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初中政治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及应对之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月[1](2021)在《2016-2020年河北省中考中囯近代史试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河北省的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具有终结性和选拔性作用,历来备受学界重视。从教学内容看,中国近代史是初中历史六大学习板块之一。从考试内容看,中国近代史是中考历史的四大板块之一。从“立德树人”的教育意义看,中国近代史是培育初中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内容,也是初中生逐渐形成世界视野的窗口。因此,研究中国近代史试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依据2016年-202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探讨中国近代史试题的命制依据、试题特点及演变趋势,以期改进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和复习备考策略,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中国近代史试题的命制依据,包括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历史教科书。第三部分:分析中国近代史试题的类型及其结构,对于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种题型的具体结构分别进行解析。第四部分:详细统计和分析了中国近代史考点,对考点的材料情境和史学背景进行分类探究。第五部分:重点分析中国近代史的典型试题,包括材料分析、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价值观立意及答案分析,以期从一道道真题中发现规律,洞悉考查意图。第六部分:通过对河北省中国近代史试题的整理、分析与反思,结合省情、学情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中考备考的策略。
郑永恒[2](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指出从“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的转变是涉及社会各个层次、各个阶段普法教育的深刻变革。涉及到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首先体现在课程名称由“思想品德”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而名称的改变只是初中法治教育体系与方法变革的嚆矢。文章研究范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的细化,深入到了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针对发现的部分问题提出了对应措施。文章在顺次界定清楚法治意识、法治意识培育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培育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学校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较好趋势,包括教师对法治意识培育足够重视、学生对法治意识培育态度较积极以及课堂法治意识培育形式多样等。同时调研也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师将法治意识培育与知识教学割裂、采用案例教学时缺少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引导等问题、培育过程中缺少法治意识培育的评价激励手段、部分师生法律准备不足等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有:教师未正确认识法治知识与法治意识的关系,教师对法治案例的运用过于功利化,法治意识培育的长期性和内隐性以及法律内容的复杂性与初中学生身心成长阶段的矛盾。针对以上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文章提出法治意识培育的改进措施,包括培育理念、培育内容、培育方式三个方面。在培育理念方面,提升教师法治意识培育观念,包括将知识教学与意识培育融合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强化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主体地位和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背景;在培育内容方面,优化法治意识培育内容,包括将道德教育作为法治教育延伸细化的依托、以理性精神支撑法治意识培育和依据教材理顺法治意识培育层次;在培育方式方面,改进法治意识培育方式,包括案例运用以学生现实为终点、恰当运用学生学习的功利性和重视课堂教学对课外活动的引导功能。在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总要求的指导下,文章依据法律知识以及法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立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意识培育的特点,将课标、教材与学生现实相统筹,法治教育、道德教育与理性教育相结合,充分有效发挥案例教学法在法治意识培育中的关键作用,以期服务学生现实生活、奠基学生未来法治实践。
王德志[3](2020)在《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 ——以2015-2019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也经历了几次变革。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选拔性考试,考试的形式、命题方向和试题质量一直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密切关注。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命制依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道德与法治》的要求,以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内容,结合当年度重大时事政治热点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因此,什么样的试题能够兼备选拔功能和教育学业水平评价功能,一直是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不断突破的难题。本文立足于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的备考实际,以近5年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为研究对象,对试题内容、题型、质量、存在不足和优化策略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期能够为今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命制提供借鉴,给教师、家长、学生进行学业水平备考提供参考。本文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标准和考试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考试评价理论作了相应的阐述,分析了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原则。第二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内容。通过对比分析试题内容与分值的结构变化,归纳出高分和高频的考点内容。通过对试题取材进行归纳分类,总结试题命制取材方向和范围,为教师和考生积极备考提供参考。第三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题型。通过对比分析试题题型与分值结构,从横向和纵向上对比了近5年的题型变化和发展趋势;对客观题和主观题题型进行归类,从典型例题中归纳各类题型的特点和相应解题策略。第四部分分析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质量。分别从试题的结构及难度、考点内容和分值、试题的主要特点和试题的效度、信度、区分度作数据分析,以对比试题与考试要求的一致性和评价试题的质量。第五部分在对近5年试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和梳理了试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试题优化策略。
李慧琳[4](2020)在《基于STSE教育理念提升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稳态与环境”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但就目前生物STSE教育实施而言,生物STSE教育的实施现状并不理想。因此,对于探究帮助STSE教育落实的策略,还有待可进一步挖掘补充的地方。基于此,本研究开展了以下几部分具体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文献整理,掌握国内外有关STSE教育研究现状,对STSE教学策略用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旨在为论文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二部分:根据STSE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和选择原则,以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为例,分析教材中STSE教育理念与社会责任的渗透情况,旨在为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利用文献研究法,对生物STSE教育教学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整理,结合其他STSE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得比较好的学科,如结合化学学科、地理等学科中STSE教育的教学实践研究,重构开展生物STSE教育的教学策略。提出以“主题式情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展开生物STSE教育。阐述了主题式情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与生物STSE教育结合的可行性、主题式情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开展STSE教育的优势、主题式情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在生物STSE教育中设计与实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以“免疫调节”和“植物的激素调节”为例,完成以社会责任培养为目的的具体主题式情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以期能为一线生物教师开展STSE教育,落实对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进行完整具体的教学设计,以便形成资源共享。
祝金鑫[5](2020)在《《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制与完善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近五年中考题为例》文中指出中考是初中生升学高中的评价环节,是检测初中生毕业水平和升学水平的重要节点。试题命制既体现了教师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把握,又体现了教师对高中阶段人才选拔水平的把握,直接影响着中考测试的效果。自2011版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命制已平稳走过了九个春秋。如何进一步提升中考道法试题的命制质量,更好地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是摆在命题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思考,通过文献查阅、调查研究、实地访谈方法,对2015—2019年的淮安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完善《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制的一些具体建议。本文从中考试题命制的相关概念入手,阐述了衡量中考试卷质量好坏的四个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指出《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制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人文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其次,文章分析了中考政治学科的常见题型及其技巧,介绍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试题编制的相关内容,具体且详实地提出了中考试题的命制技术,为中考命题人员命题以及一线教师平常教学评价时命题提供参考。再次在概述淮安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考试概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 2015—2019年的淮安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阐述了这五年淮安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的命题特点、试题命制的亮点与不足,探析了试题存在不足的原因。最后阐述了完善淮安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的对策。先从如何为中考试题的编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着手,提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考命题人员选拔机制和资格制度、重视和加强对中考命题人员的理论和技术培训以及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命题准则等命题建议;后从抓好试卷命制这一内在因素开展探讨,就如何打造一份高质量的淮安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卷,提出了通过完善选择题的编制、主观题的编制以及对试卷艺术化地布局的方法来提升试卷的品质。
仇玥[6](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和道德实践应用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板块强调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2016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其中明确要求:法治教育“要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进一步明确了体验式教学对法治教育的重要作用;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政课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需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不同学段思政教学特点,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2019年11月29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提升试题的情景设计水平,进一步强调了情感体验教学对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情感体验式教学有利于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建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以及《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文章围绕以下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内容,主要论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分析国内外对情感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现状,介绍本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对相关概念的概述,将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情感体验式教学的概念界定为:教师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或者活动,让学生尝试初步体验情境内容,而后引导学生反思感悟初步体验,从而升华体验以得出教学环节设计中所蕴含的与课本内容有关的道德品质,并最终引导学生道德实践。详细论述情感体验式教学主体性、情感性和双向性的特征、情感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以及情感体验式教学对构建道法的活动型课程,落实核心素养;激发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德育渗透;激发学生道法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第三部分,通过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得知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三个问题:教师主导讲授为主,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情感体验流于形式,学生互动意识不强;情感设计脱离生活,学生难以知行合一。结合一线教师的访谈内容和自身的教学经历进一步分析,教师自身能力不足、学生主体意识不强、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和社会支持力度不高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针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体验式教学的现状和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不断提升教师情感体验教学的素养,努力培养学生参与情感体验的意识,学校不断提升情感体验教学的关注,社会全面加大情感体验教学的支持。第五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以八年级上册第6课第二框《做负责任的人》为例,详细还原了情感体验式教学从课前准备、课堂实录到课后反思的全过程,结合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实践运用和自身实践教学的不断反思,探索出适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型。“情感初体验——体验再升华——体验落实践”的“三步走”教学模型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前情感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成果,为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孔庆玲[7](2020)在《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品德修养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德育课程。坚持德育教育的灵活化方向,遵循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宗旨,山西省早在多年前就出台了中考政治学科实行开卷考试的政策。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论文以山西省长治市S中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对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开卷考试背景下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从中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由于教师思维观念滞后、教学目标导向偏差、教学方式传统僵化、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方法以及忽视教学总结和反思等原因导致教学内容创新性差、教学组织不严谨、教学手段方式单一、教学评价考核较传统和教学总结反思滞后。在此基础上,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手段方式、教学评价考核和教学总结反思等角度提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有效教学的策略。本文旨在为一线更多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教学提供实践参考,进一步提升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有效性。
彭伟兰[8](2020)在《“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教学与评价的建议中指出要以案例为载体开展教学,不断优化案例,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由此,广大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一案到底”教学法得到了广大思想政治教师的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其教学效果的落实。由此,本文从该教学法的认识着手,克服其所存在的问题,努力探求“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对策。本文的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入手,并从“一”、“案”、“到底”三个维度加以分析“一案到底”教学法概念,并对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同时,该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特征,且该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具有一定的意义:有利于增强教学情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基于案例的深度学习;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改革。第二部分:分析该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第一,缺乏科学设计,准备不够充分;包括对“一案”的选编不合理,案例不够丰富,缺乏对“一案”辅助情境的合理设计,及设问多采用低阶思维,重预设轻生成。第二,“一案”与教学内容呈现“两张皮”:教学停留在案例的展演上,堆砌材料;对“一案”没有充分利用,就理论理;形式主义突出,缺乏变式应用。第三,学生地位仍旧被动,主体性缺失:学生有效参与度低、学生自主性不够高。第三部分:分析所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优质案例资源缺乏造成,资源开发不足且更新难,耗费时间过长且难度大;其次,教师认识偏差与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使然;同时,也有学生参与该教学法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所致。第四部分:从五个方面试图提出该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对策。廓清认识,弄清“一案到底”教学法本源要义;增强理论素养,拓宽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升驾驭能力,灵活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学生要积极有效参与教学,防止形成思维定势;集思广益,促进思想政治案例资源开发和共享。
徐晶[9](2019)在《基于中考的初中政治教学探析》文中指出政治学科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使中考的命题形式、内容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应准确把握中考的脉搏,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参照。本文主要对初中政治学科中考进行了反思,探索了基于中考的初中政治学科教学策略,以期优化初中政治学科教学的效果,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舒家祥[10](2019)在《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尤其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要求政治语言水平很高,文字运用和书写能力很强,集逻辑性、思辨性、情感性和政治敏锐性等素质于一体。概而言之就是对学生规范答题能力要求很高的一个高考板块。这种对学生规范答题能力的要求,根本上也是对政治课老师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必然要提高自己。高中阶段是人生成长关键期,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对学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发生在潜移默化的高中老师日常教学活动之中。老师的素质、能力,以及教学严谨程度,甚至老师的教学风格都会对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就政治学科而言,初中学生尚未形成相应的政治学科素养,高中阶段必须对其进行全面规范的培养,否则,很难达到高校选拔人才的要求,更难适应国家选人用人的标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中生在政治学科主观题答题过程中,普遍存在书写不规范,学科用语不规范,答题用语随心所欲,或“挖空心思”胡编乱造,未突出政治学科的特点;答题不讲逻辑层次,想到哪写到哪,很难体现出政治学科必备的政治立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科素养。总之,答题不规范问题相当严重。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通过参与各种高考研讨会学习,与名师交流,向专家请教,认真分析历年高考全国卷政治主观题的参考答案,细心研读高考考纲和每一版课程标准,关心国内、国际大事等时事动态和时政热点,结合自身的教学感悟,整理出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的一些思路,作为自己教学心得的组成部分。既能指导自己后续教学实践,也可为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提供有益借鉴。本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提出对高中生政治考试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具体从对高考的必要性、对自身发展的必要性角度展开论述。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价值所在。其次,从问题和现状的分析入手,深入剖析高中生政治主观题答题不规范的主客观原因。由此引出规范答题需要的能力、素养及培养思路。再次,提出对高中生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材理论整合能力、分析设问意图能力,以及政治原则、立场、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比较全面、系统地概括了高中生解答好政治主观题需要的素养和能力。最后,提出对高中生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思路。逻辑层次与第三个方面对应,围绕第三个方面规范答题能力培养内容而引出培养思路。形成相对完整的关于高中生政治考试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的一个认知系统,构成本研究的完整体系。
二、浅谈初中政治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及应对之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初中政治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及应对之策(论文提纲范文)
(1)2016-2020年河北省中考中囯近代史试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中考历史的重要性 |
(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 |
(三)促进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近代史试题的命制依据 |
一、课程标准 |
二、考试说明 |
三、历史教科书 |
第三章 中国近代史试题的类型与结构 |
一、选择题的类型与结构 |
二、非选择题的类型与结构 |
(一)材料阅读题结构 |
(二)问题探究题结构 |
(三)政史综合题结构 |
第四章 中国近代史考点统计与分析 |
一、中国近代史考点统计 |
二、中国近代史考点的材料情境分析 |
三、中国近代史考点的史学背景分析 |
第五章 中国近代史典型试题分析 |
一、选择题典型试题分析 |
二、材料阅读题典型试题分析 |
三、问题探究题典型试题分析 |
四、综合论述题典型试题分析 |
第六章 中国近代史试题的教学启示 |
一、立足“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教学目标 |
二、研究核心素养,把握中考方向 |
三、理清知识体系,夯实历史基础 |
四、突出思维能力,着眼问题解决 |
五、重视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价值 |
1.理论价值 |
2.实践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相关概述 |
(一)法治意识与法治意识培育 |
1.法治意识 |
2.法治意识培育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 |
1.培育的主体 |
2.培育的平台 |
3.培育的目标期待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 |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3.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需要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意识培育现状调研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总体状况 |
1.教师对法治意识培育足够重视 |
2.学生对法治意识培育态度较积极 |
3.课堂法治意识培育形式多样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意识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1.部分教师教学时将法治意识培育与知识教学割裂 |
2.部分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时缺少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引导 |
3.法治意识培育的评价激励手段欠缺 |
4.部分师生对基本法律条文内容准备不足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部分教师未正确认识知识教学与意识培育的关系 |
2.部分教师对法治案例的运用过于功利化 |
3.法治意识的内隐性及其培育的长期性 |
4.法律内容的复杂性与初中学生身心成长阶段的矛盾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意识培育的改进策略 |
(一)提升教师法治意识培育理念 |
1.将知识教学与意识培育融合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
2.强化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主体地位 |
3.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背景 |
(二)优化教材中法治意识培育内容的运用 |
1.依据教材理顺法治意识培育层次 |
2.将道德教育作为法治教育延伸细化的依托 |
3.以理性精神支撑法治意识培育 |
(三)改进法治意识培育方式 |
1.案例运用以学生现实为终点 |
2.恰当运用学生学习的功利性 |
3.重视课堂教学对课外活动的引导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 ——以2015-2019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特点赏析 |
(二)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命题分析 |
(三)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解题分析 |
(四)文献简评 |
三、基本概念 |
(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分析法 |
(三)专家咨询法 |
(四)统计分析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概述 |
一、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标准 |
(一)考试性质 |
(二)学业质量标准 |
二、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
(一)考试目标要求 |
(二)考试内容要求 |
(三)考试范围要求 |
三、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考试评价的理论依据 |
(一)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二)教育测量理论 |
(三)教育评价理论 |
(四)多元智能理论 |
四、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原则 |
(一)思想性原则 |
(二)基础性原则 |
(三)科学性原则 |
(四)时代性原则 |
(五)开放性原则 |
第二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内容分析 |
一、试题的内容与分值结构分析 |
二、试题考点考查详细情况分析 |
(一)心理道德模块 |
(二)法律常识模块 |
(三)国情政治常识模块 |
三、试题取材分析 |
(一)生活情境类 |
(二)社会新闻类 |
(三)名言哲语类 |
(四)时政热点类 |
(五)文件法规类 |
(六)云南发展类 |
第三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题型分析 |
一、题型与分值结构 |
二、客观题分析 |
(一)填空型选择题 |
(二)组合式选择题 |
(三)判断式选择题 |
(四)因果式选择题 |
(五)引文式选择题 |
(六)漫画式选择题 |
三、主观题分析 |
(一)体现类主观题 |
(二)评析类主观题 |
(三)措施类主观题 |
(四)意义类主观题 |
(五)认识类主观题 |
(六)图表类主观题 |
第四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质量分析 |
一、试题结构及难度分析 |
二、试题内容及分值分析 |
三、试题特点分析 |
(一)考点覆盖全面,引领课改方向 |
(二)贴近学生生活,直面成长问题 |
(三)聚焦社会热点,培养家国情怀 |
(四)渗透课改理念,体现实践开放 |
(五)试题生动活泼,符合认知水平 |
四、试题效度、信度、区分度分析 |
(一)效度 |
(二)信度 |
(三)区分度 |
第五章 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题的优化分析 |
一、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不足之处 |
(一)个别题目考查内容重复 |
(二)部分试题问答设置欠佳 |
(三)部分题题型区分度不高 |
(四)少量试题有模式化倾向 |
二、优化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的建议 |
(一)题型稳重求变,结构优化组合 |
(二)弱化机械记忆,提高能力素养 |
(三)利用乡土资源,实现多元开发 |
(四)立足教材文本,明晰考点范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学位论文类 |
三、期刊杂志类 |
四、文件类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STSE教育理念提升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稳态与环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STSE教育研究现状 |
1.2.2 国内STSE教育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内容分析法 |
1.5.3 访谈法 |
1.5.4 观察法 |
1.6 研究流程 |
第2章 概念界定 |
2.1 STSE教育概念界定 |
2.1.1 STSE教育的内涵 |
2.1.2 STSE教育教学策略 |
2.2 社会责任概念界定 |
2.2.1 社会责任的内涵 |
2.2.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的内容 |
2.2.3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培养的素养水平 |
2.3 STSE教学策略和社会责任的关系 |
2.3.1 STSE教育理念的渗透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
2.3.2 STSE知识的学习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
2.3.3 STSE实践能力的养成和社会责任的培养 |
第3章 应用STSE教学策略培养社会责任的教学内容选择 |
3.1 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
3.2 教学内容选择原则 |
3.3 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STSE教学内容分布情况 |
第4章 基于社会责任培养的STSE教学策略重构 |
4.1 主题式情境教学策略引入生物STSE教育 |
4.1.1 主题式情境教学法概述 |
4.1.2 主题式情境教学开展STSE教育 |
4.1.3 主题式情境教学法开展STSE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
4.1.4 主题式情境教学开展STSE教育教材内容选择教师建议 |
4.2 主题式情境教学开展STSE教育的教学设计 |
4.2.1 课标解读 |
4.2.2 教材分析 |
4.2.3 学情分析 |
4.2.4 教学设计思路 |
4.2.5 教学目标 |
4.2.6 教学重难点 |
4.2.7 教学过程 |
4.2.8 教学反思 |
4.2.9 主题式情境教学开展STSE教育的教学评价 |
4.3 项目式学习法引入STSE教育 |
4.3.1 项目式学习法概述 |
4.3.2 项目式学习开展STSE教育 |
4.3.3 项目式学习开展 STSE 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
4.3.4 项目式学习开展STSE教育教材内容选择教师建议 |
4.4 项目式学习开展STSE教育的教学设计 |
4.4.1 课标解读 |
4.4.2 教材分析 |
4.4.3 学情分析 |
4.4.4 教学设计思路 |
4.4.5 教学目标 |
4.4.6 教学重难点 |
4.4.7 教学方法 |
4.4.8 教学过程 |
4.4.9 教学反思 |
4.4.10 项目式学习开展STSE教育的教学评价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致谢 |
(5)《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制与完善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近五年中考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制概述 |
一、中考试题命制的内涵和质量标准 |
(一) 试题命制 |
(二) 中考试题命制 |
(三) 试题命制的质量标准 |
二、中考政治学科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 |
(一) 科学性原则 |
(二) 人文性原则 |
(三) 思想性原则 |
(四) 开放性原则 |
第二章 中考政治学科的常见题型及其技巧 |
一、选择题及其命制 |
(一) 选择题的内涵和特征 |
(二) 选择题的题型 |
(三) 选择题的命制技巧 |
(四) 选择题的优缺点 |
二、非选择题及其命制 |
(一) 非选择题的内涵和特征 |
(二) 非选择题的题型 |
(三) 非选择题的命制技巧 |
(四) 非选择题的优缺点 |
第三章 淮安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题现状 |
一、淮安市《道德与法治》中考命题基本要求 |
(一) 命题指导思想 |
(二) 考试范围 |
(三) 试卷结构 |
二、近五年淮安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题的状况 |
(一) 近五年淮安市《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试题的总体情况 |
(二) 近五年淮安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制的亮点 |
(三) 近五年淮安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制的不足 |
三、近五年淮安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制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一) 高水平命题专家相对不足 |
(二) 因袭传统,经验不足,创新不够 |
(三) 命题人员选拨制度仍存在不足 |
(四) 对命题人员的培训不够 |
第四章 完善淮安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题的对策 |
一、科学规划,完善《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制的顶层设计 |
(一) 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考命题人员选拔机制和资格制度 |
(二) 重视和加强对中考命题人员的理论和技术的培训 |
(三) 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命题准则 |
二、转变观念,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师对命题工作的重视 |
(一) 转变观念,科学认识命题工作 |
(二) 有效引导,提升教师命题意识 |
三、注重技巧,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试题命制能力 |
(一) 选择题命制的原则和技巧 |
(二) 非选择题命制的要求和方法 |
(三) 试卷版式的艺术与策略 |
四、淮安市《道德与法治》中考试卷样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教研员(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体验 |
二、情感体验式教学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情感体验式教学法 |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
一、主体性 |
二、情感性 |
三、双向性 |
第三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的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依据 |
第四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的意义 |
一、有助于构建道法的活动型课程,落实核心素养 |
二、有助于激发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德育渗透 |
三、有助于激发学生道法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主导讲授为主,学生主体地位不明 |
二、情感体验流于形式,学生互动意识不强 |
三、情境设计脱离生活,学生难以知行合一 |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
一、教师情感体验教学能力局限 |
二、学生参与情感体验意识不强 |
三、情感体验教学学校重视不足 |
四、情感体验教学社会支持不够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的优化策略 |
第一节 不断提升教师情感体验教学的素养 |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认真平衡教学设计 |
二、认真把控课堂节奏,正确评价教学效果 |
第二节 努力培养学生参与情感体验的意识 |
一、转变学习态度,重视道法课堂情感体验 |
二、明确主体地位,正确理解情感体验教学 |
第三节 学校不断提升情感体验教学的关注 |
一、正确认识道法课的育人功能 |
二、把控全局争取合理师资分配 |
第四节 社会全面加大情感体验教学的支持 |
一、加大社会情感体验资源的开发利用 |
二、呼唤合理评价情感体验的教学效果 |
第四章 情感体验式教学研究运用实例——以《做负责任的人》为例 |
第一节 教学准备 |
一、教师准备 |
二、学生准备 |
第二节 教学分析 |
一、课程标准依据 |
二、教材分析 |
三、学情分析 |
四、教学目标 |
五、教学重难点 |
六、教法与学法 |
第三节 实施课例——人教版八上第六课第二框《做负责任的人》 |
一、情感初体验——从新闻中品责任 |
二、体验再升华——从榜样中明责任 |
三、体验落实践——从差距中行责任 |
第四节 基于情感体验式教学的实践反思 |
一、《做负责任的人》一课的教学反思 |
二、对课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实施的改进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7)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2.3 评价与展望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2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
2.1 有效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
2.1.1 有效教学的含义 |
2.1.2 有效教学的特征 |
2.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含义及特征 |
2.2.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含义 |
2.2.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特征 |
3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新要求 |
3.1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呈现的新变化 |
3.2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面临的新要求 |
3.3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面临的新考验 |
4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问题与成因 |
4.1 学生问卷调查统计 |
4.1.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4.1.2 调查结果统计 |
4.2 教师访谈统计 |
4.2.1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4.2.2 访谈结果整理 |
4.3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现行教学存在的问题 |
4.3.1 教学内容创新性差 |
4.3.2 教学组织不严谨 |
4.3.3 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 |
4.3.4 教学评价和考核较传统 |
4.3.5 教学总结反思滞后 |
4.4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现行教学问题的成因 |
4.4.1 教师的思维观念较为滞后 |
4.4.2 教学目标导向偏差 |
4.4.3 教学方式传统僵化 |
4.4.4 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方法 |
4.4.5 忽视教学总结和反思 |
5 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
5.1 精准筹划准备教学内容 |
5.1.1 钻研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
5.1.2 把握教学重难点、统筹教学环节 |
5.1.3 拓宽学生眼界、融合教学资源 |
5.2 完整实施教学组织设计 |
5.2.1 重视组织管理教学 |
5.2.2 重视分配教学时间 |
5.3 大力丰富教学手段方式 |
5.3.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5.3.2 运用多种方式、提升综合能力 |
5.4 完善教学评价考核 |
5.4.1 创新作业形式、重视检查评定 |
5.4.2 倡导多元评价、衡量学习质量 |
5.5 加强教学总结反思 |
5.5.1 加强教学总结、形成教学常态 |
5.5.2 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学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
致谢 |
(8)“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 研究缘起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 国外相关研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一案到底”教学法及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的意义 |
(一) “一案到底”教学法的内涵 |
1. 案例教学法 |
2. “一案到底”教学法 |
(二) “一案到底”教学法的特征 |
1. 执简统繁,典型一案贯穿 |
2. 逻辑严密,注重知识结构 |
3. 合作探究,发展高阶思维 |
(三) “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的意义 |
1. 有利于增强教学情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
2. 有利于促进学生基于案例的深度学习 |
3. 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
4. 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改革 |
二、“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 缺乏科学设计,准备不够充分 |
1. “一案”的选编不合理,案例不够丰富 |
2. 缺乏对“一案”辅助情境的合理设计 |
3. 设问多采用低阶思维,重预设轻生成 |
(二) “一案”与教学内容呈现“两张皮” |
1. 教学停留在案例的展演上,堆砌材料 |
2. 对“一案”没有充分利用,就理论理 |
3. 形式主义突出,缺乏变式运用 |
(三) 学生地位仍旧被动,主体性缺失 |
1. 学生有效参与度低 |
2. 学生自主性不够高 |
三、“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优质案例资源缺乏造成 |
1. 资源开发不足且更新慢 |
2. 耗费时间过长且难度大 |
(二) 教师认识偏差与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使然 |
1. 对该教学法的正确认识存在偏差 |
2. 教师知识储备不足致使教学力不从心 |
3. 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导致效果难以达到 |
(三) 学生参与该教学法的意识和能力不够所致 |
1. 部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认识不当 |
2. 新课程下学生难以适应角色转变 |
3. 学生自身能力不足阻碍积极参与 |
四、“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对策 |
(一) 廓清认识,弄清“一案到底”教学法本源要义 |
1. 源于案例教学,但不是“举例教学” |
2. 有如情境教学,但不是“一灌到底” |
3. 讲事实重实效,不过于“追求热闹” |
(二) 增强理论素养,拓宽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储备 |
1. 增强学科专业知识素养 |
2. 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
3. 提高跨学科理论素养 |
(三) 提升驾驭能力,灵活运用“一案到底”教学法 |
1. 做好课前准备,精心预设 |
2. 组织高效教学,有机整合 |
3. 加强课后反思,注重效果 |
(四) 学生要积极有效参与教学,防止形成思维定势 |
1. 转变学习观念 |
2. 树立主体意识 |
3. 提升合作能力 |
(五) 集思广益,促进思想政治案例资源开发和共享 |
1. 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开发案例 |
2. 拓展交流空间,共享优质资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中考的初中政治教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初中政治中考的反思 |
1. 重视基础,考查能力 |
2. 紧跟时代,开放性强 |
二、基于中考的初中政治教学策略 |
1. 夯实基础 |
2. 提升能力 |
3. 关注时政 |
三、小结 |
(10)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状况 |
(二)国内研究状况 |
(三)文献简评 |
三、核心概念 |
(一)高考政治 |
(二)主观题 |
(三)规范答题能力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访谈法 |
(四)观察法 |
六、创新之处 |
七、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
一、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对高考的必要性 |
(一)有利于创建争分点 |
(二)有利于增强竞争力 |
(三)有利于拥有高平台 |
(四)有利于获得多机遇 |
二、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 |
(一)有利于正确“三观”的形成 |
(二)有利于个人能力与素养的提高 |
(三)有利于社会适应性和实践能力的增强 |
第二章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不规范的表现、后果及原因 |
一、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不规范的表现 |
(一)习惯层面的表现 |
(二)认识层面的表现 |
(三)知识层面的表现 |
(四)能力层面的表现 |
二、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不规范的后果 |
(一)直接影响高考成绩 |
(二)直接影响大学选拔 |
(三)直接影响学生长远发展 |
三、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不规范的主客观原因 |
(一)主观原因 |
(二)客观原因 |
第三章 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的内容 |
一、基础能力 |
(一)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
(二)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三)政治原则、立场、情感和态度 |
二、思维能力 |
(一)系统思维能力 |
(二)辩证思维能力 |
三、操作能力 |
(一)教材理论整合能力 |
(二)分析设问意图的能力 |
(三)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
(四)学科知识转化运用能力 |
(五)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
第四章 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的思路 |
一、基础能力的培养 |
(一)严格语言文字运用 |
(二)突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三)体现政治学科特点 |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 |
(一)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 |
(二)训练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
三、操作能力的培养 |
(一)加工处理教材理论 |
(二)准确分析设问 |
(三)有效提炼材料 |
(四)优化答题格式 |
(五)检查落实,提升学生实战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初中政治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及应对之策(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2020年河北省中考中囯近代史试题研究[D]. 李明月.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 郑永恒.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昆明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试题研究 ——以2015-2019年为例[D]. 王德志.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STSE教育理念提升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稳态与环境”为例[D]. 李慧琳.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5]《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命制与完善策略研究 ——以江苏省淮安市近五年中考题为例[D]. 祝金鑫. 扬州大学, 2020(05)
- [6]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情感体验式教学研究[D]. 仇玥. 扬州大学, 2020(05)
- [7]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研究 ——以山西省长治市S中学为例[D]. 孔庆玲.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一案到底”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 彭伟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基于中考的初中政治教学探析[J]. 徐晶.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9(12)
- [10]高考政治主观题规范答题能力培养研究[D]. 舒家祥.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