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测量,学校领导,课程,科学,信息技术,线上,英语。
教育测量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雷新勇[1](2020)在《教育测量理论应用于高考改革实践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考改革实践中涌现的一些焦点问题,对目前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指导高考改革实践发挥作用的局限性进行学理上的阐述,包括项目反应理论能否应用于高考、考试时长的确定、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分数转换、情境化命题、语文写作评分、合成总分录取等。对这些问题的澄清,有助于提升运用教育测量理论指导高考改革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考试》期刊2020年01期)
本刊编辑部[2](2020)在《《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年主要篇目索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教育测量与评价》期刊2020年01期)
刘仁臣,陆静[3](2019)在《力学基本量测量实验中育人和育才双效结合教育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当前各普通高校非物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对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大学物理实验中一堂普通的力学基本量测量实验为例,结合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读数中,以及Mathstudio软件的应用(均值、标准偏差、逐差和线性回归)中高频错误,探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切入点。(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25期)
谭玉婷,韦小满[4](2019)在《教育测评视角下科学态度测量工具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态度是促进学生科学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也是国际大型评估项目背景问卷中的重要指标,目前分为"科学的态度"和"对科学的态度"两个经典阐释。随着科学态度概念的厘清、社会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以及心理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组织和研究者对学生对科学的态度测评理论和实践做出探索,如PISA和PCAP。基于这些经验,提出对开发适合我国科学教育现状的科学态度测评工具提出建议:确定我国学生对科学的态度的内涵和测评框架、丰富工具的理论研究;探索更多更优的工具设计方案、采用多种方法测评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借鉴先进的心理测量理论与技术,提升工具的信度、效度和可推广度。(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王云,许宁[5](2019)在《“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介绍了"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在该课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后,文章依据"学习共同体"、"以学生为中心"和"做中学"等理论,利用QQ软件中的"多人聊天"功能,构建了"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流程;最后,文章以"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中"量表的信度检验"内容为例,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反馈总结叁个方面对该混合式教学流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改善传统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轻松掌握教育统计与测量方面的知识,能有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程晋宽[6](2019)在《可感知、可测量、可提升的学校领导境界——基于教育领导道德哲学的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校长的领导境界是一种可感知、可测量、可提升的领导品质,提升学校领导的精神境界,对于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学校领导境界的"精神体验"主要体现在"超然的力量感、纯粹的理性、崇高的伦理性、生命的提升性、现实的深刻深奥性"等方面,可以作为判断和评价校长领导境界的五大要素。学校领导的"精神体验"具有巨大的学校管理效用,有助于向学校成员传达重要的、积极的领导信念与领导价值观。(本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姜子辰,靳洪荣,贺艳辉,杨文慧,郝刚毅[7](2019)在《工程测量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实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目前工程测量职业教育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层面提出了创新协同模式、拓展协同内容、提升协同效果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对策。(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陆丽娟[8](2019)在《教育评价中教育测量的角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教育测量一般指定量化测定,常指对学习结果、知识、技能的测量。目前许多教育家把教育评价和教育测量混为一谈,认为这两者的内涵和所属范畴一致,其实两者之间存在很大区别,因此本文对教育评价中教育测量的角色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38期)
黄琼珍,周春秀[9](2019)在《基于学科知识地图的微课程构建研究——以《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课程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学习资源间关联性不强,缺乏系统性,不利于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容易造成学习方向的迷失。知识地图能有效地进行知识关联和知识向导,可视化地呈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能极大地提高微课的使用价值。文章提出将知识地图应用于微课程的组织管理,并以《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为例,构建了基于学科知识地图的微课程。(本文来源于《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方超,王顾学,黄斌[10](2019)在《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吗?——基于教育增值测量的净效应估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利用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追踪调查数据(CEPS2014~2015),借鉴教育增值模型并采用准实验的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信息技术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净影响。研究发现:1)基准回归表明信息技术利用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之间正相关,但互联网的娱乐偏好与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呈反向变化关系;2)家庭信息技术利用与否受到有效需求与可能的供给两方面制约,父母对互联网有效需求的上升将推高家庭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但对子女互联网娱乐偏好的引导与规制以及未来教育期望的上升则将抑制家庭信息技术的供给;3)倾向得分匹配法揭示了信息技术对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净影响落入[0.116,0.126]的取值区间,并且揭示了信息技术对认知增量的干预作用使其成为缩小教育不平等的重要推力。(本文来源于《开放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教育测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雷新勇.教育测量理论应用于高考改革实践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考试.2020
[2].本刊编辑部.《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年主要篇目索引[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0
[3].刘仁臣,陆静.力学基本量测量实验中育人和育才双效结合教育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9
[4].谭玉婷,韦小满.教育测评视角下科学态度测量工具评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5].王云,许宁.“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
[6].程晋宽.可感知、可测量、可提升的学校领导境界——基于教育领导道德哲学的审视[J].教育科学研究.2019
[7].姜子辰,靳洪荣,贺艳辉,杨文慧,郝刚毅.工程测量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创新研究[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9
[8].陆丽娟.教育评价中教育测量的角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
[9].黄琼珍,周春秀.基于学科知识地图的微课程构建研究——以《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10].方超,王顾学,黄斌.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吗?——基于教育增值测量的净效应估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