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减震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技术,建筑工程,房屋,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机械,护体。
减震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忠,李文斌[1](2019)在《隔减震技术在既有建筑加固中的应用与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的加固过程中,加固设计是为了将建筑的抗震能力有所提高,但是针对既有的建筑,在建筑采取大规模改造及地基深挖上难度很大,为此就需要采用新的隔减震技术采取建筑的加固。文章分析隔减震技术的原理,同时在既有建筑中如何应用和选择采取阐述,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坚固程度。(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31期)
[2](2019)在《《减震技术》征稿启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旨在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并确保工程质量。在这一政策背景下,2014年5月,广州大学周云教授联合《建筑结构》杂志社共同创立了《减震技术》,并邀请周福霖院士担任编辑委员(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20期)
刘政委[3](2019)在《隔减震技术在既有建筑加固中的应用与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隔震加固法,即在地震作用下将结构变形汇集于隔震层上,阻碍能量传递到上部结构,防止原结构地震反应,增强建筑物自身的抗震安全度。该法,需要在结构物的某处设置必要的耗能器或是构件,耗散部分地震输入能量,抑制结构产生的地震反应,使建筑物拥有更强的抗震能力。本文简单介绍了近隔减震加固技术原理,探讨了既有建筑加固中该如何选择和运用隔减震技术。(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30期)
周云,商城豪,张超[4](2019)在《消能减震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四十年来,我国建筑消能减震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消能器,设计方法和设计标准日趋成熟,已在新建和既有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从消能器的研究与开发、消能减震结构创新体系、消能减震设计方法、消能减震标准化、国内典型消能减震工程应用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消能减震技术研究和应用的成果,指出我国消能减震技术存在的若干关键问题及未来需重点研究的方向,为下一步消能减震技术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9期)
[5](2019)在《《减震技术》征稿启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旨在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并确保工程质量。在这一政策背景下,2014年5月,广州大学周云教授联合《建筑结构》杂志社共同创立了《减震技术》,并邀请周福霖院士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庆英、周云和王学东担任副主任委员。此刊伴随《建筑结构》正刊随刊赠阅,为防震减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9期)
陈新年,王云青,樊佳伟,李永强[6](2019)在《锚杆(索)支护体让压减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埋深、高地应力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现有的支护体无法有效适应围岩的大变形,易导致锚杆、锚索支护体大面积破断失效。详细分析了锚杆(索)支护体的让压减震作用机理,提出了锚杆(索)支护体让压减震功能实现的关键技术(让压点、让压距离及减震能力),并对工程中常用的单炮管和新型让压减震装置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①新型让压减震装置在高度相同的情况下,壁厚3.0 mm、3.5 mm时所对应的让压点分别为60kN、73 kN,约束环壁厚越大,让压点也越大;②在约束环壁厚相同的情况下,35 mm高度下让压距离约15 mm,40mm高度下让压距离约20 mm,随着约束环高度的增大,让压距离也随之增大;③在受到外部冲击荷载作用时,其弹性压缩量可达4~5 mm,具有明显的吸收震动荷载的能力,让压减震效果显着,单炮管让压装置的让压距离仅为新型让压减震装置让压距离的1/2,受到外部冲击荷载作用时,在不同冲击高度下的冲击变形量仅有0.5 mm左右,压缩之后的弹性恢复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减震效果不明显。(本文来源于《金属矿山》期刊2019年09期)
王旋,杨恺[7](2019)在《浅谈工程机械减噪减震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良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机械噪声振动问题是影响工程机械使用人员身体健康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此,对工程机械在噪声振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研究,并结合工程机械应用实际需要,制定了提高工程机械噪声震动问题控制质量的具体措施,对提升工程机械装置综合性使用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期刊2019年09期)
尚世力[8](2019)在《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地震频发,引起了大量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发生破坏,并且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于结构的消能减震方面的研究。文章主要介绍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消能减震技术的工作原理、消能减震器的种类以及相关的工程应用现状。(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9年17期)
[9](2019)在《《减震技术》征稿启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旨在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并确保工程质量。在这一政策背景下,2014年5月,广州大学周云教授联合《建筑结构》杂志社共同创立了《减震技术》,并邀请周福霖院士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庆英、周云和王学东担任副主任委员。此刊伴随《建筑结构》正刊随刊赠阅,为防震减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2015年12月,为(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7期)
[10](2019)在《《减震技术》征稿启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旨在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并确保工程质量。在这一政策背景下,2014年5月,广州大学周云教授联合《建筑结构》杂志社共同创立了《减震技术》,并邀请周福霖院士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庆英、周云和王学东担任副主任委员。此刊伴随《建筑结构》正刊随刊赠阅,为防震减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2015年12月,为(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6期)
减震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发布了《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旨在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并确保工程质量。在这一政策背景下,2014年5月,广州大学周云教授联合《建筑结构》杂志社共同创立了《减震技术》,并邀请周福霖院士担任编辑委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减震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张学忠,李文斌.隔减震技术在既有建筑加固中的应用与选择[J].住宅与房地产.2019
[2]..《减震技术》征稿启事[J].建筑结构.2019
[3].刘政委.隔减震技术在既有建筑加固中的应用与选择[J].科技风.2019
[4].周云,商城豪,张超.消能减震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建筑结构.2019
[5]..《减震技术》征稿启事[J].建筑结构.2019
[6].陈新年,王云青,樊佳伟,李永强.锚杆(索)支护体让压减震技术研究[J].金属矿山.2019
[7].王旋,杨恺.浅谈工程机械减噪减震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良措施[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9
[8].尚世力.消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J].智能城市.2019
[9]..《减震技术》征稿启事[J].建筑结构.2019
[10]..《减震技术》征稿启事[J].建筑结构.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