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范畴论文_祁志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本体范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本体,范畴,本体论,语文,美学,哲学,价值。

本体范畴论文文献综述

祁志祥[1](2019)在《“意境”: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有学者将"意象"说成是美的本体范畴,提出"美在意象"或"美是意象",这可能是对"意象"美学地位的过度抬高。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只是"意境"的初级形态,包含"意象"的"意境"只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或是书画艺术和部分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范畴。"意境"是言志缘情、主文谲谏的中国古代诗歌以"象"表"意"的结晶。它虽然坚持主体的"意"与客体的"境"相融合,但重心在"意"不在"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表现主义的审美特征。与西方再现主义文学作品创造的"形象"判然有别。(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高依旻,张毅华,余达淮[2](2019)在《信息本体探讨及其对哲学范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信息进行哲学层面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信息科学发展的方向,因此文章对信息的本体问题进行探讨。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信息的概念进行剖析,提取信息在哲学层面的内涵;然后依据信息的内涵探讨了信息的本源问题;由此将信息纳入存在领域的划分的探讨。结论是没有独立存在于信息之外的本源,是超出思维之外的状态。信息的根本特征使其很难纳入现有的哲学范畴,因此分别从总体角度和个体角度对存在领域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图书馆》期刊2019年09期)

张伟[3](2016)在《论大众文化价值取向与作为文化范畴的价值本体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倾向,但是在这多元化的倾向中,以物质欲望为主要表征的大众文化价值取向是我们所要反对的。当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重新理解价值的本体属性时,对于价值本体属性的理解不仅仅是对于价值本身的理解,也是对文化的理解,对人自身的理解。只有把人的文化价值作为价值的本体,才能改变对于价值本体属性的物质化的理解,进而对大众文化价值取向加以精神化的引导,回归人类至善的本体价值。(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余珊珊,苏锦钿,易法令[4](2016)在《基于范畴论的本体描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各种本体语言在描述本体过程中容易产生理解不一致的问题,利用范畴论的抽象性及图形化表示的优势,提出一种基于范畴论的本体描述方法,并给出了本体、本体映射和本体实例化的范畴论定义,其中本体被描述成范畴中的对象,本体间的映射被描述成范畴中对象间的同态射,本体实例化被描述成范畴间的函子。在此基础上,结合共极限和推出给出本体合并的描述及解释,并证明了本体合并的一些典型性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韩小龙[5](2016)在《语文美学范畴中的真本体研究——兼与“真语文”发起人王旭明先生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教育的宗旨是寻找育人的本体之真,寻找对人生终极关怀的共相。语文美学属于认知之真,是形而上之真,它可以成为本体之真,即审美之真。审美之真可以搁置人文性(善)与工具性(真)争议。真语文论者倡导的"真"连逻辑之真都算不上,更别提成为美学上认知之真。善语文和美语文都是语文,不是假语文。目前的语文教学不是不真,而是太较真了,反而显得失真了。美学之美是以美学之真为基础的,通过语文教学实践的作用,把美与真统一起来,形成语文美学的实践本体论。(本文来源于《学语文》期刊2016年02期)

韩小龙[6](2016)在《语文美学范畴中的真本体研究——兼与真语文发起人王旭明先生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文美学中的真善美是不可分割的叁位一体,而美则是这叁者统一的基础。对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来说,真与善统一于美。真与善如果离开美这个基本条件,它可能有哲学的深刻,可能有某一门具体科学的精确,也可能有道德、伦理学的社会功利性,却不可能有审美的生动与精彩。语文的真与善必须用美来精心装扮自己,以美的面目出现,用语文作品的造型手段来加以表现。语文的美集中地体现在形象、思维、灵感和语言艺术等形成的精神愉(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期刊2016年04期)

宋国栋[7](2015)在《从逻辑范畴到存在本体——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对“无”的不同道说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是一个贯彻西方哲学史始终的命题,不同时期的哲学家跟据自己的哲学立场对"无"进行了丰富而深刻的解释,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就是其中的两位。黑格尔从其概念辩证法入手把"无"作为抽象的逻辑学范畴;而海德格尔则是在运用解释学现象学探寻存在的意义的哲思中关注"无"。虽然黑格尔与海德格尔对"无"的道说不同,但两者所谓的"无"都同时具有否定与生成的双重内涵,并与死亡相关。(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下旬)》期刊2015年10期)

刘玉建[8](2015)在《易学哲学视域下的程颐天理本体范畴的观念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理"是二程尤其是程颐易学哲学的法眼所在,更是其易学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石;既是其易学高度哲学化与哲学高度易学化的核心标示,亦是整个宋明道学尤其是理学派的本旨要义。程颐对于天理这一本体范畴内涵的具有直觉思维特征的涵养体贴,无疑是以理性逻辑思维为标识的观念进学为前提与基础的。本文就程颐对天理这一本体范畴的简择与体贴的思想观念依据亦即观念进学,从七个方面加以阐述。(本文来源于《周易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任祥伟[9](2015)在《马克思的“实践”何以成为本体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卢卡奇、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广松涉等人对本体论问题的研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学者已展开了对马克思本体论的热烈讨论。马克思哲学究竟有无本体论,如若有,又是何种本体论才最恰如其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本体论,只有这样才体现出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性意义。那么实践是如何成为本体范畴的呢?这是我们体认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第一步和最重要的切入点。在马克思那里,本体论发生的实践转向已然确证了实践成为了一个本体范畴。这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第一个是原初性意义上的实践成为了“本体”。实践具有原初性,实践是先于主—客二元分裂的,实践的这种始源性、优先性,在逻辑上符合了本体是最抽象的、最贫乏的无规定性,这样的实践作为“本体”和“第一原因”才可能,在这里不妨把实践称之为始源性的本体。第二个是生成性意义上的实践成为了“本体”。马克思的本体论只能是实践生成的,这种生成性的实践主要是注重实践的无限生成、展开过程,而非结果,也可以说是作为始源性的本体的实践在“现实中的对象化”,毋宁说由“抽象”到“具体”的历史展开,因此不妨把实践称之为生成性的本体。这也是与传统本体论相区分的主要点。第叁个是“人的存在”意义上的实践成为“本体”。这种“人的存在”意义上的实践构成了人的“全面的本质”,构成了人和现存世界存在的基础,因此不妨说实践是基础性的本体。不仅如此,还存在着论证“实践成为本体”何以可能的“第叁条道路”,即从马克思哲学所展现的现象学旨趣的角度上去探究。通过马克思的实践所展现的“回到事情本身”的想象学方法以及回到“此在”的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旨趣,我们挖掘出了实践的“原初性”、“生成性”“人的存在”等多个本体论层面的意蕴。这种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还避免了海德格尔所谓的“在的遗忘”,体现出了实践的优越性。实践已然成为了本体范畴,其本体论的意义就在于:第一,马克思借助于实践开辟了一条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由“说”回到了“做”;第二,实践超越了“人的存在”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复归;第叁,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确保了马克思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之品格和马克思理论的勃勃生机。总而言之,当我们真正理解和阐明了马克思实践学说的本体论意义时,关于存在世界之一切重要的关系和表述——事物和运动、时间和空间、存在和本质、人和自然、对象化和异化、变化和发展、感性意识和语言、自由和必然等等——都将脱开全部旧哲学的窠臼,并获得理论上的全面深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王治东[10](2015)在《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关系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开创了通向世界哲学的哲学视野和思考路径,也体现了哲学的多元性关照与统一性的诉求。成中英先生本体诠释学呈现出相反与相成的特点,并有7对关系范畴值得关注,分别为:"本体诠释与诠释本体"、"主观体验与客观经验"、"中国传统与西方风格"、"古代气质与现代追求"、"事实揭示与价值探求"、"本体呈现与方法分析"、"科技文化与人文精神",这7对范畴也呈现有序的结构。本体诠释学的解释模式也可以反过来适用于成中英自身的理论体系,呈现反身性。(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本体范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信息进行哲学层面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信息科学发展的方向,因此文章对信息的本体问题进行探讨。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信息的概念进行剖析,提取信息在哲学层面的内涵;然后依据信息的内涵探讨了信息的本源问题;由此将信息纳入存在领域的划分的探讨。结论是没有独立存在于信息之外的本源,是超出思维之外的状态。信息的根本特征使其很难纳入现有的哲学范畴,因此分别从总体角度和个体角度对存在领域进行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体范畴论文参考文献

[1].祁志祥.“意境”: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J].广东社会科学.2019

[2].高依旻,张毅华,余达淮.信息本体探讨及其对哲学范畴的影响[J].新世纪图书馆.2019

[3].张伟.论大众文化价值取向与作为文化范畴的价值本体属性[J].美育学刊.2016

[4].余珊珊,苏锦钿,易法令.基于范畴论的本体描述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6

[5].韩小龙.语文美学范畴中的真本体研究——兼与“真语文”发起人王旭明先生商榷[J].学语文.2016

[6].韩小龙.语文美学范畴中的真本体研究——兼与真语文发起人王旭明先生商榷[J].中学语文.2016

[7].宋国栋.从逻辑范畴到存在本体——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对“无”的不同道说及意义[J].美与时代(下旬).2015

[8].刘玉建.易学哲学视域下的程颐天理本体范畴的观念进学[J].周易研究.2015

[9].任祥伟.马克思的“实践”何以成为本体范畴[D].西北师范大学.2015

[10].王治东.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的关系范畴[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论文知识图

提出的本体定义高铁枢纽及其本体范畴示意图多本体分析框架实例2基于本体的知识搜索的一般模型2 隐喻的双重范畴化模型(以隐喻“男人...骨架法流程图

标签:;  ;  ;  ;  ;  ;  ;  

本体范畴论文_祁志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