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变能密度论文_董卓,唐世斌,郎颖娴

导读:本文包含了应变能密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变,密度,损伤,寿命,疲劳,应力,结构。

应变能密度论文文献综述

董卓,唐世斌,郎颖娴[1](2019)在《基于最小应变能密度因子断裂准则的岩石裂纹水力压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考虑裂纹尖端非奇异项T应力的最小应变能密度因子断裂准则,研究了不同裂纹类型条件下T应力和泊松比对起裂角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纹起裂角不仅与奇异项应力强度因子有关,而且还需要考虑非奇异项T应力和泊松比的影响作用.同时计算了含井筒对称双裂纹水力压裂模型的起裂角和临界水压,表明依据本文断裂准则计算得到理论解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准则从理论上分析了临界裂纹区尺寸、T应力、比奥系数、侧压系数、泊松比等因素对水力压裂裂纹起裂特性的影响.参数分析表明:临界裂纹区尺寸、T应力和侧压系数对临界水压和临界起裂角有显着影响.临界水压随着泊松比增大而减小,而临界起裂角呈现相反变化趋势.比奥系数对临界起裂角没有影响,但是在高水压条件下对起裂角具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文志杰,田雷,蒋宇静,左宇军,孟凡宝[2](2019)在《基于应变能密度的非均质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岩石细观单元弹性模量近似服从Weibull分布的假设,结合应变能密度理论,建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借助声发射事件能量信号和岩石纵波波速提出岩石均质度系数m和弹性模量折减系数K_0确定方法,并对参数进行修正。利用建立的损伤本构模型进行单轴加载模拟,将模拟结果曲线与已有模型理论曲线以及单轴加载实验曲线进行对比,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试件应力、应变关系与声发射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模型进行石膏试件反复加载模拟,分析其应力–应变及声发射特征,并与室内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件均质度越高,脆性破坏特征越明显;借助声发射信号和岩石纵波波速确定的均质度m以及弹性模量折减系数K_0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基于应变能密度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构建为综合考虑岩石的均质度及反复加载过程对岩石试件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戴晨,纪冬梅,陈家佳,吴臻茂,任建兴[3](2019)在《基于应变能密度的X12CrMoWVNbN10-1-1钢的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应力控制下对X12CrMoWVNbN10-1-1钢进行的蠕变-疲劳试验来验证基于应变能密度的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并对620℃下X12CrMoWVNbN10-1-1钢的弹性应变、塑性应变和蠕变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蠕变-疲劳交互作用下X12CrMoWVNbN10-1-1钢的损伤过程包括3个阶段;一次循环稳定阶段的平均应变能密度与总应变能密度成反比,而总应变能密度与蠕变-疲劳寿命成正比,可选择稳定阶段应变能密度的表达式来预测蠕变-疲劳寿命;在应力控制下X12CrMoWVNbN10-1-1钢的短时保载蠕变-疲劳试验同样可以预测长时保载的蠕变-疲劳寿命,意味着基于应变能密度的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对于X12CrMoWVNbN10-1-1钢也适用。(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米承继,谷正气,蹇海根,张勇,李文泰[4](2019)在《基于改进应变能密度法的电动轮自卸车车架焊缝疲劳寿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杂载荷作用下焊接结构应力应变响应出现非完全封闭而交叉的现象,考虑封闭环以外的塑性应变能密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应变能密度计算方法。通过设计制作对接接头试验试件,开展了焊接接头机械性能和疲劳试验研究,获取了Ramberg-Osgood方程参量并构建了基于总应变能密度的疲劳损伤模型。建立了电动轮自卸车车架有限元模型,开展了车架焊缝多载荷步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合新方法和数值模拟得到的应力应变响应计算危险点各应变能密度,依据拟合的疲劳损伤模型进行寿命预测,计算结果与实际失效位置和开裂时间吻合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纪冬梅,郭恒超,任建兴,孙权,戴晨[5](2018)在《基于应变能密度的P92钢蠕变-疲劳寿命可靠性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蠕变-疲劳寿命模型,将实际工况条件下的应力和应变能密度作为随机变量,推导出不同可靠度下应变能密度与疲劳寿命的关系曲线,并在600℃下进行了P92钢应力控制的蠕变-疲劳寿命试验,利用试验数据验证了蠕变-疲劳寿命可靠性模型的正确性,计算了P92钢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平均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可靠度为99%时P92钢的蠕变-疲劳寿命约为平均寿命的43%。(本文来源于《动力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卫然,杜守军,张丽梅[6](2018)在《基于模态应变能密度理论的网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网架结构的损伤检测方法,根据应变能密度理论,提出采用单元模态应变能密度差值作为网架结构损伤识别指标的方法,以损伤单元模态应变能密度差值的大小初步确定单元的损伤程度。分析了5种具有代表性的损伤工况,并在数值计算结果中引入了白噪声。结果显示,在一阶模态下,针对单损伤、多损伤和轻微损伤、严重损伤等不同损伤工况,损伤杆件的模态应变能密度差值均为高值。因此,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出网架结构的损伤位置,根据损伤单元的模态应变能密度差值大小初步确定单元的损伤程度,且在一定的噪声水平下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对网架结构损伤识别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赵金钢,张明,占玉林,谢明志[7](2019)在《基于塑性应变能密度的钢筋混凝土墩柱损伤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一个能够用于评估动力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墩柱横截面损伤情况且具有较好精度的损伤模型,本文首先基于能量平衡原理,推导了塑性应变能密度损伤准则;然后,按照裂缝扩展情况,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墩柱性能水平划分等级,并采用ABAQUS软件对33根钢筋混凝土墩柱拟静力试验模型进行动力损伤分析,确定了损伤指数与性能水平划分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量化了动力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墩柱横截面损伤评价模型;最后,引入支持向量机算法对塑性应变能密度损伤准则的归一化参数值进行预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塑性应变能密度损伤准则和支持向量机算法用于钢筋混凝土墩柱横截面损伤分析的精度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吴业全,朱灯宏,黄红端,杨天培[8](2018)在《基于均匀应变能密度的车身结构刚度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身结构刚度对于车身的诸多性能有较大影响,目前的车身刚度研究方法难以量化车身关键区域承载大小且缺少不同区域刚度设计合理依据。本文提出基于均匀应变能密度的车身结构刚度设计方法,对某车型进行应变能分析并计算关键结构区域承载系数,根据承载系数找出薄弱区域和刚度偏强区域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车身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车身结构刚度更加均匀化,基于均匀应变能密度的车身结构刚度设计方法能有效量化车身结构关键区域的承载大小,指导车身关键区域的刚度设计。(本文来源于《装备维修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张明,田始轩,刘占辉,周广春,陈志伟[9](2018)在《基于指数应变能密度的弦支穹顶结构失效准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弦支穹顶结构缺少失效判断准则问题,基于结构整体指数应变能密度对弦支穹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弦支穹顶结构的失效判定准则。给出了弦支穹顶结构的指数应变能密度和值(Id)的计算公式,并定性地推导了Id随加速度幅值(A)增加能够发生突变的机理,从而奠定了判断结构失效的理论基础。应用ANSYS有限元通用程序对9个不同构造的弦支穹顶结构分别在叁向简谐波和TAFT地震波作用下的特征响应进行了全荷载域动力时程分析,并实时提取出各级动荷载幅值下结构全部单元的应变能密度。构建了弦支穹顶结构的Id-A关系模型,并通过分析结构的不同受力状态证实了Id-A曲线上拐点的存在。提出了基于指数应变能密度的弦支穹顶结构的失效荷载判定准则。基于分析所选弦支穹结构动力失效时刻的最大节点位移等动力响应特征,证明了所提出的失效准则的合理性。所提出的弦支穹顶结构失效判断准则及其分析方法,将对完善空间网格结构的设计理论及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11期)

高宪[10](2018)在《基于应变能密度的钢框架失效准则及在减震结构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结构抗震分析领域钢框架结构体系缺少一套机理性的失效准则相关问题的判断方法的局面,本文基于结构指数应变能密度和值ESED这一参数对H形钢构件和钢框架结构在静力及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全过程工作行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总结提出一套从能量角度出发且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钢框架结构失效准则,并将其引申到BRB减震结构中,验证该准则的适用性。首先,引入薄壁结构及薄膜应力刚化现象的概念,分析结构中当大量单元累积较多的薄膜应变能后的能量构成变化,从理论层次对钢构件和钢框架结构体系在结构失效前后的应变能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其次,以单自由度质量体系为例探索了结构单元应变能随外荷载的变化规律,印证了单元应变能可作为判断结构失效参数的合理性;同时以不同截面单元构件为例,通过解析解和数值解的对照研究了薄膜刚度对结构单元应变能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基础的准确性;通过结合不同结构受力状态概念的描述,引入结构指数应变能密度和值ESED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总结了该类型钢结构体系的失效判断准则,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上述失效准则特征值点选取的合理性进行了讨论。然后,分别以H形钢单元、构件、简单框架、复杂框架为例逐级深入,提取并分析了各种结构在静力或全荷载域动力时程分析作用下的各结构响应随外荷载的变化规律,并重点比较了结构指数应变能密度和值这一能量参数与位移参数dis(结构最大节点位移)对结构整体工作行为表征效果的参考价值,发现结构指数应变能密度和值相较于结构最大节点位移具有明显的优势。进而,探讨了基于结构指数应变能密度和值ESED的钢结构失效准则在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并讨论了结构指数应变能密度和值与地震峰值加速度的关系曲线ESED-A曲对不同结构整体及局部工作性能的表现能力,旨在为以后结构失效准则问题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将基于结构指数应变能密度和值ESED的钢框架失效准则引入到了附加BRB的减震钢框架结构中,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同时将纯框架和BRB减震框架从失效荷载的角度进行了对比,讨论了BRB布置前后结构失效荷载的变化,发现BRB的合理布置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失效荷载。(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应变能密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岩石细观单元弹性模量近似服从Weibull分布的假设,结合应变能密度理论,建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借助声发射事件能量信号和岩石纵波波速提出岩石均质度系数m和弹性模量折减系数K_0确定方法,并对参数进行修正。利用建立的损伤本构模型进行单轴加载模拟,将模拟结果曲线与已有模型理论曲线以及单轴加载实验曲线进行对比,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试件应力、应变关系与声发射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模型进行石膏试件反复加载模拟,分析其应力–应变及声发射特征,并与室内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件均质度越高,脆性破坏特征越明显;借助声发射信号和岩石纵波波速确定的均质度m以及弹性模量折减系数K_0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基于应变能密度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构建为综合考虑岩石的均质度及反复加载过程对岩石试件影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变能密度论文参考文献

[1].董卓,唐世斌,郎颖娴.基于最小应变能密度因子断裂准则的岩石裂纹水力压裂研究[J].工程科学学报.2019

[2].文志杰,田雷,蒋宇静,左宇军,孟凡宝.基于应变能密度的非均质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3].戴晨,纪冬梅,陈家佳,吴臻茂,任建兴.基于应变能密度的X12CrMoWVNbN10-1-1钢的蠕变-疲劳寿命预测模型[J].动力工程学报.2019

[4].米承继,谷正气,蹇海根,张勇,李文泰.基于改进应变能密度法的电动轮自卸车车架焊缝疲劳寿命预测[J].中国机械工程.2019

[5].纪冬梅,郭恒超,任建兴,孙权,戴晨.基于应变能密度的P92钢蠕变-疲劳寿命可靠性模型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8

[6].刘卫然,杜守军,张丽梅.基于模态应变能密度理论的网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河北工业科技.2018

[7].赵金钢,张明,占玉林,谢明志.基于塑性应变能密度的钢筋混凝土墩柱损伤准则[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8].吴业全,朱灯宏,黄红端,杨天培.基于均匀应变能密度的车身结构刚度设计方法[J].装备维修技术.2018

[9].张明,田始轩,刘占辉,周广春,陈志伟.基于指数应变能密度的弦支穹顶结构失效准则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8

[10].高宪.基于应变能密度的钢框架失效准则及在减震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积分示意图镀层裂纹尖端J积分回路Fig.3-9J-inte...应变Si(001)导带能谷简并度与应力大...镀层裂纹边界应力Fig.2-3Stressonthe...地面断裂地貌岩层直立倒转

标签:;  ;  ;  ;  ;  ;  ;  

应变能密度论文_董卓,唐世斌,郎颖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