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强度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强度,地基,载荷,应力,桥头,稳定性,桩基。
低强度桩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君[1](2011)在《桥头深厚软基处理中低强度桩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桥头段桥头深厚软基处理的工程实例,探讨了低强度桩处理桥头软基的机理和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04期)
郭超[2](2010)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稳定性变形协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强度桩复合地基主要通过桩体的置换作用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控制地基沉降,增强地基稳定性。低强度桩包括水泥搅拌桩、水泥砂浆桩、高压旋喷桩、CFG桩等强度比钢筋混凝土桩低的多的素混凝土类桩。由于低强度桩的强度和成桩工艺的多样化及土体的离散性,导致了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复杂的工程特性。为了更深刻的理解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本文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分析、原位观测等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复合地基中的桩体、加筋垫层、土体、上部荷载在复合地基中的相互作用,对整个复合地基的影响。分析过程,从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变形模式出发,建立了一组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变形及稳定性应力-应变协调方程。方程推导过程中,考虑了桩-土-垫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了桩土应力比和等沉面深度的解析解,并进一步得出了桩和桩间土体的应力分布规律及压缩变形量、桩体上刺入垫层、下刺入下卧土层的刺入量。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复合地基下卧土层的压缩变形量求和,最终推导出了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总沉降计算公式。进一步采用弹性地基梁理论分析了群桩中基桩的稳定性和挠曲变形特性。根据上述复合地基的应力-应变协调方程中得出的桩间土的受力状态,采用摩尔-库伦理论分析桩间土的绕桩破坏。通过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应力-应变协调方程图表化,应用到工程实际设计中。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对低强度桩复合地基进行弹塑性分析。引入素混凝土弥散开裂模型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得出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及破坏规律。通过路堤试验段的原位测试,对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加固的路堤进行包括沉降、测斜在内的全方位观测,证明了理论计算结果和数值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0-12-01)
郭超,闫澍旺,肖世伟,陈则连[3](2010)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模式出发,建立了一组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应力-应变协调方程。推导方程过程中,考虑了桩-土-垫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了桩土应力比和等沉面深度的解析解,并且进一步得到了桩和桩间土体的应力分布规律、压缩变形量、桩体上刺入垫层和下刺入下卧土层的刺入量。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复合地基下卧土层的压缩变形量求和,最终推导出了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总沉降计算公式,为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0年S2期)
林宏剑,彭景云[4](2010)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技术处理桩基缺陷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受力特点,有效发挥桩土的共同作用,满足工程实际应用中对承载力计算和沉降控制的要求。结合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实例,说明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技术处理桩基缺陷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0年10期)
郭超,闫澍旺,宋绪国,陆征然[5](2010)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稳定性及变形研究现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在提高地基强度,减少基础沉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既可以充分发挥桩体强度,又可以利用天然地基土的强度,但是对于桩与土的相互作用认识得不清。目前规范在计算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稳定性时采用条分法,在计算其沉降变形时采用复合模量法和分层总和法,以上计算方法未能满足应力应变协调理论。针对以上问题,有学者采用了数值模拟、原位测试对比等分析方法,研究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稳定性及变型特性,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地基和荷载的性质差异性较大,所以尚未总结出一种计算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稳定性和变型特性的科学方法。在总结既有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荷载、桩土强度、桩间距、垫层厚度等影响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稳定性及变形因素进行分析,为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0年S2期)
陈静芳,戴旭玲[6](2010)在《桥头深厚软基处理中低强度桩的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桥头段桥头深厚软基处理的工程实例,探讨了低强度桩处理桥头软基的机理和设计思路。(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0年09期)
周德泉,陈坤,赵明华,范子中,付玉芬[7](2009)在《室内模型实验中低强度桩侧应变片粘贴技术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粗糙的桩与桩间土共同受力后发生相对位移,在低强度桩侧面有效粘贴应变片以测试轴力传递规律是一个难点。在组合群桩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中,本文结合传统内贴法和外贴法两种贴片方式的优点,提出并采用凹槽法在低强度实心模型桩外侧面贴片,即在桩侧预留凹槽、用环氧树脂对贴片部位进行表层处理,在贴片后密封凹槽,并给出了典型测试结果。分析认为:凹槽法贴片技术有效可行,可供室内含桩地基基础模型试验借鉴。(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09年06期)
林立宏,张征文,张里奇[8](2005)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处理桥头软基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表明,低强度桩处理桥头软土地基可以达到其他方法的处理效果,同时由于低强度桩具有一些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点,因此在控制桥头软土地基沉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交通标准化》期刊2005年12期)
张伟[9](2005)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机理及在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机理,介绍了在工程应用中的实例、解决方案及处理的效果,可供从事类似基础处理的设计、施工人员参考。(本文来源于《基建优化》期刊2005年03期)
叶向前,刘恒新,温晓贵,岑仰润[10](2005)在《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路堤堆载作用下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将路堤堆载作用下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与低强度桩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中得到的桩土应力比进行对比,探讨了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在不同性质荷载作用下的桩土应力比存在差异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城市勘测》期刊2005年02期)
低强度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低强度桩复合地基主要通过桩体的置换作用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控制地基沉降,增强地基稳定性。低强度桩包括水泥搅拌桩、水泥砂浆桩、高压旋喷桩、CFG桩等强度比钢筋混凝土桩低的多的素混凝土类桩。由于低强度桩的强度和成桩工艺的多样化及土体的离散性,导致了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复杂的工程特性。为了更深刻的理解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本文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分析、原位观测等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了复合地基中的桩体、加筋垫层、土体、上部荷载在复合地基中的相互作用,对整个复合地基的影响。分析过程,从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变形模式出发,建立了一组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变形及稳定性应力-应变协调方程。方程推导过程中,考虑了桩-土-垫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了桩土应力比和等沉面深度的解析解,并进一步得出了桩和桩间土体的应力分布规律及压缩变形量、桩体上刺入垫层、下刺入下卧土层的刺入量。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复合地基下卧土层的压缩变形量求和,最终推导出了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总沉降计算公式。进一步采用弹性地基梁理论分析了群桩中基桩的稳定性和挠曲变形特性。根据上述复合地基的应力-应变协调方程中得出的桩间土的受力状态,采用摩尔-库伦理论分析桩间土的绕桩破坏。通过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应力-应变协调方程图表化,应用到工程实际设计中。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对低强度桩复合地基进行弹塑性分析。引入素混凝土弥散开裂模型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得出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及破坏规律。通过路堤试验段的原位测试,对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加固的路堤进行包括沉降、测斜在内的全方位观测,证明了理论计算结果和数值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强度桩论文参考文献
[1].王利君.桥头深厚软基处理中低强度桩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2].郭超.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稳定性变形协调分析[D].天津大学.2010
[3].郭超,闫澍旺,肖世伟,陈则连.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J].岩土力学.2010
[4].林宏剑,彭景云.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技术处理桩基缺陷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0
[5].郭超,闫澍旺,宋绪国,陆征然.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稳定性及变形研究现状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0
[6].陈静芳,戴旭玲.桥头深厚软基处理中低强度桩的应用分析[J].价值工程.2010
[7].周德泉,陈坤,赵明华,范子中,付玉芬.室内模型实验中低强度桩侧应变片粘贴技术与应用[J].实验力学.2009
[8].林立宏,张征文,张里奇.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处理桥头软基试验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5
[9].张伟.低强度桩复合地基的机理及在工程中的应用[J].基建优化.2005
[10].叶向前,刘恒新,温晓贵,岑仰润.低强度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试验研究[J].城市勘测.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