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茅苍术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关键酶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酶异构化酶基因序列(AlDXR)尚未阐明,本研究克隆其基因序列并分析其序列特征,以期为阐明茅苍术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分子机制提供帮助。从已获得的茅苍术转录组序列中筛选出DXR基因,克隆其全长cDNA序列,然后分析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特征、蛋白亚细胞定位、蛋白结构预测、系统发育等。成功筛选并克隆出两条全长cDNA序列分别为1 431 bp和1 422 bp的DXR基因(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G859908和MG859909),分别编码476个和473个氨基酸,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二者分别与橡胶草和野菊花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本研究获得两个茅苍术DXR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阐明该基因在茅苍术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功能提供指导。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陈丽娜,万倩芸,邓娟,明淑芳,龚玲,余坤
关键词: 茅苍术,基因,序列分析,萜类化合物
来源: 分子植物育种 2019年1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农业科技,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农作物
单位: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0341,31300277),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2018ACA124)共同资助
分类号: S567.239;Q943.2
DOI: 10.13271/j.mpb.017.004249
页码: 4249-4256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2696K
下载量: 196
相关论文文献
- [1].外源水杨酸对干旱胁迫下茅苍术光合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09)
- [2].环境因子对茅苍术种子萌发的影响[J]. 中药材 2017(03)
- [3].茅苍术晒干品、烘制品及麸制品苍术素含量比较[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08)
- [4].高温胁迫对不同产地茅苍术开花前叶片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5(11)
- [5].木醋液对茅苍术生长发育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28)
- [6].把茅苍术种成“摇钱树”[J]. 农家致富 2012(22)
- [7].汞胁迫对茅苍术光合特性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 2018(03)
- [8].茅苍术规模化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J]. 江西农业学报 2018(09)
- [9].不同覆盖物对茅苍术出苗率及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17)
- [10].茅苍术苗期黑斑病的药剂防治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1(13)
- [11].茅苍术对不同供磷水平的光合及生理响应[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12)
- [12].4种类型茅苍术生长的比较[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8)
- [13].茅苍术覆膜绿色高效栽培技术[J]. 中国现代中药 2019(01)
- [14].三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茅苍术的生长、生理及主要挥发油成分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8(06)
- [15].茅苍术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8(06)
- [16].不同光质对茅苍术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及挥发油含量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10)
- [17].茅苍术叶片蛋白提取方法的比较[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08)
- [18].茅苍术种子醇溶性内源性抑制物的初步研究[J]. 中药材 2016(04)
- [19].药对白术-茅苍术及其单味药中挥发油成分的比较分析[J]. 分析化学 2010(09)
- [20].麸炒对茅苍术中三种聚乙烯炔类成分含量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1)
- [21].药用植物茅苍术快繁及组织培养技术初探[J]. 分子植物育种 2019(05)
- [22].基于UPLC-QTOF-MS/MS法的茅苍术与北苍术化学成分分析[J].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0(05)
- [23].酸雨胁迫对茅苍术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J]. 中药材 2018(08)
- [24].铜胁迫对茅苍术光合特性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 中药材 2018(07)
- [25].镉胁迫对茅苍术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8(12)
- [26].铅胁迫下茅苍术生理指标、光合参数及生物量的变化[J]. 南方农业学报 2019(01)
- [27].茅苍术根茎中的两个新化合物[J]. 有机化学 2017(11)
- [28].茅苍术麸炒前后对乙酸致胃溃疡大鼠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影响[J]. 药物分析杂志 2016(06)
- [29].种植苍术亩收24万元[J]. 致富天地 2012(10)
- [30].光照强度对茅苍术根茎生物量及挥发油含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