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因素论文-李晓瑛

哥特式因素论文-李晓瑛

导读:本文包含了哥特式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美文学,哥特小说,英美文学作品,哥特式

哥特式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瑛[1](2015)在《探析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式因素的发展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哥特因素一词由来已久,它在英国文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哥特风格一直影响着英美的文学作品。本文通过分析哥特一词的来源与哥特小说的发展历史,仔细分析了英美小说中哥特的因子,深刻分析英美文学中哥特因素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解读英美文学作品。哥特的含义1.哥特一词的含义在《新英汉词典》中,对哥特即英文Goth的解释有哥特人,哥特族;粗野的人,不文明的人两种。而哥特的本意是指西方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和哥特式艺术,这个词中带有浓(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5年18期)

王灿[2](2015)在《论《宠儿》中的哥特式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20世纪70年代一位杰出的非洲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自1970年开始共出版十一部作品,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她始终从现实生活和美国黑人的历史选取题材,洞察黑人女性的苦难。1987出版的小说《宠儿》,荣获1988年的普利策奖。小说取材于一个逃跑奴隶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一个宁愿把自己的孩子杀死也不愿让她再饱受奴役之苦的母亲,一个被自己母亲杀死18年后又化身为少女的孩子,这个孩子被取名为“宠儿”,母爱和自由在美国黑人的历史中显得那样的水火不容。国内外研究者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丰富的主题研究。爱与自我、黑人道德心理、黑人的主体性与身份建构、以及宗教主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其中关注其作品中的哥特式因素的研究却较少。该论文以《宠儿》为研究对象,尝试研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哥特式因素,以及她对哥特式小说所进行的颠覆和发展,试图为读者理解《宠儿》提供一个新思路。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叁个主体章节外加引言和结语。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托尼·莫里森及她的作品《宠儿》,然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观点:通过分析《宠儿》中所蕴含的哥特式因素,指出托尼·莫里森完美结合了美国黑人奴隶的历史现实和传统哥特小说的一般特征并对其进行颠覆与发展。主体章节第一章详细论述了哥特式小说的构成风格。第二章细读《宠儿》文本并对其进行透视和分析,着重探讨莫里森如何对小说《宠儿》在背景、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叙事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哥特小说的一般特征进行颠覆与发展。首先,小说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打破了传统哥特小说的虚构性。其次,善恶集于一身的人物形象以及柔弱不幸的男性和儿童形象塑造的成功彻底打破了传统哥特小说人物塑造善恶两级分化的范式。再次,纯净而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浪漫的意象的使用大大削弱了传统哥特小说的怪诞和恐怖的特征。由此得出美国非洲裔文学的叙事传统和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的成功结合颠覆了传统哥特式小说的叙事模式。第叁章分析托尼·莫里森在小说中颠覆和发展哥特式小说因素的意义。它成功地帮助作者再现了美国黑人的苦难历史,深化了主题,批判了美国的奴隶制度。(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郑宇琦,包美玉,孙荀[3](2014)在《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作品中的哥特式因素及美学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哥特式因素和美学结合是爱伦坡小说的特点,短篇小说《厄舍府的倒塌》是体现其效果美学的力作。本文论述了爱伦坡在作品《厄舍府的倒塌》中运用多种方法营造出了哥特式氛围,并进一步阐明了作品中的美学体现。(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4年47期)

杨晓君[4](2014)在《《暮光之城》中女性哥特式的环境描写与超自然因素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文坛新秀斯蒂芬妮·梅尔创作了《暮光之城》吸血鬼系列小说。本文试图从女性哥特小说的视角分析《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在环境描写及超自然因素的运用展现出独特的,具有明显女性哥特的特征,将恐怖悬念与女性的浪漫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冯晨晨[5](2013)在《狄更斯后期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的社会现实和时代气息,具有强烈的写实性与批判性的同时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哥特特征就是他小说中重要的浪漫因子。狄更斯的创作是深受英国哥特文学传统影响的,纵观他叁个时期创作的15部长篇小说(最后一部未完成),多至十余部都带有哥特风格,其中第叁个时期也就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最重要、最辉煌的后期,由于他晚年对社会黑暗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激愤情绪逐渐代替了早期创作中的乐观主义,而哥特式手法就是他后期创作中用来批判现实社会的最强有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因而这种哥特特征在他的后期作品中也表现得最为明显。又考虑到论文篇幅所限,我在这里就集中探讨他后期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后期作品有《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德鲁德疑案》(1870)四部长篇小说。本文试图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心理从场景与情节、人物描写、主题等叁个方面来详细分析狄更斯后期四部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打破前人只研究一两部作品、一两个方面的局限,并且从主客观因素探讨狄更斯小说哥特特征形成的原因。狄更斯在吸收借鉴传统哥特文学特质的同时,也发展了哥特文学传统,具体表现在哥特小说的场景扩大、“怪诞”的审美范畴的拓展、心理表现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狄更斯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哥特文学传统的创新发展上,也体现在对现实主义手法的重要补充上,包括童心式的夸张与想象,诗意的象征等方面。(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3-04-01)

李默[6](2012)在《论“哥特式”小说与影视中的暴力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会发现有一类影片——哥特式电影充斥着各大影院,它们以暴力血腥的场景、魔鬼的形态被人们推崇。在此之前,哥特式小说也在18世纪末红极一时。在这些作品中,环境和人物形象塑造等突出表现了哥特式作品最为显要的特点——暴力。(本文来源于《电子制作》期刊2012年12期)

张楠楠[7](2012)在《哥特式教堂玻璃窗色彩语言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宗教思想的影响,一朵艺术奇葩——哥特式教堂彩色玻璃窗的色彩语言也随之产生。对于彩色镶嵌玻璃窗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国内给予的关注比较少,特别是对其神秘的装饰色彩语言,本文旨在通过对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镶嵌画作品色彩语言的了解,结合当时的艺术背景,阐述宗教思想和教堂建筑结构、玻璃技术的发展对彩色玻璃窗色彩语言的影响,来体现彩色玻璃的审美价值及现代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2年06期)

吴明玉[8](2012)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哥特式因素及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叙述了一个令人恐怖而又伤感的故事。在此从分析文章运用的哥特式因素入手,谴责和揭露南方清教传统道德与父权制对女性的摧残和压迫。(本文来源于《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黄莹[9](2011)在《浅析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风格——《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哥特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19世纪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向来因其离奇、恐怖的情节和悲观的思想而受到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关注和争议。《厄舍古屋的倒塌》被认为是爱伦?坡最优秀和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不仅是强调了阴郁衰落的景象,而且造成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和离奇古怪的神秘色彩,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幻觉,从而揭示其死亡主题(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29期)

郝伟[10](2011)在《哥特式因素在《信号员》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着名的小说家,也是最多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多部小说广为流传,成为世界文学毋庸置疑的经典,我国对其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和着作枚不胜举,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其长篇小说,对其短篇小说的研究关注甚少,本文将以其短篇小说《信号员》为例,从小说背景、情节发展、人物心理特征和主题思想方面探析作品中所体现的哥特式因素。(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1年42期)

哥特式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托尼·莫里森,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20世纪70年代一位杰出的非洲裔美国小说家。莫里森自1970年开始共出版十一部作品,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学界的地位。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她始终从现实生活和美国黑人的历史选取题材,洞察黑人女性的苦难。1987出版的小说《宠儿》,荣获1988年的普利策奖。小说取材于一个逃跑奴隶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一个宁愿把自己的孩子杀死也不愿让她再饱受奴役之苦的母亲,一个被自己母亲杀死18年后又化身为少女的孩子,这个孩子被取名为“宠儿”,母爱和自由在美国黑人的历史中显得那样的水火不容。国内外研究者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丰富的主题研究。爱与自我、黑人道德心理、黑人的主体性与身份建构、以及宗教主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其中关注其作品中的哥特式因素的研究却较少。该论文以《宠儿》为研究对象,尝试研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哥特式因素,以及她对哥特式小说所进行的颠覆和发展,试图为读者理解《宠儿》提供一个新思路。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叁个主体章节外加引言和结语。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托尼·莫里森及她的作品《宠儿》,然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观点:通过分析《宠儿》中所蕴含的哥特式因素,指出托尼·莫里森完美结合了美国黑人奴隶的历史现实和传统哥特小说的一般特征并对其进行颠覆与发展。主体章节第一章详细论述了哥特式小说的构成风格。第二章细读《宠儿》文本并对其进行透视和分析,着重探讨莫里森如何对小说《宠儿》在背景、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叙事等方面所体现出的哥特小说的一般特征进行颠覆与发展。首先,小说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打破了传统哥特小说的虚构性。其次,善恶集于一身的人物形象以及柔弱不幸的男性和儿童形象塑造的成功彻底打破了传统哥特小说人物塑造善恶两级分化的范式。再次,纯净而充满诗意的语言和浪漫的意象的使用大大削弱了传统哥特小说的怪诞和恐怖的特征。由此得出美国非洲裔文学的叙事传统和西方文学的叙事传统的成功结合颠覆了传统哥特式小说的叙事模式。第叁章分析托尼·莫里森在小说中颠覆和发展哥特式小说因素的意义。它成功地帮助作者再现了美国黑人的苦难历史,深化了主题,批判了美国的奴隶制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哥特式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瑛.探析英美文学中的哥特式因素的发展与影响[J].山花.2015

[2].王灿.论《宠儿》中的哥特式因素[D].河南师范大学.2015

[3].郑宇琦,包美玉,孙荀.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作品中的哥特式因素及美学体现[J].考试周刊.2014

[4].杨晓君.《暮光之城》中女性哥特式的环境描写与超自然因素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

[5].冯晨晨.狄更斯后期长篇小说的哥特式因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6].李默.论“哥特式”小说与影视中的暴力因素[J].电子制作.2012

[7].张楠楠.哥特式教堂玻璃窗色彩语言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交际.2012

[8].吴明玉.《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哥特式因素及原因分析[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2

[9].黄莹.浅析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风格——《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哥特因素[J].科技信息.2011

[10].郝伟.哥特式因素在《信号员》中的体现[J].考试周刊.2011

标签:;  ;  ;  ;  

哥特式因素论文-李晓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