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富县县委党校7275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与自豪感,是对自身文化热爱、忠信与固守,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其优势的确认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信,在发展实践中把握自身文化发展前景,是对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合理融合与扬弃。
关键词:党校文化自信途径
文化自信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至为重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明确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赋予了“文化自信”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如何有效践行文化自信进行阐述,以飨读者。
一、践行文化自信,必须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熏陶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其主要特质有三:
1.源头远。中华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孕育诞生最为久远的文化之一,它绵延五千多年,经历多次危机,仍旧屹立不倒,薪火相传,从未中断。
2.思想深。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屈原等都是举世闻名的思想家;王羲之、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等,都是名垂青史的文学艺术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舍身取义的生命观等,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影响大。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封建社会走向鼎盛,中华文化也达到了它的历史高峰,出现了“百家争鸣”、“汉唐气象”、“明清启蒙”等黄金时代,产生了以儒家为主要标志的思想文化,影响了周边民族和国家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热爱与自信,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1)要大力宣传、推广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2)要辩证地对待和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3)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二、践行文化自信,必须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建设在党的全局工作中始终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多年历史实践中,努力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了鲜明独特、积极向上的优良文化传统与作风。同时,党对我国文化发展规律作了深刻揭示,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作出了科学回答。众所周知,在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添了光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时期,各战线上的优秀党员、劳动模范,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续写了光辉的新篇章。在这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党培育形成了包括“三大作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伟大革命精神,以及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庆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时代精神。此外,还有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与“神舟精神”等。这些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最重要成就和中心内容。新时代精神在内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的特色、特质,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优势所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党的优良文化传统与作风是我党独有的精神资源,也是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它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改造与创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强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革命先烈以及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事迹。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尚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
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涵养文化自信的思想道德土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人格化、日常化,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性要求,内化为文化自信的情感和认知,外化为文化自信的实践和形象。城市精神:文化自信的区域标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是中国精神的主要内涵,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础。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同时与大力弘扬各地城市精神相结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土化、具体化的过程,成为文化自信市民化、日常化的载体。我们在全市广泛开展新淮安精神大讨论,累计征集表述语37662条,经过评审公示,最终确定“包容天下、崛起江淮”为新时期淮安精神,有力提振了全市加快发展的“精气神”,也是地方推动文化自信的一次成功实践。社会风尚:价值观自信与文化自信融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对人生选择和社会风气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善于找准二者结合的切入点,成风化人,着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对我们而言,弘扬周恩来精神就是最佳的切入点。我们先后在机关开展“学习伟人周恩来、践行五德作表率”活动,在文明单位开展“践行周恩来精神模范团队”创建活动、在学校开展评选“周恩来班”活动,并将这项工作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让市民在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感受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自信。典型辐射:人格力量注解文化力量。文化的力量,也体现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从“感动中国人物”到“最美系列”,从“中国好人榜”到各级道德模范的评选,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让抽象的核心价值观变成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人和事。完善典型选树机制,培植身边的先进典型,让典型更加可信、可亲、可学。
四、着眼将来,加强文化创新
创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要从创新中汲取养分,不断推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这是实现文化与时俱进、实现文化和时代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必然要求。同时,通过文化创新逐渐形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这是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方便、更加广泛,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几个方面:
1.文化创新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是指引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科学指南,要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这个指导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文化创新应该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这样才能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注意好文化安全问题。
2.文化创新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即要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精神文化领域之中。
3.文化创新要保持本民族的特色和优良基因。文化是一种民族悠久历史的精神积淀,没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只能是一种没有价值的文化,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不会有任何意义。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突破,根据实践的要求和人民的需求灵活地转变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中华文化特有的基因和个性,从而增强我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周建华略伦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03)。
[2]薛玉成文化自信的概念界说与现实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1)。
[3]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