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宇宙论文-罗人杰

微宇宙论文-罗人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宇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银,微宇宙,迁移,归趋

微宇宙论文文献综述

罗人杰[1](2019)在《基于微宇宙模型的水环境中纳米银归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对纳米材料优越性的认识,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的众多领域。纳米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纳米材料之一,但其过度使用和排放可能会对水环境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因此,纳米银在水生态系统的迁移、归趋以及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本研究构建了含有底泥、水体、黑藻、螺类和鱼类等的水生态系统池塘微宇宙模型,通过单次高浓度投加纳米银、多次低浓度投加纳米银和增加鱼类扰动等方式,更真实的模拟自然状态下的纳米银环境行为,考察了纳米银在水环境的迁移方式及在水生生物体内的富集特点,探究了纳米银的环境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加入纳米银后,池塘微宇宙模型中的水质指标—氮、磷、有机碳、温度、pH等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加入鱼类扰动的模型中营养盐氮、磷的释放速率要高于未添加鱼类扰动的对照组。(2)单次高浓度投加组中水体纳米银浓度随时间呈总体降低趋势,多次低浓度投加组中水体纳米银浓度在每一次投加后水体纳米银浓度增高后也呈降低趋势;添加鱼类扰动的池塘微宇宙中纳米银沉积到底泥的速率要大于未添加鱼类扰动的池塘微宇宙,纳米银更倾向于沉积到底泥中,而非悬浮于水体。(3)池塘微宇宙内螺类、鱼类和黑藻生物量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池塘微宇宙中动植物都能显着积累银元素,其中银元素富集量最高的是螺类(8.6μg/g),是黑藻体内银元素富集量的2.35~2.99倍,是鱼类体内银元素富集量的1.22~1.52倍,多次低浓度投加纳米银组水生生物由于有效时间的不同对纳米银的富集量是单次高浓度投加纳米银组的45.3%~79.4%。(4)纳米银投加到池塘微宇宙后的汇集处主要为池塘微宇宙内表面,其中包括表层底泥、微宇宙四壁和动植物表面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上层底泥(0~5 cm),占纳米银投加总量的41.35±15.82%。(5)池塘微宇宙中添加纳米银后浮游动植物种类组成数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浮游动植物在数量上略有下降,随后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陈雅洁[2](2018)在《甲氧虫酰肼在水生微宇宙中的归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宇宙作为一种人工控制的模拟生态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农药生态风险评估,而多介质逸度模型也已逐渐成为研究农药环境行为和归趋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构建室内水生微宇宙模拟和建立多介质逸度模型,研究了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斑马鱼-水草微宇宙中的迁移转化和最终归趋行为,为甲氧虫酰肼在环境中的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支撑,为其他类型的农药的环境行为和归趋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其结果如下:采用优化的QuEChERS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水草、斑马鱼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2%的甲酸乙腈提取,C18、GCB和Floristil净化,所建方法R~2>0.99,在各相中的回收率为74.0%-114.7%,变异系数在1.7%-10.0%。最低检测限为0.005mg/kg。在以吉林地区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1中,在740h试验结束时,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水草和斑马鱼中的浓度分别为0.306 mg/L、1.25mg/kg、1.51mg/kg和0.41mg/kg;在以江苏地区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2中,在740h试验结束时,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水草和斑马鱼中的浓度分别为0.30 mg/L、0.68mg/kg、1.49mg/kg和0.56mg/kg;在以湖南地区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3中,在740h试验结束时,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水草和斑马鱼中的浓度分别为0.34 mg/L、0.46mg/kg、2.49mg/kg和0.51mg/kg。生物富集试验表明,甲氧虫酰肼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系数(BCF)平均值为1.65L/kg,在水草中的富集系数平均值为5.57L/kg。甲氧虫酰肼在水和水草体中的模型预测浓度与实测值较接近,而在沉积物和斑马鱼相中的预测值均高于实测值,偏差都在一个对数单位内。逸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甲氧虫酰肼在各相之间有明显的质量迁移,系统2水体中的甲氧虫酰肼向沉积物迁移速率最大,为0.279mg/h。当系统达到稳态时,在叁个不同系统中,甲氧虫酰肼在各相中的分布情况具体为:在系统1中,水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76.76%,沉积物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22.07%,水蕴草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66%,斑马鱼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55%。在系统2中,水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80.42%,沉积物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18.58%,水蕴草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48%,斑马鱼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52%。在系统3中,水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76.80%,沉积物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22.15%,水蕴草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49%,斑马鱼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56%。(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毳,马转转,乔沙沙,刘晋仙,柴宝峰[3](2018)在《原位微宇宙法研究温带森林土壤真菌群落构建的驱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区域过程与局域过程对群落构建的相对重要性是微生物群落构建研究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为了研究温带森林真菌群落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设计了原位微宇宙试验,将区域土壤微生物作为"源群落",置于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内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青杄(Picea wilsonii)林、白杄(Picea meyeri)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以及桦树(Betula platyphylla)林土壤中进行1年期培养,分析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因子、植被和群落历史的相关性。Mantel分析和偏Mantel分析结果均显示,无论是样地土壤真菌群落还是微宇宙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土壤因子都是主要的驱动力(R=0.465 4,R=0.464;R_m=0.493 6;Rm=0.486 2,P<0.01),其中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与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相关性最强(R_m=0.590 8,R_m=0.476;R=0.629 2,R=0.613,P=0.001)。此外,土壤含水量和植被优势度对样地土壤真菌群落具有显着影响。与样地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相比,微宇宙土壤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显著提高(P<0.05),而β多样性减小(P<0.05),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趋同效应。源群落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对微宇宙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产生显着影响。总之,在局域尺度下环境选择对温带森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动态发挥主导作用,扩散限制对群落结构的差异具有显着的影响,即局域过程和区域过程决定局域森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且前者占主导地位。(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马頔[4](2018)在《镉胁迫对藻类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微宇宙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随着现今全球物种灭绝加速,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对于污染环境下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功能的实验研究,将有助位于了解相关生态学机制,为解决相关环境问题提供帮助。本研究利用污染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常用的藻类微宇宙系统,研究了重金属污染对淡水藻类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通过设置不同强度的镉胁迫对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探究内在的生态学机制。本研究选取了八种自然环境中常见的淡水藻类:角星鼓藻;镰形纤维藻;盘星藻;葡萄鼓藻;球空星藻;四尾栅藻;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通过单种实验确定了不同藻种对不同浓度镉胁迫的响应。之后进行了随机混种实验,设置单种、四种和八种叁个物种丰富度梯度,单种物种设置组,四种物种设置组,八种物种设置一组,分别进行镉胁迫实验,处理梯度为、、、、,测量其多度、多样性,生产力,稳定性等指标,实验持续天。实验证明在无镉胁迫的环境条件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生物量及时间稳定性不相关。而在添加镉胁迫时,两者呈显着正相关模式。随着表征复杂度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系统的时间稳定性增加。本实验论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是环境依赖的,物种构成中的关键物种存在与否,是分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中的关键点。而这种关键物种是面对胁迫条件时,表现出更高稳定性的物种,而并不一定是在无胁迫条件下群落中的优势种。并说明了高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具有更多元化结构的物种组成会使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会使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胁迫时具有更高的缓冲能力,强调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5-01)

李霞,于淼,林欣,王蕊,石宇亭[5](2018)在《基于微宇宙试验的不同营养级景观湖泊营养盐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湖泊作为景观和水生态功能的双重载体,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改进与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具有流速缓慢、封闭或半封闭、自净能力差、易被污染等特征,使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以景观湖泊为研究对象设计微宇宙试验系统,通过对水中营养级的控制及各水质指标的测定对比,来研究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首先,设计水族箱尺寸、系统规模以及光照、循环充氧、温控等系统,并基于微宇宙营养级配置、生态平衡周期等分别设计原水试验和配水试验;其次,向系统中投放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等来模拟景观水体中的生物种群结构,测定与分析水体中的温度、pH、浊度、溶解氧、氮元素、磷元素、叶绿素a之间的关系及趋势变化.结论表明:一级营养级微宇宙系统控制亚硝态氮、硝态氮、磷酸盐、总磷的效果好,削减总氮、总磷和磷酸盐的能力强,两级营养级微宇宙系统控制浊度、叶绿素a的效果较好,叁级营养级微宇宙系统控制浊度、氨氮、总氮的效果好,削减亚硝态氮、硝态氮的能力强,pH稳定性好.最后,基于数据分析提出富营养化湖泊控制的建议和措施,促进水体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南瑞琦[6](2018)在《罗非鱼对景观湖泊水质影响的微宇宙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湖泊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元素,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近年来,在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各种手段中,生物操纵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文运用水族箱微宇宙系统来模拟天然环境中景观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研究了放养不同密度罗非鱼对景观湖泊水质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另外,还对罗非鱼排泄物进行收集与测定,分析了排泄物营养组成以及排泄物对景观湖泊水质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从而为杂食性鱼类生物操纵的机理探讨与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以及为富营养化模型的建立及完善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放养罗非鱼的微宇宙系统中,水体的pH增加,且投放密度越高,水体pH值越高。与对照组相比,放鱼系统中的水体浊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高密度组的浊度增加迅速,其值远高于低密度组。总氮和总磷营养水平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而且,其它营养盐如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以及磷酸盐也都有所下降。无论是低密度组还是高密度组,总氮主要是以有机氮为主要存在形式,而无机氮中又以氨氮为主,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较少。经相关性分析,总氮与氨氮均呈强正相关。罗非鱼排泄的营养盐主要是氮营养盐,其中有机氮是主要存在形态,而无机氮中氨氮含量最高。罗非鱼排泄的磷营养盐含量较低,绝大部分是以磷酸盐的形式呈现,占总磷的85.14%。在含罗非鱼排泄物的微宇宙系统中,浊度与叶绿素a变化趋势一致,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增加。水体pH波动范围为7.29-8.01,均在藻类生长的最适pH范围之内。溶解氧初始浓度在9.22±0.007 mg/L左右,呈下降趋势,大多数情况下,实验组溶解氧浓度低于对照组。营养盐变化幅度较小,其中氮营养盐含量有所上升,而磷营养盐变化相反有所降低。综上所述,罗非鱼的摄食作用可降低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但是长期高密度地放养罗非鱼,因排泄作用使水中藻类大量繁殖,加速水体富营养化,显然下行作用更强。但是由于实验规模及数据量的局限,利用罗非鱼来控制水华的措施还有待商榷。(本文来源于《天津理工大学》期刊2018-01-01)

余晓琪[7](2017)在《杀藻菌Streptomyces sp. U3对赤潮异弯藻的作用特点及其在微宇宙体系中的生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赤潮灾害频发,造成的危害与日俱增,寻找有效的方法治理赤潮刻不容缓。赤潮的生消与环境中的微生物密切相关,利用“藻菌关系”中微生物对赤潮藻生长的拮抗作用,进行赤潮生物的控制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本着“以菌治藻”的生态友好理念,以有害赤潮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为目标藻种,以能够高效裂解Hakashiwo的菌株U3作为出发菌株,研究杀藻细菌的杀藻过程及其生态效应。首先通过对杀藻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分子鉴定确定其分类学地位;其次对其生理生化特性及杀藻特性进行研究,以期充分挖掘与利用该菌的优势,将其更好地运用于赤潮治理;最后构建微宇宙体系,探究“以菌治藻”过程对水体环境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菌株U3,将其发酵液以5%的终浓度添加至H.akashiwo藻培养液中,处理24 h后杀藻率就能达到90%以上;经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菌株U3与Streptomyces somaliensis NBRC12916T的16S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最高,为99.93%;结合菌落特征与菌株形态观察,确定该菌株为Streptomyces属;(2)通过对菌株U3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探究,发现该菌对十余种抗生素敏感,其中米诺环素,新生霉素对U3的抗菌作用最强。该菌能够降解大分子物质,具有碱性磷酸酶,酯酶(C4)、脂肪酶(C8)、亮氨酸氨肽酶、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N-乙酰-β-葡萄糖苷酶等活性;与其他放线菌不同的是,菌株U3生长迅速,8h即进入指数生长期。当菌株到达指数生长期和稳定期前期,发酵液即展现出很强杀藻能力。该菌株还能够利用藻裂解释放的物质进行营养生长。(3)对菌株U3的杀藻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杀藻能力有良好的特异性,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潜力;通过探究其杀藻方式,发现该菌通过释放杀藻活性物质间接杀灭藻细胞,并且杀藻物质具有热不稳定性,在强碱处理下易失活;后续研究表明即使将清洗后的菌体添加到藻液中也能实现很好的杀藻效果。这说明菌体不仅能够在藻液中生长,并且在生长过程中能释放杀藻活性物质,从而抑制藻细胞生长;在杀藻过程中,U3菌体的加入能够加速可利用的有机物转化为惰性有机物的进程,进而降低了赤潮的发生对微食物环的扰动。(4)通过构建微宇宙体系,对杀藻物质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杀藻物质的添加造成赤潮藻的快速死亡,减缓了水体中NO3-的消耗速度,降低了NO2-的产生,同时刺激了细菌丰度的上升,释放出大量NH4+,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同时加快了浮游植物优势群落向硅藻等其他藻类的演替的环境。针对杀藻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发现,赤潮的进程显着地降低了细菌的多样性,极大的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而杀藻物质的添加虽然没有完全扭转这一趋势,但是明显减缓了细菌多样性指数的下降。同时,随着藻细胞的死亡,细菌群落结构恢复到与初始海水更为相似的状态。因此可以推测杀藻物质的添加对细菌群落结构的修复有一定作用。从具体的物种分布情况来看,在赤潮藻生长过程中,与藻生长密切相关的Gammaproteobacteria丰度,特别是产生铵盐的Methylophaga属细菌明显升高,而Alpha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则持续下降。然而赤潮自然开始消亡后或使用杀藻物质杀灭赤潮藻细胞后,能够快速利用有机物生长的Alphaproteobacteria(主要为Rhodobacteraceae)丰度增加,重新恢复成最优势菌群。而从VPA分析结果来看,赤潮藻生消过程及其造成的环境因子的改变是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因,这些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可解释高达97.53%的细菌群落分布。总之,杀藻放线菌U3无论以菌体的形式或以其杀藻物质的形式,都能实现Hakashiwo的快速消亡,并且加速生物可利用有机物向惰性有机物的转换,一定程度上恢复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结合其菌体可在赤潮环境中持续生长的特点,全面展现了其在赤潮调控中的诸多优势,有望依此研制出一种高效、安全、经济的赤潮调控微生物菌剂。(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6-30)

解翠晓,张凯,孙永革,吕镇梅[8](2017)在《微宇宙模拟溢油条件下沉积物中蓝细菌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不同浓度原油胁迫下,研究沉积物中原油降解规律及蓝细菌的响应机制,探讨蓝细菌对原油的耐受程度,并揭示蓝细菌种属结构组成的演替规律,为预测和判断溢油污染是否会造成富营养化等次生环境问题提供依据。【方法】建立微宇宙模拟实验体系,设置未添加原油对照组(CK组)及一系列高浓度原油处理组(25、125和250 g/kg干重,分别为LO组、MO组和HO组),通过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分析微宇宙培养期间原油降解规律。采用蓝细菌16SrRNA基因分析蓝细菌多样性和丰度变化规律,以及蓝细菌各种属的演替情况。【结果】微宇宙培养第31天时,在最低浓度处理组(LO组)沉积物表层出现片状绿色菌苔,而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未出现此现象。蓝细菌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结果表明,在溢油条件下所有处理组的蓝细菌多样性均降低,但有一些种属出现富集,如Oscillatoria和Prochlorococcus等。此外,也监测到大量的不可培养种属,预示着沉积物中可能存在新种属的蓝细菌。【结论】蓝细菌对原油具有较高耐受性,25 g/kg浓度原油会对蓝细菌生长产生刺激作用,且可能进一步引起蓝细菌富集。原油会引起蓝细菌多样性降低,但个别种属会发生富集,说明这些种属对原油具有较高耐受性,甚至发挥重要功能,如Oscillatoria具有固氮功能。本研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蓝细菌对原油的响应,对蓝细菌分子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7年07期)

肖鹏飞[9](2017)在《基于江南稻区标准水生微宇宙的典型农药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深入研究浙江典型稻田水生态群落结构的基础上,借鉴已经有标准化微宇宙体系,建立模拟中国江南典型稻田水生态系统、并包括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和沉水植物的标准化微宇宙。并对该系统的可重复性、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化微宇宙体系重复性良好,系统可以稳定维持不超过35 d。针对浙江典型稻区生态系统中,毒死蜱、丁草胺和叁唑酮残留较多的情况。我们利用标准化微宇宙系统,对这叁种农药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得到叁种农药对微宇宙中各种生物和系统整体的最大无作用剂量。对毒死蜱的研究显示,毒死蜱对该微宇宙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的NOECcommuntiy为0.83/0.55μg/L(名义浓度/实际浓度)。丁草胺对群落的NOECcommunuiy为大于640/549.59 μg/L。叁唑酮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很小,仅在7 d时的高浓度处理组中才对枝角类生物标志显着抑制作用。叁唑酮整个试验周期的NOECcommunity为大于2500/2078.88 μg/L。根据在水稻种植季节,浙江省诸暨市典型江南稻区水生态系统中叁种农药的实际暴露情况判断,毒死蜱实际暴露浓度远远大于NOECcommunity,因此认为毒死婢对当地水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群落有较大的生态风险,而丁草胺和叁唑酮实际暴露浓度低于NOECcommunity因此认为二者对当地浮游生态群落的生态风险不大。建立了一套研究农药混合暴露对生态群落影响的研究模式,即正交试验设计(设置暴露浓度组合处理)——标准化微宇宙(承担混合暴露试验终点)——PCA分析(量化处理对浮游动物群落效应)——RDA分析(分析混合组分对总效益贡献)+方差分析(判断差异显着性),研究了毒死蜱-丁草胺-叁唑酮混合暴露对浮游生态群落水平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毒死蜱、丁草胺和叁唑酮暴露浓度在不超过NOECcommunity时,叁种农药的混合暴露会导致浮游动物群落发生显着变化,据此推测叁种农药混合暴露会产生协同增效作用(浮游动物群落水平),且主要导致协同效应的是丁草胺。为了生态环境中农药多为混合暴露的情况进行风险评价,建立并利用标准化微宇宙系统——正交试验设计——多元统计分析的研究模式,研究了毒死蜱-丁草胺-叁唑酮叁种农药混合暴露对浮游生态群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毒死蜱、丁草胺和叁唑酮暴露浓度在不超过NOECcommunity时,叁种农药的混合暴露会导致浮游动物群落发生显着变化,据此推测叁种农药混合暴露会在浮游动物群落水平产生协同增效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25)

赵争艳,钟雨辰,韩文娟,唐宇力,范丽琨[10](2016)在《植物多样性对人工湿地微宇宙甲烷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人工湿地处理污水过程中减少甲烷(CH_4)排放的可能性,本研究利用细砂基质微宇宙系统控制实验,分析了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特性对系统甲烷排放、氮去除及相关功能的影响。实验选择喜湿植物羊蹄(Rumex japonicus)、水芹(Oenanthe javanica)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3个种,设置每个种的单种及3个种混种处理,以细砂(粒径为0.25~1 mm)作为栽培基质,供给模拟污水。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增加了CH_4排放(P<0.05),但没有超排放效应;物种丰富度对氮去除无显着影响(P>0.05);物种特性是CH_4排放和氮去除的主要驱动者,其作用超过了物种丰富度;虉草单种系统的CH_4排放量最低,且氮去除能力最高(P<0.05)。本实验表明,选择合适的单种(虉草)系统比提高物种丰富度更利于CH_4减排和执行人工湿地氮去除功能。结果可为人工湿地物种选择及多样性配置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微宇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宇宙作为一种人工控制的模拟生态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农药生态风险评估,而多介质逸度模型也已逐渐成为研究农药环境行为和归趋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构建室内水生微宇宙模拟和建立多介质逸度模型,研究了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斑马鱼-水草微宇宙中的迁移转化和最终归趋行为,为甲氧虫酰肼在环境中的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支撑,为其他类型的农药的环境行为和归趋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其结果如下:采用优化的QuEChERS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水草、斑马鱼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2%的甲酸乙腈提取,C18、GCB和Floristil净化,所建方法R~2>0.99,在各相中的回收率为74.0%-114.7%,变异系数在1.7%-10.0%。最低检测限为0.005mg/kg。在以吉林地区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1中,在740h试验结束时,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水草和斑马鱼中的浓度分别为0.306 mg/L、1.25mg/kg、1.51mg/kg和0.41mg/kg;在以江苏地区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2中,在740h试验结束时,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水草和斑马鱼中的浓度分别为0.30 mg/L、0.68mg/kg、1.49mg/kg和0.56mg/kg;在以湖南地区沉积物构建的水生微宇宙系统3中,在740h试验结束时,甲氧虫酰肼在水、沉积物、水草和斑马鱼中的浓度分别为0.34 mg/L、0.46mg/kg、2.49mg/kg和0.51mg/kg。生物富集试验表明,甲氧虫酰肼在斑马鱼体内的富集系数(BCF)平均值为1.65L/kg,在水草中的富集系数平均值为5.57L/kg。甲氧虫酰肼在水和水草体中的模型预测浓度与实测值较接近,而在沉积物和斑马鱼相中的预测值均高于实测值,偏差都在一个对数单位内。逸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甲氧虫酰肼在各相之间有明显的质量迁移,系统2水体中的甲氧虫酰肼向沉积物迁移速率最大,为0.279mg/h。当系统达到稳态时,在叁个不同系统中,甲氧虫酰肼在各相中的分布情况具体为:在系统1中,水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76.76%,沉积物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22.07%,水蕴草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66%,斑马鱼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55%。在系统2中,水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80.42%,沉积物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18.58%,水蕴草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48%,斑马鱼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52%。在系统3中,水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76.80%,沉积物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22.15%,水蕴草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49%,斑马鱼中含有的甲氧虫酰肼占总质量的0.5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宇宙论文参考文献

[1].罗人杰.基于微宇宙模型的水环境中纳米银归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2].陈雅洁.甲氧虫酰肼在水生微宇宙中的归趋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

[3].李毳,马转转,乔沙沙,刘晋仙,柴宝峰.原位微宇宙法研究温带森林土壤真菌群落构建的驱动机制[J].生态环境学报.2018

[4].马頔.镉胁迫对藻类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微宇宙实验研究[D].西北大学.2018

[5].李霞,于淼,林欣,王蕊,石宇亭.基于微宇宙试验的不同营养级景观湖泊营养盐变化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南瑞琦.罗非鱼对景观湖泊水质影响的微宇宙实验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8

[7].余晓琪.杀藻菌Streptomycessp.U3对赤潮异弯藻的作用特点及其在微宇宙体系中的生态效应[D].厦门大学.2017

[8].解翠晓,张凯,孙永革,吕镇梅.微宇宙模拟溢油条件下沉积物中蓝细菌多样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7

[9].肖鹏飞.基于江南稻区标准水生微宇宙的典型农药生态风险评价[D].浙江大学.2017

[10].赵争艳,钟雨辰,韩文娟,唐宇力,范丽琨.植物多样性对人工湿地微宇宙甲烷排放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6

标签:;  ;  ;  ;  

微宇宙论文-罗人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