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交决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外交,理性,美国,关系,朝鲜半岛,中国,中韩。
外交决策论文文献综述
周东辰,王黎[1](2019)在《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朝核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由朝核危机引发的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焦点之一。朝核问题不仅加剧了朝鲜与美日、美韩同盟的严重对峙,也一度影响到中国与包括朝鲜在内的相关国家的关系。众所周知,地缘政治关乎国家安全与战略方向的确定。鉴于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特殊关系,中国政府在整个朝核危机期间,始终坚持以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公允及务实的缓进政策,才最终得以推动特朗普与金正恩的两次高层会晤。那么,中国是出于何种考虑坚持这一既定立场?在数次危机的边缘时刻,中国缘何能及时提出顾及彼此核心利益的有效方案?如果朝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中国东北部的地缘政治局面是否会得到极大改善?这些问题将在本文中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东亚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王珂,樊超[2](2019)在《关于1982年夏季中国外交决策会议的考证——兼论当代外交研究的史料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1982年夏季的中国外交决策会议,涉及中国的对美政策和对苏政策,导致了中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但是会议的具体时间、内容和会议次数的模糊,导致学界无法研判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在中国领导人决策议程当中的优先排序。通过研读中国领导人年谱和高级外交官的回忆录,可以确定,中国领导人只在1982年7月15日召开过一次关于中美关系的决策会议,并在中途添加了中苏关系的议题。所以,中国对苏缓和是配合中美谈判的筹码,并非是中国外交上的战略性变更,而是服务和服从于中美关系。(本文来源于《冷战国际史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靖[3](2019)在《外交决策中“目的”因素的特性及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理性行为模式中,目的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本文将这种以目的为导向的理性行为模式应用到外交决策的分析中,指出决策者基于特定目的选择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并做出相应的外交决策。并以理性行为模式中的"目的"因素为核心,从四个方面详细讨论了其特性和作用。(本文来源于《新西部》期刊2019年29期)
董洁[4](2019)在《中韩建交中的中国外交决策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开始主动改善对华关系,但由于中国决策层对中韩关系价值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对中韩建交可能打破朝鲜半岛均势感到担忧,所以虽然两国之间交流不断扩大,中国政府却始终坚持"政经分离"原则,不愿打破现状。1989年起,中韩关系迅速发展,朝鲜半岛局势也出现了有利于两国建交的变化。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中国周边战略形势发生重大转变。为参与塑造朝鲜半岛新格局,1992年,中国与韩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羊丹[5](2019)在《特朗普个性:美国外交决策中的不可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特质无法决定个体行为动机的全部意义,却能左右个体行为的发展方向。在现代总统制下,总统对外交决策具有很大的决定权。作为美国的政治领导人,唐纳德·特朗普的人格特质对美国外交政策选择偏好及外交决策过程发挥重要影响。美国外交决策过程犹如"黑箱子",兼具参与者的多元性与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决策者是理解外交决策的微观基础,对特朗普个性进行解读,力图窥探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对于全面系统的解读美国对外政策、把握美国政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建立[6](2019)在《文化潜规则对日本外交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每种文化都有其或显或潜的人际交往规则。显规则强调的是理性和正式规则,潜规则强调的是情感、关系性和非正式规则。潜规则作为一种人际交往规则,实质也是一种交换规则。社会交换行为既发生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发生于代表个人的各色集团之间。国家是相对较大的人类集团。国家与国家间的所谓外交行为,其实也是人类交换行为之一。人际交往行为所遵循的潜规则,也会很自然地影响到集团乃至国家间的交往。对于一个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而言,文化潜规则对各个国家对外交往行为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日本政府对待"河野谈话"出尔反尔的态度,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日本文化中的潜规则对其外交决策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日本问题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李金祥[7](2019)在《生成性的“利益—价值”范式和外交决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以来,"利益—价值"范式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学界在利益和价值的内涵上存在分歧,在分析框架上众说纷纭,缺乏系统性的利益和价值分析框架。这都限制了该范式的解释力。一个生成性的利益—价值分析框架有利于打通利益和价值、施动者和结构、外交决策与原则叁方面的理论逻辑。在严格界定利益和价值内涵的基础上,该范式主张利益和价值具有结构属性,适用于施动者和结构的分析框架。在施动者复制或变革利益和价值结构的过程中,为解决价值和利益选择的困境,除了结构层面的因素外,施动者的实力、位置性和策略性等施动性是理解一国外交决策和外交原则变化的重要因素。就具体案例来说,20世纪,在中国参与联合国制裁决策过程中,利益和价值结构、实力、位置性和策略性在实践的互相作用决定了外交原则的变迁。(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何伟[8](2019)在《关系互动、身份调整与外交决策——解析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1972—1979)》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美关系从破冰、缓和到最终实现正常化历经了长达十年的曲折反复。尽管当时中美面临着共同的外部安全威胁,也有着共同的战略利益,但为什么两国经历了如此长的时间才最终实现正式建交?事实上,中美仅存在共同利益基础是不够的,要实现关系正常化需要两国改变对彼此的负面认知,而这一进程只有在外交层面的关系互动中才能实现。本文借鉴国际政治关系理论探讨中美关系互动,认为正常化是外交决策中一国自我身份朝两国共同的建交目标调整的动态过程,而关系互动是身份调整的动力。以中美关系缓和为标志,两国开启了为实现建交的关系互动,美国自我身份开始趋向共同的建交目标;在尼克松晚期、福特时期和卡特早期,中美关系互动出现反复,美国身份在自我调整中偏离了建交目标;但到了卡特后期,中美关系互动深化,美国自我身份快速地从偏离建交目标走向关系正常化。探讨关系互动也有利于新时代中美澄清对彼此的认识,改变思维定式,避免误判,为促进双边关系发展提供正向推动力。(本文来源于《太平洋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徐博,威廉·瑞辛格[9](2019)在《国际关系角色理论视角下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决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角色理论"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界分析国家外交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要范式。在角色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影响一国外交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变量主要是基于国家角色定位基础之上的角色身份与角色预期。本文通过考察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角色定位,分别分析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两个层次影响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决策中角色身份与角色预期的变化。在国内政治层面,影响俄罗斯能源外交角色身份的主要是其决策参与者,包括俄罗斯总统、中央官僚机构、大型国有能源公司以及地方政府。在国际政治层面,影响俄罗斯能源外交角色预期的主要是俄罗斯与中国能源对话机制、俄罗斯对东北亚能源结构的认知以及与西方能源关系的变化。本文通过角色理论的分析范式总结了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的决策逻辑并将中俄近年来能源合作取得突破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一决策逻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亚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丁心媛,许开轶[10](2019)在《国家理性在网络外交决策中的影响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网络技术成熟以来,网络外交成为新兴的外交模式,传统外交决策逐渐向网络外交决策转型。网络外交决策依据数据化且决策权部分下放,增大了决策的复杂性,使得网络外交决策相对对立、高度敏感并且需要公民理性,因而国家理性深度影响着网络外交决策的科学性。国家理性通过把控决策中舆论输入与输出、辨别信息客观性、权衡暂时权益与长远价值取向等路径影响着网络外交决策。网络外交行为体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理性思维,制定最优化的网络外交决策,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外交目的并达成战略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9年05期)
外交决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82年夏季的中国外交决策会议,涉及中国的对美政策和对苏政策,导致了中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但是会议的具体时间、内容和会议次数的模糊,导致学界无法研判中美关系和中苏关系在中国领导人决策议程当中的优先排序。通过研读中国领导人年谱和高级外交官的回忆录,可以确定,中国领导人只在1982年7月15日召开过一次关于中美关系的决策会议,并在中途添加了中苏关系的议题。所以,中国对苏缓和是配合中美谈判的筹码,并非是中国外交上的战略性变更,而是服务和服从于中美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交决策论文参考文献
[1].周东辰,王黎.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朝核问题[J].东亚评论.2019
[2].王珂,樊超.关于1982年夏季中国外交决策会议的考证——兼论当代外交研究的史料与方法[J].冷战国际史研究.2019
[3].王靖.外交决策中“目的”因素的特性及作用分析[J].新西部.2019
[4].董洁.中韩建交中的中国外交决策再探讨[J].中共党史研究.2019
[5].羊丹.特朗普个性:美国外交决策中的不可控因素[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
[6].张建立.文化潜规则对日本外交决策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19
[7].李金祥.生成性的“利益—价值”范式和外交决策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9
[8].何伟.关系互动、身份调整与外交决策——解析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1972—1979)[J].太平洋学报.2019
[9].徐博,威廉·瑞辛格.国际关系角色理论视角下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决策探析[J].东北亚论坛.2019
[10].丁心媛,许开轶.国家理性在网络外交决策中的影响力分析[J].学术探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