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红(赫章县城关初级中学贵州赫章723600)
在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一个教学过程要取得最佳效果,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应该“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而教师则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就是处理教材。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如果教材处理得当,教师则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反之,教师如舁石扪天,学生叫苦不迭。因此教材处理得当与否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所谓处理教材,指的是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安排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怎样处理教材呢?我认为总的原则是服从教学需要,因文而异,下面就结合个人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1.选准切口,理清思路
教育家叶圣陶说:“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又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就反复告诫我们:教一篇文章必须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想之路”(即“写作思路”),弄清文章的结构内容,领会文章的真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追寻作者的思路,换句话说,应该怎样确定“教学思路”呢?我们知道,文章的结构是作者“写作思路”的表现形式,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必须分析文章的结构。但是“教学思路”是教者分析文章的思路途径,它与“写作思路”有联系,却不能混为一谈,因为一个侧重于“教”,一个侧重一于“写”。在教学中倘若教者只是机械地依照文章的结构,从头到尾地逐段剖析,教学思路就完全变成了写作思路的附庸,教学便毫无生气和创意可言。有经验的教师是决不如此的。
万事从头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确定好的教学思路,首先就是要选准一个恰当的切口。所谓恰当的切口,应该是文章中能够提挈全篇的关键性的词、句、段或某个细节,一般地说这个关键处常常在文章的开头,也有在文章的中间或末尾的。因此对具体文章要具体分析,仔细斟酌,认真选择。例如:《口技》中心是表现口技者高超的技艺,全文5个自然段,第一段是写演出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但其段中第一句中“善”是本文文眼,它贯穿全篇。第二、三自然段描写了口技者的表演:一家人深夜由睡到醒又由醒到睡的情景,直到第四段才真正写出了表演者的技艺高超,如果按文章的结构,依次逐段剖析,“顺藤摸瓜”,势必拖沓而不得要领。我认为,描写众人救火的场景是最为精彩之处,犹如甘蔗最甜的部分,也最具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以之为切入口,教学课文,入题快捷,可上连下贯,既能理清作者的思路,又能真切地领悟文章的主旨。为此,我拟出了以下两个思考题:①口技者的表演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有哪些特点?②在写口技者高超技艺时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课堂上我用上述思考题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直奔文章的精粹之处,同时采用边读边讲的方法,一开场就将学生置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课堂气氛始终热烈而轻松,结果既迅速又有效地突破了“声音”描写这一重点、难点,又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作者采用侧面描写,层层铺垫,着意渲染,前后照应的行文之妙,获得了“顺藤摸瓜”的教法所不及的课堂教学效果。
2.运用比较,突出特点
比较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方法。有比较才能鉴别;有比较才能认识事物的特点,揭露其本质特征;有比较才能发展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大凡有可比点的文章,无论体裁相同与否,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分析,或于同中求异,或于异中求同,能使学生把握文章特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分析、鉴赏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把它与课后的短文《三代》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散步》与《三代》的主题相近,都是讲三代人的故事,都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表现了中年一代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但又有差异:在语言上,《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在选材上《散步》只是选取一次极其平常的小事,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做到以小见大,这些是《三代》所不及的。另外,两文在情节上也有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学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的特点,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详略取舍,因文制宜
与理清思路,突出特点一样,详略取舍,要因文制宜,也是处理教材的基本要点。对于课文中某些确实一时不易讲清楚的疑难之处,暂时放过,或留待以后补讲是允许的,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知识的积累是长期的,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那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宋代理学家陆象山在谈到如何读书时说过:“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大滞”。邓拓同志对此作过精辟的理解,他说:“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地方,也就懂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又说“且放过”是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读书如此,教学也如此”。从教材的角度看,同一句话或同一个问题在此文中是难点,而在彼文中则可能是易点。
4.抓住特色,提挈全篇
一篇文章的写作特色,应当是作者为了突出中心(或主题)所采用的最有效的手段,有些课文如果抓住它的某一写作特色,来提挈全篇的教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抓住特色,必须从文体特点出发,抓住不同文体的独特表现手法。一般地说,记叙文抓住表情达意方面的特色,议论文抓住逻辑论证方面的特色,说明文抓住概括事物特征方面的特色,散文抓住取材方面的特色。例如:教学《散步》一文,可抓住取材方面的特色,即“大词小用,小题大做”。抓住特色,要全力以赴地讲清特色,不能浮光掠影,一提而过。实践证明“抓住特色,提挈全篇”是教学现代文的有效方法,它可以真正突出重点,学有所得,促进学生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