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系分类论文-李海东,多吉卓玛,卓玛央金,扎西卓玛,张睿

区系分类论文-李海东,多吉卓玛,卓玛央金,扎西卓玛,张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系分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伊蚊亚属,那坡伊蚊,亚属和种,新纪录

区系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东,多吉卓玛,卓玛央金,扎西卓玛,张睿[1](2019)在《西藏自治区蚊虫分类与区系研究Ⅶ.伊蚊属伊蚊亚属和物种在西藏自治区首次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和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的蚊类区系。方法 2017年8-9月,对藏东南地区各类型孳生地的幼蚊进行调查取样、标本制作和分类鉴定。结果在墨脱县采获1批伊蚊属标本,经鉴定,其中发现有伊蚊亚属(Subgenus Aedes)及那坡伊蚊〔Aedes(Aed.)mubiensis Luh et Shih,1958〕。该亚属和物种首次在西藏地区发现,为当地亚属和蚊种新纪录。那坡伊蚊既往仅见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和四川省,它与分布于东北地区的北海道伊蚊〔Aedes(Aed.)esoensis〕很相似,但两者可根据雄蚊抱肢基节端部的形状、中部内缘的长鬃数量多少和背基内缘皱纹区的宽窄等特征予以区分。该文将伊蚊亚属和蚊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分布区、孳生环境及其雄蚊尾器结构图等内容分别进行了简述和报道。结论迄今,西藏已知分布有伊蚊属17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刘铁志[2](2019)在《内蒙古锈菌分类及区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典分类方法对内蒙古锈菌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结果得到10科22属256种和变种,即Pucciniastraceae:Hyalopsora(1种),Melampsoridium(3种),Naohidemyces(1种),Pucciniastrum(5种),Thekopsora(3种),Uredinopsis(1种);Coleosporiaceae:Chrysomyxa(4种),Coleosporium(14种),Cronartiaceae:Cronartium(3种),Melampsoraceae:Melampsora(23种);Phakopsoraceae:Nothoravenelia(1种),Pucciniostele(1种);Chaconiaceae:Ochropsora(1种);Uropyxidaceae:Tranzschelia(1种);Raveneliaceae:Triphragmium(1变种);Phragmidiaceae:Phragmidium(14种),Xenodochus(2种);Pucciniaceae:Gymnosporangium(5种),Puccinia(130种和变种),Uromyces(37种和变种);式样属:Aecidium(4种)和Uredo(1种)。编写了科、属、种分类检索表;每个分类群均有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绘图,并列出了学名、汉名、主要异名、寄主、采集地点和标本号。寄主植物达51科192属520余种和变种。以属为单位分析,世界广布属有4属(即Puccinia、Uromyces以及式样属Aecidium和Uredo),另有3属虽为世界广布,但主产北温带(即Coleosporium、Cronartium和Gymnosporangium);本区分布最多的是北温带属,达到13个(Chrysomyxa、Hyalopsora、Melampsora、Melampsoridium、Naohidemyces、Ochropsora、Phragmidium、Pucciniastrum、Thekopsora、Tranzschelia、Triphragmium、Uredinopsis、Xenodochus),另外2属为东亚特有属(Nothoravenelia和Pucciniostele),无热带属。以种为单位分析,内蒙古锈菌初步划分为10个地理成分。世界广布种12.1%,北温带成分24.6%(包括北极高山种),旧世界温带成分19.1%,亚洲温带成分2.3%,东亚成分27.3%(包括中国—日本共有种和中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共有种),东亚—北美成分5.1%,中亚成分0.8%,地中海—西亚—中亚成分0.8%,亚洲热带成分0.4%,中国特有成分7.4%。因此,内蒙古的锈菌区系成分以东亚、北温带、旧世界温带、东亚—北美和亚洲温带成分为主(5者种数占总种数的77.7%),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属于泛北极区系范畴。东亚成分的种数居首,有70种,占总数的27.3%,与广大的泛北极区连成一片,属于典型的东亚区系。本区系有少数中亚成分、地中海—西亚—中亚成分和亚洲热带成分。虽然种数不多,但体现了本区系与其他锈菌区系的联系。另外寄生在蕨类植物上被称作"活化石"的原始类型—水龙骨明痂锈菌Hyalopsora polypodii和蕨拟夏胞锈菌Uredinopsis pteridis在本区均有发现,也说明了区系的古老性。中国特有成分占一定比例,说明内蒙古锈菌区系具有一定的分化性。(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胡松林,永建,李海东,多吉卓玛,卓玛央金[3](2019)在《西藏自治区蚊虫分类与区系研究Ⅵ.局限蚊属及一新纪录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和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的蚊类区系。方法 2017年8-9月,对藏东南地区各类型孳生地的蚊幼虫进行调查取样、标本制作和分类鉴定。结果在墨脱县采获1批局限蚊属(Topomyia)标本,经鉴定为丽蚊亚属(Subgenus Suaymyia)的胡氏局限蚊〔Topomyia(Sua.)houghtoni Feng,1941〕及局限蚊亚属(Subgenus Topomyia)的张氏局限蚊〔Topomyia(Top.)zhengi Gong,1991〕和丛鬃局限蚊〔Topomyia(Top.)hirtusa Gong,1989〕3种。其中,丛鬃局限蚊首次在西藏发现,为当地蚊种新纪录。该文将3蚊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分布区、孳生环境及其雄蚊尾器结构图等内容分别进行了简述和报道。结论迄今,西藏已知分布有局限蚊属2亚属3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彭培英[4](2019)在《云南小兽体表革螨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革螨是一大群节肢动物的统称,全世界共报道革螨亚目螨类约8280种,我国记载的革螨已达600多种。在动物分类上,革螨隶属于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寄螨目Parasitformes中气门亚目Mesostigmata或革螨亚目Gamasida中的一个“股”cohort即“革螨股”Gamasina。革螨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因种类不同而异,一些革螨营自由生活;一些革螨营寄生生活,特别是营体表寄生生活,如寄生于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甚至其他节肢动物体表的革螨等。体表寄生革螨最常见的宿主(寄主)动物是啮齿类及其他小型哺乳动物。有些革螨种类与医学相关,一些革螨可以通过直接叮咬人类皮肤造成皮炎;一些革螨被认为是部分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例如立克次体痘和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有着广阔的领土,复杂的地形地貌以及变化多端的气候,动植物丰富。本文利用1990年至2015年期间所陆续积累的大量原始数据和革螨标本,参照“数据挖掘”的基本思路,对这些丰富的数据资料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和挖掘,研究结果如下:1小兽宿主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分布特征本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1990年至2015年期间对云南省40个县(市)的长期积累调查。从所调查的40县(市)共捕获17638只小兽,经分类鉴定,隶属于7目12科38属74种,宿主种类丰富,其中啮齿目最多共16420只,占所有小兽的93.094%(16,420/17,638)。在所鉴定出的74种小兽中,黄胸鼠、大绒鼠、齐氏姬鼠、褐家鼠构成比最高,分别为29.964%,12.139%,10.829%和8.210%,是整个云南省40县(市)所捕获小兽的优势宿主。五个动物地理小区中,捕获的小兽个体数以横断山南部小区(II区)的最多,但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以横断山中部小区(I区)最高,小兽的物种数是57种(S=5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是2.788(H=2.788)。滇西高原小区(IV区)和滇南山地小区(V区)的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最低。每个动物地理小区优势宿主也不相同。不同动物地理小区宿主相似性聚类结果显示IV区和V区首先聚集在一起,I区和II区聚集在一起,随后再和III区聚到一起。有13种宿主动物广布种,32种特有种。2革螨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分布特征在所捕获的17638只小兽体表上共采集到革螨139111只,分类鉴定为13科39属156种。在所鉴定出的13科中,厉螨科所占的种类最多(104种)、个体数量最大(130950只),个体数量占全部革螨的95.438%。在所鉴定出的156种革螨中,有16种主要革螨(个体数量大于1000),这16种主要革螨的总构成比达到了92.97%,其中又以纳氏厉螨、毒厉螨、短尾鼩地厉螨、贵州厉螨、土尔克厉螨的数量最多(个体数量大于10000),这5种螨是云南省全境范围内的优势革螨种类。本文研究还发现,革螨个体数和多样性与小兽宿主的个体数和多样性呈显着正相关(个体数:r=0.94,P=0.02;多样性:r=0.87,P=0.05),这说明了革螨的物种多样性主要是受宿主因素影响。聚类分析、极点排序和主分量分析叁种方法对革螨区系划分的结果基本一致,I区和II区的革螨划分为一类,III区和V区的革螨划分为一类,IV区单独为一类。不同动物地理小区的优势革螨种也不相同。在云南省革螨区系成分中,既有东洋界成分,也有古北界成分,其中东洋界75种,占48.08%;古北界种类有56种,占35.90%;广布种25种,占16.03%,这可能与云南省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明显的海拔差异有关。用“生态位宽度”来研究“广宿主螨种”,结果显示土尔克厉螨、纳氏厉螨、鼩鼱赫刺螨、短尾鼩地厉螨和金氏厉螨是广宿主革螨种;有27种地理广布革螨种。本研究结果显示,云南省革螨的物种多样性超过了我国其他省(市、自治区)及来自其他国家任何一个区域性调查的革螨物种多样性(甚至整个国家的革螨物种多样性)。小兽宿主是影响革螨物种多样性高低及区系分布的首要因素。此外,云南省复杂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的地理景观及栖息地、复杂多变的气候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革螨的多样性及区系分布。这些间接的因素也可以通过影响小兽宿主进而影响革螨的多样性及区系分布。3革螨物种多样性和区系沿不同环境梯度的分布格局本研究结果显示,革螨物种多样性和区系分布会沿着不同环境梯度(如纬度和海拔)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革螨的科、属、种丰富度,特有种丰富度和特有度,以及东洋界和古北界区系成分物种丰富度都呈现了随纬度增加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25?-27?N之间,研究认为,形成物种密度高峰的主要原因是两大区系分界线和交错区的边缘效应。东洋和古北两大区系成分过渡或交错区的跨度在22?-29?N之间,并在25?-27?N之间共同构成了两区系物种交汇和分异的中心。革螨的属、种β多样性沿着纬度梯度的水平分布基本呈双峰分布格局,峰值反映出革螨的组成及成分在不同纬度梯度、气候带之间的过渡和转变,说明β多样性的水平分布格局与纬度梯度的气候、环境变化程度的关系密切,以及过渡区的边缘效应对两区系物种丰富度高峰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云南省西部横断山区25?-27?N的区域形成了两大区系物种交汇和分异的中心,由于边缘效应的复杂的地理景观,这里的革螨科、属、种和特有种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革螨的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包括β多样性),如科丰富度、属丰富度、物种丰富度、特有种丰富度和特有度以及不同区系成分物种丰富度的垂直分布都呈现随着海拔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出现在海拔2000-3000m之间。由于边缘效应的影响,云南省海拔2000-3000m的区域形成了两大区系物种交汇和分异的中心。4革螨种多度分布和种样方关系云南省革螨的种-多度图接近对数正态分布,其理论曲线用Preston对数正态分布模型拟合取得较好效果(α=0.30,拟合优度R~2=0.9057)。个体数量在2-4个之间的种类最多,有30种,优势种和稀有种都较少。根据Preston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可估测出云南省境内革螨总物种数为177种,约有21种革螨未采集到,这在实际的野外调查中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有些物种特别稀少而未能采集到。种-样方关系图表现为随着宿主样本量增加,革螨物种数缓慢增多,当宿主数量达到17638只时,种-样方曲线还在继续攀升,这可能与不同环境条件下(如不同的纬度、海拔、不同宿主种类等)革螨物种构成的不均匀性有关。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革螨的物种组成可能有很大差异。此外,本文还描述和报道了1个革螨新种,即:景哈厉螨Laelaps jinghaensis sp.nov.并且还在结果中详细附上了云南省境内40县(市)的革螨名录和小兽宿主名录。5景观多样性与媒介革螨地处“叁江并流区”的山区地理景观(ML)小兽宿主种类丰富(55种3323只),革螨种类丰富(88种23095只),动物传染源宿主大绒鼠(15.92%)、齐氏姬鼠(14.17%)和媒介革螨(毒厉螨,12.22%)的构成比不是很高,优势地位也不突出,媒介革螨(毒厉螨)感染优势宿主(中华姬鼠、大绒鼠、齐氏姬鼠)的感染率(0,0.38%,1.49%)及平均多度(0,0.02,0.09)很低;而地处西双版纳地区的坝区地理景观(FL)小兽宿主种类比较单一(仅有18种),革螨种类比较单一(54种),动物传染源宿主黄胸鼠(88.04%)和媒介革螨种(毒厉螨,23.77%)的构成比很高,优势地位很突出,媒介革螨(毒厉螨)感染优势宿主(黄胸鼠)的感染率(38.87%)及平均多度(2.21)较高。(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霍庆波[5](2019)在《江苏地区襀翅目区系调查与中国扁襀科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襀翅目(Plecoptera)昆虫,又称石蝇、襀翅虫。半变态;稚虫通常生活在水体清澈、含氧量高的山间小溪或河流中,对水质反应较为敏感,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指示性昆虫,国内已记录10科、590余种。江苏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同时也具备适合襀翅目生长的自然环境。1926年,中国襀翅目研究的奠基者胡经甫先生将采自南京中山陵的两种襀翅虫定名为中华倍叉襀和南京叉襀,这是中国昆虫研究者首次命名发表的中国襀翅目种类,在我国襀翅目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江苏地区的襀翅目调查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直到近年,才有江苏襀翅目种类的研究报道,但一直未进行过系统的采集调查。为此,2016至2018年,我们针对江苏主要山地和林区的襀翅目昆虫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其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地理分布等进行观察和记录。本文共记述江苏地区襀翅目5科、12属、20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15个江苏新纪录种,编制了江苏地区襀翅目分类检索表;并附上部分种类特征彩色照片。此外,论文还对江苏地区的襀翅目分布特征和部分种类的发生特点进行了探讨。论文第二部分同时对中国的扁襀科分类进行了研究。扁襀科隶属于襀翅目、北襀亚目、原颚类,1931年由Claassen建立。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许多学者对扁襀科的东方类群进行过订正研究。但由于早期发表的部分种类的形态特征图绘制不详,某些描述也有错误,加上近年来该科不断有新种和新记录属被报道,原有的分类和检索体系亟需修订。本文对中国扁襀科的分类研究进行了总结,共记述我国扁襀科昆虫2亚科、4属、16种,其中包括1中国新记录属、1新种(已发表),编制了中国扁襀科属、种分类检索表,并附有部分种类鉴定特征的彩色照片。本文中记述的新分类单元如下:(1)溧阳钩襀Kamimuria liyangensis sp.nov.(2)斯氏刺襀Styloperlastarki sp.nov.(3)亮扁襀属Soliperla Ricker,1952(中国新记录属)王朗亮扁襀Soliperla wanglanga sp.nov.(已发表)(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多吉卓玛,李海东,永建,杨晓东,卓玛央金[6](2019)在《西藏自治区蚊虫分类与区系研究Ⅴ.伊蚊属双角蚊亚属和物种在中国首次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和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的蚊类区系。方法 2017年8-9月,对藏东南地区各类型孳生地的幼蚊进行调查取样、标本制作和分类鉴定。结果在林芝市墨脱县采获1批伊蚊属(Aedes)标本,经鉴定其中发现伊蚊属双角蚊亚属(Subgenus Diceromyia)的沃氏伊蚊〔Aedes(Diceromyia)whartoni Mattingly,1965〕,该亚属和物种首次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发现,为我国蚊亚属和物种新纪录。该文中将双角蚊亚属及物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区、孳生环境及其雄蚊尾器结构图等内容分别进行了简述和报道。结论迄今,西藏已知伊蚊属共16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徐慧梅,卓玛央金,杨晓东,多吉卓玛,李海东[7](2019)在《西藏自治区蚊虫分类与区系研究Ⅳ.按蚊属2蚊种在西藏自治区首次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和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的蚊类区系。方法 2017年8-9月,对藏东南地区各类型孳生地的蚊幼虫进行调查取样、标本制作和分类鉴定。结果在林芝市采获1批按蚊属(Anopheles)标本,经鉴定为巨型按蚊贝氏亚种(An. gigas baileyi)、林氏按蚊(An. lindesayi)、多斑按蚊(An. maculatus)、威氏按蚊(An. willmori)、伪威氏按蚊(An. pseudowillmori)、簇足按蚊(An. interruptus)和孟加拉按蚊(An. bengalensis)共7种。其中,簇足按蚊和孟加拉按蚊首次在西藏地区发现,均为该地区蚊种新纪录。该文将2蚊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分布区、孳生环境及其雄蚊尾器结构图等内容分别进行了简述和报道。结论迄今,西藏已知按蚊属2亚属共12种。(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张然,林龙山,李渊,宋普庆,陈永俊[8](2019)在《白令海鱼类分类多样性及鱼类区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FishBase、Global Species等数据库中的鱼类物种资料,结合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的鱼类调查数据,运用分类多样性方法分析了白令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水平及其区系特征。结果表明:数据库记录白令海鱼类359种,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捕获鱼类31种;白令海与阿拉斯加湾鱼类相似性系数最高;白令海鱼类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别为目级阶元(2.90、8.86、16.48)、科级阶元(3.05、5.67)、属级阶元(1.80),平均分类差异指数△~+为62.7,分类差异变异指数∧~+为185.0;白令海鱼类组成可以分为3个区系。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白令海海域的冷水团北移和海水表面温度上升,部分鱼类持续性北移可能是白令海的鱼类物种组成结构改变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杨晓东,卓玛央金,多吉卓玛,徐慧梅,李海东[9](2019)在《西藏自治区蚊虫分类与区系研究Ⅲ.领蚊属及其3蚊种在西藏自治区首次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和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的蚊类区系。方法 2017年8-9月,对藏东南地区各类型孳生地的蚊幼虫进行调查取样。结果首次在西藏地区发现和捕获领蚊属(Heizmannia)的异刺领蚊(Hz. heterospina)、多栉领蚊(Hz. reidi)和线喙领蚊(Hz. macdonaldi)3个蚊种,均为当地的蚊属和种新纪录。将该蚊属及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分布区、孳生环境及其雄蚊尾器结构图等分别进行记述和报道。结论领蚊属是典型的东洋区类群,藏东南首次发现该蚊属及种有分布,提示藏东南海拔较低的地区蚊类主要属于东洋区系。此外,该蚊属和种的发现,也显示了藏东南地区蚊类多样性较高的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卓玛央金,杨晓东,多吉卓玛,徐慧梅,李海东[10](2018)在《西藏自治区蚊虫分类与区系研究Ⅱ.巨蚊属、尤蚊属和直脚蚊属及其物种在西藏自治区首次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和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的蚊类区系。方法 2017年8-9月对藏东南地区各类型孳生地的蚊幼虫进行调查取样。结果首次在西藏发现巨蚊属(Toxorhynchites)、尤蚊属(Udaya)和直脚蚊属(Orthopodomyia)3属及紫腹巨蚊(T. gravely)、银尾尤蚊(U. argyrurus)和拟按直脚蚊(O. anopheloides)3个物种,均为西藏地区蚊类属和种新纪录。该文将这3属及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分布区、孳生环境及其以实物作为凭证标本绘制的雄蚊尾器结构图等内容分别进行了记述和报道。结论由于藏东南地区海拔相对较低、雨量充沛和气候环境复杂多样,蚊类属及种类都较为丰富。随着区系调查的深入,蚊类属和种的丰富度无疑还会进一步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区系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经典分类方法对内蒙古锈菌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结果得到10科22属256种和变种,即Pucciniastraceae:Hyalopsora(1种),Melampsoridium(3种),Naohidemyces(1种),Pucciniastrum(5种),Thekopsora(3种),Uredinopsis(1种);Coleosporiaceae:Chrysomyxa(4种),Coleosporium(14种),Cronartiaceae:Cronartium(3种),Melampsoraceae:Melampsora(23种);Phakopsoraceae:Nothoravenelia(1种),Pucciniostele(1种);Chaconiaceae:Ochropsora(1种);Uropyxidaceae:Tranzschelia(1种);Raveneliaceae:Triphragmium(1变种);Phragmidiaceae:Phragmidium(14种),Xenodochus(2种);Pucciniaceae:Gymnosporangium(5种),Puccinia(130种和变种),Uromyces(37种和变种);式样属:Aecidium(4种)和Uredo(1种)。编写了科、属、种分类检索表;每个分类群均有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绘图,并列出了学名、汉名、主要异名、寄主、采集地点和标本号。寄主植物达51科192属520余种和变种。以属为单位分析,世界广布属有4属(即Puccinia、Uromyces以及式样属Aecidium和Uredo),另有3属虽为世界广布,但主产北温带(即Coleosporium、Cronartium和Gymnosporangium);本区分布最多的是北温带属,达到13个(Chrysomyxa、Hyalopsora、Melampsora、Melampsoridium、Naohidemyces、Ochropsora、Phragmidium、Pucciniastrum、Thekopsora、Tranzschelia、Triphragmium、Uredinopsis、Xenodochus),另外2属为东亚特有属(Nothoravenelia和Pucciniostele),无热带属。以种为单位分析,内蒙古锈菌初步划分为10个地理成分。世界广布种12.1%,北温带成分24.6%(包括北极高山种),旧世界温带成分19.1%,亚洲温带成分2.3%,东亚成分27.3%(包括中国—日本共有种和中国—俄罗斯远东地区共有种),东亚—北美成分5.1%,中亚成分0.8%,地中海—西亚—中亚成分0.8%,亚洲热带成分0.4%,中国特有成分7.4%。因此,内蒙古的锈菌区系成分以东亚、北温带、旧世界温带、东亚—北美和亚洲温带成分为主(5者种数占总种数的77.7%),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属于泛北极区系范畴。东亚成分的种数居首,有70种,占总数的27.3%,与广大的泛北极区连成一片,属于典型的东亚区系。本区系有少数中亚成分、地中海—西亚—中亚成分和亚洲热带成分。虽然种数不多,但体现了本区系与其他锈菌区系的联系。另外寄生在蕨类植物上被称作"活化石"的原始类型—水龙骨明痂锈菌Hyalopsora polypodii和蕨拟夏胞锈菌Uredinopsis pteridis在本区均有发现,也说明了区系的古老性。中国特有成分占一定比例,说明内蒙古锈菌区系具有一定的分化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系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东,多吉卓玛,卓玛央金,扎西卓玛,张睿.西藏自治区蚊虫分类与区系研究Ⅶ.伊蚊属伊蚊亚属和物种在西藏自治区首次发现[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

[2].刘铁志.内蒙古锈菌分类及区系研究[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3].胡松林,永建,李海东,多吉卓玛,卓玛央金.西藏自治区蚊虫分类与区系研究Ⅵ.局限蚊属及一新纪录种[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

[4].彭培英.云南小兽体表革螨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分类研究[D].贵州大学.2019

[5].霍庆波.江苏地区襀翅目区系调查与中国扁襀科分类研究[D].扬州大学.2019

[6].多吉卓玛,李海东,永建,杨晓东,卓玛央金.西藏自治区蚊虫分类与区系研究Ⅴ.伊蚊属双角蚊亚属和物种在中国首次发现[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

[7].徐慧梅,卓玛央金,杨晓东,多吉卓玛,李海东.西藏自治区蚊虫分类与区系研究Ⅳ.按蚊属2蚊种在西藏自治区首次发现[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

[8].张然,林龙山,李渊,宋普庆,陈永俊.白令海鱼类分类多样性及鱼类区系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杨晓东,卓玛央金,多吉卓玛,徐慧梅,李海东.西藏自治区蚊虫分类与区系研究Ⅲ.领蚊属及其3蚊种在西藏自治区首次发现[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

[10].卓玛央金,杨晓东,多吉卓玛,徐慧梅,李海东.西藏自治区蚊虫分类与区系研究Ⅱ.巨蚊属、尤蚊属和直脚蚊属及其物种在西藏自治区首次发现[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8

标签:;  ;  ;  ;  

区系分类论文-李海东,多吉卓玛,卓玛央金,扎西卓玛,张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