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热稳定性论文-童理明,刘松,李江华,堵国城,陈坚

蛋白质热稳定性论文-童理明,刘松,李江华,堵国城,陈坚

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质热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谷氨酰胺转胺酶,蛋白质折迭自由能,定点突变,热稳定性

蛋白质热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童理明,刘松,李江华,堵国城,陈坚[1](2018)在《基于蛋白质折迭自由能分析的定点突变提高谷氨酰胺转胺酶热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谷氨酰胺转胺酶(Transglutaminase,EC 2.3.2.13,TGase)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等领域。为提高TGase的热稳定性,通过PoPMuSiC-2.1预测了降低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TGase分子折迭能的氨基酸位点,并构建了相应的突变体。PoPMuSiC-2.1预测结果显示,替换P132的氨基酸引起TGase折迭自由能下降的幅度最大。基于此,通过定点突变分别构建了低折迭自由能的突变体P132I、P132G、P132M、P132Q。酶学分析表明,P132I在50℃下的半衰期达到5.0 min,较野生酶提高31%;其它突变体则较野生酶提高2%~13.7%。此外,P132I和P132G比酶活亦分别较野生酶提高24%和12.4%,其它突变比酶活变化不明显。作用力分析发现,突变体P132I中较野生TGase增加两个氢键。上述结果表明,基于蛋白质折迭自由能分析的定点突变能有效地提高TGase的热稳定性与催化活性,氢键的增加可能是P132I热稳定性提高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郑伟伟,赵萌,蔡成固,刘波[2](2017)在《甜味蛋白质monellin(莫内林)高甜度及强热稳定性突变体的分子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许多流行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糖症和龋齿等都与人们对于甜味的依赖以及糖类的过量摄入有关。因此,寻找低热量、安全、高营养的甜味剂类替代品对于人类的健康及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甜味蛋白质是最初分离于非洲热带植物果实中的蛋白类生物大分子,它们大多具有大分子量和空间结构以及超强的甜味(约为同质量蔗糖分子甜味的1500-3000倍),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天然的营养性甜味剂,从而逐步替代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天然糖类及化学合成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糖精等)。迄今己发现的甜味蛋白质有7种,分别为monellin,thaumatin,brazzein,marbinlin,pentadin,egg white lysozyme和neoculin。它们的叁维结构均己解析。此外,2种甜味蛋白质miraculin和neoculin还具有甜味调节功能,能够将酸味觉转变为甜味。目前,甜味蛋白质thaumatin(祝马丁)已经在欧美市场上市,并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等行业中。甜味蛋白质monellin(莫内林)在日本也被批准为安全的甜味类食品添加剂。然而,甜味蛋白质性质也具有不利因素,从而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广泛应用。目前,制约甜味蛋白质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2个:1.大部分甜味蛋白质稳定性较低,对于温度和酸碱敏感,蛋白质易变性而失去甜味,影响其运输、保存等环节;2.从植物中直接提取甜味蛋白质工艺繁琐且产量较低,导致甜味蛋白质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广泛使用。因此,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甜味蛋白质进行理性设计与改造,克服甜味蛋白质上述不足,并选择合适的表达宿主,通过异源表达提高甜味蛋白质的产量与得率,对于人类的健康与食品安全,以及甜味蛋白质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甜味蛋白monellin是西非植物Dioscoreophyllum cumminsii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甜味剂,具有强烈的甜味,甜度在相同条件下约为相同摩尔蔗糖的90000倍。天然的monellin蛋白是由两条不同的肽链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一起,由A链和B链组合而成,分子量约为11kDa。其叁维结构如图l所示。天然的monellin蛋白在高温下易失去活性,使其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受到了限制。甜味蛋白质通过与口腔味蕾细胞膜上的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甜味受体T1R2/T1R3相互作用,触发神经信号转导并引起甜味觉的产生。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分子模拟、突变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小分子二肽甜味剂阿斯巴甜(aspartame)及纽甜(neotame)激活甜味受体的分子机制,并指出了人与松鼠猴甜味受体对于甜味蛋白质monellin(莫内林)和thaumatin(祝马丁)不同甜味觉反应的分子机理。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我们利用蛋白质工程的方法,对甜味蛋白质monellin(莫内林)进行了分子设计改造,以期筛选高甜度、强热稳定性的新型甜味蛋白质突变体。对甜味蛋白质进行分子设计与改造,需要以甜味蛋白质的叁维结构为基础,选择影响其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进行定点突变并评价突变体的功能,筛选甜味度好、稳定性强等性能优良的甜味蛋白质。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前期报道的甜味明显增强的突变体E2N和Y65R,以及热稳定性明显增强的突变体E23A的基础上,采用组合突变的方法,构建了甜味蛋白质monellin(莫内林)的叁种双突变体E2N/E23A,E23A/Y65R,E2N/Y65R。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天然的野生型甜味蛋白质monellin,突变体E2N/E23A和E2N/Y65R的甜味均提高了约3倍左右,而突变体E2N/E23A和E23A/Y65R的热稳定性(Tm值)提高了约10℃。其中,突变体E2N/E23A的甜味与稳定性相对于野生型蛋白均有明显提高,说明其在食品工业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与价值。结合甜味蛋白质monellin(莫内林)的叁维结构(图1),我们分析了突变体导致甜味度及稳定性提高的分子机制。在水溶液中,E2位点是位于甜味蛋白质的表面的带负电荷氨基酸,将其替换为中性的N氨基酸,可增加与表面多具有负电荷氨基酸的甜味受体的静电相互作用,从而增强其甜味。另一方面,E23氨基酸位于该甜味蛋白质的疏水性分子内部并带负电荷,将其替换为不带电的A氨基酸后,可导致蛋白质分子内部的去离子化状态,从而提高其稳定性。以上结果为甜味蛋白质的理性分子设计与改造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及指导。甜味蛋白质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还很薄弱,相信在科研工作者及食品产业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甜味蛋白质产业一定能够不断壮大、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8)

高晓梅[3](2016)在《蛋白质热稳定性的智能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耐热蛋白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在发酵工程、食品、医学、环境保护和金属冶炼等领域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人们通过蛋白质序列和结构分析以及蛋白质工程方法研究了蛋白质耐热的机制,发现氨基酸组成、二肽组成、氢键、盐桥和疏水作用等序列和结构因素与蛋白质的热稳定性直接相关。在对蛋白质的热稳定性的研究过程中,智能算法发挥了重要作用。LogitBoost、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决策树、贝叶斯方法、随机森林、K-邻近算法等方法都被广泛应用在蛋白质的耐热性识别上。近几年,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蛋白质热稳定性机制逐步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将一个蛋白质的叁维结构信息编码成氨基酸相互作用网络,从系统角度研究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本文将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和复杂网络理论对蛋白质耐热性进行智能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两个蛋白质数据集。第一个数据集是基于原核生物生长温度数据库-PGTdb数据库和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数据库,根据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有机体被划分为耐热微生物和耐温微生物,该数据集用于耐热蛋白质和耐温蛋白质的智能识别。第二个数据集是基于蛋白质和突变体的热力学数据库-ProTherm数据库和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数据库,构建了标识蛋白质耐热温度的数据集,该数据集用于蛋白质耐热温度预测。基于第一个数据集,首先计算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二肽组成作为特征向量,利用支持向量机来识别耐热蛋白质和耐温蛋白质。在基于序列的智能识别的过程中,每个蛋白质中的20种氨基酸以其特有的组成决定着智能识别的准确率,为确定20种氨基酸对蛋白质耐热性预测的贡献率,本文中采用逐一删除20种氨基酸中的任意一种氨基酸的方法,通过预测率的高低,获得重要的氨基酸,并分析其如何稳定蛋白质。氨基酸Arg、Leu、Val和Lys对预测率的影响很大,都超过3%,它们通过参与盐桥、疏水作用以及氢键的形成,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这些残基的缺失是导致预测率有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基于第一个数据集,利用蛋白质的叁维结构信息,以6.5?为截断半径,构建氨基酸相互作用网络,并计算了7个网络拓扑属性:网络的平均连接强度、平均度、特征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加权聚类系数、接近中心性和残基中心性。并将这些网络拓扑属性加入到蛋白质序列信息中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特征向量,模型的总体预测精度达到了87.50%,其中耐热蛋白质的识别率为89.71%,耐温蛋白质的识别率为85.29%。并通过逐一加入一个网络拓扑属性来确定网络属性在蛋白质耐热性识别中的贡献,从识别率来看,特征路径长度和接近中心性对提高蛋白质耐热性的识别率影响较大。氨基酸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越小表明耐热蛋白质内部结构越致密,残基-残基之间的距离越短,这对稳定蛋白质作用力-氢键、盐桥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同时氨基酸网络越接近中心性表明耐热蛋白质结构紧密,利于抵御高温。直接利用序列和结构信息来准确预测蛋白质的耐热温度是本研究的最终目标。基于第二个数据集,提出了基于群智能的蛋白质耐热温度预测方法。首先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然后利用人工蜂群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混合的方法,优化了蛋白质的耐热温度与氨基酸组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获得蛋白质的耐热温度。此外,通过加入蛋白质的氨基酸网络拓扑属性,提高了蛋白质耐热温度的预测准确性。对耐温蛋白质,网络拓扑属性的加入使得蛋白质耐热温度的预测值偏差和真实值偏差之间的相关系数增加到0.71,平均预测率增加到88%;耐热蛋白质的相关系数增加到0.75,平均预测率增加到91%。在本文中创新性的将网络拓扑属性引入支持向量机的特征向量中,提高并改善蛋白质热稳定性的识别。蛋白质耐热温度是蛋白质热稳定性的重要描述符,该温度直接决定着蛋白质的解折迭状态,因此蛋白质耐热温度的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6-06-01)

张力,艾海新,张吉宽,胡桓,刘宏生[4](2016)在《基于随机森林和特征选择方法的蛋白质热稳定性影响因素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酶的耐热性对其在食品工业中实现应用至关重要。本文以随机森林算法通过蛋白质序列预测酶的热稳定性,并对影响热稳定性的重要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了从Swiss-Prot数据库获得的1600个包含热稳定性信息的酶的430个特征。采用重复欠抽样法处理数据不平衡问题,采用向后递归特征消去法优选出30个最重要的特征。通过交叉验证和独立测试比较以各特征子集构建的模型,发现仅以氨基酸组成为特征集构建的模型获得了最佳预测效果,模型的总体预测准确率为85.83%、敏感性为89.16%、特异性为73.33%、精度为77.00%、F1度量为74.87%。结果表明氨基酸组成对酶热稳定性的影响最大,嗜热酶中含有更多的谷氨酸、异亮氨酸和赖氨酸,而常温酶中含有更多的谷氨酰胺、丝氨酸和苏氨酸。研究为蛋白质工程改造食品工业用酶的热稳定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6年07期)

张吉宽[5](2016)在《蛋白质热稳定性分类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在工业生产中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大部分蛋白质都是常温蛋白质,不能满足工业生产中热处理的要求,其较低的热稳定性严重制约了它们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模式识别方法研究蛋白质热稳定性机制进而提升其热稳定性一直是计算生物学和蛋白质工程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开发一个能有效预测蛋白质热稳定性分类的系统将有助于研究者探索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机制。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蛋白质序列的热稳定性分类进行预测并通过分类模型分析出与热稳定性有重要关联的特征。系统提供了大量蛋白质序列作为训练分类模型的数据集,为用户提供了序列特征计算、特征选择、分类模型建立、蛋白质热稳定性预测、预测结果分析和数据文件导出等功能。用户通过系统得出的结果可以为改造蛋白质序列结构,提升蛋白质热稳定性的实验提供理论支持。系统在MyEclipse平台的基础上,使用Java语言开发,运用Spring MVC框架进行系统架构,采用MySQL对数据进行存储,实现了数据准备模块、数据分类预测模块、预测结果分析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在数据准备模块中,系统根据蛋白质序列计算430维序列特征并使用信息增益、信息增益率和Relief特征选择算法对特征集进行降维。在数据分类预测模块中,系统使用Adaboost算法建立组合分类模型。其中,组合分类模型中的基分类器由支持向量机算法训练得出。经过系统测试,系统能够较为精确的预测未知热稳定性分类的蛋白质序列并能分析出与蛋白质热稳定性有重要关联的特征,在功能和性能上都满足用户的需求,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6-05-01)

丛华剑[6](2016)在《蛋白质热稳定性的相关序列特征挖掘》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作为构成生命的基础有机大分子物质,其特性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蛋白质的众多特性之中,蛋白质的热稳定性就是蛋白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特性。热稳定性好的蛋白质比其他蛋白质对高温环境具有更好的耐受能力,并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对影响这一特性的特征挖掘却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文针对蛋白质的这一重要特性,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挖掘对蛋白质热稳定性有影响的序列特征,并通过序列特征预测提高蛋白质热稳定性的突变位点。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叁点:(1)本文构建了不同最适温度细菌的同源蛋白数据库集,根据同源蛋白的序列比对,找到对同源蛋白最适温度有影响的序列位置。对这些位置的氨基酸进行氨基酸组成、进化特征、氨基酸指数、蛋白质二级结构特征分析。通过分析,找到了一些造成同源蛋白最适温度差异的特征。(2)本文构建了不同最适温度的酶数据集,并且提出了一种新的序列特征提取方法——短片段模糊匹配方法。该方法对一定长度的蛋白质序列片段按照一定规则匹配到完整的蛋白质序列中,通过不同的蛋白质匹配的频率不同,计算该序列片段与蛋白质最适温度的相关性,从而构建与最适温度有明显相关性的特征片段库。对一个未知的蛋白质序列进行特征片段库中的短片段模糊匹配,即可预测蛋白质序列中与其热稳定性相关的位点。根据对比传统预测方法和在热力学突变数据库中进行预测验证发现,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且更利于实验设计。(3)本文将短片段模糊匹配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实验中,实验采用中温淀粉酶和高温淀粉酶作为材料。通过本文方法预测提高蛋白热稳定性的突变位点,在结合一定的空间结构信息之后,实验最后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本文中的预测方法是一种局部特征匹配方法,其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可以快速定位到序列中与蛋白质热稳定性相关的位置,便于生物实验人员进行蛋白质突变实验设计,这也是众多全局特征匹配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6-03-31)

易弋,韦阳道,邓春,伍时华[7](2015)在《氨基酸残基在蛋白质热稳定性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嗜热蛋白质是来自于嗜热微生物中的一种热稳定性高的蛋白质,其在高温下可以长时间保持活性而不变性失活,因此在生物化工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一直被认为是与嗜热蛋白质热稳定性有关.本文主要介绍了精氨酸、半胱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天冬酰胺残基与蛋白质热稳定性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梁朝宁[8](2015)在《碱性果胶酶热稳定性蛋白质工程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碱性果胶酶一般指聚半乳糖醛酸裂解酶(E.C.4.2.2.2,简称PGL),该酶可在高pH条件下以反式消去作用断开果胶聚合物主链,产生不饱和的寡聚半乳糖醛酸。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加剧,而纺织工业本身就是一个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所以"清洁生产,绿色纺织"便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生物法(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酶工程与糖生物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21)

徐宁宁,夏先锋,荣芷铭,赵长新[9](2015)在《澳麦Gairdner在制麦过程中蛋白质及热稳定性蛋白的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中热稳定蛋白独特的生理生化特性对麦芽和啤酒的风味、泡沫等有很大影响。我国作为啤酒的消费大国,研究大麦中热稳定蛋白的变化意义重大。以澳麦Gairdner作为原料,运用SDS-PAGE和双向电泳技术,分析对比大麦中热稳定蛋白的含量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浸麦、发芽过程中总蛋白质的含量呈减少趋势,在焙焦阶段略有回升。在制麦过程中,大麦中的热稳定蛋白呈上升趋势,并于120 h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稳定。根据双向电泳图谱蛋白鉴定结果,将制麦过程中的蛋白质种类变化分为不变、增大和减少3类。(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15年11期)

刘俊梅,王丹,李琢伟,兰小梅,王璐[10](2014)在《高剪切分散乳化法提高蛋清蛋白质的热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高剪切分散乳化法提高蛋清蛋白质热稳定性的研究,以测定蛋白质的分散性指数PDI(Protein dispersibility index)值为依据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结果做四因素叁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蛋白液浓度为5%、剪切时间为20min、剪切转速为16 000r/min和剪切温度为40℃的条件下,蛋白液的组织状态最好。通过高剪切分散乳化物理改性修饰技术既可提高蛋清蛋白质的溶解性、乳化稳定性又可提高蛋白质的分散性、热稳定性。不但改善了蛋腥味,同时也使蛋清蛋白质的热凝固温度提高到115℃以上。为鸡蛋的深加工拓宽了应用领域,有利于鸡蛋的进一步加工。(本文来源于《粮油加工(电子版)》期刊2014年06期)

蛋白质热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些年来,许多流行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糖症和龋齿等都与人们对于甜味的依赖以及糖类的过量摄入有关。因此,寻找低热量、安全、高营养的甜味剂类替代品对于人类的健康及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甜味蛋白质是最初分离于非洲热带植物果实中的蛋白类生物大分子,它们大多具有大分子量和空间结构以及超强的甜味(约为同质量蔗糖分子甜味的1500-3000倍),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天然的营养性甜味剂,从而逐步替代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天然糖类及化学合成甜味剂(如阿斯巴甜、糖精等)。迄今己发现的甜味蛋白质有7种,分别为monellin,thaumatin,brazzein,marbinlin,pentadin,egg white lysozyme和neoculin。它们的叁维结构均己解析。此外,2种甜味蛋白质miraculin和neoculin还具有甜味调节功能,能够将酸味觉转变为甜味。目前,甜味蛋白质thaumatin(祝马丁)已经在欧美市场上市,并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等行业中。甜味蛋白质monellin(莫内林)在日本也被批准为安全的甜味类食品添加剂。然而,甜味蛋白质性质也具有不利因素,从而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广泛应用。目前,制约甜味蛋白质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2个:1.大部分甜味蛋白质稳定性较低,对于温度和酸碱敏感,蛋白质易变性而失去甜味,影响其运输、保存等环节;2.从植物中直接提取甜味蛋白质工艺繁琐且产量较低,导致甜味蛋白质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广泛使用。因此,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对甜味蛋白质进行理性设计与改造,克服甜味蛋白质上述不足,并选择合适的表达宿主,通过异源表达提高甜味蛋白质的产量与得率,对于人类的健康与食品安全,以及甜味蛋白质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甜味蛋白monellin是西非植物Dioscoreophyllum cumminsii中提取的一种天然甜味剂,具有强烈的甜味,甜度在相同条件下约为相同摩尔蔗糖的90000倍。天然的monellin蛋白是由两条不同的肽链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一起,由A链和B链组合而成,分子量约为11kDa。其叁维结构如图l所示。天然的monellin蛋白在高温下易失去活性,使其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受到了限制。甜味蛋白质通过与口腔味蕾细胞膜上的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甜味受体T1R2/T1R3相互作用,触发神经信号转导并引起甜味觉的产生。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分子模拟、突变分析等方法揭示了小分子二肽甜味剂阿斯巴甜(aspartame)及纽甜(neotame)激活甜味受体的分子机制,并指出了人与松鼠猴甜味受体对于甜味蛋白质monellin(莫内林)和thaumatin(祝马丁)不同甜味觉反应的分子机理。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我们利用蛋白质工程的方法,对甜味蛋白质monellin(莫内林)进行了分子设计改造,以期筛选高甜度、强热稳定性的新型甜味蛋白质突变体。对甜味蛋白质进行分子设计与改造,需要以甜味蛋白质的叁维结构为基础,选择影响其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氨基酸残基,进行定点突变并评价突变体的功能,筛选甜味度好、稳定性强等性能优良的甜味蛋白质。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前期报道的甜味明显增强的突变体E2N和Y65R,以及热稳定性明显增强的突变体E23A的基础上,采用组合突变的方法,构建了甜味蛋白质monellin(莫内林)的叁种双突变体E2N/E23A,E23A/Y65R,E2N/Y65R。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天然的野生型甜味蛋白质monellin,突变体E2N/E23A和E2N/Y65R的甜味均提高了约3倍左右,而突变体E2N/E23A和E23A/Y65R的热稳定性(Tm值)提高了约10℃。其中,突变体E2N/E23A的甜味与稳定性相对于野生型蛋白均有明显提高,说明其在食品工业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与价值。结合甜味蛋白质monellin(莫内林)的叁维结构(图1),我们分析了突变体导致甜味度及稳定性提高的分子机制。在水溶液中,E2位点是位于甜味蛋白质的表面的带负电荷氨基酸,将其替换为中性的N氨基酸,可增加与表面多具有负电荷氨基酸的甜味受体的静电相互作用,从而增强其甜味。另一方面,E23氨基酸位于该甜味蛋白质的疏水性分子内部并带负电荷,将其替换为不带电的A氨基酸后,可导致蛋白质分子内部的去离子化状态,从而提高其稳定性。以上结果为甜味蛋白质的理性分子设计与改造提供了有益的线索及指导。甜味蛋白质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还很薄弱,相信在科研工作者及食品产业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甜味蛋白质产业一定能够不断壮大、健康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质热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童理明,刘松,李江华,堵国城,陈坚.基于蛋白质折迭自由能分析的定点突变提高谷氨酰胺转胺酶热稳定性[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8

[2].郑伟伟,赵萌,蔡成固,刘波.甜味蛋白质monellin(莫内林)高甜度及强热稳定性突变体的分子构建[C].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3].高晓梅.蛋白质热稳定性的智能识别[D].江南大学.2016

[4].张力,艾海新,张吉宽,胡桓,刘宏生.基于随机森林和特征选择方法的蛋白质热稳定性影响因素预测[J].现代食品科技.2016

[5].张吉宽.蛋白质热稳定性分类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辽宁大学.2016

[6].丛华剑.蛋白质热稳定性的相关序列特征挖掘[D].烟台大学.2016

[7].易弋,韦阳道,邓春,伍时华.氨基酸残基在蛋白质热稳定性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广西科技大学学报.2015

[8].梁朝宁.碱性果胶酶热稳定性蛋白质工程改造[C].2015中国酶工程与糖生物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9].徐宁宁,夏先锋,荣芷铭,赵长新.澳麦Gairdner在制麦过程中蛋白质及热稳定性蛋白的变化分析[J].酿酒科技.2015

[10].刘俊梅,王丹,李琢伟,兰小梅,王璐.高剪切分散乳化法提高蛋清蛋白质的热稳定性[J].粮油加工(电子版).2014

标签:;  ;  ;  ;  

蛋白质热稳定性论文-童理明,刘松,李江华,堵国城,陈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