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点拨,事半功倍

适时点拨,事半功倍

林花连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乌石中学517400

摘要:本文主要探索了语文教学如何通过点拨来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文主要介绍了四种点拨的方法:从字词方面进行释义点拨,从文题方面进行开启点拨,从题材方面进行演绎点拨,从主题方面进行综合点拨。四种点拨方法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点拨释义开启演绎综合

所谓点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示,它的精要之点在于根据学生感知的材料和掌握的信息,在分析判断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以达到求知的目的。点拨,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要义、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归纳主题思想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点拨,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只要适时适度给予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字词方面进行释义点拨

对字词的正确释义,是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引导、启发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是相当重要的一步。常见的点拨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根据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释义。二是用比喻或形容的方法释义。有的词含有比喻或形容的意思,用一般的解词方法难于找出它的真正含义,比如“地下工作”、“敝帚自珍”。三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释义。

二、从文题方面进行开启点拨

文题就是课眼,它一般是从某一方面反映出课文的内容。开启得好,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引入新课创设情境铺平道路,顺利地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当然,文体不同,文题的开启点拨方法也就不尽相同。

记叙文的文题,主要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者交代事件的意义、性质,或者揭示事件的主题思想。有的还对所记事件或人物的叙述范围作了明确的规定。比如《少年爱因斯坦》,就清楚地圈定了文章的题材,通过启发提示,学生就能从文题中推敲出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文题的关键字眼在于“少年”两字,写的对象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

说明文的文题,除了指出说明的对象以外,有的还指出了它的特征、性质、状态,或者说明文章的写作顺序。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有的还表露出说明的重点所在,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题目中的“为什么”几个字,就可知道作者在文中的着重点主要是揭示花儿有色彩的科学道理。

还有议论文和散文的文题。前者多数点破议论或阐述的重点,后者每每显露出记叙的线索,读者较易捕捉作者的思路,形散之中其实神是集中的。《背影》、《石缝间的生命》就是明显的例子。

三、从题材方面进行演绎点拨

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能透过题材这一现象,了解里面所蕴含的本质意义,这里就有一个由“生米”到“熟饭”的过程。如何让学生把“饭”嚼碎,消化得透彻,变成真正的“营养”,这就需要施教者对题材进行必要的演绎。演绎并非将课文内容作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艺术的解说、概括,让意义若隐若现的题材内容露出“庐山真面目”来。就拿《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来说,文中第一个典型事例——松骨峰战斗,学生阅读后一定对志愿军战士奋勇杀敌的行为很受感动,可是要让他们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一个侧面表现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至少要作以下的点拨:一是战斗形势——时间仓促,战斗紧迫,来不及作战前准备:先头连刚赶到,逃敌也已到达;地形不利:战斗的地方是“一个光秃秃的矮小山岗”;敌众我寡:我军只有一个连,敌军单发起冲锋的部队飞机就有32架,还有十多辆坦克,并且又都是垂死挣扎的逃敌。二是战斗情况——激战时间整整持续八个小时,击退敌人数次冲锋,战斗中的激战情况,战后留下的场面,营长叙述战斗时的表情等。

四、从主题方面进行综合点拨

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准确地概括中心思想,是阅读的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极为关键的一道程序。学生在概括主题方面往往不是失于偏颇,就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适当的启发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经验证明,这种点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从内容上考虑,即把全文内容用一两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但必须注意避免流于零碎或失于片面、语句冗长繁杂和用词不准确等。如九年级下册鲁迅的《故乡》,这虽然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小说,但可以鼓励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在众多的发言中,评比出既能突出重点又简明扼要的概括,即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叙述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这样学生在参与中就能品尝到果实的甘甜。二是从思想意义上推敲。对内容作了概括以后,就应琢磨这内容里面蕴含了什么意义,或说明了什么问题,或启迪了什么哲理,对这些问题,教者都必须提出来,启发学生注意权衡和斟酌。

用释义、开启、演绎、综合等点拨方法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以达到求知的目的,但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灵活运用、准确把握、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文具体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绍禹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

[2]李海林编著《言语教学法》。

标签:;  ;  ;  

适时点拨,事半功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