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译作影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达旨,严复,信达雅,文学场域
译作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付天麟,胡恩达,郝珠琳,谭新月[1](2019)在《严复“达旨”思想起源及其对严复译作的影响——以《天演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严复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举足轻重的翻译家,他贯彻中西,首次提出了尝试解决"文""质"之辩的翻译准则:信达雅,其翻译的《天演论》更是启发了当时的一批有志之士。但是严译《天演论》中的达旨术的使用也被包括傅斯年在内的一批研究者诟病,该研究旨在探究其信达雅思想和达旨的关联,同时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说明,在最后借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文学场域理论来分析严复走此险境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20期)
李娇[2](2019)在《试论翻译是原作生命的再续——从翻译生态学视角探究译者主体性对译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生态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活动,再续原作的生命需要译者来实施,而译者与系统中的其他诸要素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本文从翻译生态学角度出发,探究译者与翻译生态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译者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再续原作的生命力。(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1期)
李瑞嘉[3](2019)在《论时代背景对诗歌翻译的影响——对各版本《飞鸟集》译作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思想文化的与时俱进,人民精神水平的日益提高不断要求着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限于"信"的正确度与高度精准化,更迫切需要译作的"达"与"雅"达到一定的水平。而诗歌作为一种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其译本随着时代变换,风格迥然不同。本文从译者时代环境的角度出发对《飞鸟集》的各版本中文译作进行简要分析,从而比较得出时代背景对诗歌翻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期刊2019年02期)
崔耕[4](2018)在《论韩少功译作与创作的相互影响——以韩译佩索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韩少功为何产生翻译佩索阿的冲动,以及作为作家的韩少功如何在以自己惯常的文学语言风格翻译佩索阿,这种独具翻译者语言风格的翻译如何改造了被翻译者在第二种语言中的面貌,这种面貌又如何反过来强化了翻译者在自己的文学写作中的风格自信,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翻译者和被翻译者互为异名者的关系,由此而重新进行自我建构。(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8年10期)
易荣飞[5](2018)在《从翻译美学的移情论探索翻译审美主体的移情障碍对译作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美学理论作为翻译理论的新兴理论,试图探讨翻译如何与美学联姻,其主要任务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翻译审美实践活动中,审美主体存在语言、文化、时空和心理方面的障碍,使移情作用难以有效实现。审美主体一旦不能克服移情障碍,原作的信息就无法实现有效传递,这样的译作就会显得蹩脚生硬,缺乏本应该从原作转换得到的生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翻译审美主体的移情障碍对译作美的影响,以期为译者克服障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贺爱军,贺海琴[6](2018)在《联合赞助人对林纾翻译与译作流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借用勒菲弗尔的赞助人理论,从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分析林纾的翻译赞助人对其译路走向与译作流传产生的影响。从林纾执笔翻译到停止翻译的24年中,权威人士、合译者、出版机构等赞助人对其翻译事业的起步、译作的选择与出版流传,均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周领顺,周怡珂[7](2018)在《西方编辑之于译作形成的影响性——美国翻译家葛浩文西方编辑观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因译莫言的小说而名声大噪,其于中华文化"走出去"功不可没,但同时因其译作部分偏离原作而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质疑。他认为偏离原作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而西方编辑之于译作形成的影响性尤其突出,与中国编辑相比,西方编辑的主体性更加凸显。从发展的观点看,译者主体性和编辑主体性的相互作用,最终维持的是翻译活动和编辑活动的生态平衡。(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8年01期)
邢继媛[8](2017)在《从人际意义视角看译者性别对其译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韩礼德指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意义作为语言的叁大元功能之一,具有表达并解释语言的功能。在识别和说明说话者态度、意图、立场观点、社会地位、身份和权力方面,人际意义是一项有效的参数。近些年,学者们已经开始从性别差异的视角,探索男性和女性语言中所体现出的人际意义差异。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人际意义与翻译学的结合让学者们看到更多希望,“译者的性别”这一概念作为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因素也同时被引入到翻译实践中来,这使得翻译学的研究领域更加宽广。因此,本文以《飘》的两个中文译本为研究语料,从人际意义的视角,探索译者的性别对其译作的影响,以期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本文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据人际意义相关理论和译者的性别差异因素,得出的研究结果如下:男女性译者的译文在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两方面存在差异。首先,在语气系统中语气的选择方面,女性译者李美华擅于改译源语言的语气类型。相反,男性译者们更倾向于在其译文中保留源语言中的语气类型。在译文中主语的转换上,男女译者都能够在其译文中改变、增加或省略源语言中的主语。而且,相比于男性译者,女性译者使用了更多的语气隐喻。其次,在情态系统方面,女性译者比男性译者使用了更多的情态操作词,传达出其对原作中女性人物的诸多理解和同情。相反,男性译者倾向于将其自身的性别优势融入到其译作中,以此显示出其不可撼动的社会地位并维护了其男性的性别优势。此外,在翻译过程中,男性译者比女性译者采用了更多高量值的情态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1)
杨艳丽[9](2017)在《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看译者性别对其译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文化活动,翻译活动自始至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未受到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之前,翻译似乎一直是“无性别的”。然而,性别与翻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父权文化时期,翻译一直处于从属、派生和背叛的地位,被贬到与女性同等的地位。随着性别视角进入翻译研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逐渐形成。该理论致力于批判将女性和翻译置于社会和文学最底层的观点,翻译研究中的性别因素、女性主义翻译的忠实观和道德观、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以及女性主义翻译的创造性等是其常见的几个主题。其中,译者主体性这一主题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重中之重。女主主义译者主体性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表现出来,一是翻译的派生文本,二是译者伴随翻译作品发表的评论和论文。总而言之,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性别与翻译开始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理智与情感》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据不完全统计,1980-2016年间《理智与情感》的译本多达百余种。其中较为流行的译本有孙致礼、武崇汉、王纪卿、罗文华等男性翻译家的译本以及程随香、黄慧敏、姜春香等女性翻译家的译本。本文选用武崇汉先生与黄慧敏女士的两个中译本,拟对其翻译中的差异进行考察,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译者性别因素入手,着重探讨这两个译本的男、女译者在词汇、句法、情感表达和翻译策略四个层面上的不同之处,从而了解男、女译者尤其是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有意或无意地体现其性别意识的,以及其性别对其翻译活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木沙江·艾力[10](2017)在《古代维吾尔翻译家僧古萨里的译作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僧古萨里·都统(胜光法师)是我国古代着名的维吾尔族佛教翻译家、文学家。论文简要介绍该翻译家的译作,着重阐述他的翻译着作对古代维吾尔思想文化、语言文学、文字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喀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译作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翻译生态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活动,再续原作的生命需要译者来实施,而译者与系统中的其他诸要素相互作用与反作用。本文从翻译生态学角度出发,探究译者与翻译生态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译者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再续原作的生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作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1].付天麟,胡恩达,郝珠琳,谭新月.严复“达旨”思想起源及其对严复译作的影响——以《天演论》为例[J].海外英语.2019
[2].李娇.试论翻译是原作生命的再续——从翻译生态学视角探究译者主体性对译作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9
[3].李瑞嘉.论时代背景对诗歌翻译的影响——对各版本《飞鸟集》译作的分析[J].当代旅游.2019
[4].崔耕.论韩少功译作与创作的相互影响——以韩译佩索阿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
[5].易荣飞.从翻译美学的移情论探索翻译审美主体的移情障碍对译作美的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6].贺爱军,贺海琴.联合赞助人对林纾翻译与译作流传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
[7].周领顺,周怡珂.西方编辑之于译作形成的影响性——美国翻译家葛浩文西方编辑观述评[J].外语学刊.2018
[8].邢继媛.从人际意义视角看译者性别对其译作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9].杨艳丽.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看译者性别对其译作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7
[10].木沙江·艾力.古代维吾尔翻译家僧古萨里的译作及其影响[J].喀什大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