藏锈斑发生原因及其机制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课题在对库尔勒香梨主产区锈斑发病规律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引起果实锈斑病发生的因素,进行了诱发因素与锈斑病形成的相关性研究,并对锈斑特征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提出了库尔勒香梨采后贮藏过程中果皮锈斑的产生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从2008年至2010年,以规模化贮藏的库尔勒香梨为研究对象,对其锈斑发病抽样调查研究发现,在库尔勒地区,气调库贮藏的库尔勒香梨锈斑发病率比普通冷库高0.23%~1.32%,气调库中的发病时间比普通冷库高早5d;在阿克苏地区,气调库贮藏的库尔勒香梨锈斑发病率比普通冷库高0.34%~1.55%,气调库中的发病时间比普通冷库高早10d;在普通冷藏中,阿克苏地区库尔勒香梨锈斑发病率比库尔勒地区高0.13%~0.57%;在气调贮藏中,阿克苏地区库尔勒香梨锈斑发病率比库尔勒地区高0.24%~1.11%。阿克苏地区锈斑发病时间比库尔勒地区提前5d发病。在普通冷库及气调库贮藏中,不同位置的库尔勒香梨锈斑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加湿口处>冷库中部>离加湿口最远处。这两种贮藏条件下库尔勒香梨锈斑发病统计分析表明,气调库贮藏的库尔勒香梨锈斑发病率显着高于普通冷库(p<0.01);阿克苏地区库尔勒香梨锈斑发病率显着高于库尔勒地区(p<0.01)。普通冷库贮藏条件下,贮藏180d后需要防止锈斑病的发生;气调贮藏条件下,174d后锈斑发病率急剧上升。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库尔勒香梨锈斑病首先出现在果实萼部,逐渐向胴部、梗部延伸。实验室贮藏研究表明,库尔勒香梨采后贮藏环境的温度、湿度、气体成分与其果皮锈斑形成密切相关。2.库尔勒香梨在采后贮藏期间,随着锈斑面积的不断扩大,库尔勒香梨锈斑部位和完好部位的呼吸强度逐渐降低,前者降低速度大于后者;乙烯释放量逐渐升高,锈斑部位升高幅度大,完好部位平缓上升;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不断升高,锈斑部位升高幅度大于完好部位;酚类物质的含量不断减少,锈斑部位的减少速度大于完好部位;多酚氧化酶活性和不断增强,锈斑部位的酶活性大于完好部位;冷藏条件下的库尔勒香梨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不断增强,气调贮藏条件下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锈斑部位的酶活性大于完好部位;木质素含量不断增加,锈斑部位含量高于完好部位;锈斑部位纤维素含量不断上升,完好部位略有下降。提出库尔勒香梨采后贮藏中果皮锈斑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库尔勒香梨受不良贮藏环境的刺激,表皮蜡质和角质破裂,表皮细胞结构破坏,细胞内酚类物质和多酚氧化酶的作用发生酶促褐变,同时木栓层形成,锈斑物质逐渐积累,导致果实发生锈斑病。3.库尔勒香梨表皮细胞显微结构研究表明,锈斑部位的木质素含量高于完好部位;木质素首先沿细胞壁方向延伸,然后垂直于细胞壁面伸展,细胞木质化程度越高,锈斑面积越大。同时,锈斑部位的细胞膜和细胞壁逐渐消失,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逐渐解体,黑色物质沉积增多,直到填满整个细胞;完好部位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完整,细胞内没有物质流失。随着库尔勒香梨表皮细胞结构破坏,胞间层木质素增多,促进了愈伤组织的形成,愈伤组织进一步木栓化,形成了锈斑。4.通过HPLC、UV光谱扫描及LC-MS对库尔勒香梨表皮锈斑特征成分分析得出:锈斑物质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等蒽醌类物质,进一步确定了库尔勒香梨锈斑形成过程中发生了酶促褐变反应。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出了库尔勒香梨锈斑的产生机制:库尔勒香梨在采后贮藏过程中,受贮藏环境温度、湿度、CO2浓度的不良刺激,加速了果实衰老,使果实表皮细胞的蜡质和角质破裂,液泡膜内陷并降解,失去了分室作用,液泡内的一系列水解酶外渗并分散到整个细胞中,细胞产生自溶作用,进而使细胞解体和死亡,细胞内的多酚氧化酶与酚类物质被释放,并发生酶促褐变反应,最终生成了深褐色的蒽醌类物质;同时,库尔勒香梨受到贮藏环境的逆境胁迫时,细胞壁内会发生一系列的抗性反应,表皮下薄壁细胞的细胞壁不断增厚,木栓化后形成木栓层,并不断分生出大量的木栓细胞,其逐渐堆积并突出于果实表皮,从而形成了锈斑。
江道伟[6](2011)在《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果实和叶片糖积累及其相关酶活性变化研究》文中指出红富士是我国苹果的主栽品种,不同产地其品质差异较大。为了探讨不同产地红富士果实品质、果实和叶片在不同发育过程中糖含量的变化及影响糖类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差异,为陕西产区红富士苹果适地栽培与提高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于2010年5月至10月在陕西关中产区的礼泉县新时乡、渭北南部产区的凤翔县范家寨乡和渭北北部产区的长武县昭仁镇盛果期苹果园,从花后30d-180d,每15d采果实和叶样一次,对不同产地红富士果实品质、果实和叶片的蔗糖代谢与相关酶活性变化进行研究;于2009年9月至11月在渭北南部产区的凤翔县范家寨乡盛果期苹果园,从9月30日-11月14日,每5d采果一次,对套袋红富士苹果成熟期果实品质、果实糖积累与代谢相关酶活性进行研究。试验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不同产地的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差异较大,综合各品质指标比较分析,凤翔试验园果实品质稍优于长武试验园,凤翔和长武试验园果实品质明显优于礼泉试验园;礼泉试验园红富士苹果10月中旬以后采收品质好,凤翔和长武试验园红富士苹果10月下旬后采收品质好;渭北南部产区套袋红富士苹果最适采收期,礼泉短富为10月20日-10月30日、长富2号为10月25-10月30日。2、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果实的糖分含量不同,同一产地不同时期果实的糖分含量也不同。不同产地苹果果实的果糖、葡萄糖、蔗糖与山梨醇含量在花后30d较低,之后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直至成熟,各糖含量迅速增加,在花后165d-180d达到峰值,在成熟后期,各糖分有降低的趋势;凤翔试验园果实的总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其它两试验园,礼泉试验园果实总糖含量最低。3、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不同,且在不同时期的代谢过程中山梨醇、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也不相同。比较三个产地叶片的各种糖含量,凤翔试验园>长武试验园>礼泉试验园;各种糖分含量在花后135-150d达到最大值,且山梨醇和蔗糖含量较高。4、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果实和叶片蔗糖代谢过程中,同一时期不同产地的代谢酶的变化趋势一致,且同一时期不同红富士品种的变化趋势也一致。通过果实和叶片中各糖含量与糖代谢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果实中,SS、SPS和AI活性与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主要调控果实的蔗糖代谢, SDH、SOX活性与山梨醇含量呈显着相关性,主要调控果实的山梨醇代谢;在叶片中,SS活性与蔗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SPS主要控制葡萄糖和果糖的合成,NI和AI活性与山梨醇、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SDH、SOX活性与山梨醇含量呈显着相关性。
窦同考,王燕,董吉燕[7](2010)在《红富士苹果套袋栽培技术措施》文中研究表明嘉祥县地处鲁西南,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8℃,年平均日照时数2450~2600h,年降水量780mm左右,适宜大多数落叶果树的生长。2002年春,嘉祥县卧龙山镇双凤村栽植苹果20hm2,以红富士苹果为主栽品种,美国8号、嘎啦苹果为授粉品种。
侯晓杰[8](2010)在《枣缩果病病原和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从河北省主要枣区为害最为严重的枣缩果病的症状、侵染期及发病期的调查入手,对症状单一的枣缩果病进行了组织内欧文氏杆菌的检测、病原菌的组织分离、病健果实内细菌及真菌种群多样性的PCR-DGGE及分子克隆分析、枣缩果病组织苦味物质的分析及枣缩果病的田间防治等,为河北省枣缩果病病原的确定提供理论基础,筛选有效的化学及生物农药,进一步有效防治枣缩果病的危害和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河北省主要枣区枣缩果病症状、侵染期及发病期研究2007-2009年在河北省阜平县、唐县、赞皇县和行唐县枣区选择试验点进行了枣缩果病的症状、侵染期及发病期的调查试验。河北枣区大面积发生且为害最为严重的枣缩果病的典型症状是:受害果多数先是肩部或少数胴部出现淡黄色斑,然后逐渐扩大,成为淡黄色不规则的凹陷病斑,进而病斑处果肉呈土黄色,松软、萎缩,果柄暗黄色,易提前形成离层,遇雨天、雾天后病果极短时间内大量脱落;未脱落的病果后期病斑处微发黑、皱缩、干瘦,病组织呈海绵状坏死,维管束变褐、味苦、不堪食用,无经济价值。比较阜平、唐县和赞皇枣的发病期发现,调查地点枣缩果病发病时间有差异,阜平的初期病果出现在8月20日左右,8月30日至9月中旬,病果率迅速上升;唐县枣林缩果病发病期较阜平提前5d;赞皇大枣在7月中下旬已发现病果,8月10日病害已呈现中后期症状,比阜平大枣的发病期提前1个月左右。本研究通过套袋试验证明,枣缩果病病菌在果实上的侵入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2枣缩果病果实内欧文氏杆菌的分子检测通过对河南灰枣、阜平大枣、清苑大枣及唐县婆枣缩果病枣果病部及健部DNA的提取,利用欧文氏菌的特异性引物SR3F和SR1CR,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欧文氏菌是否存在于枣果实内。结果表明,枣病、建果组织内都扩增出了特异性的欧文氏杆菌的条带。3枣缩果病病原的分离本文于2006年-2009年对采自河北省阜平马房沟村枣区的婆枣、唐县羊角乡枣区的婆枣、赞皇北豪村的赞皇大枣、行唐鳌鱼村的婆枣及河南省孟庄乡灰枣产区的枣缩果病果实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试验,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的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缩果病枣果内微生物的分离比率较低,只达14.0%,且分离的菌株大多来自表皮;经培养特征和形态学鉴定,分离比率较高的是交链孢菌真菌(Alternaria),茎点霉菌(Phoma)和小穴壳属(Dothiorella)真菌次之,还有少量的青霉菌、炭疽菌等和其它未鉴定的真菌和3种细菌,且同属的真菌分离物形态差较大。分别选择分离比率较高的交链孢菌、茎点霉菌和小穴壳属的菌株进行柯赫式证病法回接实验,3种真菌都能使枣果实发病,发病症状与林间缩果病症状相似,但通常出现软腐病斑。对林间接种后表现症状的果实进行再分离,均可分离出3种真菌。4枣缩果病果实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PCR-DGGE分析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以阜平大枣枣缩果病果实病部、阜平大枣健康果实抽提到的组织总DNA为模板,对其细菌16S rDNA的V3可变区及真菌18S rDNA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DGGE指纹图谱分析,以研究阜平大枣缩果病果实与健康果实内的微生物种群变化。试验结果表明,PCR-DGGE法是研究枣果内微生物组成的可行方法;阜平大枣缩果病果实内细菌及真菌种群较健康果实种类减少,有些细菌优势菌在病部样品内不存在,健部部分优势菌在病部为非优势菌,真菌优势菌群病果较健康果实种类减少。5枣缩果病果实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分子克隆研究本文以枣缩果病发病期采集的病果和健康果实为材料,利用基于PCR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方法——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y)技术,分析阜平大枣缩果病果实、健康果实和河南灰枣缩果病果实、健康果实内的细菌16S rDNA和真菌18S rDNA基因片段多态性,结合克隆、测序,研究了枣病果和健康果实内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对每个样品分别随机挑取的10个经检测后的阳性克隆子进行测序,结果表明:真菌和细菌分别只在河南灰枣病样中得到了两种不同的微生物基因片段。6枣缩果病组织苦味物质的色谱分析本文利用不同极性溶剂水、乙醇、正己烷-乙酸乙酯-丁醇对不同地区采集的枣缩果病果实病斑处苦味物质进行抽提并对其进行高压液相色谱和气-质联用色谱的分析。结果表明,溶剂水、乙酸乙酯和丁醇不适于苦味物质的提取,乙醇和正己烷可以从病果组织内提取出带有明显苦味的物质;5个地区的病样提取物经高压液相色谱分析后,都未发现明显的可以区别于对照样品的峰谱;唐县婆枣、赞皇大枣、阜平大枣、河南灰枣和行唐婆枣样品正己烷提取物经气-质联用色谱仪分析,病样内都出现了不同于健康样品的物质,这些病样内的特殊物质经质谱分析后其化学结构式与所用气-质联用色谱仪内NIST05.L质谱图库中相似性高于90%以上的物质有Hexadecanenitrile(十六烷基腈)、Oleanitrile(油酸腈)、Hexadecanamide(十六酰胺)、9-Octadecenamide(9-十八烯酰胺),其相似性分别为91%、95%、96%、95%,其中Oleanitrile和Hexadecanamide的化学结构式含有苦味基团“≡N”。7枣缩果病防治研究据查阅枣缩果病防治资料和作者前期对枣缩果病病原菌的分离结果,为进一步有效防治枣缩果病的危害和发展,选用药剂和粘着剂共12种物质,组合成9种药剂配方进行了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0.5%NaHCO3+0.25%植物油+洗洁精,高脂膜200倍液+链霉素140单位/毫升+40%氧化乐果1000倍液对枣缩果病的防效最好,其次为高脂膜200倍液+特普唑12.5%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高效氯氰菊酯3000倍液和六龟裂链霉菌培养液+成膜剂(桃胶:羧甲基纤维素钠=3:1)1000倍液,高脂膜200倍液和多菌灵800倍液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防效不稳定。其它药剂无防效。
张海静[9](2009)在《育果袋机成型工艺与装置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从而对物品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并且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种植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果树生产作为种植业的支柱产业发展迅速。苹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果,它可以提供许多人们身体的营养元素,随着我国苹果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苹果消费水平也随之得到改善,苹果的销售量近几年在不断增加。然而国内水果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对果实外观、内质及食用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苹果的果实品质,许多地方开始采用苹果套袋技术,套袋不仅能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增强果实的着色和果皮光洁度等,还能改善果实的内在品质,使果实中的有机含量增多,口味更好,并且套袋后可以防止农药和空气中有害物质对果实的污染,是生产无公害食品苹果的重要手段之一。苹果套袋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果质和污染问题,在生产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果农现阶段使用的果实袋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苹果品质,但多数苹果品质距高档水果还有一定差距,以致我国苹果生产虽位居世界前列,但高档苹果出口却差强人意。因此价格低廉、合格率高的生态型果实袋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论文对果袋机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本国国情提出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对果袋机的成型工艺与装置进行研究,设计折叠、折边精度高,效率高的果袋机。本课题主要针对生产果实袋的果袋机,在现有果袋机的基础上研究设计育果袋机的成型工艺与装置,影响成型的装置主要有内外袋切断装置,折叠装置,涂胶装置,镶丝装置,折边装置及断丝装置。通过Inventor或AutoCAD对各个装置的结构进行三维或二维造型,对关键零件进行改进设计,从而提高果袋机的工作效率、成型装置的精度,使纸袋外形更加美观,性能更加完善以满足高档水果的要求。
尚培芬[10](2009)在《苹果果皮光调控相关基因cDNA-AFLP差异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光条件的改变影响着植物抗氧化能力、果实着色等。苹果(Malus domestica)是我国重要的栽培果树之一,其套袋已成为改变果实外观品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套袋果解袋后表皮色泽发生明显的改变。又有研究表明,光条件的改变可引起植物分子表达水平的差异。本试验以套袋遮光和自然光条件下“嘎啦”苹果果皮为试材,应用cDNA-AFLP方法分析不同光条件下苹果果皮差异表达的基因,为进一步准确、全面地研究苹果果皮光保护机制及各种生理现象的内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cDNA-AFLP技术对套袋和非套袋苹果果皮cDNA进行筛选、分析,初步获得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2.对差异基因进行扩增、回收、克隆、测序及同源序列比对,同源性结果包括:β-1,3-葡聚糖合成酶,转运RNA,酿酒葡萄基因文库序列,烟草细胞死亡过程中过氧化氢调控基因。3.通过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非套袋和套袋条件下果皮表达量存在差异,在非套袋果皮上tRNA-Leu基因表达显着高于套袋;与套袋相比,解袋后表达量有所回升。4.对不同光条件下果皮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自然光下苹果果实阳面果皮中亮氨酸含量明显高于套袋遮光的果皮,解袋后果皮亮氨酸含量有所回升,与半定量表达分析结果一致。
二、果实生长期塑料微膜套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实生长期塑料微膜套袋(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栽培措施对不同品种草莓色泽及内在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Abbreviation)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实颜色形成机理概述 |
1.2 果实花色苷研究进展 |
1.2.1 花色苷的结构 |
1.2.2 花色苷的稳定性 |
1.2.3 花色苷的合成途径 |
1.2.4 花色苷合成的影响因子 |
1.2.4.1 光 |
1.2.4.2 温度 |
1.2.4.3 糖 |
1.2.4.4 有机酸 |
1.2.4.5 其他 |
1.3 套袋对果实着色的影响 |
1.4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品种成熟果实的色泽比较 |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2 测量指标与方法 |
2.2.1 色差测定与计算 |
2.2.2 花色苷提取与测定 |
2.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品种草莓色差指标分析 |
2.4.2 不同品种草莓果实花色苷组分与含量比较 |
2.4.3 色差与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分祈 |
2.5 讨论 |
第三章 草莓发育过程中色泽及相关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 |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草莓果实糖的提取与检测 |
3.2.2 草莓果实有机酸的提取与检测 |
3.2.3 草莓果实花色苷的提取与检测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草莓发育过程中花色苷的变化 |
3.4.2 草莓不同发育期色泽指标的变化 |
3.4.3 草莓发育过程中糖含量的变化 |
3.4.4 草莓发育过程中有机酸的变化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温度对果实色泽的影响 |
4.1 不同采收季对果实色泽的影响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2.1 草莓果实色差的测量 |
4.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草莓果实花色苷的组分与含量 |
4.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草莓果实糖、酸的组分与含量 |
4.1.3 统计分析 |
4.1.4 结果与分析 |
4.1.4.1 两个采收季草莓色泽比较 |
4.1.4.2 两个采收季草莓糖酸含量的比较 |
4.1.4.3 小结与讨论 |
4.2 不同贮藏温度对果实色泽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2.3 实验处理 |
4.2.4 统计分析 |
4.2.5 实验方法 |
4.2.5.1 色差的测量 |
4.2.5.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草莓花色苷的组分与含量 |
4.2.5.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草莓糖酸组分与含量 |
4.2.6 结果与分析 |
4.2.6.1 不同贮藏温度下草每色差变化趋势 |
4.2.6.2 不同贮藏温度对采后草莓花色苷含量与组分的影响 |
4.2.6.3 不同贮藏温度下草莓糖和有机酸的变化趋势 |
4.2.7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套袋对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5.1 实验地点与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光质处理 |
5.2.2 草莓果实生长发育的生物学观察 |
5.2.3 草莓果实花色苷、糖、有机酸的提取与检测 |
5.2.4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套袋对草莓果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
5.3.1.1 不同色袋全熟期果实色差比较 |
5.3.1.2 章姬果实发育过程中纵横径比较 |
5.3.2 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5.3.2.1 套袋对花色苷组分与含量的影响 |
5.3.2.2 套袋对草莓糖含量与组分的影响 |
5.3.2.3 套袋对草莓有机酸组分与含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六章 小结与展望 |
6.1 小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3)温室春雪桃的周年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室春雪桃的休眠期及其管理 |
1.1 休眠 |
1.2 升温前修剪 |
1.3 打破休眠 |
1.4 休眠期病虫害防治 |
2 春雪桃的生长期管理 |
2.1 萌芽期的管理 |
2.1.1 铺设地膜、高垄栽培 |
2.1.2 温湿度管理、肥水管理 |
2.2 开花期的管理 |
2.2.1温湿度管理 |
2.2.2 花期授粉 |
2.2.3 肥水管理 |
2.3 果实生长期的管理 |
2.3.1 疏果 |
2.3.2 喷施叶面肥和根外追肥肥 |
2.3.3 生长期修剪 |
2.3.4 温湿度的控制 |
2.3.5 提高果实品质措施 |
2.3.5.1套袋 |
2.3.5.2 铺设反光膜 |
2.3.5.3 人工补光 |
2.3.5.4 艺术果处理 |
2.3.6 生长期病虫害防治 |
3 春雪桃的果实采收期管理 |
3.1 采收时期 |
3.2 采收方法 |
3.3 包装 |
3.4 采后修剪 |
(4)套袋对苹果果实碳水化合物积累和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套袋技术在果实生产上的应用 |
1.2 果实中碳水化合物积累和代谢机制 |
1.2.1 果实中糖的积累 |
1.2.2 果实中细胞壁物质含量的积累 |
1.2.3 果实中蔗糖代谢相关酶作用机制 |
1.2.4 果实中淀粉代谢相关酶作用机制 |
1.3 套袋对果实碳水化合物积累和代谢的影响 |
1.3.1 套袋对果实糖含量的影响 |
1.3.2 套袋对果实细胞壁物质含量的影响 |
1.3.3 套袋对果实糖类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1.4 不同材质套袋对果实的影响 |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及设计 |
2.2 测定内容及方法 |
2.2.1 碳水化合物的提取及测定方法 |
2.2.2 酶液制备及酶活性测定 |
2.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3.1 试验仪器 |
2.3.2 化学试剂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套袋对细胞壁物质含量的影响 |
3.1.1 套袋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3.1.2 套袋对果胶质含量的影响 |
3.2 套袋对淀粉含量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3.3 套袋对糖积累和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3.3.1 套袋对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3.2 套袋对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3.3.3 套袋对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 |
3.3.4 套袋对酸性转化酶和中性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套袋对果实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
4.2 不同套袋对果实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影响 |
4.3 套袋对果实内组织差异性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5)库尔勒香梨采后贮藏中果皮锈斑产生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言 |
1.1 库尔勒香梨简介 |
1.2 库尔勒香梨保鲜现状 |
1.3 梨的组织结构 |
1.3.1 梨果实表皮的角质膜 |
1.3.2 梨的表皮层及亚表皮层 |
1.3.3 梨组织细胞壁的超微结构 |
1.4 梨果实表皮锈斑研究现状 |
1.4.1 锈斑的症状 |
1.4.2 锈斑发病时期 |
1.4.3 锈斑发病机制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1 库尔勒香梨表皮锈斑发病规律研究 |
1.6.2 库尔勒香梨锈斑生理特性表征 |
1.6.3 库尔勒香梨锈斑组织显微结构特征解析 |
1.6.4 库尔勒香梨锈斑特征成分分析 |
1.7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库尔勒香梨锈斑发病规律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调查方法 |
2.3.2 实验设计 |
2.3.3 库尔勒香梨锈斑测定方法 |
2.3.4 数据统计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地区、年份、冷库、部位库尔勒香梨锈斑发病率的统计 |
2.4.2 不同贮藏条件下库尔勒香梨锈斑发病率的统计 |
2.4.3 不同贮藏条件下库尔勒香梨锈斑发病时间的统计 |
2.4.4 不同贮藏条件下库尔勒香梨表皮锈斑发病部位的统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库尔勒香梨锈斑生理特性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设计 |
3.3.2 库尔勒香梨锈斑面积的计算 |
3.3.3 测定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库尔勒香梨锈斑产生与呼吸强度的关系 |
3.4.2 库尔勒香梨锈斑产生与乙烯释放量的关系 |
3.4.3 库尔勒香梨锈斑产生与细胞膜透性的关系 |
3.4.4 库尔勒香梨锈斑产生与丙二醛(MDA)含量的关系 |
3.4.5 库尔勒香梨锈斑产生与总酚含量的关系 |
3.4.6 库尔勒香梨锈斑产生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关系 |
3.4.7 库尔勒香梨锈斑产生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关系 |
3.4.8 库尔勒香梨锈斑产生与木质素含量的关系 |
3.4.9 库尔勒香梨锈斑产生与纤维素含量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库尔勒香梨锈斑组织显微结构特征解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仪器及设备 |
4.2.3 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库尔勒香梨细胞壁木质素的显微结构观察 |
4.3.2 库尔勒香梨果肉细胞壁果胶质的显微结构观察 |
4.3.3 库尔勒香梨果肉细胞淀粉颗粒的显微结构观察 |
4.3.4 库尔勒香梨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库尔勒香梨细胞壁中木质素的显微结构 |
4.4.2 库尔勒香梨果肉细胞壁果胶质的显微结构 |
4.4.3 库尔勒香梨果肉细胞淀粉颗粒的显微结构 |
4.4.4 库尔勒香梨锈斑部位细胞壁中木质素的超微结构 |
4.4.5 库尔勒香梨锈斑和完好部位的细胞超微结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库尔勒香梨锈斑特征成分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库尔勒香梨锈斑物质的分离纯化 |
5.3.2 库尔勒香梨锈斑成分洗脱物液相色谱纯度检验 |
5.3.3 库尔勒香梨表皮锈斑物质的 UV 光谱扫描 |
5.3.4 库尔勒香梨表皮锈斑物质的 LC-MS 分析鉴定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库尔勒香梨表皮锈斑物质的液相色谱纯度检验结果 |
5.4.2 库尔勒香梨表皮锈斑物质的 UV 光谱扫描分析结果 |
5.4.3 库尔勒香梨表皮锈斑物质的 LC-MS 分析鉴定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与展望 |
创新点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果实和叶片糖积累及其相关酶活性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苹果生产现状 |
1.2 果实和叶片中糖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研究进展 |
1.2.1 果实和叶片中糖含量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 |
1.2.1.1 果实中糖含量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 |
1.2.1.2 叶片糖含量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 |
1.2.2 代谢相关酶对果实和叶片糖积累的影响 |
1.2.2.1 蔗糖合成酶(SS)对果实和叶片糖积累的影响 |
1.2.2.2 磷酸蔗糖合成酶(SPS)对果实和叶片糖积累的影响 |
1.2.2.3 转化酶(Ivr)对果实和叶片糖积累的影响 |
1.2.3 山梨醇代谢相关酶对果实和叶片糖积累的影响 |
1.2.3.1 山梨醇脱氢酶(SDH)对果实和叶片糖积累的影响 |
1.2.3.2 山梨醇氧化酶(SOX)对果实和叶片糖积累的影响 |
1.2.4 环境条件对果实和叶片糖代谢的影响 |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1.1.不同产地红富士果实和叶片的糖积累及其相关酶活性变化研究 |
2.1.1.1 试验地点 |
2.1.1.2 试验材料 |
2.1.2.套袋红富士苹果成熟期的糖分积累及其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
2.1.2.1 试验地点 |
2.1.2.2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备与试剂 |
2.2.1 仪器设备 |
2.2.2 化学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果实品质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
2.3.1.1 单果重量 |
2.3.1.2 果形指数 |
2.3.1.3 果实着色指数 |
2.3.1.4 果面光洁指数 |
2.3.1.5 果面果锈指数 |
2.3.1.6 果实硬度 |
2.3.1.7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2.3.1.8 可滴定酸含量 |
2.3.2 红富士苹果果实和叶片中可溶性糖的提取和测定 |
2.3.2.1 红富士苹果果实中糖和糖醇的测定 |
2.3.2.2 红富士苹果叶片中糖和糖醇的测定 |
2.3.3 红富士苹果果实和叶片中糖代谢相关酶的提取与测定 |
2.3.3.1 红富士苹果果实和叶片中糖代谢相关酶的提取 |
2.3.3.2 红富士苹果果实和叶片中糖代谢相关酶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果实和叶片的糖积累及其相关酶活性变化研究 |
3.1.1.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果实的品质变化 |
3.1.1.1 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果实的外观品质变化 |
3.1.1.2 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果实的内在品质变化 |
3.1.2 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果实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3.1.2.1 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果实糖含量的变化 |
3.1.2.2 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果实糖代谢相关酶的变化 |
3.1.2.3 红富士苹果果实糖含量与代谢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1.3 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叶片糖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3.1.3.1 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叶片糖含量的变化 |
3.1.3.2 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叶片糖代谢相关酶的变化 |
3.1.3.3 红富士苹果叶片糖含量与代谢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2 套袋红富士苹果成熟期果实糖分积累及其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
3.2.1 套袋红富士苹果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变化 |
3.2.1.1 套袋红富士苹果成熟期果实外观品质的变化 |
3.2.1.2 套袋红富士苹果成熟期果实内在品质的变化 |
3.2.2 套袋红富士苹果成熟期果实糖分含量的变化 |
3.2.3 套袋红富士苹果成熟期果实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3.2.3.1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变化 |
3.2.3.2 中性转化酶(NI)和酸性转化酶(AI)活性变化 |
3.2.4 果实各糖分含量与糖代谢相关酶间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红富士苹果果实品质的变化 |
4.2 红富士苹果果实糖含量的变化 |
4.3 红富士苹果叶片糖含量的变化 |
4.4 红富士苹果果实糖含量与代谢相关酶之间的关系 |
4.5 红富士苹果叶片糖含量与代谢相关酶之间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红富士苹果套袋栽培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果园的选择 |
2 品种选择 |
3 土肥水管理 |
3.1 深翻改土, 增施有机肥 |
3.2 覆草 |
3.3 配方施肥 |
3.4 根外追肥 |
3.5 合理浇水 |
4 四季修剪技术 |
4.1 树形 |
4.2 修剪技术 |
5 放蜂授粉 |
6 疏花疏果技术 |
7 套袋管理技术 |
7.1 纸袋的选择 |
7.2 套袋时期 |
7.3 套袋方法 |
7.4 除袋方法 |
7.5 摘叶 |
7.6 转果 |
7.7 铺反光膜 |
8 适期采收 |
9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
9.1 彻底做好清园工作 |
9.2 虫害防治 |
(1) 叶螨、蚜虫等害虫: |
(2) 蛾类害虫: |
(3) 桃小食心虫等害虫: |
9.3 病害防治 |
(8)枣缩果病病原和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 枣树简介(研究背景) |
1.1.1 枣树的起源及分类地位 |
1.1.2 我国枣树的栽培种 |
1.2 枣缩果病概述(科学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外枣树病害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 |
2.1.2 国内研究 |
2.2 枣果实病害研究现状 |
2.3 枣缩果病病害研究现状 |
2.3.1 枣缩果病症状类型 |
2.3.2 枣缩果病病原研究 |
2.3.3 枣缩果病侵染循环 |
2.3.4 枣缩果病防治技术 |
2.4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技术 |
2.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 |
2.6 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技术 |
2.7 植物病原菌的毒素研究 |
3 研究内容 |
3.1 河北省主要枣区枣缩果病症状、侵染期及发病期研究 |
3.2 枣缩果病果实内欧文氏杆菌的分子检测 |
3.3 枣缩果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
3.4 枣缩果病果实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PCR-DGGE分析 |
3.5 枣缩果病果实内细菌及真菌种类的分子克隆 |
3.6 枣缩果病组织内苦味物质的色谱分析 |
3.7 枣缩果病防治研究 |
第一章 河北省枣区枣缩果病症状、侵染期及发病期研究 |
1 材料方法 |
1.1 材料 |
1.2 地点 |
1.3 方法 |
1.3.1 林间观察试验 |
1.3.2 套袋试验 |
2 结果分析 |
2.1 枣缩果病症状和发病期 |
2.2 枣缩果病菌的侵染期 |
2.2.1 网袋试验 |
2.2.2 硫酸纸袋试验 |
2.2.3 塑料袋试验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二章 枣缩果病果实内欧文氏杆菌的检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方法 |
1.3.1 DNA的提取 |
1.3.2 枣果组织内欧文氏菌的PCR扩增 |
2 结果分析 |
2.1 DNA提取结果 |
2.1.1 缩果病枣果组织DNA |
2.1.2 欧文氏菌DNA的提取 |
2.2 PCR检测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枣缩果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果 |
1.1.2 分离用培养基 |
1.2 仪器设备 |
1.3 方法 |
1.3.1 样品采集 |
1.3.2 枣缩果病组织分离 |
1.3.3 病组织分离菌的致病性测定 |
1.3.4 分离物的形态描述及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枣缩果病菌的组织分离 |
2.2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
2.2.1 室内接种 |
2.2.2 林间接种试验 |
2.3 分离物的培养特性和形态学鉴定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枣缩果病果实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PCR-DGGE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来源 |
1.2 仪器设备 |
1.3 方法 |
1.3.1 DNA的提取 |
1.3.2 PCR扩增 |
1.3.3 DGGE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CR扩增 |
2.1.1 细菌16S rDNA V3区的PCR扩增 |
2.1.2 真菌18S rDNA的PCR扩增 |
2.2 PCR-DGGE指纹图谱分析 |
2.2.1 最佳变性剂浓度梯度的确定 |
2.2.2 DGGE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枣缩果病果实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分子克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样品 |
1.1.2 实验菌种及质粒 |
1.1.3 实验仪器设备 |
1.1.4 实验药剂 |
1.2 方法 |
1.2.1 总DNA的抽提 |
1.2.2 PCR扩增及PCR产物的回收 |
1.2.3 克隆 |
1.2.4 测序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NA的提取 |
2.2 细菌16S rDNA、真菌18S rDNA的PCR扩增 |
2.3 克隆测序 |
2.3.1 细菌16S rDNA测序结果 |
2.3.2 真菌18S rDNA测序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枣缩果病组织苦味物质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备 |
1.3 方法 |
1.3.1 苦味物质的抽提 |
1.3.2 苦味物质的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
1.3.3 苦味物质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乙醇、正己烷抽提物的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
2.2 乙醇、正己烷抽提物物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
2.2.1 唐县婆枣正己烷提取物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
2.2.2 赞皇大枣正己烷提取物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
2.2.3 阜平大枣正己烷提取物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
2.2.4 行唐婆枣正己烷提取物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
2.2.5 河南灰枣正己烷提取物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枣缩果病田间防治研究 |
1 材料方法 |
1.1 供试药剂 |
1.2 供试果园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时间 |
1.5 调查统计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2007年田间药剂防治 |
2.2 2009年田间药剂防治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八章 结论 |
课题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育果袋机成型工艺与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内外苹果生产现状 |
1.2 育果袋机成型工艺与装置的研究意义 |
1.3 育果袋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果袋型式及性能概述 |
2.1 苹果果实袋发展及研究现状 |
2.2 袋的分类 |
2.3 常见苹果果实袋类型 |
2.3.1 按粘接方式分 |
2.3.2 按果袋层数分 |
2.3.3 按果袋颜色分 |
2.3.4 按果袋功效分 |
2.4 果实袋类型确定 |
2.4.1 根据苹果品种选择 |
2.4.2 根据果袋性能选择 |
2.4.3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 |
2.5 双层果实袋性能 |
2.5.1 高品质苹果的要求 |
2.5.2 符合果实品质要求的双层果袋性能 |
2.6 本章小结 |
3 果袋机总体方案设计 |
3.1 常见果袋机类型 |
3.2 对折切边果袋机 |
3.3 果袋机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
3.4 果袋机改进方案的确定 |
4 成型工艺的设计 |
4.1 工艺流程的设计 |
4.2 果袋机总体布局 |
4.3 传动系统 |
4.3.1 传动方式比较 |
4.3.2 传动类型的选择原则 |
4.3.3 传动系统确定 |
4.3.4 传动比的计算 |
5 成型装置的设计 |
5.1 内袋折断组件 |
5.2 外袋落料切送组件 |
5.3 内外折装组件 |
5.4 折边组件 |
5.5 涂胶装置 |
5.6 镶丝组件 |
5.7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 实验材料 |
6.2 实验方法 |
6.3 袋型要求及尺寸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10)苹果果皮光调控相关基因cDNA-AFLP差异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光保护机制及其在果皮上的研究进展 |
1.2 运用套袋进行果实遮光处理研究进展 |
1.2.1 套袋技术应用概况 |
1.2.2 套袋遮光影响果实外在品质 |
1.2.3 遮光套袋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
1.2.4 对果实食用安全性的影响 |
1.2.5 对同化物代谢的影响 |
1.3 植物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1.3.1 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方法 |
1.3.2 cDNA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1.4 光调控基因表达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前景分析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材料的准备及采样设计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主要化学试剂 |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2.1 苹果果皮的总RNA 提取与检测 |
2.2.2 cDNA-AFLP 分析 |
2.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2.4 差异片段回收和二次PCR 扩增 |
2.2.5 扩增产物的琼脂糖检测 |
2.2.6 目的DNA 与pMD19-T vector 的连接 |
2.2.7 感受态大肠杆菌细胞的制备 |
2.2.8 连接产物导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2.2.9 阳性克隆的筛选和鉴定 |
2.2.10 基因片段测序与序列分析 |
2.2.11 筛选差异基因的验证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果皮总RNA 检测结果 |
3.2 双链CDNA 的合成 |
3.3 预扩增结果 |
3.4 CDNA-AFLP 差异显示结果分析 |
3.5 二次扩增结果 |
3.6 克隆片段菌液PCR 鉴定 |
3.7 序列测定与分析 |
3.8 片段N0112(TRNA-LEU)半定量分析结果 |
3.9 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四章 讨论 |
4.1 试验材料的选择 |
4.2 有关苹果果皮总RNA 的提取 |
4.3 果皮基因表达差异情况 |
4.4 有关TRNA、氨基酸关系 |
4.5 氨基酸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果实生长期塑料微膜套袋(论文参考文献)
- [1]苹果无袋化管理对虫害发生的影响[J]. 潘鹏亮,史洪中,安世恒,尹新明. 华中昆虫研究, 2018(00)
- [2]不同栽培措施对不同品种草莓色泽及内在品质的影响研究[D]. 荣宁宁. 浙江师范大学, 2015(02)
- [3]温室春雪桃的周年管理技术[J]. 于立杰.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 [4]套袋对苹果果实碳水化合物积累和转化的影响[D]. 张绣慧. 山西农业大学, 2014(02)
- [5]库尔勒香梨采后贮藏中果皮锈斑产生机制的研究[D]. 陈国刚. 江南大学, 2012(05)
- [6]不同产地红富士苹果果实和叶片糖积累及其相关酶活性变化研究[D]. 江道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7]红富士苹果套袋栽培技术措施[J]. 窦同考,王燕,董吉燕. 山东农业科学, 2010(12)
- [8]枣缩果病病原和防治研究[D]. 侯晓杰.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9]育果袋机成型工艺与装置的研究[D]. 张海静.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
- [10]苹果果皮光调控相关基因cDNA-AFLP差异表达分析[D]. 尚培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