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性论文-赵雪情,安然

和平性论文-赵雪情,安然

导读:本文包含了和平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带一路,和平性,人民币,包容性

和平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情,安然[1](2015)在《系列二十六:中华文明的精髓:包容性与和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的重点研究领域。自2012年研究所首次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2》并首创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以来,已经连续叁年编写并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尽管时间不长,报告因其独立性、客观性和决策参考性,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政策部门的高度关注。同时报告还被译成英文和日文同步发布,在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均产生较大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主题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货币战略。报告从理论探讨、历史经验和实证检验等多个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这两大国家发展战略之间相互促进的逻辑,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货币战略应当从大宗商品计价结算、基础设施融资、产业园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等四个方面寻求有效突破。《IMI研究动态》将连续刊登《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节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本文节选自《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第叁章。(本文来源于《《IMI研究动态》2015年合辑》期刊2015-12-01)

李卫东[2](2011)在《试论陶渊明的“和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作品是"和平"的。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里,他"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加之自身性格方面之原因,及当时玄风之影响,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归隐田园的路。与山川相拥,与农民同劳动,与自然相亲近,最终才有了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田园诗歌。(本文来源于《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朱中博,周云亨[3](2011)在《中国战略文化的和平性——《文化现实主义》再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忆恩的战略文化研究在概念界定、实证分析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值得反思和借鉴的地方,但在战略文化定义及大战略划分过程中却狭义化了大战略概念,且在文本分析和案例选择上有所偏狭,因而其"中国战略文化是极端现实主义"的结论并不完全正确。通过对大战略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以明代以及中国历史上其他八个正统王朝的战争数据为分析依据,笔者得出,中国战略文化的低暴力特征体现得甚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当代亚太》期刊2011年01期)

黎海波,周聿峨[4](2008)在《温和而坚定:中国和平性国家形象的自塑》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形象是国家对外传播和内政外交综合建构的结果,而内政和国家形象的自塑是对外传播和外交形象建构的基础。究其实质,西方宣扬的中国威胁论主要关系到中国崛起中的"不民主性"和"挑战性"这两个核心问题。明白了这一逻辑起点,我们就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实行积极的"委曲求全"之道,塑造中国温和而坚定的和平性形象。(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甘正气[5](2004)在《《日本国宪法》和平性的消失》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11月3日,是《日本国宪法》颁布58周年的日子,但令人遗憾的是,这部曾以彻底的和平原则而享誉世界的宪法尽管在形式上未变一词一句,实质上早已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和平宪法已经名存实亡。下面仅就《日本国宪法》和平性的体现、和平性消失的方式及其原因等问题进行探讨。这对深入了解战后日本政治、唤起国民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高度警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外国法制史研究》期刊2004年00期)

张露,王迎晖[6](2005)在《论当代中国大战略选择的和平性——一种基于战略文化的考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文化、特别是战略文化的视角,结合中国战略文化传统,旨在对中国崛起方式选择过程中的和平主义取向的文化根源进行理论说明。进而通过比较中西战略文化的不同,对于中外学者在该问题上歧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本文对于中西双方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学术层次上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太平洋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张海燕,吴晓华[7](2005)在《行政程序的和平性价值研究——以民诉程序为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行政程序法的立法迫在眉睫,行政执法的现状呼唤行政程序法的立法价值:程序和平。和平价值作为一个基本价值,有社会学、法理学、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对行政行为进行事前和事中引导。而程序和平价值的建立需要程序规范和平和程序运作和平的支撑。(本文来源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张海燕,吴晓华[8](2005)在《民事诉讼程序和平性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程序价值理论经过了由程序工具主义向本位主义的过渡,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于程序的内在价值,但尚未对其中的个别价值进行过详细论述和系统研究。和平价值作为一个基本价值,有社会学、法理学、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包括了程序规范的和平和程序运作的和平。(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甘正气[9](2004)在《《日本国宪法》和平性的消失》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11月3日,是《日本国宪法》颁布58周年的日子,但令人遗憾的是,这部曾以彻底的和平原则而享誉世界的宪法尽管在形式上未变一词一句,实质上早已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和平宪法已经名存实亡。下面仅就《日本国宪法》和平性的体现、和平性消失的方式及其原因等问题进行探讨。这对深入了解战后日本政治、唤起国民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的高度警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期刊2004-09-20)

庞中英[10](2004)在《中国崛起的“和平性”判读——关于“和平崛起”的理论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崛起是否是和平的崛起 ?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分叁个方面讨论“和平”与“崛起”之间的关系 :(1 )如何把中国“和平崛起”或者“崛起和平”的问题具体化 ;(2 )中国如何能做到“和平崛起”或者“崛起和平” ;(3)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一种理论建构(本文来源于《国际观察》期刊2004年03期)

和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作品是"和平"的。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里,他"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加之自身性格方面之原因,及当时玄风之影响,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归隐田园的路。与山川相拥,与农民同劳动,与自然相亲近,最终才有了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田园诗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和平性论文参考文献

[1].赵雪情,安然.系列二十六:中华文明的精髓:包容性与和平性[C].《IMI研究动态》2015年合辑.2015

[2].李卫东.试论陶渊明的“和平”性[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朱中博,周云亨.中国战略文化的和平性——《文化现实主义》再反思[J].当代亚太.2011

[4].黎海波,周聿峨.温和而坚定:中国和平性国家形象的自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5].甘正气.《日本国宪法》和平性的消失[J].外国法制史研究.2004

[6].张露,王迎晖.论当代中国大战略选择的和平性——一种基于战略文化的考量[J].太平洋学报.2005

[7].张海燕,吴晓华.行政程序的和平性价值研究——以民诉程序为考察对象[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8].张海燕,吴晓华.民事诉讼程序和平性价值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9].甘正气.《日本国宪法》和平性的消失[C].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西方宪政的发展及其变革.2004

[10].庞中英.中国崛起的“和平性”判读——关于“和平崛起”的理论性问题[J].国际观察.2004

标签:;  ;  ;  ;  

和平性论文-赵雪情,安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