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分叉区病变论文_赵滨

导读:本文包含了根分叉区病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磷酸酶,牙周病,碱性,水门汀,氢氧化钙,组织,脓肿。

根分叉区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赵滨[1](2012)在《根分叉区病变牙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根分叉病变的发生率及发病机制。方法本科自2005年~2010年采集了1850例上下颌第一、二恒磨牙患者病例,通过X线牙片分析根分叉区病变的发生率及发病机制。结果计821例患者,1138颗牙齿受损,根分叉区病变的总发生率为44.38%,其中下颌第一恒磨牙发病率最高;占55.36%(630/1138),伴发牙周病变牙为79.1%(900/1138)。结论根分叉区病变发病率较高,治疗效果差,致失牙率较高,应引起口腔科医师的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2年09期)

韩维东[2](2008)在《76例120颗牙齿根分叉区病变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根牙齿根分叉病变是牙围常见病,牙固袋浓及多根牙的根分叉与根间隔顶之间的区域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原因和区域。一般可分为牙围炎病变累及的继发型和局部解剖因素导致的狐立型两种。(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医学导刊)》期刊2008年02期)

杜凤芝[3](2007)在《髓室底穿通并发根分叉区病变牙的治疗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髓室底穿通是牙髓治疗、病理吸收或龋坏等原因造成的髓腔和牙周组织连通性疾病。随着材料学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处置方法,例如充填修复、牙体手术、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术等。实践证明,充填修复是最适宜髓室底穿孔的治疗。近年来,我院收治髓室底穿通并发根分叉区病变牙43例(本文来源于《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罗智翔,王宏泽,张贡和[4](2006)在《半切术在下磨牙根分叉区病变中的疗效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半切术治疗下颌磨牙根分叉区病变的疗效并进行评价。方法选取110例112个根分叉区病变的患牙施行牙齿半切除术,将一个下颌磨牙根分叉区的病变转化为两单根牙邻面的病变进行治疗,而后行全冠或固定桥修复。结果110例112个患牙中成功牙为102个,失败牙为10个,成功率为91.1%。结论半切术对下颌磨牙根分叉区病变的治疗确有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文来源于《西南军医》期刊2006年01期)

朱国强,吴织芬,王勤涛,周威,李袁飞[5](2004)在《胶原膜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对引导组织再生术 (GTR)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短期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 :选取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患牙 2 1颗 ,胶原膜治疗 11颗 ,翻瓣术治疗 10颗 ,术后 3月通过观察牙龈指数、附着水平、根分叉垂直与水平探诊深度的变化 ;实验室检测龈沟液量 (GCF)及龈沟液碱性磷酸酶 (GCF -ALP)活性水平的变化 ;计算机测量分析根尖片 ,对 2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 3月①自身前后比较 ,2组的牙龈指数均无显着性差异 (P >0 .0 5 ) ,根分叉垂直与水平探诊深度与GTR组的牙周附着水平 ,均有明显改善 ,且有显着性差异 (P <0 .0 5 ) ,翻瓣组临床附着水平变化则无显着性差异 (P >0 .0 5 ) ;胶原膜组与翻瓣组相比较 ,除牙龈指数外各项临床指标均具有显着性差异 (P<0 .0 5 )。②实验室观察 :自身前后对照比较。 2组GCF量均无显着性差异 (P >0 .0 5 ) ,GCF -ALP浓度均减少 ,且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胶原膜组与翻瓣组相比较 ,GCF -ALP浓度减小幅度较大 ,有显着性差异 (P <0 .0 5 )。③根尖片的测量 :2组根分叉区骨密度均增高 ,GTR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垂直向骨高度增加明显 ,具有显着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胶原膜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 ,可获得良好的短期(本文来源于《实用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4年03期)

朱国强[6](2001)在《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GTR)是在人们对牙周组织再生潜能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能使牙周炎破坏的牙周组织,包括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再生,形成新附着。目前GTR研究的重点为用于GTR的生物性膜材料的研究。据屏障膜能否被机体降解,分为不可吸收性膜和可吸收性膜。它们主要的代表分别为聚四氟乙烯(ePTFE)膜和胶原膜。临床研究证实,这两种膜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国内对这两种膜的临床疗效的比较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将这两种膜应用于临床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通过观察手术前后的临床指标、X线指标和实验室指标的改变,对这两种屏障膜材料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将5周后取出的ePTFE膜常规固定,对屏障膜的牙龈侧进行组织切片与扫描电镜观察,进一步评价ePTFE膜的组织相容性,为临床应用GTR技术提供参考。 从本院门诊就诊患者中选择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适于手术的患者23人31牙,分为叁组,试验一组为ePTFE膜组,试验二组为胶原膜组,对照组为常规翻瓣组。分组后,对患牙分别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观察记录各患牙术前与术后叁月的各项临床指标,拍摄根尖片,并检测龈沟液量(gingivalcrevicular fluid, GCF)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水平(alkaline phosphatase, ALP)的变化。试验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 结果:1临床观察 自身前后对照比较,试验组除牙龈指数(gingivalindex, GI)外,各项临床指标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牙周袋探诊深度(pocket depth, PD)、根分叉水平探诊深度(probing furcation depth, PFD)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 CAL)和GI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一组与试验二组相比较,PD和CAL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论文的改变无显着性差异p>0仍),而nD值试验一组减小幅度较大,与试验二组有显着性差异(k0刀引:试验一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刀5),试验二组与对照组相比,PD和*AL的改善显着,有统计学意义T<0刀引,而ND值得改善则无显着性差异(P>0仍)。2根尖片的测量叁组根分叉区骨密度均增高。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垂直向骨高度增加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刀5);试验一组与试验二组之间则无显着性差异 T>0刀5)。3实验室观察 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各组**F量均无显着性差异 (P>0.05),而GCF-ALP浓度均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GCF-ALP浓度减小幅度较大,有显着性差异(P<0刀5);试验一组*0t.-*浓度减小幅度较试验二组大,但无统计学差异o>0.05)。4扫描电镜观察大量的纤维细胞与 ePThE膜紧密相连,当膜孔隙为 50 u m时,纤维细胞可完全长入屏障膜中。 本研究表明治疗*~皿度根分叉区病变的患牙,GTR的短期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常规翻瓣术。胶原膜与ePThE膜均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且临床治疗效果相类似。但ePThE膜的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幅度均较胶原膜组大,而这两种膜的临床疗效是否有差异还需进行长期临床观察。(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1-04-01)

韦晓东[7](2000)在《髓室底开窗术治疗根分叉区病变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上常遇到病变在根分叉区的根尖周炎患者,表现为根分叉相应的牙龈粘膜上出现脓肿。此类病变部位特殊的根尖周炎,用常规的根管治疗疗程长且难以治愈。我科采用髓室底开窗术治疗此类根尖周炎,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我科从1986年至19(本文来源于《华夏医学》期刊2000年04期)

赵德华,陈书杰,陈洪军[8](1999)在《髓室底开窗术治疗根分叉区病变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髓室底开窗术治疗Ⅱ、Ⅲ度根分又区病变的处理方法和疗效作出评价,并对Ⅳ度根分叉区病变进行探讨。方法对28例31颗根分叉区病变牙,经髓室底开窗、清除病灶,填塞羟基磷灰石等方法的处理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经近叁年时间临床观察成功率占90.3%,失败3例,其中2例均为选择病例不当。结论证实了此法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疗效是较肯定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本文来源于《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1999-04-01)

赵德华,陈书杰,陈洪军,马莉[9](1998)在《髓室底开窗术治疗根分叉区病变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髓室底开窗术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8例31颗根分叉区病变牙,经髓室底开窗、清除病灶,填塞羟基磷灰石等方法的处理,进行临床观察分析。结果经近叁年时间临床观察成功率占90.3%,失败3例,其中2例均为选择病例不当。结论髓室底开窗术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疗效是肯定的。(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纵横》期刊1998年04期)

张延琳,毛靖[10](1992)在《1052个根分叉区病变牙的X线牙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回顾性地阅读了1700例门诊患者上、下颌第一、二恒磨牙的X光牙片,旨在探讨根分叉区病变的发生率及发病因素。结果表明根分叉区病变的总发病率为42.97%,共有1052个牙受损;其中下颌第一恒磨牙发病率最高,占54.37%(57.2/1052),伴发牙周病变牙为78.8%(829/1052),叁度以上龋坏者占36.03%(379/1052)。结果提示,根分叉区病变发病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口腔科医师重视。(本文来源于《临床口腔医学杂志》期刊1992年01期)

根分叉区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根牙齿根分叉病变是牙围常见病,牙固袋浓及多根牙的根分叉与根间隔顶之间的区域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原因和区域。一般可分为牙围炎病变累及的继发型和局部解剖因素导致的狐立型两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分叉区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1].赵滨.根分叉区病变牙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

[2].韩维东.76例120颗牙齿根分叉区病变的临床分析[J].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8

[3].杜凤芝.髓室底穿通并发根分叉区病变牙的治疗体会[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

[4].罗智翔,王宏泽,张贡和.半切术在下磨牙根分叉区病变中的疗效及评价[J].西南军医.2006

[5].朱国强,吴织芬,王勤涛,周威,李袁飞.胶原膜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临床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

[6].朱国强.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治疗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临床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

[7].韦晓东.髓室底开窗术治疗根分叉区病变的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2000

[8].赵德华,陈书杰,陈洪军.髓室底开窗术治疗根分叉区病变临床研究[C].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999

[9].赵德华,陈书杰,陈洪军,马莉.髓室底开窗术治疗根分叉区病变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纵横.1998

[10].张延琳,毛靖.1052个根分叉区病变牙的X线牙片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2

论文知识图

胶原膜复合物治疗Beagle犬Ⅱ°根分叉...治疗前后X线片盆度牙周炎治疗策略灌胃2月ICA低剂量组注:A:(HE×100)正...:根分叉病变的分度:图A表示的是无附着丧失,B图CAL=PD-R...

标签:;  ;  ;  ;  ;  ;  ;  

根分叉区病变论文_赵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