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娜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九高中125027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而语文作为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工具,在育人的过程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塑造性格、培养品质、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呢?重要的方法就是情感教育。
现行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璀璨夺目的精美世界,有小说的形象美、散文的构思美、议论文的说理美、说明文的情趣美等,教师可以凭借各种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热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具体应当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将情感教育融入课堂
语文教师应将情感教育的活水融入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让真善美的花朵在这里绽放,让遐思(梦想)在这里放飞。“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育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接受知识、陶冶性情、提高文学素养。
比如文言文教学,我不仅注意字词句式等知识的教学,还特别重视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与当代社会的联系。还比如在每堂课前的准备中精心设计导入语。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要想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就必须精心设计导语,用生动的导语叩动学生心灵,使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强烈的情感。
除此之外,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讲解时总是先使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中,随文中的人物而或喜或悲,以自身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还要通过充满激情的讲解分析,用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领悟作者的情思、情怀。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拟和引导,从中增强了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课前可安排名著导读,尽可能地增加学生接触了解名著的机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展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
选读名句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的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现代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贬时弊或领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能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三、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
每个人的感情世界与其心理、经历、性格、爱好都有一定的关联。教师教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写作、自由倾诉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切不可教师主观臆断、指指点点。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情境,体验语文的无限风光。
四、引导和鼓励学生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文章不是无情物”,美文佳作饱含着作者深刻的体验和丰富的情感。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努力,大多数学生能改变文风,写出反映社会、思考人生、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比如收看《早间新闻》,一举打破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的封闭式学习机制,真正营造了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开放式学习氛围。日本首相的言论,曾使弟子们义愤填膺;联合国秘书长的去留,曾使弟子们牵肠挂肚;阿以争端,非洲难民,震撼着弟子们善感的心弦;我国领导人频频出访获得成功,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连连告捷,更振奋了弟子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至于《时空报道》,更是震聋发聩:无论写真与打假,都是社会瞩目的焦点;无论扬善与惩恶,都是大众关注的热线;无论颂美与批丑,都是时代交响的强音。日熏月陶,耳濡目染,国家的兴衰正在逐步取代个人的鸡毛蒜皮,改革的大潮正在日益压倒追星的时髦,人民的冷暖正在重新调整爱的天平。总之,这一切正在潜移默化地纠正着过去死背时事却不懂政治的误区,使学生心系华夏冷暖、胸怀五洲风云。
热爱我们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改革试验中去关注语文教学点点滴滴的思索与感动,才会让我们的语文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一种期待。我深信,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