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包,包括:背包本体和肩带;其中,背包本体置有容纳腔;肩带包括第一弹性带和肩带本体,第一弹性带设置于容纳腔内且沿背包本体的高度方向可伸缩,肩带本体的顶端与第一弹性带固定相连,肩带本体的底端与背包本体固定相连。上述背包中,由于第一弹性带沿背包本体的高度方向可伸缩,当使用者在背负背包时,在背包的重力作用下,第一弹性带发挥反重力缓冲效应,利用反作用力对使用者肩部所受到的作用力进行多方位瞬间平衡,能够实现将背包的部分重量自然均匀且不断的瞬间悬浮,有效减轻了使用者肩部的负重压力感,从而提高了背包的使用性能;同时,实现了整个第一弹性带或部分第一弹性带的隐藏,提高了整个背包的美观度。
主设计要求
1.一种背包,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包本体(1)和肩带(2);其中,所述背包本体(1)设置有容纳腔;所述肩带(2)包括第一弹性带(21)和肩带本体(23),所述第一弹性带(21)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沿所述背包本体(1)的高度方向可伸缩,所述肩带本体(23)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弹性带(21)固定相连,所述肩带本体(23)的底端与所述背包本体(1)固定相连。
设计方案
1.一种背包,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包本体(1)和肩带(2);
其中,所述背包本体(1)设置有容纳腔;
所述肩带(2)包括第一弹性带(21)和肩带本体(23),所述第一弹性带(21)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沿所述背包本体(1)的高度方向可伸缩,所述肩带本体(23)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弹性带(21)固定相连,所述肩带本体(23)的底端与所述背包本体(1)固定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的横置带(5),所述肩带(2)设置有供所述横置带(5)贯穿的通道,且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第一弹性带(21)沿所述背包本体(1)高度方向伸缩的余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道设置在所述肩带本体(23)上;
或者,所述肩带(2)还包括辅助带(22),所述肩带本体(23)的顶端通过所述辅助带(22)与所述第一弹性带(21)固定相连,所述通道设置在所述辅助带(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置带(5)隐藏在所述容纳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2)还包括第二弹性带,所述肩带本体(23)的底端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带与所述背包本体(1)固定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带通过第一背包扣具与所述肩带本体(23)的底端固定相连,且所述第二弹性带通过所述第一背包扣具可调节所述背包的背负位置与拉伸幅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2)还包括:通过第二背包扣具(7)相连的第二连接带(24)和第三连接带(25);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带(24)为第三弹性带,或所述第三连接带(25)为第三弹性带;所述肩带本体(23)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带(24)、所述第二背包扣具(7)和所述第三连接带(25)与所述背包本体(1)固定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带(24)与所述肩带本体(23)固定相连,所述第三连接带(25)与所述背包本体(1)固定相连,且所述第三连接带(25)通过所述第二背包扣具(7)可调节所述背包的背负位置与拉伸幅度。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肩带本体(23)固定相连且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连接带(24)偏移的限位件(6),所述限位件(6)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带(24)的顶端和所述第二背包扣具(7)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包本体(1)顶端的手提带(9),所述手提带(9)为第四弹性带。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带(2)设置在所述背包本体(1)的背板(11)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包,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板(11)设置有第一透气缓冲件(4),所述第一透气缓冲件(4)位于两个所述肩带(2)的外侧;
和\/或,所述背板(11)在所述容纳腔处设置有第二透气缓冲件(3)。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包设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背包。
背景技术
背负背包时肩带是连接人体负重的主要部位,在使用的过程中,当背包负荷了较重物件时,在步行时很快会令使用者的肩部酸痛,令使用者的肩部较易产生疲劳甚至出现劳损,导致背包的使用性能较差。
因此,如何减轻使用者肩部的负重压力感,以提高背包的使用性能,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包,减轻使用者肩部的负重压力感,以提高背包的使用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背包,包括:背包本体和肩带;
其中,所述背包本体设置有容纳腔;
所述肩带包括第一弹性带和肩带本体,所述第一弹性带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沿所述背包本体的高度方向可伸缩,所述肩带本体的顶端与所述第一弹性带固定相连,所述肩带本体的底端与所述背包本体固定相连。
优选地,所述背包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容纳腔内的横置带,所述肩带设置有供所述横置带贯穿的通道,且所述通道具有供所述第一弹性带沿所述背包本体高度方向伸缩的余量。
优选地,所述通道设置在所述肩带本体上;
或者,所述肩带还包括辅助带,所述肩带本体的顶端通过所述辅助带与所述第一弹性带固定相连,所述通道设置在所述辅助带上。
优选地,所述横置带隐藏在所述容纳腔内。
优选地,所述肩带还包括第二弹性带,所述肩带本体的底端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带与所述背包本体固定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带通过第一背包扣具与所述肩带本体的底端固定相连,且所述第二弹性带通过所述第一背包扣具可调节所述背包的背负位置与拉伸幅度。
优选地,所述肩带还包括:通过第二背包扣具相连的第二连接带和第三连接带;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带为第三弹性带,或所述第三连接带为第三弹性带;所述肩带本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二背包扣具和所述第三连接带与所述背包本体固定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带与所述肩带本体固定相连,所述第三连接带与所述背包本体固定相连,且所述第三连接带通过所述第二背包扣具可调节所述背包的背负位置与拉伸幅度。
优选地,所述背包还包括与所述肩带本体固定相连且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连接带偏移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带的顶端和所述第二背包扣具之间。
优选地,所述背包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包本体顶端的手提带,所述手提带为第四弹性带。
优选地,所述肩带设置在所述背包本体的背板上。
优选地,所述背板设置有第一透气缓冲件,所述第一透气缓冲件位于两个所述肩带的外侧;
和\/或,所述背板在所述容纳腔处设置有第二透气缓冲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包中,由于第一弹性带沿背包本体的高度方向可伸缩,则当使用者在背负背包时,在背包的重力作用下,第一弹性带发挥反重力缓冲效应,利用反作用力对使用者肩部所受到的作用力进行多方位瞬间平衡,能够实现将背包的部分重量自然均匀且不断的瞬间悬浮,有效减轻了使用者肩部的负重压力感,从而提高了背包的使用性能。
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包中,由于第一弹性带设置在背包本体的容纳腔内,实现了整个第一弹性带或部分第一弹性带的隐藏,提高了整个背包的美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包中肩带在背包本体顶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包中肩带与横置带的配合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包的部分结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包顶部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包包括:背包本体1和肩带2;其中,背包本体1设置有容纳腔;肩带2包括第一弹性带21和肩带本体23,第一弹性带21设置于容纳腔内且沿背包本体1的高度方向可伸缩,肩带本体23的顶端与第一弹性带21固定相连,肩带本体23的底端与背包本体1固定相连。
可以理解的是,容纳腔沿背包本体1的高度方向设置,具体地,容纳腔自背包本体1的底部延伸至背包本体1的顶部或中部,或容纳腔自背包本体1的中部延伸至背包本体1的顶部。可选择第一弹性带21的底端固定在容纳腔内,也可选择第一弹性带21的中部固定在容纳腔内。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包中,由于第一弹性带21沿背包本体1的高度方向可伸缩,则当使用者在背负背包时,在背包的重力作用下,第一弹性带21发挥反重力缓冲效应,利用反作用力对使用者肩部所受到的作用力进行多方位瞬间平衡,能够实现将背包的部分重量自然均匀且不断的瞬间悬浮,有效减轻了使用者肩部的负重压力感,从而提高了背包的使用性能。
同时,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包中,由于第一弹性带21设置在背包本体1的容纳腔内,实现了整个第一弹性带21或部分第一弹性带21的隐藏,提高了整个背包的美观度。
上述背包中,由于第一弹性带21可在容纳腔内沿背包本体1的高度方向伸缩,则第一弹性带21较易脱离容纳腔的内壁,导致背包本体1较易向远离使用者的方向偏移及妨碍伸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上述背包还包括固定于容纳腔内的横置带5,且肩带2设置有供横置带5贯穿的通道。
上述横置带5固定在背包本体1上,这样,横置带5实现了对肩带2的限位,避免了背包本体1向远离使用者的方向偏移。
由于第一弹性带21可在容纳腔内沿背包本体1的高度方向伸缩,则在第一弹性带21伸缩过程中,肩带2的其他部分也会相对背包本体1移动,为了保证第一弹性带21的伸缩,上述通道具有供第一弹性带21沿背包本体1高度方向伸缩的余量,如图3所示。
上述通道可设置在第一弹性带21上,也可设置在肩带本体23上,亦可设置在肩带2的其他部位。
为了避免影响第一弹性带21的性能,优先选择上述通道设置在肩带本体23上;或者,如图3所示,肩带2还包括辅助带22,肩带本体23的顶端通过辅助带22与第一弹性带21固定相连,上述通道设置在辅助带22上。
上述横置带5可隐藏在容纳腔内,如图2所示;也可选择上述横置带5外露于容纳腔。为了提高了美观度以及避免异物进入容纳腔内,优先选择前者。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瞬间悬浮技术方案,上述肩带2还包括第二弹性带,肩带本体23的底端通过第二弹性带与背包本体1固定相连。这样,通过第二弹性带提供的弹性反作用力,进一步加强了反重力缓冲瞬间悬浮效应,则进一步减轻了使用者肩部的负重压力感。
优选地,上述第二弹性带通过第一背包扣具与肩带本体23的底端固定相连,且第二弹性带通过第一背包扣具可调节背包的背负位置与拉伸幅度。进一步地,上述第一背包扣具为梯扣。当然,也可选择上述第二弹性带通过其他连接部件与肩带本体23固定相连,以及选择第一背包扣具为其他类型,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背包中,也可通过其他结构来进一步加强反重力缓冲瞬间悬浮效应。具体地,如图4所示,肩带2还包括:通过第二背包扣具7相连的第二连接带24和第三连接带25;其中,第二连接带24为第三弹性带,或第三连接带25为第三弹性带;肩带本体23通过第二连接带24、第二背包扣具7和第三连接带25与背包本体1固定相连。
优选地,上述第二连接带24与肩带本体23固定相连,第三连接带25与背包本体1固定相连,且第三连接带25通过第二背包扣具7可调节背包的背负位置与拉伸幅度。
上述背包中,也可选择第二连接带24通过第二背包扣具7可调节背包的背负位置;还可选择第三连接带25与肩带本体23固定相连,第二连接带24与背包本体1固定相连,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对于第二背包扣具7的类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第二背包扣具7为梯扣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背包中,第二连接带24为第三弹性带时,因第三弹性带需伸缩,不能将其整体固定,导致第二连接带24较易发生偏移,具体地,第二连接带24沿其宽度方向发生左右偏移、第二连接带24沿其厚度方向发生前后偏移,影响背包背负功能地发挥。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上述背包还包括与肩带本体23固定相连且用于限制第二连接带24偏移的限位件6,限位件6位于第二连接带24的顶端和第二背包扣具7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限位件6限制了第二连接带24沿其宽度方向左右偏移、厚度方向前后偏移。为了保护第二连接带24移动或伸缩,上述第二连接带24与限位件6滑动配合,具体地,第二连接带24与限位件6沿第二连接带24的长度方向滑动配合。
对于限位件6的具体类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限位件6呈带状或呈扁筒状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制造过程中,第二连接带24与肩带本体23固定连接的一端可隐藏在肩带本体23中,也可外置在肩带本体23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5所示,上述背包还包括设置于背包本体1顶端的手提带9,方便了使用。优选地,该手提带9为第四弹性带。当然,也可选择手提带9为非弹性带,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背包中,优先选择肩带2设置在背包本体1的背板11上。当然,也可选择肩带2设置在背包本体1的其他位置,并不局限于此。
对于肩带2的数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为了符合人体工学,优先选择肩带2为两个,此时,一个肩带2的底端与背板11底部的一个顶角处固定相连,另一个肩带2的底端与背板11底部的另一个顶角处固定相连。这样,实现了四个位置来承托肩带2,达到了重力平衡分散的效果。
为了方便连接,上述背板11在其底部的顶角处设置有呈三角形的连接件8,肩带2的底端通过连接件8与背板11固定相连,如图4所示。
优选地,上述背板11设置有第一透气缓冲件4,当肩带2为两个时,优先选择第一透气缓冲件4位于两个肩带2的外侧。需要说明的是,两个肩带2之间的位置,称为两个肩带2的内侧;相应的,两个肩带2的外侧与两个肩带2的内侧相对,即两个肩带2的外侧是指一个肩带2远离另一个肩带2的一侧、以及另一个肩带2远离一个肩带2的另一侧。
上述背包,通过第一透气缓冲件4的作用,提高了背包的缓冲性能和透气性能,提高了使用性能。相应的,也可选择背板11在容纳腔处设置有第二透气缓冲件3,这样,亦可提高背包在背负时背部的透气性能和舒适度。
对于第一透气缓冲件4、第二透气缓冲件3的形状、大小、数目和材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便于描述,将上述第一弹性带21、第二弹性带、第三弹性带、第四弹性带统称为弹性带。对于弹性带的材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弹性带为弹性织带,在应用过程中只要能够保证弹性带的强度所需和弹性所需即可。
对于上述肩带本体23以及肩带2的其他部位的材质,可为肩带物料,也可为连接织带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上述弹性带中,可整个结构都具有弹性,也部分结构具有弹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294637.4
申请日:2019-03-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660749U
授权时间:20191122
主分类号:A45F 3/04
专利分类号:A45F3/04;A45C13/30
范畴分类:15G;
申请人:东莞燊丰行实业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东莞燊丰行实业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957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白濠村绿洲路62号3楼
发明人:王治权
第一发明人:王治权
当前权利人:东莞燊丰行实业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仲凯
代理机构:44285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背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