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层模式论文_杨洋,Tim,Li,李奎平,于卫东,刘延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合层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式,通量,湾流,海洋,浮游生物,盐度,体系。

混合层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Tim,Li,李奎平,于卫东,刘延亮[1](2015)在《季节内振荡对热带印度洋SST日变化的调制——一维混合层模式的诊断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印度洋SST的日变化幅度受到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的调制,其在MJO对流最强(弱)位相达到极小(大)值,并且在MJO对流增强位相显着强于其对流减弱位相。本文利用逐时的再分析海表通量强迫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定量地诊断了MJO事件中SST日变化的差异成因。结果表明,SST日变化在MJO对流最强与最弱位相的显着差异主要是由短波辐射的季节内变化所致(40%),其次是风应力(38%)和潜热通量(14%),其他要素的影响较小。而SST日变化在MJO对流增强与减弱位相所呈现的不对称特征,主要是由纬向风应力的不对称性所致,这是MJO扰动结构与背景环流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彭婕,凌铁军,王斌[2](2014)在《一个海洋混合层模式对中国近海浮标SST日变化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收集整理了中国近海18个浮标2011年全年的高时频实时观测资料,对中国近海SST日变化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一个改进了的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对中国近海浮标资料进行了模拟。分析表明,中国近海SST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按照各季节SST日变化的明显程度,可以把近海海域分为两季型与四季型。两季型海域的SST日变化在春夏季非常明显,且变化幅度一致,而秋冬季日变化明显减小,如渤海、黄海北部和东海北部。而东海南部和南海北部等四季型海域的SST日变化幅度在各个季节均不相同,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各个海域的短波辐射等热力通量、海面风应力等动量通量,以及上层海流等因素是造成上述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本文使用的海洋混合层模式在对不同浮标观测SST的逐日演变过程中表现良好,对平均日变化的模拟比较合理,可以模拟出连续的、完整的SST日变化周期,并且与观测基本一致,说明该模式在中国近海区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4-11-03)

彭婕,凌铁军,王斌[3](2014)在《基于一个海洋混合层模式对中国近海浮标SST日变化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整理了中国近海18个浮标2011年全年的高时频实时观测资料,对中国近海SST日变化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一个改进了的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对中国近海浮标资料进行了模拟。分析表明,中国近海SST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按照各季节SST日变化的明显程度,可以把近海海域分为两季型与四季型。两季型海域的SST日变化在春夏季非常明显,且变化幅度一致,而秋冬季日变化明显减小,如渤海、黄海北部和东海北部。而东海南部和南海北部等四季型海域的SST日变化幅度在各个季节均不相同,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各个海域的短波辐射等热力通量、海面风应力等动量通量,以及上层海流等因素是造成上述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文中使用的海洋混合层模式在对不同浮标观测SST的逐日演变过程中表现良好,对平均日变化的模拟比较合理,可以模拟出连续的、完整的SST日变化周期,并且与观测基本一致,该模式在中国近海区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海洋预报》期刊2014年03期)

王辉赞,张韧[4](2012)在《基于Argo资料和混合层模式的淡水通量产品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表淡水通量对于了解和模拟海洋大气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不同淡水通量的定量估计差别较大.基于混合层盐度平衡模式,利用Argo资料和OSCAR(海洋表面流实时分析场)流场相结合重构了2002—2008年逐周海表淡水通量产品.通过将重构产品与其他卫星产品和TAO(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观测进行对比分析表明,重构的淡水通量产品不仅能抓住其季节性信号,而且能够体现淡水通量的高频特征.该逐周淡水通量产品对海洋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凌铁军,梁信忠,徐敏,王彰贵,王斌[5](2011)在《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应用于二维数值模拟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一个一维湍能海洋混合层模式,发展了一个易于与大气或海洋模式耦合的,可应用于水平二维空间的模块化海洋混合层模式。并加入垂直上翻参数化方案,引入日平均海面温度及气候态松弛项,进行二维海洋模拟理想气旋实验和飓风实例模拟实验。理想气旋强迫实验表明,垂直上翻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可有效地弥补原有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无法形成气旋中心动力上翻的不足,消除了虚假暖水核心。卡特里娜飓风个例实验的结果表明,加入垂直上翻后,飓风中心附近的海表面温度误差明显减小。海洋混合层模式对海洋表面温度日变化模拟能力在二维应用中依然表现良好。经过上述改进,发展的海洋混合层模式可以较为真实地模拟平常海表温度高频日变化的同时,还对剧烈天气过程也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11年03期)

刘志亮,田纪伟,李丙瑞,牟林[6](2004)在《穿透性太阳辐射在一维混合层模式中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单e指数形式的描述太阳辐射穿透性短波辐射的经验公式,代入Kraus-Turner发展的平均意义下一维时变混合层物理模型,得到考虑穿透性太阳辐射时混合层深度的控制方程.通过两组数值试验,与未考虑穿透性太阳辐射的混合层深度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了穿透性太阳辐射在不同海面热状况和不同风速下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自然科学进展》期刊2004年05期)

徐永福,王明星[7](1996)在《使用水块混合层模式研究浮游生物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一个十分简单而相对完整的,包括浮游生物(植物、细菌和动物)和无生命氮(有机碎片、溶解有机氮、硝酸盐和铵)的食物网以描述发生在海洋上层的生物过程。将该生物模式用在一个从佛罗里达海峡(24°N,80°W)流至挪威海(68°N,10°E)(扩展湾流体系,EGSS)的水块中,模拟浮游生物和营养盐随时间的演化。模拟结果给出了浮游生物在营养盐驱动下的生命循环,并得到了水华季,比用最简单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营养盐(PZN)得到的结果更合理。在计算了各种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浮游生物循环的动力学过程及各种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1996年05期)

周须文[8](1996)在《应用一简单的混合层模式和数值模式计算复杂地形上方的水平热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二维数值模式模拟了在周期性谷地之上热力引起的局地环流。晴朗无风的白天,上坡风和回流把热量从山区输送到谷区,而比湿以相反的方式传输。只要水平尺度小于大约100公里的临界宽度,感热的水平交换率具有一水平尺度相似性.任意点上方大气柱内聚集的感热能够通过一称为均匀混合层模式(UML)的简单模式来估算。该模式假定,即使在复杂的地形上空,混合层内位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是均一的。只要当地形的水平尺度小于临界宽度和地形高度的最大差值小于大约1500m时,该UML模式便是有效的。当谷区上空大气变得干燥时,潜热聚集在山区上空。当水平尺度接近临界尺度时,下午靠后在山区上空湿度聚集量最大。(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1996年03期)

徐永福[9](1994)在《使用水块混合层模式模拟上层海洋的季节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块体混合层模式对一个固定海洋观测站所测的上层海洋之物理特性进行了模拟,结果发现了难以重复观测到的许多物理特征。文章提出了水块混合层模式,着重模拟了扩展湾流体系(EGSS)中的一个水块,在它被海流从佛罗里达海峡(24°N,80°W)带到挪威海(68°N,10°E)的过程中,其物理特性(其中包括温度、盐度、混合层深度和夹卷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所观测的物理特性的演化。(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期刊1994年04期)

杨维军,唐仁茂[10](1988)在《Nozaki混合层模式的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Nozaki混合层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并将其代入“箱模式”中估算城市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实测值比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1988年11期)

混合层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收集整理了中国近海18个浮标2011年全年的高时频实时观测资料,对中国近海SST日变化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一个改进了的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对中国近海浮标资料进行了模拟。分析表明,中国近海SST日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按照各季节SST日变化的明显程度,可以把近海海域分为两季型与四季型。两季型海域的SST日变化在春夏季非常明显,且变化幅度一致,而秋冬季日变化明显减小,如渤海、黄海北部和东海北部。而东海南部和南海北部等四季型海域的SST日变化幅度在各个季节均不相同,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各个海域的短波辐射等热力通量、海面风应力等动量通量,以及上层海流等因素是造成上述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本文使用的海洋混合层模式在对不同浮标观测SST的逐日演变过程中表现良好,对平均日变化的模拟比较合理,可以模拟出连续的、完整的SST日变化周期,并且与观测基本一致,说明该模式在中国近海区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合层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杨洋,Tim,Li,李奎平,于卫东,刘延亮.季节内振荡对热带印度洋SST日变化的调制——一维混合层模式的诊断结果[J].海洋学报.2015

[2].彭婕,凌铁军,王斌.一个海洋混合层模式对中国近海浮标SST日变化的模拟[C].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4

[3].彭婕,凌铁军,王斌.基于一个海洋混合层模式对中国近海浮标SST日变化的模拟[J].海洋预报.2014

[4].王辉赞,张韧.基于Argo资料和混合层模式的淡水通量产品重构[J].物理学报.2012

[5].凌铁军,梁信忠,徐敏,王彰贵,王斌.一维海洋混合层模式应用于二维数值模拟的试验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1

[6].刘志亮,田纪伟,李丙瑞,牟林.穿透性太阳辐射在一维混合层模式中对混合层深度的影响[J].自然科学进展.2004

[7].徐永福,王明星.使用水块混合层模式研究浮游生物循环[J].海洋通报.1996

[8].周须文.应用一简单的混合层模式和数值模式计算复杂地形上方的水平热通量[J].气象科技.1996

[9].徐永福.使用水块混合层模式模拟上层海洋的季节变化[J].热带海洋.1994

[10].杨维军,唐仁茂.Nozaki混合层模式的适用性分析[J].气象.1988

论文知识图

美国GFDL飓风业务模式和正在发展的海...2-3PWP—维海洋混合层模式迭加混合模式和柔光混合模式在根据(a)LICOM 1·0模式和(b)SODA资料...基于最小二乘结果,所显示的近惯性频...像→调整→色相/饱和度”

标签:;  ;  ;  ;  ;  ;  ;  

混合层模式论文_杨洋,Tim,Li,李奎平,于卫东,刘延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