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血管支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支架,血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有限元,性能。
血管支架论文文献综述
石亚丽[1](2019)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支架置入术后的功能锻炼与康复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支架置入术后的功能锻炼与康复护理效果。方法以2017年6月~2019年4月我院就诊的90例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为对象,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全方位康复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及跛行距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踝肱指数及跛行距离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支架置入术的患者,采用全方位康复护理方式能全面改善患者的踝肱指数及跛行距离,极具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5期)
张连文[2](2019)在《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的作用及预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外周血管支架方式治疗,分析治疗之前与之后的造影血流与血管内径的数值。结果治疗之后的数值优于治疗之前,治疗之前的骼动脉造影血流(19.2±1.1),治疗之后为(33.4±1.7),治疗之前的股前动脉造影血流(133.4±1.1),治疗之后为(344.5±1.7)。治疗前骼动脉的血管内径(4.5±1.1)mm,治疗后为(7.8±1.7)mm。治疗前股浅动脉(1.3±1.1)mm,治疗后(3.4±1.7)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实际治疗期间,合理的使用外周血管支架法,有助于提升各方面的工作效果,有着很好的推广优势。(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29期)
杨静,陆民浩[3](2019)在《四妙勇安汤对预防下肢血管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并调节炎症、氧化应激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四妙勇安汤对下肢血管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防作用及对炎症、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下肢血管支架成形术的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术后接受四妙勇安汤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观察组、术后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对照组。随访支架内再狭窄情况,检测凝血指标、炎症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1年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观察组的踝肱指数(ABI)水平、支架处最小管腔内直径(MLD)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及P-选择素(P-selectin)、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下肢血管支架成形术后应用四妙勇安汤对支架内再狭窄具有预防价值并且能够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21期)
孙建兴,郭纯方,赵丹阳[4](2019)在《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四轴联动3D打印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凭借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完全可降解性,被认为能从根本上解决血管局部再狭窄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现有的血管支架制造技术存在成型质量低,制造柔性差或成本高等问题。近年来,3D打印技术凭借其"增材制造"的独特优势,在生物医疗器械个性化制造方面优势明显。综合考虑支架的管网状结构特点,基于熔融沉积原理构建了一种四轴联动3D打印装置,即在笛卡尔型打印机主体上增加一个具有温控功能的旋转方向可控A轴装置,详细阐述了其结构组成和系统控制方案,并通过成型实验制备了两种新型聚合物支架结构,验证了四轴联动3D打印技术在可降解血管支架制备方面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8期)
赵国行,陈桂,李星辉,袁志山,马连彩[5](2019)在《逆式组合结构镍钛血管支架的径向支撑性能有限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径向支撑性能是血管支架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之一。本工作通过有限元模拟,探究了M型支架结构参数对两种不同结构支架在工作过程中的径向支撑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包括支架丝径、主峰高度、头数、主次波峰周向长度比、主次峰高度比。结果显示:两种支架在工作过程中最大主应变出现在主峰弯角处,表明此处为失效危险点;丝径对两种支架径向支撑性能的影响最大,其次为主峰高度,而其他因素影响较小;丝径与头数的增加会降低两种支架在工作过程中支撑性能的稳定性,而其他因素无明显影响;丝径增加时,两种结构的径向支撑性能均会提高;此外,除丝径外的四种因素的数值增加时,顺式结构的径向支撑性能无明显变化而逆式结构的径向支撑性能降低;在各因素作用下,逆式结构支架的径向支撑性能优于顺式结构。(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9年18期)
魏云波,王敏杰,赵丹阳,李红霞[6](2019)在《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体外力学性能测试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体外力学性能测试是评估血管支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手段,其性能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比分析了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径向支撑性能测试的平面压缩法、V型槽压缩法和径向压缩法,并研究了压缩速率和压缩周向位置对支撑性能测试结果的影响,采用叁点弯曲法研究了压缩速率和压缩周向位置对柔顺性能测试结果的影响。选取最优测试方案,测试了本文在不同外径(1.4、1.7、2.4 mm)下设计的叁种支架和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BVS)(BVS1.1,Abbott Vascular,美国)的支撑性能和柔顺性能。结果表明,叁种支撑性能测试方法得到的压缩载荷—压缩位移曲线整体趋势一致,但归一化支撑力差异较大;平面压缩法更适合对不同外径、不同结构血管支架的支撑性能进行对比测试;压缩速率对支撑性能和柔顺性能测试结果无显着影响;压缩周向位置对采用平面压缩法、V型槽压缩法测试支撑性能和采用叁点弯曲法测试柔顺性能有较大影响。综合比较,本文所设计的叁种支架相对BVS支架其径向支撑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本研究对血管支架的力学性能测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柳思聪,王斯睿,乔爱科[7](2019)在《榫卯结构可降解锌合金血管支架支撑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可降解锌合金支架因具有完全可吸收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但锌合金支架存在支撑性能不足的问题,使其尚未在临床广泛应用。对此,本课题组设计了具有榫卯结构的新支架,并对其支撑性能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螺旋状榫卯结构支架,支架的螺旋结构两端分别设有榫头和卯眼;扩张回弹时,支架榫卯结构闭合锁死,避免血管的进一步缩窄,提高支撑效果。选取传统支架为对照组,通过Pro/E建立榫卯支架和传统支架模型;利用ABAQUS/Standard模拟两款支架的压握-扩张-回弹过程。具体方法为,使用压握壳将两支架直径压握为1.0 mm;使用球囊施加1.2 MPa的压强扩张支架;施加0.3 MPa的压强模拟回弹过程。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原理,用损伤因子D反应支架降解情况。当D=0时,降解不发生;当D=1时,删除降解单元。对比分析两款支架在降解过程中的支撑性能。结果榫卯结构支架、普通结构支架的径向扩张位移分别是0.29、0.40 mm。回弹后,径向收缩位移分别是0.12、0.20 mm。可得径向回弹率分别是15.2%、22.2%。在降解过程中,两种结构支架均遭受一定程度的降解和质量损失。因为高应力集中区域会遭受较大的应力腐蚀,所以新结构支架的质量损失主要集中在支架的榫头和卯眼处,支架总体未发生严重断裂。结论榫卯结构支架为支架结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榫卯结构的新型血管支架有效减少了支架扩张后的径向回弹率,具有更好的支撑性能;在支架降解过程中,榫头与卯眼位置由于应力腐蚀而遭受较大的腐蚀降解影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部位。(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汪小力,许博闻,冯唐,刘肖珩,沈阳[8](2019)在《血管支架植入损伤后的再内皮化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血管支架植入对血管造成力学损伤,其再内皮化修复主要依赖于血管内皮细胞(VECs)迁移和内皮祖细胞(EPCs)归巢黏附。流体剪切力(fluid shear stress,FSS)、不同血管损伤程度和尺度如何介导VECs和EPCs的相互作用及其贡献尚未明确。本研究拟探讨不同血管损伤程度和尺度对VECs迁移、EPCs黏附及其相互作用完成再内皮化修复的影响,并明确VECs迁移、EPCs黏附的各自贡献。方法(1)构建体外支架植入损伤载玻片模型,并对各损伤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和流场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和计算。(2)分别转染绿色和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VECs,用以观察邻近VECs的迁移和循环系统中VECs的黏附。(3)施加15.27 dyn/cm~2FSS模拟支架植入后的局部力学环境,测定不同损伤程度和尺度模型中再内皮化修复的细胞来源,并明确VECs迁移和黏附的各自贡献。结果(1)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支架植入不改变支架近心端的流场,而在远心端产生流体分离区域,出现扰动流,依赖于损伤尺度和凸起高度。(2)静态条件下,在损伤尺度为2 mm的不同程度血管损伤模型(平面/凹槽/凸起,Flat_(2mm)/Groove_(2mm)/Bulge_(2mm))中,再内皮化修复的细胞主要来源于VECs黏附。(3)FSS促进邻近VECs的迁移,抑制循环系统中VECs的黏附,伴随着细胞骨架重排,迁移相关蛋白Rac1、RhoA、Cdc42的表达上调。(4)在Flat_(2mm)/Groove_(2mm)/Bulge_(2mm)模型中,FSS介导的再内皮化修复细胞主要来源于邻近VECs迁移,循环系统中的VECs黏附贡献较少;而随着损伤尺度的增加(2 mm/5 mm/10 mm),黏附贡献增加,呈现损伤尺度依赖性。结论(1)成功构建了体外支架植入损伤模型,其下游产生扰动流,依赖于凸起的尺度和高度。(2)不同损伤程度和尺度模型下,再内皮化修复的细胞主要来源于邻近VECs迁移,但随着损伤尺度的增加,黏附贡献增加,呈现尺度依赖性。(本文来源于《医用生物力学》期刊2019年S1期)
彭坤,李婧,王斯睿,夏骏,乔爱科[9](2019)在《可降解血管支架结构设计及优化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降解血管支架具有完全可吸收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避免永久性支架易导致血管再狭窄、药物洗脱支架面临迟发性支架内血栓等的问题,引领介入治疗领域的"第四代"革新。然而,可降解支架服役过程中表现出支撑力不够、降解过快等力学性能不足的问题,使其距临床应用还有一段距离。针对这个问题,支架的结构设计及优化是提高支架支撑性能、延长可降解支架服役时间的有效方法。支架的结构设计及优化也是一个复杂过程,涉及力学性能之间的相互平衡、血流动力学以及腐蚀过程中支架支撑性能变化等问题。综述可降解支架结构设计及优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可降解支架结构设计及优化研究面临的挑战,展望可降解支架结构设计及优化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孙天舒,范传杰,常瑶,胡呈元,周晓东[10](2019)在《静电纺丝制备聚己内酯血管支架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聚己内酯(PCL)为纺丝原料,利用自制的静电纺丝设备制备了人工血管支架。研究了溶液浓度对血管支架的微观形貌、纤维直径及分布、力学性能、孔隙率以及接触角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相对湿度50%、纺丝电压22.5kV,接收距离17.5cm、二氯甲烷与N,N–二甲基甲酰胺体积比为7∶3的纺丝条件下,PCL溶液浓度为0.2g/mL时,其力学性能和孔隙率最佳,轴向拉伸强度为(4.35±0.05)MPa,径向拉伸强度为(4.66±0.07)MPa,轴向拉伸弹性模量为(23.70±0.01)MPa,孔隙率为(74.4±0.1)%,而接触角为105.6°,纤维直径为(509.9±68.3)nm,提高了血管支架的力学性能和孔隙率。通过冷等离子体处理120s,最终得到轴向拉伸强度为(4.10±0.05)MPa,径向拉伸强度为(4.39±0.05)MPa,轴向拉伸弹性模量为(21.20±0.15)MPa,孔隙率为(74.6±0.2)%,接触角为(60.7±2.3)°的PCL血管支架,处理后的力学性能未发生大幅度下降,孔隙率基本没有变化,提高了支架的亲水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塑料应用》期刊2019年06期)
血管支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外周血管支架方式治疗,分析治疗之前与之后的造影血流与血管内径的数值。结果治疗之后的数值优于治疗之前,治疗之前的骼动脉造影血流(19.2±1.1),治疗之后为(33.4±1.7),治疗之前的股前动脉造影血流(133.4±1.1),治疗之后为(344.5±1.7)。治疗前骼动脉的血管内径(4.5±1.1)mm,治疗后为(7.8±1.7)mm。治疗前股浅动脉(1.3±1.1)mm,治疗后(3.4±1.7)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实际治疗期间,合理的使用外周血管支架法,有助于提升各方面的工作效果,有着很好的推广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管支架论文参考文献
[1].石亚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支架置入术后的功能锻炼与康复护理[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
[2].张连文.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的作用及预后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3].杨静,陆民浩.四妙勇安汤对预防下肢血管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并调节炎症、氧化应激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
[4].孙建兴,郭纯方,赵丹阳.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四轴联动3D打印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5].赵国行,陈桂,李星辉,袁志山,马连彩.逆式组合结构镍钛血管支架的径向支撑性能有限元研究[J].材料导报.2019
[6].魏云波,王敏杰,赵丹阳,李红霞.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体外力学性能测试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9
[7].柳思聪,王斯睿,乔爱科.榫卯结构可降解锌合金血管支架支撑性能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9
[8].汪小力,许博闻,冯唐,刘肖珩,沈阳.血管支架植入损伤后的再内皮化修复研究[J].医用生物力学.2019
[9].彭坤,李婧,王斯睿,夏骏,乔爱科.可降解血管支架结构设计及优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9
[10].孙天舒,范传杰,常瑶,胡呈元,周晓东.静电纺丝制备聚己内酯血管支架及其性能[J].工程塑料应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