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为了探讨视觉工作记忆中非语义编码信息对注意捕获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作用发生的阶段,本研究采用视觉搜索范式,以二维抽象对称图形为材料,被试为17名大学生,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不同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影响注意捕获的电生理机制。结果发现:(1)无效信息条件(同侧, 对侧)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条件;(2)同侧无效信息条件下的N2pc波幅显著增大,两侧无效信息条件下的P300波幅大于中性条件。结果表明,在注意加工的中期阶段,与视觉工作记忆中非语义编码项目特征相同的干扰刺激在视觉搜索过程中获得了注意资源竞争优势,干扰个体对靶刺激的注意捕获,且该效应持续至注意的晚期加工阶段。
关键词非语义编码,视觉工作记忆,注意捕获,N2pc,P300。
1 引言
日常生活中,个体搜索的目标通常出现在与其相似的非目标物体中,比如在厨房寻找茶杯,而茶杯又混杂在茶碟、茶壶等物品之中。个体是如何在与目标相关的物体中寻找目标呢?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biased competition model)认为,如果某一客体表征与当前工作记忆中所保持的目标模板相同,那么该客体表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而被注意优先选择,这个过程是通过激活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刺激的表征或特征模板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完成(Desimone & Duncan, 1995; Proulx& Egeth, 2008; Ásgeirsson & Nieuwenhuis, 2017)。
一些以反应时和眼动指标为因变量的视觉搜索研究为注意偏向的竞争模型提供了支持证据。在这些实验中,大多是要求被试记忆一个特定的视觉客体并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寻找目标。结果发现,当搜索目标特征与工作记忆中记忆项目特征一致(有效线索)时,搜索目标的反应时更短,首次眼跳到目标项目位置的概率更高;当干扰项目特征与工作记忆中记忆项目特征一致(无效线索)时,目标识别效率降低,搜索目标的反应时变长。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工作记忆内容会引导注意分配(Soto, Heinke, Humphreys, & Blanco,2005; Olivers, Meijer, & Theeuwes, 2006; Hollingworth& Luck, 2009; Kim & Yang, 2016)。Gao等人(2016)认为,视觉工作记忆会通过基于客体编码(object-based encoding)的方式来提取信息。在他们的实验中,要求被试记忆多维特征客体的某一个特征维度,而忽略其他特征维度(例如,给被试呈现两种不同颜色的形状,要求他们记住形状而忽略颜色)。间隔一段时间后判断目标维度是否相对于记忆项出现了变化,而任务无关的另一个维度也会改变(在50%的试次中),结果发现了无关特征维度变化带来了对目标特征维度改变觉察的干扰效应。
为了精确揭示注意资源分配和注意在不同项目之间转移的时间进程特点,一些研究者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以N2pc为指标来探讨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注意加工过程的影响(Eimer,1996; Liu, Lin, Zhao, & Roberson, 2016)。N2pc是一种较大的单侧脑后负波,头皮分布于目标刺激的对侧脑后区域,潜伏期为刺激出现后200~300 ms。该成分是注意中期阶段与空间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的ERP成分,反映了对当前任务相关刺激所进行的空间选择性加工(Woodman & Luck, 1999,2003; Berggren & Eimer, 2018)。在视觉搜索任务中,N2pc反映了抑制干扰刺激时采用的注意策略和注意资源的分配。如果干扰刺激容易被抑制,则不会诱发N2pc;如果目标刺激与干扰刺激空间位置相近,分辨难度大,则N2pc波幅更大(Luck& Hillyard, 1994; Brisson, Robitaille, & Jolicoeur, 2007;姚树霞, 杨东, 齐森青, 雷燕, Ding, 2012)。当搜索序列中目标项与工作记忆中的记忆项目出现在同侧视野时,N2pc波幅更大(Kumar, Soto, &Humphreys, 2009; Telling, Kumar, Meyer, &Humphreys, 2010)。Kumar等人采用视觉搜索范式,以彩色几何线条和图形为材料,探讨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目标项注意捕获的影响,实验为记忆一个图形之后,对搜索序列中的目标斜线进行反应。结果发现,当搜索目标与记忆项目出现在同侧视野时,头皮后部出现了更大的N2pc,表明在注意加工的中期阶段,视觉工作记忆内容相关特征就捕获了注意,个体投入更多注意资源抑制干扰信息,从而实现对目标的搜索。Telling等人以客体图片为材料,以与先前识记单词意义相同的图片作为干扰项(例如, 在搜索目标为鸟类时, 干扰刺激为语义相关的鱼类)。结果发现,干扰项出现在目标项的同侧视野时,引发的N2pc波幅要显著大于对侧视野。表明在视觉搜索中语义干扰相关刺激的出现影响N2pc的波幅,从而对视觉搜索产生影响。
上述研究虽然发现了视觉工作记忆内容会影响注意捕获,体现出对N2pc的调节作用,但是上述研究中采用的实验材料容易引起语义编码,使得视觉工作记忆内容与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发生混淆。如Telling等人(2010)的研究材料是客体图片,还有一些研究采用的实验材料为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Kumar et al., 2009; Berggren & Eimer,2018),而个体容易对这些材料的某些维度特征进行语义编码(如红色圆形),已有研究发现言语工作记忆内容也会自动引导注意捕获(Olivers et al., 2006)。因此,为了探讨视觉工作记忆中非语义编码信息对注意捕获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产生作用的时间进程,本研究严格控制实验材料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讨非语义编码的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注意捕获影响的电生理机制。实验材料的控制方法参考采用Olson, Moore和Drowos(2008)的研究做法,以难以用语义进行编码的二维抽象对称图形为实验材料,使被试无法对实验材料进行语义水平的加工,以此排除语义编码对视觉工作记忆任务的干扰,获得较为纯粹的视觉工作记忆。在实验中设置中性条件作为基线水平,同时设置同侧无效信息和对侧无效信息的实验条件考察先前视觉工作记忆中的内容对当前目标搜索的影响。根据注意偏向竞争模型,如果某一客体表征与当前工作记忆中保持的目标模板相同,那么该客体表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而优先捕获注意。基于上述研究和注意偏向竞争模型,本研究提出假设:(1)非语义编码的视觉工作记忆内容调节注意捕获过程,表现在反应时方面为信息无效提示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条件;(2)在ERPs指标上,对于早期阶段的P1或N1,表现出无效信息条件下诱发的P1或N1波幅显著大于中性条件;对于N2pc,同侧无效信息条件下所诱发的N2pc波幅要显著大于对侧无效条件和中性条件;对于P300,无效信息条件下诱发的P300波幅显著大于中性条件。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在校大学生19名,平均年龄为23.2±2.5岁。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视觉疾病,右利手,身体健康,无脑部损伤史。其中2名被试数据由于伪迹过多被剔除,有效数据被试17人(8男, 9女)。
2.2 实验材料
3.2.1 N2pc波幅
2.3 实验设计
观察所有被试叠加后的ERP波形以及本研究的目的,根据头皮分布与电极位置之间的关系选取头皮后部10个代表性的电极(PO7、PO5、PO3、POZ、PO4、PO6、PO8、O1、OZ、O2)并进行总平均,然后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并且结合本研究的ERP总平均图选取时间窗口进行统计分析(Kumar et al., 2009; Berggren & Eimer, 2018)。
2.4 实验程序
由于本项目原设计并未考虑深度处理用地,扩建工程中的生物处理改造需新增构筑物,已占去厂区大部分预留用地,余下只有中水回用的预留用地可作为深度处理区使用,用地非常紧张,故本工程选择磁混凝澄清池作为深度处理的沉淀工艺。
被试先进行36个练习,熟悉实验要求并且对搜索序列中水平箭头方向判断的练习正确率达到95%后开始正式实验,整个实验共240个试验,每种实验条件下80个试验,共分为6个组块,组块间隔期间被试闭眼休息5分钟。左右手按键在被试间进行了平衡,要求被试在确保准确率的前提下尽快反应。
图 1 实验流程图
2.5 EEG记录
对P1、N1的波幅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存在显著差异。
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化趋势,即知识经济;另一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趋势,即生态经济。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有机结合,构成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而决定知识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2.6 数据测量与分析
对EEG数据进行离线处理时,根据被试眼动的大小矫正VEOG和HEOG。根据相关参考文献(Kumar et al., 2009; Telling et al., 2010)以及本实验中被试反应的情况,选取的分析时程是搜索序列呈现前200 ms到呈现后1000 ms,基线为线索呈现前200 ms,波幅大于±80 uv者被视为伪迹自动剔除。叠加平均得到每个被试在3种实验条件下正确反应的EEG(叠加次数均在50次以上),对得到的ERPs数据进行30 HZ(24 dB/oct)的无相移数字滤波器滤波。
实验设计为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视觉工作记忆内容的性质(中性信息、同侧无效信息、对侧无效信息)。中性信息条件是目标箭头嵌入非记忆项目(相对于记忆项目而言,在搜索序列中出现的之前未要求被试记忆的项目)中,记忆项目不出现在搜索序列中;同侧无效信息条件是目标箭头嵌入非记忆项目中,记忆项目出现在搜索序列中,且与目标箭头出现在相同视野(注视点的左或右侧);对侧无效信息条件是目标箭头嵌入非记忆项目中,记忆项目出现在搜索序列中,且与目标箭头出现在不同视野。
头皮成分和时间窗口为:P1(50~130 ms),N1(130~180 ms),N2pc(200~300 ms),P300(250~500 ms)。以P1、N1和P300的波幅(峰-峰值)和N2pc平均波幅为统计指标,进行单因素(视觉工作记忆内容:中性、同侧无效、对侧无效)方差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对不满足球形检验的统计效应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矫正p值。
该渡槽工程(1期)实施三跨渡槽补强加固,施工包括灌注桩施工、钢筋混凝土撑梁、承台施工、槽身裂缝渗漏修补、原渡槽槽身顶升作业等内容。工程于2011年10月开始施工至2012年2月完成,施工工期135d。工程投资156万元。平均一跨渡槽投资52万元。工程处理前后渡槽槽身细裂缝情况统计如表1。
诚然,政治究竟过不过硬,不由我们自己说了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防范和纠正什么。对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卓著成效,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之所以如此,追根溯源就在于我们紧紧抓住了人民群众反对和痛恨的作风问题、腐败问题不放松,下大气力、用真功夫加以解决和遏制,办成了许多大事、解决了不少难题,从而赢得了党心民心。
3 结果
3.1 行为结果
三种条件下记忆探测任务的正确率在96%以上,且无显著差异。剔除平均数三个标准差之外和错误反应的反应时数据,剔除数据占数据总数的4.9%,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ms)和准确率(%)
实验条件 搜索反应时M(SD) 搜索准确率M(SD) 探测反应时M(SD) 探测准确率M(SD)中性 983(83) 0.94(0.006) 626(67) 0.97(0.004)同侧无效 1005(84) 0.96(0.007) 629(103) 0.96(0.006)对侧无效 1015(84) 0.94(0.010) 632(79) 0.96(0.007)
对搜索反应时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视觉工作记忆内容的主效应显著,F(2, 32)=10.27,p<0.01,η2=0.42。多重比较发现:被试在同侧无效信息条件下的反应时(1015±84 ms)显著长于中性信息条件下的反应时(983±83 ms),对侧无效信息条件下的反应时(1005±84 ms)显著长于中性信息条件下的反应时(983±83 ms)。
4.1 结论 1)女生体重与50m跑、体重与立定跳远、体重与一分钟仰卧起坐、BMI与一分钟仰卧起坐4组变量间相关无显著性;男生体重与坐位体前屈、肺活量与引体向上2组变量间相关无显著性,其余变量间相关都具有显著性。
3.2 ERPs结果
实验材料均用Adobe Photoshop CS3软件编制,均为二维对称图形,白色(RGB:231),背景色是灰色(RGB:129)。记忆项目的材料是经过突显性评定后最终选定12个不同形状的二维对称几何图形。图形呈现在屏幕中央,图形视角均为0.7°。搜索序列项目为12个图形中的4个图形,图形中心分布在一个以屏幕中心为圆点,以2.6°视角为半径的假想圆周上。四个图形分别呈现在45°、135°、225°、315°,搜索序列的水平和垂直视角均为6.0°。搜索序列项目中每个图形中镶嵌一个黑色箭头,每个图形序列中只有一个图形中的箭头是水平方向的,其余图形中的箭头都是竖直方向的,图形序列呈现在屏幕中央。记忆探测项目的实验材料与记忆项目相同。
N2pc波形图是由目标刺激出现视野的头皮对侧电极减去同侧电极波形得到的。N2pc平均波幅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视觉工作记忆内容的主效应显著,F(2, 32)=5.07,p<0.01,η2=0.34,多重比较发现,同侧无效信息条件下的平均波幅(1.52±0.13 μV)显著大于对侧无效信息条件(0.61±0.15 μV)和中性条件(0.43±0.12 μV)。
3.2.2 P1和N1波幅
采用STIM2软件进行编程,刺激通过21英寸CRT显示器(分辨率1024×768, 刷新率85Hz)呈现。被试坐于一个隔音的屏蔽室内,将头部固定于下巴托上,屏幕中心距被试双目约57 cm。每个试次开始时,灰色背景屏幕中心呈现一个注视点“+”,呈现时间为500 ms,然后出现记忆项目1000 ms,要求被试记住整个图形,记忆项目消失后是800~1000 ms ISI的灰色空屏,然后是搜索序列,被试的任务是搜索水平方向的箭头,并对箭头方向进行按键反应,如果箭头的方向朝左,则按左键;若箭头方向朝右,则按右键。按键后搜索序列消失。如果被试在2000 ms内没有按键,搜索序列自动消失。为保证被试将识记图形保持在工作记忆中,本研究增加了记忆探测任务,即在搜索序列消失后呈现灰色空屏200 ms,之后呈现探测刺激1500 ms,要求被试判断此图形与先前识记图形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按键后探测图形消失。然后是下一个试次。试验流程见图 1。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打赢”“打好”这场“硬仗”,让贫困地区真正摆脱贫困,必须转变传统的粗放式扶贫,实施精准扶贫。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略。从实施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来看,教育精准扶贫依托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网络教育等,对准“扶志”与“扶智”,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区教育以其实用性和高效性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成为现代国际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发展趋势[1],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托社区整合资源,开展社区教育,有助于创新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推进精准扶贫走向常态化、长效化。
使用美国Neuroscan公司生产的ERP记录与分析系统,按国际10-20系统扩展的64导电极帽记录EEG,接地点位于在FCz和Fz连线的中点上,双眼外侧安置水平眼电电极(HEOG),右眼上下安置垂直眼电电极(VEOG)。以左耳乳突为参考电极点,离线(Offline)分析时以左右两耳乳突的平均电位为参考。头皮与电极之间的阻抗小于5 kΩ。滤波带通为0.05~100 Hz,采样频率为1000 Hz/导。
视觉工作记忆内容主效应显著,F(2, 32)=3.70,p<0.05,η2=0.39;多重比较发现,对侧无效信息条件下波幅(6.52±0.73 μV)显著大于中性信息条件下波幅(5.68±0.71 μV),同侧无效信息条件下波幅(6.47±0.62 μV)显著大于中性信息条件下波幅(5.68±0.71 μV)。
3.2.3 P300波幅
4 讨论
4.1 视觉工作记忆中非语义编码对早期注意加工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视觉搜索范式考察了非语义编码的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影响注意捕获的电生理机制。行为结果发现,被试在同侧无效信息条件和对侧无效信息条件下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中性信息条件下的反应时。行为数据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Soto et al., 2005; Olivers et al.,2006; Hollingworth & Luck, 2009),这表明即使无法进行语义编码,储存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记忆项目依然能够调节对搜索目标的注意。视觉工作记忆中保持的特征模板使得与其相匹配的干扰刺激在搜索刺激中获得注意资源的竞争优势,个体需要消耗更多注意资源对干扰刺激进行抑制,才能捕获靶刺激从而进行反应,所以两种无效信息条件下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中性信息条件。本研究的脑电数据表明,非语义编码的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早期ERP成分(P1、N1)没有影响;同侧无效信息条件下的N2pc波幅显著大于对侧无效信息条件和中性条件;对侧无效信息条件和同侧无效信息条件下诱发了更大的P300波幅。
图 2 三种视觉工作记忆内容诱发的两侧脑区激活水平差异总平均图
图 3 三种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在头皮后部电极的ERP波形图
本研究中,无效信息条件下诱发的注意早期成分P1、N1波幅均与中性条件下无差异。这与Tan等人(2014)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该实验发现,相对于记忆项目和搜索项目不匹配,当两者相匹配时P1和N1的波幅更大,这是因为在该实验中搜索目标是字母X或T,记忆项目是图片;这与Luck和Hillyard(1994)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该研究发现在目标刺激存在条件下的P1和N1波幅与目标刺激缺失条件下差异显著。但是在本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是对搜索序列中水平箭头的方向进行判断,对被试来说这个目标是一直存在的。而本研究三种条件的区别在于干扰刺激是否出现以及干扰刺激与目标刺激是否在同侧视野,而且本研究使用难以用语义进行编码的二维抽象对称图形为实验材料,使被试无法对实验材料进行语义水平的加工,以此排除语义编码对视觉工作记忆任务的干扰,获得较为纯粹的视觉工作记忆,研究结果未发现注意早期成分的差异,说明储存在视觉工作记忆中的非语义信息对搜索目标的早期加工没有显著影响。Telling等人(2010)的研究结果中同样发现三种条件下的注意早期成分无显著差异,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以上表明靶刺激是否出现对注意捕获的调节作用更早,而干扰刺激是否出现,干扰刺激与目标刺激是否在视野同侧对注意捕获的调节作用要延后至200 ms。
4.2 视觉工作记忆中非语义编码对注意捕获影响的时间进程
本研究中,同侧无效信息条件下的N2pc波幅显著大于对侧无效信息条件和中性条件。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当与视觉工作记忆内容相同的干扰项出现时,与视觉工作记忆内容相匹配的项目特征自动激活,被试首先对干扰项所在的视野进行注意加工,然后对干扰项进行抑制,接着才能对目标刺激进行加工和反应。当干扰项与目标项出现在同侧视野时,二者的位置特征相似程度更高,个体需要消耗更多注意资源才能将二者进行辨别,所以产生了更大的N2pc,这与Luck和Hillyard(1994)提出的观点相一致,当需要对目标刺激进行空间定位时,干扰刺激与目标刺激的位置越接近,诱发的N2pc波幅越大。当与视觉工作记忆内容相同的干扰项出现在搜索目标对侧时,被试也会首先选择注意此干扰项出现的一侧,但干扰项与目标项的位置特征相似程度低,所以N2pc的波幅与中性条件无差异。该结果与Kumar等人(2009)相一致,非语义编码的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注意捕获的调节作用最早发生在200 ms,体现为N2pc的波幅效应,且持续到注意晚期阶段。
本研究纳入了了一个二代家庭,先证者主胸弯Cobb角为46°,于2015年在长征医院接受了矫形手术(图1a,b),其妹妹具有相似的侧凸,Cobb角21°,未接受治疗,密切临床随访中(图1c,d),其他家庭成员(父母)没有脊柱畸形表现,AIS在这个家庭中表现为隐性遗传或新发性状(de novo)。WGS在鉴定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面已被证明非常成功。本研究准备了先证者及其父母3个人的基因组文库,获得了平均深度为38.15×、人均830.87 Mb的序列,测序的数据详见表1。
根据已有研究,P300反映了对目标刺激的选择以及反应决策过程,目标刺激选择和反应决策难度越大,P300波幅就越大(Desmedt, 1980;Nieuwenhuis, Aston-Jones, & Cohen, 2005)。在目标刺激缺失条件下的任务难度大于目标刺激存在条件,因此诱发的P300波幅更大(Chun & Wolfe,1996; Brouwer, Hogervorst, Oudejans, Ries, & Touryan,2017)。本研究中,P300结果与反应时结果相一致,对侧无效信息条件和同侧无效信息条件下诱发了更大的P300波幅,与Telling等(2010)研究结果不一致,该研究未发现三种干扰刺激条件下P300效应,说明与能够进行语义编码的干扰刺激相比,对非语义编码的图形识记难度大,识记时个体需要对其投入更多注意资源,因此在搜索任务中,在无效信息条件下个体要投入更多注意资源抑制干扰刺激来实现对靶刺激的识别。
综合本研究结果表明,与先前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匹配的非语义编码干扰项影响了对靶刺激的注意捕获。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biased competition model)认为,如果某一客体表征与当前工作记忆中所保持的目标模板相同,那么该客体表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而被注意优先选择,这个过程是通过激活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刺激的表征或特征模板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完成的(Desimone &Duncan, 1995; Proulx & Egeth, 2008; Ásgeirsson &Nieuwenhuis, 2017)。在本研究中采用难以用语义进行编码的二维抽象对称图形为实验材料,利用行为和ERP相结合的实验技术,结果发现即使被试只能对记忆项目进行非语义编码,当搜索序列中出现与先前视觉工作记忆内容相同的目标模板时,仍然会取得竞争优势,干扰对靶刺激的注意捕获。本研究结果支持了视觉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非语义编码的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在注意选择竞争过程中获得了注意资源竞争优势,并为该模型提供了进一步的电生理证据。
5 结论
本实验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1)非语义编码的视觉工作记忆内容能够调节注意捕获过程;(2)非语义编码的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注意捕获的调节作用发生在注意中晚期阶段。
参 考 文 献
姚树霞, 杨东, 齐森青, 雷燕, Ding, C. (2012). 视觉空间注意研究中的N2pc成分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3), 53-63.
Ásgeirsson, Á. G., & Nieuwenhuis, S. (2017). No arousal-biased competition in focused visuospatial attention. Cognition,168, 191-204.
Berggren, N., & Eimer, M. (2018). Object-based target templates guide attention during visual sear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44(9), 1368-1382, doi:10.1037/xhp0000541.
Brisson, B., Robitaille, N., & Jolicoeur, P. (2007). Stimulus intensity affects the latency but not the amplitude of the N2pc. Neuroreport,18(15),1627-1630, doi: 10.1097/WNR.0b013e3282f0b559.
Brouwer, A. M., Hogervorst, M. A., Oudejans, B., Ries, A. J., & Touryan, J.(2017). EEG and eye tracking signatures of target encoding during structured visual search.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11, 264,doi: 10.3389/fnhum.2017.00264.
Chun,M. M., & Wolfe, J. M. (1996). Just say no: How are visual searches terminated when there is no target present? Cognitive Psychology,30(1), 39-78, doi: 10.1006/cogp.1996.0002.
Desimone, R., & Duncan, J. (1995). Neural mechanisms of selective visual attentio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18(1), 193-222, doi:10.1146/annurev.ne.18.030195.001205.
Desmedt, J. E. (1980). P300 in serial tasks: An essential post-decision closure mechanism.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54, 682-686, doi:10.1016/S0079-6123(08)61690-8.
Eimer, M. (1996). The N2pc component as an indicator of attentional selectivity.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99(3), 225-234, doi: 10.1016/0013-4694(96)95711-9.
Gao, Z. F., Yu, S. X., Zhu, C. F., Shui, R. D., Weng, X. C., Li, P., & Shen,M. W. (2016). Object-based encoding in visual working memory:Evidence from memory-driven attentional capture. Scientific Reports,6, 22822, doi: 10.1038/srep22822.
Hollingworth, A., & Luck, S. J. (2009). The role of visual working memory(VWM) in the control of gaze during visual search. Attention,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71(4), 936-949.
Kim, S., & Yang, S. C. (2016). Memory-based attentional capture by colour and shape contents in visual working memory. Visual Cognition,24(1),1-12, doi: 10.1080/13506285.2016.1213000.
Kumar, S., Soto, D., & Humphreys, G. W. (2009). 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for attentional guidance by the contents of working memory.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30(2), 307-317, doi: 10.1111/ejn.2009.30.issue-2.
Liu, Q., Lin, S. Y., Zhao, G., & Roberson, D. (2016). The effect of modulating top-down attention deployment on the N2pc/PCN.Biological Psychology,117, 187-193, doi: 10.1016/j.biopsycho.2016.04.004.
Luck, S. J., & Hillyard, S. A. (1994). Spatial filtering during visual search:evidence from human electrophysiolo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5), 1000-1014,doi: 10.1037/0096-1523.20.5.1000.
Nieuwenhuis, S., Aston-Jones, G., & Cohen, J. D. (2005). Decision making,the P3, and the locus coeruleus-norepinephrine system. Psychological Bulletin,131(4), 510-532, doi: 10.1037/0033-2909.131.4.510.
Olivers, C. N. L., Meijer, F., & Theeuwes, J. (2006). Feature-based memory-driven attentional capture: visual working memory content affects visual atten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32(5), 1243-1265, doi: 10.1037/0096-1523.32.5.1243.
Olson, I. R., Moore, K. S., & Drowos, D. B. (2008). The contents of visual memory are only partly under volitional control. Memory & Cognition,36(7), 1360-1369.
Proulx, M. J., & Egeth, H. E. (2008). Biased competition and visual search:The role of luminance and size contrast. Psychological Research,72(1), 106-113.
Soto, D., Heinke, D., Humphreys, G. W., & Blanco, M. J. (2005). Early,involuntary top-down guidance of attention from working memo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31(2), 248-261, doi: 10.1037/0096-1523.31.2.248.
Tan, J. F., Zhao, Y. F., Wu, S. S., Wang, L. J., Hitchman, G., & Tian, X., et al. (2014).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visual working memory guidance of selective attention.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8(8), 345.
Telling, A. L., Kumar, S., Meyer, A. S., & Humphreys, G. W. (2010).Electrophysiological evidence of semantic interference in visual search.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2(10), 2212-2225, doi:10.1162/jocn.2009.21348.
Woodman, G. F., & Luck, S. J. (1999). Electro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 of rapid shifts of attention during visual search. Nature,400(6747),867-869, doi: 10.1038/23698.
Woodman, G. F., & Luck, S. J. (2003). Serial deployment of attention during visual search.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9(1), 121-138, doi: 10.1037/0096-1523.29.1.121.
Attention Capture was Guided by the Contents of Non-semantic Coding Visual Working Memory: Evidence from ERPs
YANG Haibo 1,2, NIU Lili 1,2, YIN Shasha 1,2, BAI Xuejun 1,2
(1 Academy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Key Research Ba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ianjin 300074, China; 2 Center for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n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and Promotion, Tianjin 300074,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non-semantic coding information on attention capture in visual working memory and the stages of such moderating effect, the 2-D abstractly symmetric graphics were chose as materials and visual search paradigm was used. The ERPs of seventeen graduate participants were recorded to investigate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visual working memory contents on attention capture. The visual working memory cont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onditions: ipsilateral invalid information、contralateral invalid information and neutral information.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Ts of the invalid information (ipsilateral, contralateral) condi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neutral condition.The N2pc was enhanc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psilateral invalid information. The amplitude of the P300 was greater on ipsilateral invalid information and contralateral invalid information relative to neutral condit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distractors with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s nonsemantic coding items in visual working memory gaine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attention resources and interfered with the attentional capture of target stimuli during the middle stage of attention processing of visual search . And this effect lasted to the late processing stage of attention.
Key words non-semantic coding, visual working memory, attention capture, N2pc, P300.
分 类 号 B842
收稿日期:2017-5-23
*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学生注意偏向的心理机制研究”(DBA150235)。
通讯作者:杨海波,E-mail: yanghaibo@tjnu.edu.cn。
标签:记忆论文; 波幅论文; 视觉论文; 条件下论文; 目标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9年第1期论文;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项目“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学生注意偏向的心理机制研究”(DBA150235)论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论文; 国民心理健康评估与促进协同创新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