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列腺鳞癌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顾松[1](2021)在《基于病理图像计算的阴茎鳞状细胞癌自动分级》文中指出阴茎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阴茎鳞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常用“分化等级”来描述其恶性程度,根据患者病理征象划分为低、中、高3种级别。分级对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生存情况的评估至关重要,是病理医生在阅片时必须做出的诊断。它同时又是一个局部的指标,即一张切片中可能含有多种等级的区域,病理医生需要评阅所有的癌区域,分析其中细胞核的异形性、分裂象等特点,大致地做出分级诊断。这样的诊断过程耗时耗力且主观性较强,因此开发基于计算病理技术的自动诊断模型辅助医生进行定量的分级诊断是重要且亟需的。本文对阴茎鳞癌的自动分级主要包含两个工作:(1)模拟病理医生的阅片流程,构建新颖的深度网络模型定位切片中的多种组织并分割出其中细胞核的轮廓;(2)根据病理医生分级时的临床诊断依据,针对癌组织中的细胞核,提取一系列有效且可解释的组织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构建模型实现阴茎鳞癌的自动分级。第一个工作中,本文首先对阴茎鳞癌7种组织进行分类,通过训练基于Efficient-Net的全卷积网络,使得小图像块训练的模型能够直接用于大尺寸图像的预测。在本文制作的超过40万张图像的数据集上,模型准确率几乎达到了100%,能够快速、精准地实现阴茎鳞癌全景病理图像的7种组织类型定位。在细胞核分割方面,本文提出基于距离变换图谱的分割网络以解决病理图像中细胞核粘连的问题,采用多任务学习方式引导网络重视细胞核内部,弱化细胞核边缘,结合后处理操作得到去除粘连的分割结果。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平均Dice系数为0.779,AJI值为0.643,精度为0.739,Hausdorff距离为10.37,相较其他模型性能更好。第二个工作中,启发自病理医生阅片时关注的异形性、分裂象等征象,本文基于前一个工作的分割结果定位到病理图像中的癌区域和其中的细胞核,设计并提取细胞核层次和组织层次的可解释性组织形态学特征共661维。综合运用Pearson相关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 RMR)、递归特征消除(REF)进行特征选择,选出由11维特征组成的最佳特征子集,包含了2维描述细胞核形状的特征、2维细胞核内部的纹理特征、7维组织区域的纹理特征。最后,基于最佳特征子集训练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进行图像块层次低、中、高等级的自动区分,模型在训练集和独立测试集上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87.46%和86.88%,能够实现精准的阴茎鳞癌自动分级。阴茎鳞癌自动分级模型的建立能够给医生提供定量、客观、可重复的诊断支持,让医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制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最终让患者获益。
王新宇[2](2021)在《LEF1-ID3-HRAS信号轴促进食管鳞癌增殖、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全球发病率第七位、死亡率第六位的恶性肿瘤,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主要的食管癌类型,约占90%以上。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治疗早中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5年生存率徘徊在30-50%左右,其中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靶向治疗在一些恶性肿瘤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但对于食管鳞癌,靶向治疗进展较为缓慢。从分子水平上寻找有效的靶点减少食管鳞癌的复发与转移,是目前治疗食管鳞癌的策略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表型转化的过程。在生理情况下,EMT参与生长发育中原肠胚形成、组织形态发生和伤口愈合过程。而在病理情况下,EMT可导致上皮细胞极性的丧失、黏附性降低和迁移能力增强,此时赋予了细胞侵袭和转移的能力,因此EMT也是公认的肿瘤细胞复发与转移的机制之一。淋巴增强因子1(Lymphoid enhancer-binding factor 1,LEF1)是Wnt/β-cantenin信号通路中一个关键的核内转录因子。生理情况下LEF1在干细胞的干性维持和器官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异常表达的LEF1可能打乱正常细胞间的调控机制,造成细胞的异常增殖进而导致肿瘤形成。已经证实,LEF1在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和肿瘤干细胞特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LEF1在食管癌中的作用目前研究较少。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显示,相比于正常食管上皮组织,LEF1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且LEF1高表达患者的预后更差,这提示我们LEF1可以作为一个食管鳞癌的预后标志物。但LEF1在食管鳞癌中是否具有生物学功能,其机制又是什么,目前未见文献报道。我们推测LEF1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课题中我们在此前的基础上继续探索LEF1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及相关机制。第一部分LEF1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目的:探索LEF1在食管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下游分子机制。方法:1.使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LEF1在食管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水平。2.构建过表达和干扰LEF1的稳转食管鳞癌细胞株。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基因的蛋白水平。4.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5.裸鼠皮下成瘤比较组间的致瘤能力。6.转录组测序寻找基因下游调控关系。7.JASPAR数据库预测转录因子与下游靶基因的结合位点。8.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转录因子与下游靶基因的结合并确定结合位点。9.回复实验验证表型挽救能力;10.连续切片行免疫组化观察两种蛋白的表达相关性。结果:1.LEF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通过数据库验证,结合我们既往的研究,同正常食管组织相比,LEF1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2.过表达LEF1增强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皮下成瘤能力:(1)同对照组相比,过表达LEF1能增强Eca109和TE1细胞的增殖能力,而敲减LEF1则抑制了Eca109和TE1细胞的增殖能力。(2)同对照组相比,接种过表达LEF1细胞的裸鼠皮下成瘤体积明显增大(P<0.05),而接种敲减LEF1细胞的裸鼠皮下成瘤体积明显缩小(P<0.01)。3.过表达LEF1增强食管鳞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EMT能力:(1)过表达LEF1显着下调上皮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并上调间质标志物N-Cadherin的表达水平。而敲减LEF1显着上调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并下调N-Cadherin的表达水平。(2)过表达LEF1不仅显着促进Eca109和TE1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P<0.01),也促进它们的侵袭能力(P<0.01,P<0.01)。而敲减LEF1则抑制Eca109和TE1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P<0.01),也抑制了它们的侵袭能力(P<0.01,P<0.01)。4.LEF1是通过直接结合ID3发挥生物学功能的:(1)根据转录组测序的结果,筛选并验证出LEF1可激活TGF-beta信号通路。再根据富集分析的结果使用q RT-PCR验证以及JASPAR数据库预测,确定了ID1和ID3很可能是LEF1的下游靶基因。(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LEF1可增强ID1和ID3的启动子活性,Ch IPPCR显示ID1启动子上游-1631~-1616区域、ID3启动子上游-1114~-1100区域存在LEF1的结合位点。(3)通过检测14对新鲜食管鳞癌样本中LEF1、ID1和ID3的表达情况,发现相比于ID1,LEF1与ID3的关联更紧密。回复实验显示干扰ID3后,对LEF1产生的增殖、EMT功能影响较干扰ID1明显,提示LEF1是通过调控ID3的表达,进而发挥致癌作用。(4)通过连续切片行免疫组化检测LEF1与ID3的表达相关性,发现LEF1与ID3的表达具有一致性。结论:LEF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过表达LEF1能够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迁移、侵袭及EMT能力。LEF1通过直接结合ID3,调控后者的表达,从而产生生物学功能。第二部分ID3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目的:探索分化抑制因子3(Inhibitors of DNA binding and cell differentiation 3,ID3)在食管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及下游分子机制。方法:1.使用Oncomine和UALCAN数据库分析ID3在食管鳞癌组织和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使用免疫组化在组织样本中进行验证。2.分析ID3的表达水平和食管鳞癌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预后之间的联系。3.构建过表达和干扰ID3的稳转食管鳞癌细胞株。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基因的蛋白水平。5.CCK-8法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6.裸鼠皮下成瘤比较组间的致瘤能力,尾静脉注射肿瘤细胞建立肺转移模型比较组间的肺转移能力。7.转录组测序探索基因下游调控网络。8.回复实验验证表型挽救能力。结果:1.ID3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部分不良临床病理资料相关,同时与预后成负相关:(1)利用92例石蜡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测发现,64.13%的患者食管鳞癌组织ID3高表达,35.87%低表达。而正常食管组织中ID3高表达仅占27.17%,低表达占72.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同正常食管组织相比,ID3在食管鳞癌中高表达。(2)分析ID3和食管鳞癌患者临床资料间的关联发现,ID3高表达的病人有更差的组织学分化(P=0.011)、更高的病理T分期(P<0.01)与TNM分级(P<0.01)。(3)ID3高表达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ID3低表达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单因素分析示,组织分化(P=0.035)、病理N分期(P=0.025)以及ID3表达水平(P=0.002)是影响总体生存期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示ID3表达水平是食管鳞癌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7)。提示ID3可以作为食管鳞癌患者的一个预后标志物。此外,联合LEF1和ID3的表达情况发现,LEF1高表达且ID3高表达组患者的预后最差,LEF1低表达且ID3低表达组患者预后最好,说明LEF1和ID3两者联合较单一指标可以更准确的预测食管鳞癌患者的预后。2.ID3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EMT能力:(1)CCK-8增殖实验显示,同对照组相比,过表达ID3能增强Eca109和TE1细胞的增殖活性(P<0.01,P<0.01),平板克隆实验中ID3过表达组可以明显增加Eca109和TE1细胞的克隆数(P<0.01,P<0.05)。而干扰ID3后行CCK-8增殖实验显示能明显降低Eca109和TE1细胞的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实验中干扰ID3可以明显减少Eca109和TE1细胞的克隆数。(2)划痕实验显示,过表达ID3后,Eca109和TE1细胞间隔明显减少(P<0.05,P<0.01),而干扰ID3后,Eca109和TE1细胞间隔增宽。Transwell实验显示过表达ID3不仅显着促进Eca109和TE1细胞的迁移能力(P<0.01,P<0.05),也促进它们的侵袭能力(P<0.01,P<0.05),而干扰ID3则明显抑制Eca109和TE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3)过表达ID3后,上皮标志物E-Cadherin明显减少,间质标志物N-cadherin、Snail、Slug、Vimentin、MMP2和MMP9明显增加。而干扰ID3后,上皮标志物ECadherin明显增加,间质标志物N-cadherin、Snail、Slug、Vimentin、MMP2和MMP9明显减少。提示ID3能促进食管鳞癌上皮间质转化。(4)ID3过表达后可以显着增加裸鼠皮下成瘤的体积(P<0.01),而干扰ID3后可以显着减少成瘤的体积(P<0.01),提示了ID3可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5)裸鼠尾静脉注射过表达ID3细胞的裸鼠肺部转移瘤数量均多于对照组,过表达组平均成瘤数16.75±1.11个,对照组为6±0.82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扰ID3组中的裸鼠肺部转移瘤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干扰组平均成瘤数2.25±0.63个,对照组则为12.25±1.03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了过表达ID3可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肺转移,而干扰ID3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肺转移。3.ID3可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而ERK/MAPK信号通路也能诱导ID3的表达,局部形成正反馈调节:(1)根据转录组测序的结果,筛选并验证了ID3可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而ID3对JNK/SAPK和p38两条MAPK级联通路无影响。(2)使用ERK/MAPK信号通路抑制剂U0126加入过表达ID3的Eca109及TE1细胞中发现,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及EMT作用均明显受到抑制,说明在食管鳞癌细胞中ID3是通过ERK/MAPK信号通路产生生物学功能的。(3)ERK/MAPK信号通路激活剂TPA加入Eca109及TE1细胞中,ID3的表达明显升高。加入TPA的同时加入U0126,则ID3的表达较单独加入TPA下降,且随着U0126的浓度增加,ID3下降的程度也更多。说明ERK/MAPK信号通路能调控ID3的表达,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能明显上调ID3的表达,抑制ERK/MAPK信号通路则能明显降低ID3的表达。4.ID3是通过升高HRAS的表达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的:(1)通过q RT-PCR及WB验证出HRAS无论在m RNA还是在蛋白水平均发生了明显的升高。(2)在过表达ID3的Eca109及TE1细胞中转入HRAS干扰质粒,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及EMT能力均受到抑制,说明ID3是通过激活HRAS,进而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产生生物学功能的。结论:ID3通过促进HRAS的表达激活ERK/MAPK信号通路,进而产生生物学功能。而激活了的ERK/MAPK信号通路又可以反过来促进ID3的表达,通过正反馈调节放大了局部促进作用。
于晓虹[3](2021)在《建立食管复层鳞状上皮类器官以及研究干性标志物Sox2和p63在增殖-分化稳态、损伤修复和癌变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食管鳞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死亡率高,预后较差。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为在炎症因子等环境因素的刺激下,其基因组逐渐发生改变,表型体现为从增生到乳头状瘤,再到鳞癌,其中涉及到增殖-分化稳态逐渐失衡这一过程。但从食管上皮增生转变为食管鳞癌这一过程,其增殖-分化稳态发生紊乱的机制仍不清楚。食管鳞癌病人多为晚期患者,因此难以了解导致食管鳞癌早期阶段增殖-分化稳态失衡的驱动基因。目前的大鼠食管鳞癌模型建模时间长,肿瘤突变负荷较高,难以区分导致食管上皮增殖-分化稳态的驱动基因。因此我们需要基因组背景清楚,建模时间短,稳定性良好,可重复性强,操作简单,并且与体内食管组织结构相似的体外模型来研究食管上皮增殖-分化稳态的失衡过程。类器官是目前研究发育和癌变过程的一个较好的体外模型,是干细胞或器官特异性祖细胞在特殊的培养条件下,自我组织为与体内器官结构功能相似的三维立体结构,本实验已经成功建立大鼠食管类器官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探究影响食管上皮增殖-分化稳态的关键基因,并为理解食管鳞癌的病变过程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首先,我们对大鼠食管类器官生长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大鼠食管类器官遵循不对称生长模式,由于类器官在2-5天的结构都是不对称的细胞团块结构,到第6天时才出现复层鳞状结构,因此,我们将大鼠食管类器官生长模式分成两阶段,分别为食管起始发育阶段和增殖-分化稳态阶段。接下来,我们通过免疫荧光手段检测了类器官两阶段中Sox2和p63的定位和表达情况,发现在第4天时出现了 p63-Sox2+细胞亚群,且这群细胞也一直维持到第10天食管类器官成熟时。此外,我们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进一步明确食管类器官中确实存在这群细胞。接着,我们通过建立过表达Sox2类器官模型和两阶段敲降Sox2类器官模型,明确Sox2在食管起始发育和增殖-分化稳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明确食管类器官中p63-Sox2+细胞亚群的功能,我们建立了食管类器官炎症损伤模型,发现这群细胞在炎症损伤食管类器官中过度增殖,且这种增殖现象是可逆的。接下来通过shRNA分别敲降食管类器官稳态阶段中的Sox2和p63,进一步证实是p63-Sox2+细胞亚群参与了炎症损伤应答过程,当p63-Sox2+细胞亚群的缺失会导致食管类器官增殖-分化稳态失衡,失去对炎症损伤的应答反应。过表达Sox2后,p63-Sox2+细胞亚群对炎症损伤的应答反应增强。最后,我们通过建立的人食管鳞癌细胞系类器官和大鼠食管鳞癌类器官模型研究Sox2和p63在鳞癌中的定位和表达情况,发现Sox2和p63在鳞癌中往往是共同高表达,且不存在p63-Sox2+细胞亚群。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成功建立的大鼠食管类器官模型明确了食管的生长模式,包括发育和增殖分化稳态两个阶段,通过免疫荧光手段和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了 p63-Sox2+细胞亚群,接着建立了炎症损伤模型,证明了 p63-Sox2+细胞亚群在食管损伤再生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这群细胞在修复损伤过程中的过度增殖现象是可逆的。本研究结果为食管干细胞标志物以及食管癌病因学等食管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吕洁瑜[4](2021)在《过表达HOXC11通过调控PPAE-γ和NF-κB通路促进头颈部鳞癌增殖和侵袭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同源盒(Homeobox,HOX)基因家族的异常表达常见于多种恶性肿瘤中,已有研究显示,HOXC11在多种肿瘤中异常高表达并参与了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被认为是一个具有潜在临床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然而,HOXC11在头颈部鳞癌的表达及与临床的相关性依然不清,其是否参与头颈部鳞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具体的调控机制也有待研究。研究目的(1)观察HOXC11在头颈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HOXC1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2)探索HOXC11对头颈部鳞癌细胞体内与体外恶性生物学特征的影响。(3)阐明HOXC11参与头颈部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内容与方法(1)HOXC11在头颈部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合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的数据,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蛋白印迹、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HOXC11在头颈部鳞癌组织中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HOXC1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相关性。(2)沉默HOXC11对头颈鳞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利用shRNA技术在HOXC11高表达的头颈部鳞癌细胞(SCC15和SCC152)中,构建稳定沉默HOXC11的细胞模型。通过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皮下移植成瘤实验,观察HOXC11对头颈部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成瘤性等恶性生物学特征的影响。(3)沉默HOXC11对头颈部鳞癌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免疫印迹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观察在头颈肿瘤鳞癌细胞中,沉默HOXC11后对NF-κB通路和PPAR-γ通路的影响。同时,利用临床样本的免疫组化检测及分析,验证HOXC11、PPAR-y和NF-κB在临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1)相对于良性病变或癌旁正常对照组织,头颈部鳞癌组织中HOXC11的mRNA和蛋白水平都显着高表达,且表达水平随T分期上升而上调;预后分析显示,HOXC11的高表达与患者预后差相关,癌组织中高表达HOXC11的患者更容易复发。(2)沉默HOXC11后,头颈部鳞癌细胞(SCC15和SCC152)体外的增殖、侵袭和非锚定生长能力都显着受到抑制;且体内实验显示,沉默SCC15细胞能显着抑制皮下瘤的生长和对周围组织的侵袭。(3)在头颈部鳞癌细胞中,沉默HOXC11能显着抑制NF-κB通路并激活PPAR-γ通路,并影响下游增殖和侵袭相关基因的表达;且头颈部鳞癌组织中,HOXC11的表达与PPAR-y的表达负相关而与p65的核定位水平正相关。研究结论HOXC11在头颈部鳞癌中高表达,并与患者复发及预后较差相关,是预判头颈部鳞癌患者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沉默HOXC11能影响NF-κB通路和PPAR-γ通路,抑制头颈部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体内成瘤,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李松旻[5](2021)在《呼吸系统中化学感觉信号转导通路在生物传感器构建、免疫响应检测和肿瘤药物筛选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作为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组织,呼吸道不仅为肺部提供温暖湿润的空气,更是对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的第一道防线,而嗅觉、味觉等化学感觉信号通路便是呼吸系统细胞感知空气中外来刺激的重要途径。对呼吸道嗅觉、味觉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呼吸系统应激反应和固有免疫的调节,更能够带给人们仿生学上的灵感,将基础生物学的认识应用到先进传感器的设计之中。本文以呼吸系统中的化学感觉信号转导通路为研究重心,沿着空气从鼻腔进入人体,经过气管到达肺部的解剖学线索,先后研究了呼吸系统中嗅觉和味觉两种化学信号转导通路在生物传感器构建,免疫检测和肿瘤药物筛选中的作用及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性工作如下:1,基于转基因小鼠M72-GFP结合脑机接口技术设计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在体生物嗅觉传感器。通过利用该小鼠嗅球上的荧光嗅小球作为微电极植入靶点,我们精确定位了电极植入的嗅小球的X-Y轴位置,提高了信号记录的特异性及可重复性。在检测实验中,我们证明了 M72-在体生物嗅觉传感器可对苯环类气味分子产生特异性响应,并可应用于爆炸物三硝基甲苯的监测。2,苦味物质可激活小鼠气管上皮内的簇细胞并引起簇细胞增生。在刺激物吸入和气管类器官刺激实验中,我们发现苯甲地那铵和N-苯基硫脲可以利用苦味信号转导通路激活簇细胞,并引发簇细胞增生效应。小鼠气管类器官培养体系中不含ILC2等免疫细胞,提示存在着一条IL13-Stat6非依赖性的簇细胞增殖途径。3,人源肺鳞癌类器官可在体外重现病人肿瘤组织的组织学特征和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以肺鳞癌病人手术中切除的肿瘤组织为材料,我们在体外建立了癌症类器官培养体系。肺鳞癌类器官在形态学上反映了原癌组织的一些特征,并且表达肺鳞癌标志分子。通过对有着相同组织来源的2D培养细胞和类器官进行顺铂药物处理,我们发现肺鳞类器官对顺铂的敏感性明显低于2D细胞,提示类器官模型与传统的细胞系模型在药物筛选中的表现可能有较大差异。4,类簇细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具有苦味感受能力,且能释放前列腺素PGE2作为效应分子。通过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分析,我们发现NCI-H211小细胞肺癌细胞中表达多种苦味受体和完整的下游信号转导通路。细胞功能实验进一步表明,H211细胞能像簇细胞一样对苦味物质刺激产生细胞内钙离子反应。苯甲地那铵刺激能以苦味信号通路依赖性的方式提高H211细胞中COX2的表达水平,从而增强其合成释放前列腺素E2的能力。
姜翀[6](2020)在《CAY10526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OSC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OSCC多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患者的面容破坏较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对于OSCC的化学预防和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是一种促炎介质,属于生物活性脂类家族。大量研究发现PGE2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上调,并且PGE2能够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包括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耐受凋亡信号,血管生成增加,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增强以及逃避宿主免疫应答。它主要由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和膜结合型前列腺素E合成酶1(membrane-bound PGE2 synthase-1,mPGES-1)产生。COX-2在许多癌症中被作靶向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口腔鳞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近年来经过大量研究证实,长期服用COX-2抑制剂等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有很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激发我们探索下游mPGES-1及其相关作用机制。但目前,mPGES-1在口腔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鲜有报道。因此,为进一步探究mPGES-1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选用不同浓度梯度mPGES-1抑制剂CAY10526作用舌癌细胞株CAL27,并探讨其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目的1.明确mPGES-1在口腔癌中的表达情况。2.探究mPGES-1抑制剂CAY10526对舌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3.探究mPGES-1抑制剂CAY10526对舌癌细胞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利用TCGA数据库检测mPGES-1在正常组织及肿瘤中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染色法检测口腔癌及癌旁组织中mPGES-1的表达情况,运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 Western Blot检测舌癌细胞株CAL27和SCC-15 中mPGES-1的表达。2.应用CCK-8检测mPGES抑制剂CAY1056对舌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运用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CAY1056对舌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3.应用流式细胞分选法检测CAY1056对舌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 果1.TCGA数据库分析得到,mPGES-1在头颈鳞癌中差异表达,且表达升高。口腔鳞癌组织中mPGES-1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通过qRT-PCR结果显示,舌癌细胞株CAL27中mPGES-1的表达量高于舌癌细胞株SCC-15,Western Blot结果与qRT-PCR结果一致。2.CAY10526能抑制舌癌细胞的增殖,且50μM组CAY10526处理细胞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CAY10526能抑制舌癌细胞迁移,且50μM组CAY10526效果最显着,迁移细胞数为37.00±7.81个,显着低于对照组150.3±2.96个;CAY10526能抑制舌癌细胞侵袭,且50μM组CAY10526效果最显着,侵袭细胞数为30.33±7.31个,显着低于对照组110.00±5.13个。3.CAY10526能促进舌癌细胞的凋亡,且50μM组CAY10526效果最显着,凋亡率为(16.90±0.45)%,低于对照组(4.34±0.29)%;CAY10526改变细胞周期,使细胞阻滞在G1期,50μM组CAY10526阻滞效果最显着,G1期细胞百分比为(92.11±0.83)%,显着高于对照组(44.24±0.36)%。结 论1.mPGES-1在舌癌中高表达。2.mPGES-1抑制剂CAY10526能抑制舌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3.mPGES-1抑制剂CAY10526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促进舌癌细胞的凋亡,通过下调Cyclin D1和CDK4的表达,阻滞细胞位于G1期。
吕赛[7](2020)在《Naa10p、IKKα相互作用调控口腔鳞癌EMT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验证Naa10p、IKKα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Naa10p、IKKα与TGFβ-Smad通路、EMT因子相关性;检测Naa10p、IKKα对OSCC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阐明Naa10p、IKKα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OSCC细胞EMT调控的机制。方法从TCGA以及GEO数据库中筛选研究对象包括OSCC组织及癌旁对照组织的数据集,分析Naa10p与IKKα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OSCC与EMT之间的关系以及Naa10p、IKKα与TGFβ-Smad通路及EMT相关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通过组织免疫荧光验证OSCC与EMT的关系。采用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aa10p、IKKα在OSC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Naa10p、IKKα在OSCC细胞株与人口腔角质细胞株(HOK)中的表达。将Naa10p干扰质粒、IKKα干扰片段分别转染入OSCC细胞株中,在TGFβ1刺激与未刺激下利用体外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观察分别低表达Naa10p、IKKα后OSCC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的改变;将Naa10p干扰质粒、IKKα干扰片段分别转染入OSCC细胞株后,在TGFβ1刺激与未刺激下,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MT相关因子的表达。通过IP及GST-pull down实验验证Naa10p、IKKα相互作用,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检测Naa10p、IKKα共定位。将Naa10p干扰质粒、IKKα干扰片段分别转染入OSCC细胞株后,在TGFβ1刺激与未刺激下,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Smad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将Naa10p干扰质粒、IKKα干扰片段共同转染入OSCC细胞株后,检测OSCC细胞的迁移、侵袭以及EMT、Smad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Naa10p、IKKα对Smad3启动子区的转录调控作用。结果1.在TCGA及GEO数据库中Naa10、IKKα基因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在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均<0.05);在TCGA数据库中Naa10与IKKα、Smad2、Smad3、ZEB-1呈负相关;IKKα与TGFβ1、Smad2以及间质标志因子ZEB-1、Snail、Claudin-1、Slug呈正相关。2.OSCC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上皮标志因子E-cadherin以及EPCAM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而间质标志因子α-SMA以及β-catenin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q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aa10p、IKKα在OSCC组织中均呈现高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均<0.05),并且Naa10p、IKKα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TNM分期等密切相关(P<0.05)。4.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aa10p、IKKα在OSCC细胞株中均呈现高表达,与HOK细胞株相比,差异具有显着性(P均<0.05)。5.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结果显示,将Naa10p干扰质粒转染入OSCC细胞株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增加(P<0.05),这提示Naa10p能抑制OSCC细胞株的迁移侵袭;将IKKα干扰片段转染入OSCC细胞株后,与对照组相比,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减弱(P<0.05),这提示IKKα能促进OSCC细胞株的迁移侵袭;而在TGFβ1刺激后,干扰IKKα也发现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减弱,说明IKKα可以参与TGFβ1介导的OSCC细胞的迁移侵袭。6.将Naa10p干扰质粒转染入OSCC细胞株后,在TGFβ1刺激与未刺激下检测EMT相关因子表达,结果显示,上皮细胞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降低,间质细胞标志蛋白Snail、Slug、Claudin-1表达水平升高(P<0.05),且在TGFβ1刺激与未刺激下结果一致;将IKKα干扰片段转染入OSCC细胞株后,在TGFβ1刺激与未刺激下检测EMT相关因子表达,在TGFβ1刺激下,上皮细胞标志蛋白E-cadherin、ZO-1表达水平升高,间质细胞标志蛋白Snail、Slug、Claudin-1表达水平降低,而在TGFβ1未刺激条件下,除了ZO-1蛋白表达增加,Claudin-1表达降低,EMT其它因子表达变化不明显(P<0.05)。7.IP及GST-pull down实验结果显示,Naa10p、IKKα可以相互作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Naa10p、IKKα在胞浆胞核共定位不明显,而在TGFβ1的刺激下,Naa10p与IKKα的共定位增加,表现为胞浆胞核的共定位均增加。8.将Naa10p干扰质粒转染入OSCC细胞株后,检测Smad相关因子表达,结果显示,在TGFβ1刺激下,P-Smad3表达升高(P<0.05);将IKKα干扰片段转染入OSCC细胞株后,在TGFβ1刺激下,P-Smad3表达下降(P<0.05)。9.将Naa10p干扰质粒、IKKα干扰片段共同转染入OSCC细胞株后,在TGFβ1刺激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较单独转染IKKα干扰片段组比较增高;且上皮细胞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较单独转染IKKα干扰片段组增高,间质细胞标志蛋白Snail、Slug、Claudin-1水平较单独转染IKKα干扰片段组下降;P-Smad3表达水平较单独转染IKKα干扰片段组升高。同时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显示,Naa10p可以抑制IKKα对Smad3的转录调控,以上实验结果说明Naa10p可以通过抑制IKKα的表达来抑制OSCC的发生发展。结论1.Naa10p、IKKα在OSCC细胞株与组织中均呈现高表达,并且负相关,Naa10p、IKKα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分化、复发、预后密切相关;Naa10与IKKα、Smad2、Smad3、ZEB-1呈负相关;IKKα与TGFβ1、Smad2、ZEB-1、Snail、Claudin-1、Slug呈正相关。2.Naa10p能抑制OSCC细胞株迁移侵袭,IKKα能促进OSCC细胞株迁移侵袭,并且IKKα可以调控TGFβ1介导的EMT。3.Naa10p通过与IKKα相互作用,抑制IKKα对Smad3的转录激活以抑制TGFβ-Smad信号通路,从而调控OSCC的EMT。
顾立彦[8](2020)在《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百分比从20%到40%不等。当NSCLC发生骨转移时,3年总生存率从71.6%下降到46.8%。骨痛、病理性骨折、恶性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REs)显着降低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1、对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评估早期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探讨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在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和随诊价值,来寻求肺癌骨转移在传统的影像学筛查诊断方法之外的另一种新的、更便捷的诊断和随诊的辅助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放射暴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2014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期间确诊肺癌骨转移16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诊观察,完整记录病历资料,对性别,年龄,病理类型、骨转移性质、部位、数量、双膦酸盐的治疗的时间及骨相关事件等因素对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和生存期(OS)的影响。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骨转移亚组之间临床特征比较;采用Ka Plan-Meier法计算OS及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不同因素的生存差别采用Log-rank进行检验,COX生存相关模型用来分析骨转移预后危险因素。设定P<0.05认为有显着性差异。2、肺癌Ⅳ期患者共100例,其中50例伴骨转移。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入组患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学指标RANKL、TRACP-5b、NTX和BLP检测。同时对其中50名患者连续留取血液标本与影像学动态随诊相结合通过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判断指标在骨转移治疗过程中的随诊价值。结果1.根据我院采用ECT-CT联合检测,发现肺癌骨转移中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分别为58.75%,25.63%和15%与既往文献报道溶骨性骨转移约占80%以上有明显差异;其中小细胞肺癌成骨性骨转移比例最高,鳞癌次之,腺癌最少。肺癌骨转移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吸烟多于不吸烟患者且差异有显着性与既往文献相符;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425天,明显长于历史文献半年左右。2、SCLC骨转移患者中位OS 323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如果不考虑双膦酸盐数量的多少m OS与各因素均不相关,如果将双膦酸盐的数量进行分层发现当BPS≥6次和BPS≥9次时,骨转移的数量、SREs和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与m OS出现显着相关P<0.05,且随着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的增加显着性增加。3、EGFR-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 400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如不考虑双膦酸盐次数m OS与各因素均不相关,如果将双膦酸盐的数量进行分层发现当BPS≥6次时,性别、骨转移的数量、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和一线治疗过程中骨转移的进展与其他部位进展是否平行与m OS出现显着相关。4、TKIs治疗有效的36例EGFR+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中位m OS 826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m OS与各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5、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0%、52%、86%和80%,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70%、86%、38%、和48%。联合检测四项指标其敏感性78.5%、特异性76%和准确度77.8%。因此我们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对骨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在评估疗效上,TRACP5b有与影像学变化一致的趋势,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结论:1.我医院SPECT-CT的应用对于明确肺癌骨转移性质确定有着非常高的临床价值,通过联合检测发现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分别为58.75%,25.63%和15%与既往文献报道溶骨性骨转移约占80%以上有明显差异;且本研究发现成骨型和混合性骨转移肺癌患者OS明显高于溶骨性骨转移。2.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425天,明显长于历史文献半年左右。多因素分析发现m OS与病理类型和双膦酸盐应用、PFS时间相关,但无显着意义。双膦酸盐的应用时间和应用次数,是影响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因此对于肺癌骨转移患者,规律应用双膦酸盐可以延长生存期还可以减少骨相关事件,改善生活质量,但是在TKI治疗有效的EGFR+的NSCLC骨转移患者中这一影响并不明显。3.在随诊过程中偶然发现溶骨性骨转移的骨修复发生在6个月以后,而且所有病历包括应用1年以上病例仅有一例患者骨密度较前增高50%余未见明显改善,提示双膦酸盐的应用期间,尤其是对于承重骨,应在ECT的基础上加做局部断层扫描,以明确骨质修复情况,指导双膦酸盐的应用时间。4.本研究结果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LP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后发现其敏感性78.5%、特异性76%和准确度77.8%,虽然较ECT的敏感性略低,但准确度明显高于ECT(35-55%)。因此我们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LP可以用于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在随诊上,TRACP5b有与骨扫描联合CT一致的趋势,可以扩大样本量后进一步观察。
宋孟秋[9](2020)在《蛋白激酶AKT和TAOK1在食管鳞癌生长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世界食管癌发病的53%,成为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在亚洲和非洲的某些地区高度流行。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食管癌最主要的病理组织学类型,每年约占食管癌总发病率的90%。在中国,食管鳞癌发病具有显着的地域特色,多集中在中国中北部及太行山脉一带,如林州市(河南)和涉县(河北)等。目前,手术结合放化疗的方法是食管鳞癌临床治疗的常用手段,5-氟尿嘧啶、顺铂和紫杉醇是临床常用的食管鳞癌化疗药物,然而,食管鳞癌的发病率仍然在持续上升,不良反应不断出现,术后5年生存率也只有15%~25%,因此,阐明食管鳞癌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作用靶点,筛选靶向抑制剂,对改善食管鳞癌的治疗现状,提高临床治疗效率,降低疾病带来的痛苦与损失以及提升病人5年生存率,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PI3-K/AKT/mTOR通路参与癌症转化的机制包括增强细胞增殖与存活、促进细胞侵袭或转移等。AKT蛋白是PI3-K激酶的直接下游分子,可将信号传递至下游100余种底物蛋白,是PI3-K通路的关键节点之一。AKT是一个重要的信号中枢,在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功能的发挥影响细胞代谢、生长、存活和增殖等多种生理过程。AKT已经被证实在结肠癌、乳腺癌等癌症中通过调控多种信号通路发挥促癌功能,是一个具有潜力的治疗靶点。在食管鳞癌中,AKT分子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仍然需要系统性研究。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通路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一条重要信号通路。TAOs处于p38 MAPK上游,在p38 MAPK级联信号通路中属于MAP3Ks家族,具有1001个氨基酸残基,可以调节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信号通路、细胞骨架的稳定性和细胞存活力,并可在DNA损伤机制中激活p38从而调控细胞周期。抑制TAOK1蛋白功能可以加强中心体富集化的乳腺癌细胞中心体的解聚并破坏有丝分裂,揭示了 TAOK1成为乳腺癌治疗潜在靶标的可能性。目前,TAOK1蛋白激酶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尚不清楚,在食管鳞癌中靶向TAOK1激酶的抑制剂也未见报道,因此,研究TAOK1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机制并筛选靶向该蛋白的天然小分子抑制剂,有望为食管鳞癌的研究与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标和治疗思路。天然小分子抑制剂,是一类从植物中提纯出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类胡萝卜素、类黄酮、花青素等。近年来,一些天然化合物被报道具有调节信号转导通路、调控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分化和促进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目前,广泛应用于肿瘤临床治疗的天然小分子药物有紫杉醇、喜树碱(类)、长春碱(类)、人参皂苷Rg3和高三尖杉酯碱等,均取得了有效的治疗效果。因此,筛选并研究靶向蛋白激酶AKT及TAOK1的天然小分子抑制剂,对食管鳞癌的临床预防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分别对蛋白激酶AKT和TAOK1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进行了深度研究,探讨AKT和TAOK1蛋白激酶在食管鳞癌中的相关功能及分子机制,明确了其在食管鳞癌中的促癌作用,并评价了通过抑制蛋白激酶AKT与TAOK1的功能来治疗食管鳞癌的意义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借助Kinase Profiling assay和超级计算机分子对接模型,分别筛选到了 AKT蛋白的天然小分子抑制剂冬凌草甲素和TAOK1蛋白的天然小分子抑制剂白藜芦醇,并通过蛋白下拉、激酶实验、SPR技术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和PDX动物模型来进行验证,最终明确了冬凌草甲素和白藜芦醇分别通过靶向AKT和TAOK1蛋白激酶来抑制食管鳞癌的分子机制和研究发现。方法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KT蛋白在食管正常组织和癌组织中表达量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结合蛋白免疫印迹技术评价TAOK1在食管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2.采用基因敲减和过表达技术研究AKT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采用基因沉默、蛋白过表达结合MTT、Soft agar、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检测TAOK1在食管鳞癌细胞中的相关功能;3.将AKT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MK-2206处理细胞,评价MK-2206通过调控AKT功能抑制食管鳞癌的可行性;4.采用CDX或PDX的方法进一步验证TAOK1蛋白在食管鳞癌移植瘤模型中的作用;5.采用Kinase Profiling assay筛选到了 AKT蛋白的天然小分子抑制剂冬凌草甲素,采用激酶实验、蛋白下拉实验并结合ATP竞争性结合实验研究冬凌草甲素与AKT的体外结合机制及IC50值;通过分子对接模型模拟冬凌草甲素分别与AKT1和AKT2蛋白的结合位点及结合模式;6.采用超级计算机模拟程序筛选与TAOK1亲和指数较高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并运用MTT比色法筛选该化合物在食管鳞癌中的IC50剂量;通过激酶实验、SPR技术、KINOME ScanTM技术、蛋白下拉以及分子对接模型,验证小分子抑制剂与TAOK1蛋白激酶的结合模式及结合位点;7.采用MTT比色法和Soft agar实验检测天然小分子抑制剂冬凌草甲素和白藜芦醇对食管鳞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8.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食管鳞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白藜芦醇对食管鳞癌细胞凋亡的影响;9.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结合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冬凌草甲素对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白藜芦醇对TAOK1调控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10.采用人源肿瘤异种移植瘤(PDX)模型,观察冬凌草甲素和白藜芦醇口服给药后分别对食管鳞癌PDX的生长的影响。结果1.p-AKT(Ser473)和AKT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显着过表达;AKT在食管鳞癌中发挥促癌基因的功能,其过表达可促进细胞增殖,基因沉默可抑制癌细胞的体外生长;2.MK-2206通过抑制AKT激酶活性显着性降低食管鳞癌细胞的体外增殖;3.冬凌草甲素在食管鳞癌细胞中特异性靶向AKT并显着抑制AKT1和AKT2激酶的体外活性,IC50值分别为8.4±1.34 μM(AKT1)和8.9 ±0.29μM(AKT2);4.冬凌草甲素通过ATP竞争性模式与AKT1激酶的Asp292氨基酸残基形成两个氢键而结合,与AKT2激酶的Asp293及Lys277氨基酸残基分别形成一个氢键而结合;5.冬凌草甲素通过靶向AKT1/2蛋白激酶显着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和克隆的形成,阻滞细胞周期G2/M期进展并促进细胞凋亡,下调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并显着抑制食管鳞癌PDX模型的生长;6.TAOK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和细胞中过表达,在晚期食管鳞癌组织中过表达现象尤为明显;7.TAOK1基因沉默显着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和克隆的形成,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并下调p38 MAPK信号通路;TAOK1基因沉默显着抑制食管鳞癌CDX及PDX的生长;TAOK1蛋白过表达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及克隆形成能力,促进细胞周期进展,并上调p38 MAPK信号通路;TAOK1蛋白过表达促进食管鳞癌CDX的生长;8.在超级计算机对接得到的候选天然小分子化合物中,白藜芦醇在食管鳞癌细胞中具有最小的IC50值;9.白藜芦醇对TAOK1蛋白激酶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和极小的解离常数,在食管鳞癌中特异性靶向TAOK1并显着抑制TAOK1激酶的体外活性;10.白藜芦醇有效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克隆的形成并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白藜芦醇通过靶向TAOK1蛋白激酶显着抑制食管鳞癌PDX的生长并下调相关MAPK通路。结论1.AKT蛋白激酶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过表达,其基因敲减或过表达可分别抑制或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在食管鳞癌中发挥促癌功能。2.冬凌草甲素以ATP竞争性模式与AKT蛋白激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3.冬凌草甲素通过靶向AKT蛋白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周期进展并促进凋亡的发生,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显着减弱食管鳞癌PDX的生长。4.TAOK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和细胞中过表达,作为促癌基因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进展并调控p38 MAPK信号通路。5.白藜芦醇在食管鳞癌中特异性靶向TAOK1并显着抑制TAOK1激酶的体外活性。6.白藜芦醇通过靶向TAOK1有效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下调p38 MAPK信号通路并显着性减弱食管鳞癌PDX的生长。
张宏涛[10](2019)在《3D打印模板引导碘-125粒子植入剂量准确性研究及SPECT/CT剂量验证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前列腺癌粒子植入因直肠超声联合模板引导植入的标准术式而广泛开展,术前术中计划的应用可使前列腺剂量达到预期标准,在美国已经广泛应用[1-4]。我国粒子植入广泛应用于头颈部、胸部、腹部、盆腔、脊柱等部位肿瘤[5-10],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无标准术式,术前术后剂量不统一,难以重复和推广。作为剂量控制金标准的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剂量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粒子识别困难、植入的粒子数目必须预知、粒子游走至其他部位影响剂量计算、仅为计算结果并非实际剂量分布、人为计算误差等。本研究旨在从植入方法和术后剂量验证两方面提出一种新的可行性方案。从粒子植入技术层面,应用3D打印模板的引导可以任意角度进针,有效避开血管、骨骼等准确的穿刺至术前计划的位置,误差小,剂量分布更适形,可以很好的满足剂量学要求。从剂量验证层面讲,目前TPS的弊端很难再通过改善原有技术解决。一种基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探测射线浓度并成像的方法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剂量验证的现有问题。方法: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研究了3D打印模板引导粒子植入技术及以SPECT/CT探测射线为基础的剂量验证的可行性及准确性。第一部分通过对64例粒子植入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证明3D打印模板引导粒子植入的优势。第二部分通过对70颗不同活度的碘-125粒子的SPECT/CT扫描研究探测到的射线浓度与剂量的相关性。第三部分通过对2例前列腺癌粒子植入术后患者的SPECT/CT扫描及临床疗效观察初步探讨射线探测为基础的剂量验证的可行性。结果:1.3D打印模板组36例粒子植入患者中35例手术成功,1例转为徒手植入。28例徒手植入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模板组手术前后90%靶体积接受的最小剂量(D90)均数分别为(90.32±25)Gy、(89±24.83)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手术前后D90均数分别为(85.66±30.42)Gy、(73.28±41.61)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模板组和传统组9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百分比(V90)分别为(92.38%±4.64%)、(83.5%±1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板组和传统组术后4月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2.86%和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板组和传统组术后4月有效率分别为51.43%和32.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0颗碘-125粒子周围放射线浓聚程度计数值与剂量呈指数关系,1.48×107、1.85×107、2.22×107、2.59×107、2.96×107及3.33×107、3.7×107 Bq碘-125粒子关系公式分别为:Y=2.442×1.006x、Y=2.460×1.006x、Y=2.361×1.006x、Y=1.586×1.006x、Y=2.657×1.006x、Y=3.929×1.006x、Y=1.817×1.006x。所有活度粒子计数值与剂量的关系公式为:Y=2.489×1.006x。3.第一例患者SPECT/CT融合图像中与145Gy(处方剂量)等剂量曲线一致的计数值约为200,相当于217.5Gy(150%处方剂量)等剂量线的计数值为300。第二例患者200等计数值曲线完全包绕靶区,累及部分直肠前壁,300等计数值曲线范围累及部分尿道。患者术后3月,前列腺特异抗原(PSA)降至0.003μg/L。无排尿相关症状。结论:3D打印模板引导粒子植入术后各剂量指标与术前比较无差别,其术前术后剂量一致性及局部控制率明显高于徒手植入,对于固定的肿瘤,可能成为重复性好的标准术式。SPECT/CT可准确探测碘-125粒子周围放射性浓聚并量化,将放射性计数值与剂量关联可能成为粒子植入术后剂量验证的新方法。
二、前列腺鳞癌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列腺鳞癌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病理图像计算的阴茎鳞状细胞癌自动分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阴茎鳞状细胞癌及其分级 |
1.1.2 从数字病理到计算病理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组织层次 |
1.2.2 细胞层次 |
1.2.3 精准医学层次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阴茎鳞癌的两种分级系统 |
2.2 卷积神经网络理论基础 |
2.2.1 卷积神经网络中常见的组成单元 |
2.2.2 Attention-Gate模块 |
2.2.3 SE模块 |
2.2.4 卷积神经网络的训练 |
2.3 基于领域知识启发的可解释性组织形态学特征分析 |
第三章 基于深度网络的阴茎鳞癌组织和细胞核分割 |
3.1 研究动机 |
3.2 阴茎鳞癌多组织分割模型 |
3.2.1 数据集构建 |
3.2.2 FCEN多组织分割模型 |
3.2.3 实验设计 |
3.2.4 结果评估 |
3.3 阴茎鳞癌细胞核分割模型 |
3.3.1 距离变换图谱 |
3.3.2 数据集构建 |
3.3.3 MDT-Net细胞核分割模型 |
3.3.4 实验设计 |
3.3.5 结果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组织形态学特征的阴茎鳞癌自动分级 |
4.1 研究动机 |
4.2 组织形态学特征提取与选择 |
4.2.1 组织形态学特征 |
4.2.2 特征选择 |
4.3 实验设计 |
4.3.1 实验数据 |
4.3.2 实验步骤 |
4.3.3 实验设备 |
4.4 结果评估 |
4.4.1 特征选择结果 |
4.4.2 模型训练与测试结果 |
4.4.3 模型对全景切片的预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内容及创新之处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LEF1-ID3-HRAS信号轴促进食管鳞癌增殖、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LEF1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ID3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LEF1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ID蛋白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3)建立食管复层鳞状上皮类器官以及研究干性标志物Sox2和p63在增殖-分化稳态、损伤修复和癌变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博士在读期间即将发表的英文文章 |
文献综述 三维类器官培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过表达HOXC11通过调控PPAE-γ和NF-κB通路促进头颈部鳞癌增殖和侵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进展 |
1.1.1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及病理学情况 |
1.1.2 头颈恶性肿瘤的诊断学上的研究进展 |
1.1.3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进展 |
1.1.4 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假说 |
1.2 HOXC基因家族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情况 |
1.2.1 HOX基因家族的结构及一般生物学功能 |
1.2.2 HOXC基因家族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1.2.3 HOXC基因家族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1.3 NF-κB信号通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情况 |
1.3.1 NF-κB信号通路的组成和一般生物学功能 |
1.3.2 NF-κB信号通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1.4 PPAR-γ信号通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情况 |
1.4.1 PPAR-γ信号通路的组成和一般生物学功能 |
1.4.2 PPAR-γ信号通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HOXC11在头颈部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HOXs家族成员在头颈部鳞癌中的mRNA表达 |
2.2.2 HOXC11的高表达与头颈部鳞癌患者差的生存预后相关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HOXC11对头颈鳞癌肿瘤细胞的特性的调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稳定沉默HOXC11的头颈部鳞癌细胞模型构建 |
3.2.2 沉默HOXC11对头颈部鳞癌体外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2.3 沉默HOXC11对头颈部鳞癌体内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头颈部鳞癌中HOXC11作用通路机制的初步探索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英文缩写对照 |
附录2 鼻咽拭子检测Septin9基因甲基化对鼻咽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2 研究的中文摘要 |
3 研究的英文摘要 |
4 正文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5)呼吸系统中化学感觉信号转导通路在生物传感器构建、免疫响应检测和肿瘤药物筛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呼吸道中的嗅感觉 |
1.1.1 嗅觉受体 |
1.1.2 嗅觉信号转导通路 |
1.1.3 嗅觉的生理功能及仿生学意义 |
1.2 呼吸道中的味感觉 |
1.2.1 味觉受体 |
1.2.2 味觉信号转导通路 |
1.2.3 呼吸道味觉感受的生理意义 |
1.2.4 味觉受体与肺癌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在体嗅觉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2.1 引言 |
2.1.1 嗅觉系统简述 |
2.1.2 小鼠的主嗅觉系统结构 |
2.1.3 嗅球信号的输出过程 |
2.1.4 仿生嗅觉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2.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2.2.3 主要实验试剂及器材 |
2.2.4 主要试剂配置 |
2.3 实验方法 |
2.3.1 M72-GFP小鼠基因型鉴定 |
2.3.2 MEA电极的制作 |
2.3.3 电极植入手术 |
2.3.4 气味刺激与数据记录 |
2.3.5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M72嗅觉神经元的信号记录 |
2.4.2 M72电子鼻对芳香族化合物的检测 |
2.4.3 M72电子鼻对爆炸物三硝基甲苯的检测 |
2.5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3章 气管簇细胞对苦味刺激的响应能力 |
3.1 引言 |
3.1.1 簇细胞的结构 |
3.1.2 簇细胞的功能 |
3.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主要实验试剂及器材 |
3.2.4 主要试剂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TrpM5LacZ小鼠基因型鉴定 |
3.3.2 麻醉小鼠鼻腔给药 |
3.3.3 小鼠器官上皮整体DCLK1免疫荧光 |
3.3.4 小鼠气管簇细胞数目统计 |
3.3.5 小鼠气管类器官培养 |
3.3.6 类器官的收集、固定与冰冻切片 |
3.3.7 免疫组织化学 |
3.3.8 类器官碎片的贴壁培养 |
3.3.9 类器官中活簇细胞的LacZ标记 |
3.3.10 钙成像 |
3.3.11 节状和颈神经元与类器官共培养 |
3.4 实验结果 |
3.4.1 气管簇细胞表达苦味信号转导通路 |
3.4.2 苦味刺激引起气管簇细胞增生 |
3.4.3 小鼠气管类器官的构建 |
3.4.4 苦味刺激引起小鼠类器官中簇细胞钙反应 |
3.4.5 苦味刺激引起小鼠气管类器官中簇细胞数目增加 |
3.5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4章 人肺鳞癌类器官的培养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4.2.3 主要实验试剂及器材 |
4.2.4 主要试剂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人肺鳞癌组织类器官培养 |
4.3.2 类器官的收集,固定与冰冻切片 |
4.3.3 苏木精-伊红染色 |
4.3.4 免疫组织化学 |
4.3.5 2D细胞克隆建立 |
4.3.6 药物处理及细胞活力检测 |
4.4 实验结果 |
4.4.1 人肺鳞癌类器官的构建 |
4.4.2 人肺鳞癌类器官反映原癌组织的形态学特征 |
4.4.3 人肺鳞癌类器官表达多种肿瘤标志物 |
4.4.4 肺鳞癌类器官与2D培养细胞对顺铂敏感性差异 |
4.5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5章 类簇细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的苦味感受功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主要实验仪器 |
5.2.3 主要实验试剂及器材 |
5.2.4 主要试剂配制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胞培养 |
5.3.2 明胶包被载玻片 |
5.3.3 悬浮细胞涂片制作 |
5.3.4 免疫组织化学 |
5.3.5 细胞RNA提取及反转录 |
5.3.6 荧光定量qPCR |
5.3.7 悬浮细胞的钙成像 |
5.3.8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释放的前列腺素PGE2 |
5.4 实验结果 |
5.4.1 H211细胞表达簇细胞标志蛋白及多种苦味受体 |
5.4.2 H211细胞对苦味刺激的钙响应 |
5.4.3 H211细胞中表达前列腺素合成通路 |
5.4.4 苯甲地那铵处理提高H211细胞中COX2表达 |
5.4.5 苯甲地那铵处理提升H211细胞PGE2合成能力 |
5.5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6章 总结 |
附录 |
作者简历 |
(6)CAY10526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mPGES-1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情况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mPGES-1抑制剂CAY10526对舌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mPGES-1抑制剂CAY10526对舌鳞癌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 |
临床病例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病例四 |
病例五 |
成果 |
发表文章 |
参与会议 |
教学实践 |
获得奖项 |
致谢 |
(7)Naa10p、IKKα相互作用调控口腔鳞癌EMT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Naa10p、IKKα在口腔鳞癌组织中高表达 |
引言 |
1.实验材料与试剂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二部分 Naa10p参与口腔鳞癌的EMT,IKKα参与TGFβ1 介导的口腔鳞癌EMT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三部分 Naa10p、IKKα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口腔鳞癌EMT的机制研究 |
引言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表1 引物信息一览表 |
表2抗体信息一览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8)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和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肺癌骨转移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患者资料 |
1.1.3 观察指标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部分 骨代谢标志物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意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临床基线及生存特征 |
2.1.3 骨转移诊断方法及疗效评估标准 |
2.1.4 血样采集 |
2.1.5 统计学方法 |
2.1.6 检测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肿瘤骨转移的基础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蛋白激酶AKT和TAOK1在食管鳞癌生长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冬凌草甲素通过靶向AKT蛋白激酶从体内外抑制食管鳞癌的机制研究 |
第一部分 研究AKT蛋白激酶在食管鳞癌中的生物学功能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AKT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 |
2.2 研究AKT蛋白激酶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 |
2.3 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体外增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研究冬凌草甲素靶向并抑制AKT激酶的能力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冬凌草甲素可与AKT蛋白结合 |
2.2 冬凌草甲素抑制AKT蛋白激酶的活性 |
2.3 冬凌草甲素抑制AKT1/2蛋白激酶的IC50活性检测 |
2.4 冬凌草甲素以ATP竞争性模式抑制AKT1/2蛋白激酶的活性 |
2.5 冬凌草甲素与AKT1/2激酶呈ATP竞争性动力学反应模式 |
2.6 冬凌草甲素与AKT1和AKT2蛋白的结合模式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研究冬凌草甲素通过靶向AK对食管鳞癌的抑制效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低浓度冬凌草甲素对食管正常上皮细胞无细胞毒性 |
2.2 冬凌草甲素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 |
2.3 冬凌草甲素阻滞食管鳞癌细胞周期的进展 |
2.4 冬凌草甲素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凋亡 |
2.5 冬凌草甲素通过靶向AKT蛋白激酶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 |
2.6 冬凌草甲素在食管鳞癌细胞中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 |
2.7 冬凌草甲素抑制食管鳞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瘤(PDX)模型的生长 |
2.8 冬凌草甲素对食管鳞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瘤(PDX)模型小鼠的体重无影响 |
2.9 冬凌草甲素对食管鳞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瘤(PDX)模型小鼠无肝脾毒性 |
2.10 冬凌草甲素在食管鳞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瘤(PDX)组织中降低相关标志物的表达 |
3 讨论 |
4 小结 |
本章结论 |
第二章 TAOK1蛋白激酶在食管鳞癌中的机制研究及天然小分子抑制剂筛选 |
第一部分 研究TAOK1蛋白激酶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TAOK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或癌旁组织 |
2.2 TAOK1蛋白与食管鳞癌肿瘤分期呈正相关 |
2.3 p-TAOKs及TAOK1蛋白在不同食管鳞癌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 |
2.4 TAOK1基因沉默抑制食管鳞癌 |
2.5 研究TAOK1蛋白过表达对食管鳞癌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筛选TAOK1蛋白激酶的天然小分子抑制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与TAOK1高度亲和的天然小分子抑制剂 |
2.2 候选天然小分子抑制剂在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中具有不同的活性 |
2.3 白藜芦醇高度亲和TAOK1蛋白激酶 |
2.4 白藜芦醇与TAOK1蛋白激酶结合后不易解离 |
2.5 白藜芦醇与TAOK1蛋白的体外结合模型 |
2.6 白藜芦醇与TAOK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相结合 |
2.7 白藜芦醇抑制TAOK1激酶的体外活性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研究白藜芦醇通过靶向TAOK1对食管鳞癌的抑制效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低浓度白藜芦醇对食管正常上皮细胞无细胞毒性 |
2.2 白藜芦醇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体外增殖 |
2.3 白藜芦醇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克隆的形成 |
2.4 白藜芦醇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凋亡 |
2.5 白藜芦醇抑制shTAOK1细胞体外增殖的能力弱于Scramble细胞 |
2.6 白藜芦醇下调TAOK1相关p38 MAPK信号通路 |
2.7 白藜芦醇抑制食管鳞癌人源肿瘤异种移植瘤(PDX)的生长 |
3 讨论 |
4 小结 |
本章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AKT作为癌症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10)3D打印模板引导碘-125粒子植入剂量准确性研究及SPECT/CT剂量验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3D打印模板引导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剂量准确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PECT/CT探测为基础的粒子植入剂量验证基础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SPECT/CT评价前列腺癌碘-125 粒子植入后剂量分布与疗效初探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方法演变过程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前列腺鳞癌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病理图像计算的阴茎鳞状细胞癌自动分级[D]. 顾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LEF1-ID3-HRAS信号轴促进食管鳞癌增殖、转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D]. 王新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建立食管复层鳞状上皮类器官以及研究干性标志物Sox2和p63在增殖-分化稳态、损伤修复和癌变中的作用[D]. 于晓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过表达HOXC11通过调控PPAE-γ和NF-κB通路促进头颈部鳞癌增殖和侵袭的研究[D]. 吕洁瑜.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5]呼吸系统中化学感觉信号转导通路在生物传感器构建、免疫响应检测和肿瘤药物筛选中的应用[D]. 李松旻. 浙江大学, 2021(01)
- [6]CAY10526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D]. 姜翀.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Naa10p、IKKα相互作用调控口腔鳞癌EMT的作用机制研究[D]. 吕赛.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D]. 顾立彦.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蛋白激酶AKT和TAOK1在食管鳞癌生长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的筛选[D]. 宋孟秋. 郑州大学, 2020(02)
- [10]3D打印模板引导碘-125粒子植入剂量准确性研究及SPECT/CT剂量验证初探[D]. 张宏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