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喻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545000)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改良脐静脉置管固定方法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进行脐静脉置管术的新生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的评价。结果:期间进行脐静脉置管的新生儿总计数46例,置管成功45例,1例置管失败,成功率占97%。脐静脉留置时间10—16天,平均13天,相关导管血流感染率为0%,非计划性拔管0例;临床护理较前安全,并发症较前减少。结论:脐静脉穿刺置管术相对简单、快捷、成功率高,能给新生儿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留置时间较长,避免多次静脉穿刺对患儿的血管破坏。也是危重新生儿复苏的主要用药手段。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1-0016-01
近年来,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高龄产妇的增多,女性承受越来越多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等原因,超未成熟儿、早产低体重儿、因窒息出生的患儿的出生率较往年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些危重患儿如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就会发生不可逆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及时救治中能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让药物能快速发挥药效以及在患儿出生后提供无法从胃肠道获取的足够营养显得尤为重要。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能解决这一问题,但PICC置管的难度较大,置管耗时较长,且早产儿出生后皮肤水肿及周围循环差,往往会引起PICC穿刺失败,而脐静脉置管术(LVS)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既可迅速建立给药通道,保证危重新生儿的抢救,又可较长时间留置,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1]。与此同时也对临床和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通过对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46例运用改良脐静脉固定方法对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护理体会的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入住我科患儿家属已经签署脐静脉置管同意书并患儿家属已知晓脐静脉穿刺置管术风险的新生儿46例。男25例,女21例;胎龄在27+6~34+6周,平均31+1周,体重850~2120g,平均1485g。
1.2方法
1.2.1置管前准备:(1)环境准备:准备较宽敞明亮并提前用紫外线消毒过的房间,将辐射暖床打开预热至设定好的温度,调节好室内温湿度。(2)患儿准备:脐带未干(操作前用无菌盐水纱布包裹保护),出生后呼吸、循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患儿。将患儿安放于辐射暖床中央,贴好暖床肤温探头,用约束带约束患儿手和脚,固定好监护仪探头,打开操作侧床栏,备好抢救用品。(3)物品准备:脐静脉穿刺置管包1个(内置血管钳、镊子)、3.5F号脐静脉导管1根、肝素钠稀释液、生理盐水100ML1瓶、茂康碘、10ML注射器若干、留置针24G1支、丝线1包、脐圈若干、一次性橡胶无菌手套、无菌巾、手术衣、一次性帽子、一次性口罩等。
1.2.2置管方法
患儿出生24h内进行置管手术,将脐带结扎包内带有尾线的气门芯提前套在插管上,消毒区域包括患儿脐部及周围皮肤,覆盖无菌孔巾;手术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采用无菌剪剪断脐带,暴露脐静脉,插入导管,进腹壁后缓慢向头侧推进,深度一般为脐到剑突的距离加0.5~1cm;插入至合适位置后,采用止血钳插入气门芯内,夹住脐带根部固定导管,同时将气门芯套在脐带根部,再将尾线绕导管数周后系紧。导管刻度向外,以环形盘在脐旁,采用灭菌透明敷贴覆盖固定,采用75%乙醇溶液对暴露脐带残端消毒,每日两次[2]。
2.置管后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2.1.置管后的护理
2.1.1每班交接班时护士动作轻柔,仔细观察,轻抽回血,保证脐静脉处于通畅状态,避免打折、牵拉、移位,及时在记录单上记录导管外露长度,一旦发现导管脱出应立即上报,重新消毒缝合,严禁将脱出的导管回插。
2.1.2更换脐静脉敷贴时严格无菌操作,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输液器应每天更换并用75%酒精棉片擦拭消毒连接端,更换液体时应排尽导管空气,保证导管内无空气及凝血块。
2.1.3每日用75%酒精消毒脐带残端,观察脐部周围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大小便污染、异味等,一旦发现以上现象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2.1.4脐部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角质层尚未发育成熟,通透性高,故皮肤极易损伤[4]。脐静脉置管后直接采用贴膜固定导管,易引起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故在固定导管时,采取先在腹部贴一康惠尔水胶体敷料,保护腹部皮肤,然后将导管置于水胶体敷料之上再用3M胶带固定。水胶体敷料是由水胶体(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黏性材料(胶体基质)以及人造弹性体等组成的一种功能性敷料,人造弹性体使敷料具有弹性;表面的半透膜结构允许氧气和水蒸气进行交换,可防水防菌,防止交叉感染[3]。
2.1.5患儿如有吵闹时应适当对患儿进行安抚或者约束肢体,防止导管意外脱出。
2.1.6拔管:(1)当患儿病情有所好转不需要再留置时;(2)患儿出现感染征象时;将导管尖端2~3cm用无菌剪剪入取样管中做细菌培养。拔管后用无菌纱布按压止血,观察无活动性出血之后才能将脐部包扎。拔管后每天用75%酒精消毒脐部并更换无菌纱布包扎直至脐部干燥。
2.2.并发症的预防
2.2.1防止空气栓塞推注药物和采集血标本时,严禁有气泡进入脐血管导管。操作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患儿面色及呼吸,如出现发绀、呼吸困难,立即予头低脚高及左侧卧位,高流量吸氧,遵医嘱用药等。
2.2.2每班交接班时特别注意观察患儿的下肢血液循环、阴囊或阴唇是否肿胀、皮肤及腹部情况,观察患儿是否有腹胀及腹胀的进展情况,防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2.2.3定期监测患儿的血常规、C-RP血象,发现异常反应及时处理。
2.2.4预防肺水肿遵医嘱执行液体走速,液体速度不宜过快,如液体速度控制过快可导致急性肺水肿,因而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排除仪器设备故障或走速不准的因素,预防肺水肿的发生。
3结果
通过护理观察得知,采用改良脐静脉置管固定方法后,脐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从之前的平均5-10天延长至10-16天,相关导管血流感染率发生率明显降低。日常护理操作安全性提高,患儿不良反应较前减少。
4讨论
早产儿尤其是超未成熟儿、早产极低体重儿和宫内窒息出生患儿在生后1周内静脉通道的建立十分重要,脐静脉插管术操作简单,避免了寻找超未成熟儿、极低体重儿血管困难、PICC置管时间长等缺点,能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并显著减少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静脉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而采用改良脐静脉置管的固定方法提高了脐静脉置管的安全性,进一步降低了相关导管血流感染率,降低脱管率进而降低腹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邵晓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
[2]孙妙清.改良脐静脉插管固定方法在高危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7,7(14):203-204.
[3]谭业葵,冯肖卿,刘雪梅.应用水胶体敷料固定外周静脉留置针预防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3,12(1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