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涉及建筑隔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包括地基,所述地基的内部开设有地基槽,所述地基槽内底壁的中部插接有紧固柱。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通过铅心隔离支座、上部隔震板、阻尼缓冲圈和下部隔震板的配合设置,使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具备极强的隔震作用,在该装置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首先地震波传递到上部隔震板和下部隔震板之间的空腔内部,通过铅心隔离支座对地震波进行首次缓冲,其次经过阻尼缓冲圈进行第二次缓冲,最后由上部隔震板和下部隔震板之间所形成的空腔对地震波进行第三次减震,从而极大的减轻了地震对地基的影响和破坏。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包括地基(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1)的内部开设有地基槽(2),所述地基槽(2)内底壁的中部插接有紧固柱(3),所述紧固柱(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下部固定板(4),所述下部固定板(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5),所述连接柱(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地基固定板(6),所述地基固定板(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震支柱(7),所述隔震支柱(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震板(8),所述隔震板(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铅心隔震支座(9),所述铅心隔震支座(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上部隔震板(10),所述上部隔震板(10)下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阻尼缓冲圈(11),所述阻尼缓冲圈(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下部隔震板(12),所述上部隔震板(10)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建筑基座(13)。
设计方案
1.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包括地基(1),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1)的内部开设有地基槽(2),所述地基槽(2)内底壁的中部插接有紧固柱(3),所述紧固柱(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下部固定板(4),所述下部固定板(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5),所述连接柱(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地基固定板(6),所述地基固定板(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震支柱(7),所述隔震支柱(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震板(8),所述隔震板(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铅心隔震支座(9),所述铅心隔震支座(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上部隔震板(10),所述上部隔震板(10)下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阻尼缓冲圈(11),所述阻尼缓冲圈(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下部隔震板(12),所述上部隔震板(10)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建筑基座(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隔震板(10)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密封板(14),所述密封板(14)的材质为铸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固定板(6)的下表面开设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的内部插接有缓冲柱(15),所述缓冲柱(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缓冲支撑柱(16),所述缓冲支撑柱(16)的一端插接在地基(1)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固定板(4)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半圆形凸点,所述半圆形凸点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缓冲柱(15),所述缓冲柱(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缓冲减震弹簧(1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基固定板(6)的内部填充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的内部设置有钢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固定板(4)的材质为碳钢。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隔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是最具突发性和毁灭性的。强烈的地震会使结构坍塌,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害人类生命安全。我国东邻环太平洋地震带,南接欧亚地震带,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地震分布相当广泛。地震的短临预报成功率很低,美国科学家曾提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为减小地震带来的损失,只有从建(构)筑结构入手,提高建(构) 筑物的抗震能力。现在各国普遍采用的抗震设计理念是通过适当的设计,使建(构)筑结构形成延性结构体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构)筑结构体系越来越复杂,人们对建(构)筑使用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建(构)筑结构内部的设备、装修等日趋复杂和昂贵,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结构“硬抗”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此基础上,隔震结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隔震技术是指在建 (构)筑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部件,组成具有整体复位功能的隔震层,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阻尼,减小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从而达到预期防震要求。隔震技术可减小地震反应1\/12至1\/4,达到“中震不坏”、“大震可修”的目标。同时隔震技术可极大限度的保护上部结构内部设备及装修在地震中免受破坏。隔震技术中基础隔震技术较为成熟,此技术的设防策略立足于“隔”,“以柔克刚”,利用专门的隔震元件,以集中发生在隔震层的较大相对位移,阻隔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使建(构)筑物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但是现有的隔震装置一般结构复杂,施工困难,隔震效果一般。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包括地基,所述地基的内部开设有地基槽,所述地基槽内底壁的中部插接有紧固柱,所述紧固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下部固定板,所述下部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地基固定板,所述地基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震支柱,所述隔震支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震板,所述隔震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铅心隔震支座,所述铅心隔震支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上部隔震板,所述上部隔震板下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阻尼缓冲圈,所述阻尼缓冲圈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下部隔震板,所述上部隔震板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建筑基座。
可选的,所述上部隔震板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材质为铸钢。
可选的,所述地基固定板的下表面开设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的内部插接有缓冲柱,所述缓冲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缓冲支撑柱,所述缓冲支撑柱的一端插接在地基的内部。
可选的,所述下部固定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半圆形凸点,所述半圆形凸点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缓冲柱,所述缓冲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缓冲减震弹簧。
可选的,所述地基固定板的内部填充有混凝土,所述混凝土的内部设置有钢筋。
可选的,所述下部固定板的材质为碳钢。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通过铅心隔离支座、上部隔震板、阻尼缓冲圈和下部隔震板的配合设置,使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具备极强的隔震作用,在该装置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首先地震波传递到上部隔震板和下部隔震板之间的空腔内部,通过铅心隔离支座对地震波进行首次缓冲,其次经过阻尼缓冲圈进行第二次缓冲,最后由上部隔震板和下部隔震板之间所形成的空腔对地震波进行第三次减震,从而极大的减轻了地震对地基的影响和破坏。
2、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通过下部固定板、地基固定板、缓冲柱、缓冲支撑柱和缓冲减震弹簧的配合设置,使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具备极强的稳定作用,能够在起到隔震效果的同时对地基进行加固,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部固定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地基、2-地基槽、3-紧固柱、4-下部固定板、5-连接柱、6-地基固定板、7-隔震支柱、8-隔震板、9-铅心隔震支座、10-上部隔震板、11- 阻尼缓冲圈、12-下部隔震板、13-建筑基座、14-密封板、15-缓冲柱、16-缓冲支撑柱、17-缓冲减震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包括地基1,地基1的内部开设有地基槽2,地基槽2内底壁的中部插接有紧固柱3,紧固柱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下部固定板4,通过下部固定板4、地基固定板6、缓冲柱15、缓冲支撑柱16和缓冲减震弹簧17的配合设置,使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具备极强的稳定作用,能够在起到隔震效果的同时对地基进行加固,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的稳定性,下部固定板4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半圆形凸点,半圆形凸点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缓冲柱15,缓冲柱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缓冲减震弹簧17,下部固定板4的材质为碳钢,下部固定板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柱5,连接柱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地基固定板6,地基固定板6的下表面开设有缓冲槽,缓冲槽的内部插接有缓冲柱15,缓冲柱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缓冲支撑柱 16,缓冲支撑柱16的一端插接在地基1的内部,地基固定板6的内部填充有混凝土,混凝土的内部设置有钢筋,地基固定板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震支柱7,隔震支柱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震板8,隔震板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铅心隔震支座9,通过铅心隔离支座9、上部隔震板10、阻尼缓冲圈11 和下部隔震板12的配合设置,使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具备极强的隔震作用,在该装置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首先地震波传递到上部隔震板10和下部隔震板12之间的空腔内部,通过铅心隔离支座9对地震波进行首次缓冲,其次经过阻尼缓冲圈11进行第二次缓冲,最后由上部隔震板10和下部隔震板 12之间所形成的空腔对地震波进行第三次减震,从而极大的减轻了地震对地基的影响和破坏,铅芯支座属于隔震支座,是在普通叠层橡胶支座的中心插入铅芯,以改善橡胶支座阻尼性能,铅芯支座除能承受结构物的重力和水平力外,铅芯产生的滞后阻尼的塑性变形还能吸收能量,并可通过橡胶提供水平恢复力,除了本身的隔震力学性能满足抗震设计及使用要求外,铅芯隔震支座还具备耐久性好,抗低周期疲劳性能、抗热空气老化、抗臭氧老化、耐酸性和耐水性,其寿命可达60-80年,期间的隔震力学性能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也就是说在60年之内不会影响使用,可见,与建筑物具有同等寿命,铅心隔震支座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上部隔震板10,上部隔震板10上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密封板14,密封板14的材质为铸钢,上部隔震板10下表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阻尼缓冲圈11,阻尼缓冲圈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下部隔震板12,上部隔震板10上表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建筑基座13。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地基固定板6的下表面开设有缓冲槽,缓冲槽的内部插接有缓冲柱15,缓冲柱1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缓冲支撑柱16,缓冲支撑柱16的一端插接在地基1的内部,通过这样的设置,使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十分牢固的固定在地基1的内部,从而极大的加固了建筑本体的强度,加强了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抗震能力。
综上所述,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使用时,通过铅心隔离支座9、上部隔震板10、阻尼缓冲圈11和下部隔震板12的配合设置,使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具备极强的隔震作用,在该装置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首先地震波传递到上部隔震板10和下部隔震板12之间的空腔内部,通过铅心隔离支座9对地震波进行首次缓冲,其次经过阻尼缓冲圈11进行第二次缓冲,最后由上部隔震板10和下部隔震板12之间所形成的空腔对地震波进行第三次减震,从而极大的减轻了地震对地基的影响和破坏,通过下部固定板4、地基固定板6、缓冲柱15、缓冲支撑柱16和缓冲减震弹簧17的配合设置,使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具备极强的稳定作用,能够在起到隔震效果的同时对地基进行加固,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该建筑用地基建设隔震装置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7053.0
申请日:2019-01-0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5(广西)
授权编号:CN209429180U
授权时间:20190924
主分类号:E02D 31/08
专利分类号:E02D31/08
范畴分类:36C;36E;
申请人:广西建工集团冶金建设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西建工集团冶金建设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45002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北区北雀路115号
发明人:原炼;吴李莲;陆大念;李京键;魏德俊
第一发明人:原炼
当前权利人:广西建工集团冶金建设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娟
代理机构:11427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