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致变色化合物论文-顾准,王杨,程炜

光致变色化合物论文-顾准,王杨,程炜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致变色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致变色性能,取代基,螺吡喃

光致变色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顾准,王杨,程炜[1](2019)在《取代螺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致变色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取代基合成了带有不同取代基的系列螺吡喃类化合物,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光响应研究以及动力学实验,考察其对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以期发现取代基对该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苯并吡喃环侧引入吸电子基且在二氢吲哚侧引入供电子基,所制化合物表现出优异的光致变色性能。(本文来源于《合成树脂及塑料》期刊2019年04期)

任凯,关鑫,林金国,齐文玉[2](2019)在《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在生物质材料改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致变色材料具有明显的光学活性,在特定波长的光的照射激发下,其颜色会随材料分子结构的异构化而发生可逆的变化。为了开发新型的光致变色材料,国内外学者在林产品和其他材料的改性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本文阐述了螺吡喃类、偶氮苯类、二芳基乙烯类和水杨醛席夫碱类等目前研究较多的4种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在材料改性上的应用;在探讨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光致变色机理、分析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在生物质材料改性中的研究前景。(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孙宾宾,董灵光[3](2018)在《光致变色螺恶嗪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螺恶嗪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在光信息存储介质、分子开关、军事伪装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为了得到性能更加优异的螺恶嗪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各种不同结构的螺恶嗪类化合物的合成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焦点。以关注螺恶嗪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为目的,综述了螺恶嗪类化合物、含螺恶嗪的双光致变色体系、含螺恶嗪基团的聚合物及水溶性螺恶嗪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介绍了微波技术、超声技术在螺恶嗪衍生物合成中的应用,指出了螺恶嗪类化合物合成领域尚待加强的几个重点方向。(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8年06期)

马士兵[4](2018)在《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致变色性质是指某一化合物在电磁波辐射作用下发生介于两种状态之间的可逆变化,两种状态具有可区分的不同吸收光谱,具有此类现象的物质称为光致变色物质。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因其优越的光敏性、良好的抗疲劳性及较高的热稳定性而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它在数字显示、伪装、光信息存储、光电开关器件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4,4′-二甲氧基二苯甲酮和丁二酸为原料,通过Favorskii反应、Knoevenagel反应等八步反应合成了14个中间产物和2个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其中10个中间产物及2个萘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均未报道过。本文通过~1HNMR,MS,IR,UV-Vis等分析技术对所得16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为更准确的了解化合物的结构,本文对部分化合物通过溶液法培养得到了3个中间产物和2个目标产物的单晶,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认。本文还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和热重分析研究了两个目标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两个萘并吡喃类化合物能够在5 s内产生变色现象且能够在250℃以下保持结构稳定。(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2)

孙宾宾[5](2018)在《介绍一个有机化学实验——光致变色化合物螺恶嗪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在多次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介绍了一个研究型有机化学实验-光致变色化合物螺恶嗪的合成。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对光致变色现象有了初步认识;回流、减压蒸馏、萃取、分液、冰水浴冷却等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得到锻炼。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8年07期)

张玉才,邓人攀,木合塔尔·吐尔洪[6](2018)在《两种吡唑啉酮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在信息存储、光分子开光、全息防伪等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吡唑啉酮类光致变色材料是一类在固态下具有光致变色性能的新型有机功能材料,然而大多数吡唑啉酮类变色化合物只表现出单向变色或热致褪色的性能。本文通过在吡唑啉酮环的4位引入含双取代的苯基,合成了两种新颖的光致变色化合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和变色机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化合物除在可见光下具有褪色性能外,还具有热增幅现象。荧光发射光谱表明,他们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的交替照射下表现出较高的荧光对比度和良好的荧光开关性能。(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8年03期)

杨军浩,李洪启,钱伟[7](2017)在《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在染料颜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单介绍了光致变色化合物的主要类型。叙述了光致变色活性染料的合成,举例说明了光致变色有机颜料的制备方法。对光致变色化合物在染颜料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染料与染色》期刊2017年04期)

车圆圆,唐亚昆,乔钰茜,赵显梅,刘浪[8](2017)在《吲哚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致变色材料因在光学器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而备受关注。尽管,许多具有良好可逆性、高抗疲劳性的光致变色体系已被广泛研究和优化,然而,大多数化合物只能在溶液中表现出优异的光致变色性能,而固态光致变色材料才是实际应用所需的,所以我们致力于设计、合成新型的固态光致变色化合物。本文,我们通过吲哚-3-甲醛/1-甲基吲哚-3-甲醛与N(4)-取代氨基硫脲缩合制备了六种吲哚衍生物,并采用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这六种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发现这六种化合物不仅在溶液中具有光异构化性能,而且在固态下也具有光异构化性能;同时,通过静电纺丝将化合物制备成纳米纤维,可提高化合物的光致变色速率及抗疲劳性;通过核磁共振、晶体结构、构效关系、XPS、红外分析和理论计算推测了此类化合物在溶液中及固态下的光致变色机理可能分别为C=N键顺反异构和分子间质子转移。(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李全松,李泽生[9](2017)在《有机硼化合物光致变色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碳螯合的有机硼化合物具有可调控的色彩和丰富的化学反应活性,是一类应用前景广阔的光致变色材料。~([1])我们采用多参考态从头算方法(CASSCF,CASPT2)对一系列有机硼化合物的消除反应和异构化反应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考虑加热和光照两种反应条件,计算基态和低电子激发态的几何构型和电子构型,解析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寻找最优反应路径,探讨取代基的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对反应机理的影响。~([2-4])得到的结果为理性设计新型光致变色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8-21)

张娴[10](2017)在《氮杂环芳香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致变色材料在装饰、防伪、光催化、智能窗、太阳能转换、光开关、光信息存储等多个领域有重要应用。国际光致变色研究权威M.Irie在新近主编出版的《NewFrontiersinPhotochromism》着作中指出,探索新型光致变色材料、改善光致变色反应性能、发展此前没有的光响应性能仍是光致变色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本论文主要针对含氮杂环芳香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开展相关研究,拓展了“金属紫精”光致变色材料体系,开创了光生单重态氧材料新体系,并首次开展了紫精化合物的双光子吸收变色性能研究。主要发现点和创新点:1、围绕科学问题“能够稳定自由基的最小电子受体是什么”,首次发现单环芳香分子,如吡嗪,可有效作为电子转移光致变色材料的电子受体,并且可通过改变配位方式来调控材料的变色颜色和自由基变色产物的稳定性。该工作丰富了课题组前期开拓的“金属紫精”光致变色材料体系,为设计合成电子转移光致变色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候选配体。相关成果已发表在SCI收录期刊Chem.Commun.(IF = 6.57)上。2、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意外发现了一种合成方便、结构简单、水稳定性好、能够光生单重态氧的光致变色新化合物,并指出其单重态氧来自于材料的单重激发态与叁重基态氧之间的能量转移。该工作开拓了光生单重态氧材料新体系,为光催化、光动力学治疗等提供了候选材料。3、围绕“什么结构有利红光/近红外光诱导光致变色”这一科学问题,提出了通过双光子吸来收拓展光响应波段的研究思路,合成首例光响应波段可达红光区域的的电子转移光致变色化合物。该工作拓展了电子转移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范畴,为提高材料的光响应性能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介绍了本论文工作的相关背景及选题依据、目的和科学发现及所取得的相关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实验药品、仪器和测试条件;第叁章,主要介绍该论文中关于单环芳香分子的电子转移光致变色现象研究;第四章,介绍了电子转移光致变色过程中单重态氧的研究;第五章,主要探索红光/近红外双光子电子转移吸收光致变色化合物;第六章,对于本论文整体工作的总结与展望。(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7-04-01)

光致变色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光致变色材料具有明显的光学活性,在特定波长的光的照射激发下,其颜色会随材料分子结构的异构化而发生可逆的变化。为了开发新型的光致变色材料,国内外学者在林产品和其他材料的改性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本文阐述了螺吡喃类、偶氮苯类、二芳基乙烯类和水杨醛席夫碱类等目前研究较多的4种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在材料改性上的应用;在探讨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光致变色机理、分析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在生物质材料改性中的研究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致变色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顾准,王杨,程炜.取代螺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致变色性能[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9

[2].任凯,关鑫,林金国,齐文玉.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在生物质材料改性中的应用[J].山东化工.2019

[3].孙宾宾,董灵光.光致变色螺恶嗪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2018

[4].马士兵.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

[5].孙宾宾.介绍一个有机化学实验——光致变色化合物螺恶嗪的合成[J].广州化工.2018

[6].张玉才,邓人攀,木合塔尔·吐尔洪.两种吡唑啉酮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能(英文)[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8

[7].杨军浩,李洪启,钱伟.光致变色化合物及其在染料颜料中的应用[J].染料与染色.2017

[8].车圆圆,唐亚昆,乔钰茜,赵显梅,刘浪.吲哚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

[9].李全松,李泽生.有机硼化合物光致变色机理的理论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2017

[10].张娴.氮杂环芳香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7

标签:;  ;  ;  

光致变色化合物论文-顾准,王杨,程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