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信息公开与推进政府信息化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笑梅[1](2021)在《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表征。自国家启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来,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智库的政策咨询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与现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仍明显不相称。制约智库发展的突出困境在于:在新型智库最重要的关系中,智库与政府双向维度同时存在深层体制改革的阻滞,且彼此复杂纠缠。一方面,这种制约呈现为相应的国家制度供给不足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滞后,另一方面,新型智库在对自我重塑的能动把握上也存在观念滞后、行动迟滞、内部机制创新不足。内外部因素的复杂交错,致使新型智库依然受制于传统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难以支持智库转型所需要的决策研究范式及运营模式的现代跃迁,因而也难以全面达成自身应有的职责担当,在整体上呈现深层结构性矛盾。如果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单纯指向智库内部机制,或单纯指向政府制度供给,都难以有效解释问题的深层归因和回应问题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背景中,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知新型智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从中探寻其发展的深层结构性影响因素,进而系统探索对其发展优化更具应用价值的实践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新型智库建设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决策效率,关系到由国家决策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当前在国内国际复杂局势中,同时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模式深刻复杂的改变与形塑,则使这种机遇与挑战空前放大,进而使智库对国家及政府决策能力的重大影响进一步突显,作为决策体制改革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新型智库的良性发展成为意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在国家治理总体架构下,存在三个对新型智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维度:国家的制度供给、智库的内部治理、智库的外部关系。这三个维度既决定着智库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空间,同时也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与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依据国家治理、参与式治理、网络化治理、决策过程参与等理论,基于“国家制度供给-智库内部治理-智库外部关系”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国内外智库发展经验较为系统的考察,以31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分别在三个基本维度下展开深入系统研究,以剖析新型智库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优化路径及对策。在形成对新型智库发展状况及问题判断时,本文做了一定数量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特别是以31个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详细开展了相关研究。结合学术文献研读及理论资源支撑,基于以上综合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新型智库发展优化对策:第一,在政府维度,加大力度扭转突出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加强对新型智库发展的制度供给和赋权。新型智库发展制度供给体系应包括:决策过程参与保障制度、机构主体重塑保障制度、智库市场化运行保障制度、智库现代传播保障机制等内容。第二,在智库内部治理维度,探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并在清晰战略目标定位前提下,对智库的研究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等进行系统创新。第三,在智库外部关系维度,围绕新型智库发展所形成的重要外部关系,以激活主体能量与活力为前提,建构政府主导、智库发挥重要作用的网络化治理合作伙伴关系。在三个基本维度分别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整体性政策建议:优化国家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布局,持续培育现代政治文明;在秉持稳步渐进改革原则的同时,加快提升新型智库发展相关立法层次,以强大的国家立法保障并规范新型智库发展;合理布局新型智库发展体系,以建立和形成有效保障各类智库均衡而充满活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维护不同类型智库共同构成的整体国家知识资源及决策智慧宝库;积极回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动新型智库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整体升级,制定并实施涵盖政府、智库、企业及社会的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共享的知识管理及数据库网络,为建立国家智慧决策模式做足准备,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许颖[2](2021)在《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数字政府也随之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各国政府正想方设法运用数字创新服务于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后,政府对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有了新目标,我国要努力打造数字信息化政府,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各地方政府在推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发挥政府职能建设好服务型政府成为了工作重点。随着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实现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增强公民参与度和满意度是各地方政府打造服务型政府和阳光政府的重要体现,在服务型政府背景下,政府信息公开是优化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路径。南宁市政府从2008年5月开始就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政策制度,然而,当前南宁市政府在开展信息公开工作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无法解决的现实困境,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信息公开未能快速匹配当前瞬息万变复杂的形势,在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基础上,如何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全面优化信息公开政策环境,有效推进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并真正取得实效,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服务型政府的视角出发,本研究论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论文撰写。依据公共服务、知情权和信息不对称这三个基本理论,参考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政策文件、统计资料数据,以及对南宁市行政审批局进行实际调研,理论结合实际,以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做为分析案例,探讨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提出南宁市政府要转变服务理念、完善监管机制和创新信息公开的科学体系去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以推动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的发展。
曹素萍[3](2021)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江西省司法公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国泰民安的重要保证。司法作为重要的国家权力和国家活动,不仅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建设的法治保障,也是推动并确保公众可以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司法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司法公开。一方面,司法公开是新时代司法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司法机关呈现社会治理状态和微观社会问题的重要窗口,促进了社会制度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平稳结合,为法治的发展提供反思机制,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司法公开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是实现司法监督、化解公众疑惑、树立司法公信、抵制不当干预的重要路径,是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手段。将公众参与司法监督的需求纳入司法服务,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和控制,扞卫权利并适度地创新规则,是司法完成社会治理目标的内在机制。随着近年来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深入,司法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司法公开制度、公开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加快,在公开流程、公开效率和公众认可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相关成效的量化展现较少,区域性、结构性对比分析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司法公开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研究也不够深入。与此同时,随着案件增多、公众参与意识提升和各类案件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司法公开对平台建设、服务效率、公开流程、舆论宣传、技术人才等要求明显提高,加之部分基层法院在司法公开方面存在共性的不足,如制度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办案人员思想观念滞后、信息公开不够及时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司法公开成效,也影响了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本文试图基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法院司法公开的相关信息,结合江西省法院系统司法公开现状及问题进行归纳和对比分析,评估司法公开的实施成效,并探究量化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完善司法公开体系,提升司法公开成效,推进司法现代化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双重目标的实现。本文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本文选题的时代背景和研究的具体目标,对比梳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与司法关系、司法公开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本文从理论研究角度,介绍了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及司法公开的概念、主体及对象、基本原则等基础理论,并介绍了司法公开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系,以及司法公开在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第三部分,结合实践阐述了江西省社会治理现代化下司法公开现状,包括江西省司法公开体系的建立、司法公开的转变、具体举措,并利用司法公开信息及司法参与社会治理的相关数据,对江西省司法公开现状进行了论证,得出近年来江西省司法公开成效明显提升,在司法参与社会治理中作用显着。第四部分,分析江西省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司法公开在意识及能力、制度保障及平台建设、公众参与、社会舆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有针对性地从人员素质、制度保障、平台建设及舆论宣传方面提出了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司法公开的完善举措。
陈怡存[4](2021)在《吉林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品是关乎百姓民生的国家大计。近年来,药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药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而传统的药品监管由于存在着药品信息追溯程度低下,事中监管薄弱、监管效率低下、政务公开不足、执行效果差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作用,难以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嵌入到医药行业,信息技术与药品监管工作相结合的“药品智慧监管”应运而生,如何有效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智慧监管、科学监管、有效监管将成为新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切实有效地加强医疗卫生事业与健康产业、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及科学监管体系建设,是适应国际监管发展大趋势,满足公众健康的迫切需要。在深化医药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基于信息平台和多元化监管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的智慧监管体系,将有助于更好的保障药品质量安全,实现对药品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增加有效供给,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在厘清药品智慧监管体系相关概念基础上,对吉林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其在推进速度、体系设计及运维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由于资源缺乏、理念滞后及机制建设不完善导致的。针对上述问题及成因,本文从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建设理念及完善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对策,旨在为吉林省药品监管逐步实现智慧化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白杨[5](2021)在《数字政府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电子政务模式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尤其是2020年,全球爆发新冠疫情,电子政务模式已经成为政府向公众提供服务的重要渠道。我国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府效能。目前我国数字政府逐步实现了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治理模式。但是,多地方政府在数字政府打造过程中,仍然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情况。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数字政府和政府效能的研究现状,阐释了地方政府效能的相关理论,说明了数字政府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并分析了数字政府的优势与挑战。本研究勾勒了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历程,总结了政府效能建设取得的决策科学化、过程透明化、范围多元化等成效,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效能建设面临的困境有信息素养教育淡薄、数据处理能力不足、传统体制模式阻滞、安全隐私保障欠缺,分析了社会环境、政府自身的不足和社会公众群体三大因素对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的影响。在总结国内外政府效能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启示的基础上,探索出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的路径有:适应数字政府建设需求,更新政府效能建设价值理念;完善数字政府体系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数字政府长效建设,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创新数字政府建设思维,健全政府运行机制;增强数字政府内生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团队。地方政府在提升政府效能的过程中,应切实针对地区发展情况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地方政府在数字政府背景下效能提升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以此建立更为切合当地发展的政府效能提升路径。
李琳[6](2021)在《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检察机关就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反贪局、反渎局等职能从检察院分离,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检察机关的职能发生了重要转变。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我国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信息化建设面临更高的要求,正在从普通的检察信息化建设向智慧检务建设过渡。2015年以来,最高人民检察印发《“十三五时期科技强检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开始探索“智慧检务”新模式,全国检察机关智慧检务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但是在推进检察机关智慧检务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与群众接触最密切的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的推进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制约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找到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智慧检务建设工作质量和效率。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相关研究方法,以政府流程再造、系统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山东省枣庄市所辖6个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基层检察院在“全业务智慧办案、全要素智慧管理、全方位智慧服务、全领域智慧支撑”方面的建设现状,并对智慧检务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基层检察院在智慧检务建设中存在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系统平台应用不畅、专业人才缺乏等共性问题,并分析出是思想观念存在误区、保障制度不健全、统筹规划和管理缺失等方面原因造成的。通过对国内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的优秀经验进行总结借鉴,结合公共管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理论,针对性提出了强化智慧检务建设规划和保障机制、提高运维和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等对策建议,推进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不断优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助推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卢晓[7](2021)在《济南市J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研究》文中指出政务公开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制度安排,与行政权力相伴相生,政务公开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施政、用权的能力和水平。但是,我国政务公开存在低水平、不平衡等诸多问题,难点在基层政府。为此,自2017年起,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在全国“多点开花”,2019年拉开了“标准化+政务公开”全面扎根基层政府的序幕,这是在政务公开工作中的创新实践,也是对政务公开相关理论的有效延伸,具有研究价值。济南市J区通过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作不主动、公开不全面、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政务公开的能力和水平显着提升。本文以该区为例,首先,提出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并分析阐述了与之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夯实了研究基础。其次,通过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对济南市J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解刨麻雀”,从启动之初的设计思路,到阶段性成果呈现,再到评估成绩分析,将工作过程“全景再现”。认为以J区为代表的基层政府,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事项标准目录应用不强、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工作效果不突出、动态调整通道不畅、公开内容不能满足群众需求等问题,并分析了具体原因,提出了解决思路。最终,通过研究分析,作者认为标准化是政务公开工作的最终归宿,并提出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
胡春琳[8](2021)在《反腐败视角下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提升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制化水平。政府信息公开在公众及时获取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建设阳光政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也暴露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鉴于此,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首次修订,并于2019年5月15日起施行,与此同时,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审查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其中许多学者重点关注了政府信息公开对反腐败的积极影响等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首先,本文在厘清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现状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的反腐败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了国外与反腐败相关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从美国、德国、英国、新加坡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中得到下列启示:完备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制约公权力,健全的公务员制度助力透明政府建设,畅通的媒体监督渠道助力公众的监督,规范的程序设计防范行政权力被滥用,公开的政务信息保障社会公众参与;其次,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究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由于历史文化约束,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位阶较低,政府信息公开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等,国务院制定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未能完全落实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普遍存在选择性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比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不健全、公开制度不完善,在政府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方面有差距。法定主动公开内容不全面,依照申请公开回复不及时、财政信息被选择性公开,行政决策信息公开不到位等;最后,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反腐败视角下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政府信息公开有法可依;二是强化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职责;三是依法保障公众参与,方便社会公众监督权的行使;四是依法公开政府信息,遏制权利滥用建设廉洁政府;五是依法保障经费投入,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科技水平等。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对策来完善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使其得以充分发挥反腐败的制度功能,推动当前我国反腐败工作的开展。权力应该以看得见的方式运行,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促进行政系统透明公开,激励公众参与权力监督,促使政府工作人员廉洁自律,从而预防腐败的滋生。政府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着反腐败的制度功能,对于推动当前我国的反腐败工作意义重大,因此在反腐败的视角下研究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是理论界所应该重视的。
张贝尔[9](2020)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中国“互联网+”国策的明朗,电子政府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帮助政府履职方面作用明显,不可替代。得益于政府的独特地位、丰富资源和巨大权能,以及互联网的强大场域,电子政府的施用已然从政府及其服务和监管对象范畴扩展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凸显出规范其言行、限制其权力以及监控其执行的必要和重要。为此,不仅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需要提高电子政府自身的信用度,并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以此为“互联网+各行各业”和“互联网+行政”创设安全可靠的信用环境。作为电子政府构建亟待突破的障碍因素之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涵义既可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又可从多种层面来解读。首先,从技术、组织、关系等方面来理解电子政府信用,把电子政府信用理解为多方面信用的集合,如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信用,政府的信用及其内外部关系的信用等。其次,可以从伦理学、经济学、法学、人机工程学等层面来解读电子政府信用。从伦理层面,电子政府信用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在其内网、外网和互联网上“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履行职责,涉及道德、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是政府处理内外部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践约行为。从经济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是指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守信践诺,在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信赖关系,以更低成本、更高质量和绩效令公众满意。从法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电子政府中工作的、与电子政府打交道的和享受电子政府服务的各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二是指各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因此,电子政府信用应要求电子政府持有诚信、善意、不欺诈的主观态度,没有伪装的客观事实,尊重他人应受保护的利益。基于上述观点,本文提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是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府实施诚信行为的一种反馈或评价。从人机工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包括技术、网络和设施的信用,电子政府系统的信用,以及政府本身的信用。上述信用关系的承载者和信用活动的行为者遍及政府、其他公共组织、社会组织和私人组织。由于这些组织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承担着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追求利益的“经济人”的一般属性和基本特征,而“失信行为的泛滥必定表明现有的制度存在缺陷,从而使经济人发现选择机会主义的失信行为有利可图”,可见,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中涉及的众多信息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信用关系必然使电子政府信用受累于目前缺乏制度建设和规则约束的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尤其是在电子政府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及其产品,依赖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我国在信息技术及其核心产品方面严重依赖国外的现实境况无疑令电子政府信用保障形势严峻。基于电子政府信用的量化和可操作,遵从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原则,可以基于信息的观点将电子政府信用集合中的元素归类为信息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系统信用、信息信用、信息人信用。可将这五个组成元素作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模型的基本要素,也可以基于技术和管理参数将这五个组成元素归类为技术型要素和管理型要素。其中,技术型要素包括信息基础信用中的硬件环境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而管理型要素涵盖信息基础信用中的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信用和信息人信用。在五个基本要素中,信息人信用是最重要的要素,在大数据时代,政府可以获取大量有关自身、其他政府及其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信用状况记录,但这些记录并不一定是客观的,还混杂有主观的成分,需要政府在进行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深入挖掘、辨识和使用,如何确定数据信用以及保证据此做出的管理和决策公平公正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取决于政府的能力,所以,政府不得不依靠其他组织,与企业和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社会公众虽不是信息基础、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的直接建设者和运维者,却因广泛渗透与频繁使用信息基础、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而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信用主体。进一步地,本文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管理型信用要素部分解构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人和信息信用,并基于“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予以分别建构,搭建起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整体性框架结构。最后,分析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提出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包括: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打造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此外,本文在对吉林省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吉林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吉林省信用评估中心以及负责吉林省信用信息平台搭建的祥云科技公司等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吉林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信用数据来源,验证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本构成及其现实构建的难题和策略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从文献研究和积累方面看,国内尚没有关于电子政府信用体系这一论题的研究专着,也鲜见有学者和专家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研究。部分成果概念繁杂,没有结合电子政府的特征进行界定,难免顾此失彼,层次不明。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政府信用”、“政府公信力”的角度来思考政府信用的内涵和外延,很少有人以“电子化”和定量化的视角去分析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逻辑内涵。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府信用内涵的多方面、多视角阐释,以及对电子政府信用的构成要素的概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电子政府信用概念模糊和难量化的问题,创新性地阐释了电子政府信用的核心思想。第二,本文提炼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的五大要素:信息人信用、信息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基础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明确解析出的电子政府信用涉及到电子政府的软硬件环境、平台、系统、信息、人等多方面信用,相应地,牵涉到其各个构成要素的构件、结构、关系、流程、权限、结果等各个层面或环节,指出其体系构建必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关涉社会公众对与之相关的所有信用主体的多方面、各层面、全流程的诚信行为实施的反馈或评价,由此要求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必须兼具平台性和延展性、生态性和合作性、创新性和革命性、公共性和政治性等特征。这些研究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提供了具体化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三,本文依据“目标定位——顶层设计——保障机制——运行模式”路径对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进行逻辑设计,创造性地提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的基本样式,凸显出其构建目标的具体化与可行性,旨在填补战略目标和具体样态之间的间隙。基本样式是由宏观至具体的设计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有力保证总体目标定位与具体任务实现之间的关联、匹配和衔接,进而为其他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组成要素提供构建前提。考虑到信用难得易失,失去又很难恢复,且信用体系构成要素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令电子政府信用减量、受损甚至失去,以致影响电子政府的健康发展和普及深化,为保证电子政府信用不因一时一事被破坏或毁掉,除了利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五大要素全方位、深层次地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之外,还必须保证所有应用电子政府功能和使用电子政府服务的人和组织都能从中体验到电子政府言行的守信践诺,并分享到电子政府及其信用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政府不但要借助与各类组织的合作持续完善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使其渐趋系统和完整,同时,以政府为代表的信用主体还要进行经常性的诚信宣传教育,实行常态化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诫,以及加强个体乃至全社会的诚信管理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见,以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引导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是正途和根本,只有做到人人讲信用、所有组织都讲信用,诚信社会才有建立根基,诚信国家形象才有望树立。
张佳[10](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更是对传统产业的促进发展,是顺应云计算、大数据的时代产物,“互联网+”背景下政府信息化建设是政府职能转向服务型政府的必经之路。政府信息化建设必须以公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以最低的公共行政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对政府政务服务的需求与要求,向社会提供更高效便民的公共服务,进而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并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论文主要是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政府信息化建设现状的研究,发现探讨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和对策建议,为政府信息化建设提供相关参考。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法,从基础设施建设、网站建设、政务服务、人力资源、监督保障五个方面对兰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访谈结果和问卷数据的分析发现兰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当前面临的一些困境,具体表现为信息化建设思想认识程度不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不高、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信息化建设有效保障不足、公民对信息化建设认知程度低等问题,并对形成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剖析,针对主要问题分别给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期政府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通过信息化建设提供更高效、民众更满意的公共服务。
二、关于信息公开与推进政府信息化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信息公开与推进政府信息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论文结构 |
四、研究的方法 |
(一)案例研究法与网络调研法 |
(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有待改善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智库与新型智库 |
(二)社科院与地方社科院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理论 |
(二)公共政策理论 |
(三)制度供给理论 |
(四)知识管理理论 |
第二章 新型智库发展的实践逻辑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与战略目标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 |
(二)新型智库发展的战略目标 |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三个基本维度 |
(一)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三个基本维度的关系 |
(一)三个基本维度的内在关系 |
(二)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关系 |
(三)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系 |
第三章 新型智库发展成效、困境及归因:地方社科院案例研究 |
一、案例选择的典型意义 |
(一)五种主要智库类型比较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特殊性与代表性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历史演进 |
(一)地方社科院智库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9年)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稳步探索阶段(1980-1999年) |
(三)地方社科院智库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基本成效 |
(一)地方社学院新型智库决策影响力提升 |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传播影响力提升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社会影响力提升 |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深层困境 |
(一)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身份困境 |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政困境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金困境 |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人才困境 |
五、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制度供给维度的制约 |
(二)内部治理维度的制约 |
(三)外部关系维度的制约 |
第四章 智库发展的国内外实践经验镜鉴 |
一、国外智库发展经验 |
(一)国外智库的国家制度供给 |
(二)国外智库的内部治理机制 |
(三)国外智库的外部关系建构 |
二、国内智库发展经验(地方社科院以外的案例研究) |
(一)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中的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
(二)国经中心——理事会模式的智库内部治理探索 |
(三)人大国发院——跨学科研究中的智库组织结构创新 |
第五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体系 |
(一)政治环境根本支撑 |
(二)决策参与保障制度 |
(三)机构体制改革制度 |
(四)市场运行保障制度 |
(五)舆论引导保障机制 |
二、加强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 |
(一)优化国家总体战略布局 |
(二)健全决策参与制度保障 |
(三)加强机构重塑制度保障 |
(四)强化市场运行制度保障 |
(五)提升舆论引导机制保障 |
第六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
一、探索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 |
(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国家相关政策 |
(二)国外法人治理结构发展脉络溯源 |
(三)国内事业单位相关改革基本经验 |
(四)法人治理结构的智库适应性探讨 |
(五)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对策 |
二、创新新型智库内部治理机制 |
(一)新型智库战略目标清晰定位 |
(二)新型智库决策研究机制优化 |
(三)新型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
(四)新型智库知识管理机制拓新 |
(五)新型智库现代运营机制强化 |
第七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
一、新型智库与政府的关系 |
(一)共同培育智库与政府协同研究机制 |
(二)共同营造智库与政府沟通交流平台 |
(三)共同打造智库与政府人员互动通道 |
二、新型智库与媒体的关系 |
(一)积极支撑新闻媒体深度政策宣传 |
(二)紧密结合网络媒体推动品牌传播 |
(三)完善自身媒体建设拓展潜在关系 |
三、新型智库与公众的关系 |
(一)以公众为智库营养源泉 |
(二)恰当参与公共舆论引导 |
(三)成为政府与公众的纽带 |
四、新型智库与同行的关系 |
(一)拓展国内同行合作关系 |
(二)拓展国际同行合作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本文的研究思路 |
(二)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服务型政府与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与理论 |
一、概念释义 |
(一)政府信息 |
(二)政府信息公开 |
(三)服务型政府 |
二、理论基础 |
(一)知情权理论 |
(二)公共服务理论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服务型政府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在关联 |
(一)政府信息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路径 |
(二)服务型政府为政府信息公开创造政治条件 |
(三)政府信息公开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 |
第三章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及成效 |
一、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 |
(一)采取的相关措施 |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
(三)依申请公开情况 |
二、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取得的成效 |
(一)政务服务水平排名较为靠前 |
(二)政府信息公开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增加 |
(三)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不断拓宽 |
(四)政府信息公开操作系统不断优化 |
第四章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关于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调查研究的情况介绍 |
(一)调査研究的目的 |
(二)调査研究的对象 |
(三)调査研究的结果分析 |
二、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意识不强 |
(二)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参与度不高 |
(三)政府信息公开监管制度不完善 |
(四)各级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发展不平衡 |
三、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信息公开理念的认识不充分 |
(二)民众对政府信息公开主体意识不强 |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制约机制不完备 |
(四)各级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水平能力良莠不齐 |
第五章 国内外其它城市政府信息公开的先进经验借鉴 |
一、发达国家政府信息公开 |
(一)美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较完善 |
(二)英国民众的社会参与度高 |
(三)韩国重视信息公开的法律救济机制 |
二、国内其它城市政府信息公开 |
(一)深圳融合高新科技促政民互动 |
(二)武汉市重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理念 |
(三)青岛创新服务平台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
三、国内外先进城市政府信息公开的启示 |
(一)公众积极参与政府信息公开过程 |
(二)创新政府的政务服务方式 |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机制完备 |
第六章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思路与策略 |
一、提升政府的服务理念 |
(一)深化南宁市政府服务供给侧改革 |
(二)提高政府与公民的协同合作意识 |
(三)提升领导干部信息素养 |
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机制 |
(一)完善信息公开法律制约机制 |
(二)完善信息公开专项督查机制 |
三、构建与时俱进的信息公开科学体系 |
(一)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公开体系 |
(二)建立可持续化发展的信息公开体系 |
(三)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公开体系 |
(四)发展多元参与共建的创新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民意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江西省司法公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分析法 |
1.4.3 综合分析法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社会治理 |
2.1.2 社会治理现代化 |
2.1.3 司法公开 |
2.2 司法公开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系 |
2.3 司法公开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 |
3 江西省社会治理现代化下司法公开现状 |
3.1 江西省司法公开体系的建立 |
3.1.1 司法公开制度的确立 |
3.1.2 司法公开体系的建设 |
3.2 社会治理现代化下江西省司法公开的转变 |
3.2.1 从单向公开转向互动公开 |
3.2.2 从选择性公开到系统性公开 |
3.2.3 从结果公开到过程公开 |
3.3 社会治理现代化下江西省司法公开的具体举措 |
3.3.1 利用最高院四大公开平台推进司法公开 |
3.3.2 广泛利用自媒体进行司法公开宣传 |
3.3.3 创新思路拓宽公开渠道 |
3.4 从数据剖析江西省司法公开的积极表现 |
3.4.1 司法公开成为司法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 |
3.4.2 江西省司法公开的程度不断加大 |
3.4.3 公众对司法公开的关注度不断加强 |
3.4.4 公众对司法公开的评价不断提升 |
4 江西省社会治理现代化下司法公开存在的问题 |
4.1 司法公开的意识和能力有所不足 |
4.2 司法公开的制度保障和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
4.3 司法公开中公众参与度仍需提升 |
4.4 司法公开承受舆论的压力较大 |
5 江西省社会治理现代化下司法公开的完善举措 |
5.1 提高司法公开认识 |
5.2 完善司法公开相关制度法规 |
5.3 加强司法公开的平台建设 |
5.4 增进司法公开与社会舆论的良性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吉林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及实践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及实践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及建设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系统分析法 |
第2章 药品智慧监管体系概述和理论基础 |
2.1 药品智慧监管体系相关概述 |
2.1.1 药品监管的内涵 |
2.1.2 药品智慧监管的内涵和特点 |
2.1.3 药品智慧监管体系的构成 |
2.2 建设药品智慧监管体系的重要意义 |
2.2.1 提高药品监管能力 |
2.2.2 创新药品监管服务格局 |
2.2.3 提升药品安全群众满意度 |
2.3 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
2.3.1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3.2 智慧监管理论 |
2.3.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吉林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建设概况 |
3.1 吉林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建设的历程 |
3.1.1 信息化探索时期 |
3.1.2 信息化全面建设时期 |
3.1.3 智慧监管初步提出 |
3.2 吉林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建设的情况 |
3.2.1 搭建政务办公平台,建设智慧服务体系 |
3.2.2 完善应用系统及平台,建设智慧支撑体系 |
3.2.3 加强监管组织机构建设,建设智慧管理体系 |
3.3 吉林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建设的成效 |
3.3.1 转变监管模式,实现监管与服务相结合 |
3.3.2 强化分析研判,实现药品精准化监管 |
3.3.3 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全生命周期监管 |
第4章 吉林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4.1 吉林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1 推进速度缓慢 |
4.1.2 体系设计不全面 |
4.1.3 运维管理机制不完善 |
4.2 吉林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智慧监管体系建设资源不足 |
4.2.2 智慧监管体系建设理念滞后 |
4.2.3 智慧监管体系机制不完善 |
第5章 推进吉林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建设的对策 |
5.1 优化资源配置 |
5.1.1 政府帮扶,企业互助 |
5.1.2 经验借鉴,借助社会力量 |
5.1.3 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
5.2 创新建设理念 |
5.2.1 全面覆盖,综合监管 |
5.2.2 部门协同,数据共享 |
5.2.3 信息公开,提高社会参与度 |
5.3 完善机制建设 |
5.3.1 运行机制建设 |
5.3.2 保障机制建设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数字政府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五)创新之处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 |
(一)地方政府效能相关理论基础 |
(二)数字政府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 |
(三)数字政府的优势与挑战 |
(四)数字政府与政府效能的关系分析 |
二、我国地方政府效能建设现状 |
(一)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历程 |
(二)政府效能建设成效 |
(三)我国地方政府效能建设面临的困境 |
(四)地方政府治理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
三、国内外政府效能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一)国内政府效能建设的实践经验 |
(二)国外政府效能建设的实践经验 |
四、地方政府治理效能路径建设探索 |
(一)适应数字政府建设需求,更新政府效能建设价值理念 |
(二)完善数字政府体系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
(三)强化数字政府长效建设,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
(四)创新数字政府建设思维,健全政府运行机制 |
(五)增强数字政府内生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团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综合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基层检察院 |
2.1.2 智慧政务 |
2.1.3 智慧检务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2.2.2 系统管理理论 |
2.2.3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
2.3 智慧检务建设目标 |
2.3.1 提升司法办案质效 |
2.3.2 提升司法管理水平 |
2.3.3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
小结 |
第3章 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
3.1 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现状 |
3.1.1 智慧检务的发展历程 |
3.1.2 智慧办案现状 |
3.1.3 智慧管理现状 |
3.1.4 智慧服务现状 |
3.1.5 智慧支撑现状 |
3.2 枣庄市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枣庄市基层检察院概况 |
3.2.2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
3.2.3 系统平台应用不畅 |
3.2.4 运维管理和安全防护不到位 |
3.2.5 专业人才缺乏 |
小结 |
第4章 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 |
4.1 保障制度不健全 |
4.1.1 经费投入不足 |
4.1.2 考评机制不健全 |
4.1.3 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
4.2 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 |
4.2.1 缺乏整体规划 |
4.2.2 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 |
4.3 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存在缺陷 |
4.3.1 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存在困难 |
4.3.2 思想观念存在误区 |
4.4 人才培训和培养力度不足 |
4.4.1 缺少专业培训 |
4.4.2 智慧检务专业人才晋升渠道狭窄 |
小结 |
第5章 国内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借鉴 |
5.1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做法 |
5.2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做法 |
5.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经验做法 |
小结 |
第6章 完善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6.1 完善智慧检务建设保障机制 |
6.1.1 完善支持保障制度 |
6.1.2 明确各方工作职责 |
6.1.3 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
6.2 完善智慧检务建设规划建设 |
6.2.1 加强规划管理 |
6.2.2 完善内部信息沟通机制 |
6.2.3 吸引各方参与智慧检务建设 |
6.3 完善运维管理和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
6.3.1 做好运维管理工作 |
6.3.2 强化网络信息安全防护 |
6.3.3 推动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 |
6.4 注重人员培养和素质提升 |
6.4.1 加强智慧检务人才队伍建设 |
6.4.2 强化技术培训 |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济南市J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论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拟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政务公开 |
2.1.2 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
2.1.3 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标杆管理理论 |
第3章 济南市J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现状 |
3.1 工作体系 |
3.1.1 组织架构 |
3.1.2 保障体系 |
3.2 设计思路 |
3.2.1 政务公开事项标准化规范化 |
3.2.2 政务公开渠道标准化规范化 |
3.2.3 依申请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
3.3 工作取得的成效 |
3.3.1 编制政务公开事项目录、公开标准 |
3.3.2 规范政务公开发布渠道 |
3.3.3 规范政策解读 |
3.3.4 规范依申请公开 |
第4章 济南市J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评估结果:问题与原因 |
4.1 评估指标体系介绍 |
4.2 评估结果 |
4.3 问题与原因 |
4.3.1 启动之前征求意见不充分 |
4.3.2 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应用不强 |
4.3.3 基层政务公开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
4.3.4 基层政务公开平台功能欠缺规范 |
4.3.5 基层政务公开存在“形式化”倾向 |
4.3.6 基层政务公开存在“不公开”问题 |
第5章 针对济南市J区基层标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问题的改进设计 |
5.1 加快观念转变,充分征求意见建议 |
5.1.1 压实职责,提高公开的自主意识 |
5.1.2 转变思路,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
5.2 加强成果运用,建立高效的运转机制 |
5.3 健全标准体系,推进公开标准全覆盖 |
5.3.1 进一步完善目录体系 |
5.3.2 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 |
5.4 改进平台功能,规范公开平台的栏目设置 |
5.5 改进体制机制,破解“形式化”和“不公开”的难题 |
5.5.1 完善政务公开考核评估体系,避免“形式化” |
5.5.2 引入监督问责机制,避免“不公开”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反腐败视角下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政府信息公开及其反腐败的功能 |
第一节 政府信息公开概述 |
一、政府信息的概念 |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内容 |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反腐败功能 |
一、有利于创建政务信息公开法治政府 |
二、有利于增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 |
三、有利于促进政府公职人员廉洁自律 |
第二章 反腐败视角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现状 |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逐步健全 |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践促进反腐倡廉 |
第二节 反腐败视角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机制不完善 |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责任落实不彻底 |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公众监督不到位 |
四、政府财政收支和官员信息不透明 |
五、政府信息公开的科技水平不够高 |
第三章 国外体现反腐败功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国外体现反腐败功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 |
一、美国体现反腐败功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 |
二、德国体现反腐败功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 |
三、英国体现反腐败功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 |
四、新加坡体现反腐败功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 |
第二节 国外体现反腐败功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启示 |
一、完备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制约公权力 |
二、健全的公务员制度保障透明政府建设 |
三、畅通的媒体监督渠道助力公众的监督 |
四、规范的程序设计防范行政权力被滥用 |
五、公开的政务信息保障社会公众参与权 |
第四章 反腐败视角下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政府信息公开有法可依 |
二、强化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职责 |
三、依法保障公众参与,方便社会公众监督权的行使 |
四、依法公开政府信息,遏制权力滥用建设廉洁政府 |
五、依法保障经费投入,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科技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 |
(一)美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
(二)欧盟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
(三)中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
三、理论依据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
(二)三维信用论 |
(三)制度经济学理论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分析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相关概念 |
一、政府信用相关概念的理解 |
(一)信任 |
(二)信用 |
(三)政府信用 |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特征 |
(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概念理解 |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范畴 |
(三)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主要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 |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目标定位 |
(一)文化定位 |
(二)制度定位 |
(三)平台定位 |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顶层设计 |
(一)基于治理视角的顶层设计 |
(二)基于法律关系的顶层设计 |
(三)基于政治生态的顶层设计 |
三、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保障机制 |
(一)信息人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
(二)信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
(三)技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
四、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模式 |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样式 |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 |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模型 |
(二)信息人信用的属性 |
二、信息人信用的权义解析 |
(一)电子政府行政人的权利解析 |
(二)电子政府行政人的义务解析 |
(三)“行政相对人”和“利益相关方”信用的权义解析 |
三、对信息人信用的检验研究 |
(一)构建评估指标的现实目标 |
(二)构建评估指标的层次逻辑 |
四、信息人信用的建构路径 |
(一)目录式建构——相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核心信用功能需求 |
(二)互动式建构——提高电子政府信息人的协同治理能力 |
(三)监督式建构——完善电子政府信息人的行政治理意愿 |
(四)成果式建构——适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主流信用评价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 |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模型 |
(二)信息信用的属性 |
二、信息信用规制解析 |
(一)信息建设的整体性规制 |
(二)信息治理的制度性规制 |
(三)信息供给的异质性规制 |
(四)信息管控的格式化规制 |
三、对信息信用的实证研究 |
(一)构建模型推演的背景描述 |
(二)构建模型推演的取样调查 |
(三)构建模型推演的实证研究 |
(四)构建模型推演的回归分析 |
四、信息信用的形塑路径 |
(一)改善信息传递性,塑造信用形象 |
(二)增强信息互动性,提升信用影响 |
(三)提高信息响应度,巩固信用粘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 |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模型 |
(二)技术信用的属性 |
二、技术信用配置解析 |
(一)技术信用与供需配适的差异化 |
(二)技术信用与制度驱动的缺失化 |
(三)技术信用与全球网络的安全化 |
三、对技术信用的优化研究 |
(一)技术信用的危害案例 |
(二)构建技术信用的现实描述 |
四、技术信用的发展路径 |
(一)协同技术制度发展 |
(二)划归技术规范界限 |
(三)提升技术治理高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策略 |
一、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 |
(一)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制度保障 |
(二)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推进合力 |
(三)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执行保障 |
二、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 |
(一)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 |
(二)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 |
(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 |
(四)建立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
后记 |
(10)“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价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互联网+” |
(二)政府信息化 |
二、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
第二章 “互联网+”背景下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及必要性 |
一、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
二、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
三、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 |
一、“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现状 |
(一)基础设施 |
(二)网站建设 |
(三)政务服务 |
(四)人力资源 |
(五)监督保障 |
二、“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调查 |
(一)问卷设计和实施 |
(二)问卷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困境及成因 |
一、“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困境 |
(一)信息化建设思想认识程度不高 |
(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质量不高 |
(四)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
(五)信息化建设有效保障不足 |
(六)公民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程度低 |
二、“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困境的成因 |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
(二)碎片化现象普遍存在 |
(三)政府公民间的信任度不高 |
第五章 加强“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 |
一、提高信息化建设思想认识 |
(一)转变观念强化认识 |
(二)培养意识增强认同 |
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一)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
(二)加大数据资源整合力度 |
三、深化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
(一)着力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
(二)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工作 |
四、强化人才智力支撑 |
(一)建立健全信息化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
(二)打造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机制保障 |
(一)完善健全制度保障 |
(二)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
六、提升信息化建设认知程度 |
(一)多渠道宣传信息化 |
(二)政府引导公众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关于信息公开与推进政府信息化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D]. 周笑梅. 吉林大学, 2021(12)
- [2]服务型政府视角下南宁市政府信息公开研究[D]. 许颖.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3]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江西省司法公开问题研究[D]. 曹素萍.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4]吉林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 陈怡存.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数字政府背景下地方政府治理效能研究[D]. 白杨. 延安大学, 2021(11)
- [6]基层检察院智慧检务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D]. 李琳.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济南市J区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研究[D]. 卢晓.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反腐败视角下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问题研究[D]. 胡春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D]. 张贝尔. 吉林大学, 2020(08)
- [10]“互联网+”背景下兰州市政府信息化建设研究[D]. 张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