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化物转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稻,化物,韧皮部,籽粒,冬小麦,小麦,蔗糖。
同化物转运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1](2019)在《外源ABA对花后干旱胁迫下小麦光能利用及同化物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淮海区域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小麦生长季年均降雨量仅占其全生育期需水量的35%-50%。灌浆期间干旱频发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尤为显着。因此,本试验通过研究干旱逆境下外源脱落酸(ABA)对小麦光能利用与同化物转运的调控作用,探讨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花后冠层温度和同化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为提高小麦稳产抗逆性及花后延衰增粒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6-2018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遮雨棚水分池内进行,主区为品种,供试品种为水分敏感型品系辐287(F287)和耐旱型品种山农20(SN20)。副区设置正常灌水条件(田间持水量的75%-80%,W)和水分胁迫条件(田间持水量的40%-50%,D)。副副区设置外源激素处理,花后连续4天喷施10 mg·L~(-1)外源脱落酸(ABA),用量为100 mL·m~(-2),以喷施含0.5%(V/V)Tween-20的清水为对照(CK)。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冠层温度的影响干旱处理显着提高两品种的叶、穗温及穗叶温差(SLTD),显着降低冠层温差(CTD)。整个灌浆期间,山农20的叶温显着高于辐287,穗温显着低于辐287。灌浆中后期山农20的CTD及SLTD均显着低于辐287,说明耐旱型品种叶片的水热损失较小。喷施外源ABA可以显着提高两品种叶温,显着降低穗温、CTD和SLTD。品种与ABA互作对SLTD影响显着,水分条件与ABA互作对CTD和SLTD造成显着影响。2.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光合机构活性的影响干旱处理后两品种PI_(abs)(吸收光能性能指数)及φ_0(捕获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Q_A~-中下游的其它电子受体概率)均出现显着降低,尤其在灌浆后期,二者降幅均达到50%以上。整个灌浆期间山农20的PI_(abs)值和φ_0值均高于辐287,说明耐旱型品种吸收光能及传递电子的能力较强。喷施ABA能显着提高PI_(abs)值和φ_0值,说明喷施ABA可以改善光合机构活性,从而为光合作用吸收更多光能和同化力。干旱处理下两品种psbA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降低。整个灌浆期间,干旱处理下山农20的psbA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辐287,说明耐旱型品种较水分敏感型品种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可以维持正常的psbA基因表达水平来合成更多D1蛋白,以保持其光系统活性。喷施外源ABA可以显着减小psbA基因相对表达量的降幅。与DCK处理相比,外源ABA处理下辐287和山农20的psbA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升高56.64%和29.29%。3.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光合能力的影响干旱处理后两品种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显着降低,在中后期降幅更大。羧化效率(CE)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花后21天左右达最大值,灌浆中后期山农20旗叶的CE较为稳定。干旱处理下辐287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_L)显着低于正常灌水处理,相反,山农20的WUE_L呈现小幅升高趋势。外源ABA能显着提高两品种的WUE_L、P_N和CE,显着降低g_s和T_r。与DCK处理相比,DABA处理下辐287和山农20的P_N分别提高了53.35%和31.31%,g_s分别降低35.46%和47.74%,T_r分别降低19.34%和32.23%。说明外源ABA通过降低叶片g_s和T_r以增强叶片保水性能,以提高旗叶的光合能力并延长其光合持续时间。4.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干旱处理显着降低了两品种强、弱势粒重,中后期降低幅度更大。与WCK处理相比,DCK处理下辐287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及生长活跃期均显着减小,山农20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显着减小。说明干旱条件下水分敏感型品种是通过降低籽粒灌浆速率并缩短生长活跃期引起导致粒重降低的,而耐旱型品种主要是通过降低籽粒灌浆速率来引发粒重降低。与DCK处理相比,外源ABA处理后两品种强势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生长活跃期及实际灌浆终期均有所提高,说明ABA处理后粒重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可以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灌浆速率并延长生长活跃期。5.外源ABA对干旱条件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产量的影响干旱条件下两品种植株总重及粒重均出现显着降低。与WCK处理相比,DCK处理后两品种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及花后贮藏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着降低,水分敏感型品种降幅大于耐旱型品种。与DCK处理相比,DABA处理显着提高了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及花后同化物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表明灌浆期发生干旱时,耐旱型品种籽粒中的干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水分敏感型品种籽粒干物质来源于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同化物的转运和花后干物质的积累。干旱处理下两品种产量均显着低于正常灌水处理,水分敏感型品系辐287千粒重和产量的降幅均高于耐旱型品种山农20。喷施ABA可以缓解干旱对千粒重的降低幅度。品种、水分和ABA均对粒重和产量影响极显着(P<0.01),品种水分互作及水分ABA互作对粒重和产量造成显着影响(P<0.05)。(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李国辉,张国,崔克辉[2](2019)在《水稻穗颈维管束特征及其与茎鞘同化物转运和产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来源于‘珍汕97’和‘明恢63’重组自交系群体的4个家系R46、R94、R118和R232为材料,在低氮和高氮处理下分析了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形态解剖特征及其与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家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量表现出基因型差异。增施氮肥分别增加了大、小维管束的数量、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大、小维管束的数量、总横截面积分别与茎鞘NSC转运、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显着正相关,小维管束的相关系数高于大维管束;小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与茎鞘NSC转运显着正相关,而大维管束无显着相关性;小维管束与大小维管束的总数量比、总横截面积比、总韧皮部面积比、以及小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与大小维管束总横截面积比分别与茎鞘NSC转运、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正相关,而大维管束表现为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小维管束对茎鞘NSC转运和产量形成的作用比大维管束大,大、小维管束韧皮部在茎鞘NSC转运中的功能差异可能是主要原因。因此,选择穗颈维管束多且小维管束多的水稻品种或采用适当栽培管理改良维管束特征,尤其是增加小维管束数量和韧皮部面积有利于茎鞘NSC向籽粒转运和增加产量。(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炜,李红兵,邓西平[3](2019)在《旱作栽培条件下源库调控对冬小麦茎秆节间同化物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旱作栽培条件下不同源库调节方式对茎秆不同节间同化物积累、转运和籽粒贡献率的影响,以旱作冬小麦‘长武134’为试验材料,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设置田间试验,通过花后减源(去除旗叶,DF)和缩库(去除上4小穗,TA;去除下4小穗,TB;同时去除上4小穗和下4小穗,TAB)处理,比较收获期小麦单穗质量、平均粒质量和茎秆不同节间同化物积累,转运的变化,分析不同源库调节对茎秆不同节间同化物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源处理显着降低小麦单穗质量、平均粒质量和花后同化物在茎秆不同节间的积累,增加茎秆花前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但其补偿效应不能完全弥补由于叶源亏损造成的对单穗质量降低的影响;不同缩库处理间,随着缩库强度的增加其单穗质量逐渐降低,呈现出CK>TA>TB>TAB的变化趋势,而平均粒质量逐渐升高,呈现出TAB>TA>CK>TB的变化趋势,表明由于穗粒数降低引起单穗质量的损失,没有通过平均粒质量的升高得到弥补;茎秆不同节间对不同类型同化物的利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穗下节间可见光部分至倒二节间,其花前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逐渐增加,而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杨建昌,张建华[4](2018)在《促进稻麦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途径与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协调植株衰老、光合作用与光合同化物向籽粒转运的关系是谷类作物的一个科学难题.研究解决这一难题,对阐明促进谷类作物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籽粒灌浆的调控途径与机制,解决目前生产上部分稻麦品种或在高氮水平下茎、鞘中同化物向籽粒转运率低、籽粒灌浆慢和充实不良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概述了促进稻麦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籽粒灌浆的栽培途径和生理机制,重点介绍了3个重要发现:(1)稻麦花后适度土壤干旱可以协调植株衰老、光合作用与同化物向籽粒转运的关系,促进籽粒灌浆,提高收获指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花后适度土壤干旱通过提高脱落酸(abscisicacid,ABA)与乙烯、赤霉素(GAs)比值,有效促进籽粒灌浆;在水稻(Oryza sativa)和小麦(Triticum aestivum)活跃灌浆期,籽粒充实需要较高的内源ABA水平、较高的ABA与乙烯比值及ABA与GAs比值;(3)通过适度土壤干旱或施用低浓度ABA适度增加体内ABA水平,可以增强茎和籽粒中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增加同化物在源端的装载与在库端的卸载能力,进而促进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淀粉在籽粒中的合成与累积.今后建议从信号传导等方面深入研究调控谷类作物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分子机理.(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Z2期)
张彩霞[5](2018)在《高温影响水稻韧皮部同化物转运及代谢的作用机制及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极端高温气候频发,作物生长环境恶化,水稻等农作物同化物转运受抑、源库关系失调,严重影响产量及品质的形成。目前有关水稻同化物转运和分配机理及其对高温等胁迫响应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源”和“库”方面,而高温等逆境胁迫影响同化物在韧皮部装载、运输及卸载作用机理及调控措施的研究相对较少。鉴此,本研究以耐热性差异较大的日本晴(NIPP,耐热)及其突变体(HTS,热敏感)为材料,研究高温影响同化物(蔗糖)在水稻茎鞘、叶片和籽粒转运和代谢作用途径,探讨高温下外源蔗糖调节水稻同化物积累及分配的作用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开花期高温胁迫导致水稻结实率及千粒重显着下降,其中HTS的降幅大于NIPP。然而,水稻籽粒形态、淀粉分支酶活性及剑叶光合速率受高温影响较小,推测花期高温导致粒重下降主要在于“流”的不畅,而不是“源”和“库”的限制。高温下,穗部干物质量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比例显着降低,而茎鞘及叶片明显增加。此外,高温下水稻叶片及叶鞘胞间连丝连接处观察到胼胝质沉积的现象,表明同化物转运的共质体途径也可能受到高温胁迫的影响。由于高温下水稻籽粒、茎鞘及叶片激素含量与碳水化合物变化趋势不一致,由此推理蔗糖而不是激素作为主要信号分子调节高温下同化物的分配。2.灌浆期高温胁迫导致粒重显着下降与同化物分配受阻,是与高温抑制籽粒蔗糖转运、代谢及淀粉合成有关。高温处理期间或者高温结束之后,NIPP籽粒中的SUT1、SUT3、INV1及INV4相对表达量高于HTS。在籽粒灌浆关键酶活性方面,高温处理期间NIPP受高温影响较大,但在高温结束后HTS籽粒灌浆关键酶活性下降幅度大于NIPP。对此,作者认为籽粒灌浆期NIPP及HTS耐热性差异主要表现在高温结束后的恢复能力上,前者的恢复能力要明显大于后者。3.为进一步探讨灌浆期高温影响水稻同化物转运及代谢的调控网络,通过对高温下的水稻茎鞘、叶片和籽粒进行转录组分析,共获得271G数据,1,808,452,322条短序列。结果表明高温下籽粒差异基因数大于茎鞘和叶片,NIPP籽粒上调的基因数高于HTS,而下调的基因数则低于后者。GO以及KEGG等分析表明,高温胁迫下籽粒下调基因的差异较为显着,其功能分类主要体现在对刺激及逆境的响应、碳氮代谢、次生代谢、信号转导等方面,其中碳代谢、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次生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受影响最大。4.水稻秧苗期连续48h高温处理(40℃)严重抑制水稻的生长发育,尤其是HTS。这可能与高温抑制水稻叶片同化物转运有关,即高温下NIPP叶片SUT1下调,SUT2、SUT3及SUT5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而HTS下调。进一步分析表明,植物激素ABA和海藻糖代谢途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温下HTS海藻糖含量降低,TPP7和SnRK1下调,通过T6P对SnRK1抑制作用大于NIPP。5.灌浆期外源蔗糖可减缓高温对水稻籽粒充实的抑制,尤其热敏感材料HTS。高温下蔗糖处理诱导了SUT1及SUT2的表达,促进同化物向穗部转运,并通过INV1、SUS2、SUS4和CIN2促进籽粒中蔗糖的代谢。此外,高温下蔗糖还可通过影响海藻糖的代谢途径调节同化物的分配,促进籽粒充实。(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张彩霞,符冠富,奉保华,陈婷婷,陶龙兴[6](2018)在《水稻同化物转运及其对逆境胁迫响应的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产量形成是"源库流"协调统一的过程,但由于极端天气频发,使得水稻生长环境恶化,源库关系严重失调,对产量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水稻开花结实期遭遇极端高温将严重抑制物质转运,导致籽粒充实度下降,产量降低,品质变劣。近年来,有关水稻同化物转运和分配机理及其对逆境胁迫的响应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1)同化物在叶片主要通过质外体与共质体途径装载,然后利用"源"端和"库"端压力梯度,通过叶、茎、穗轴、枝梗和小穗轴等维管系统向颖果输送,于籽粒背部维管束卸载,形成籽粒。(2)同化物装载、运输及卸载中任意一个环节遇到高温、低温、干旱及氮素缺乏等逆境均可能导致同化物转运受阻,造成"流"的不畅,阻碍光合产物及其它营养物质进入籽粒,影响稻米产量及品质。(3)但由于研究手段及技术所限,目前有关逆境胁迫对同化物在韧皮部的装载、运输及卸载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可为该研究领域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气象》期刊2018年02期)
徐云姬,许阳东,李银银,钱希旸,王志琴[7](2018)在《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大田种植扬两优6号、武运粳24和旱优8号3个水稻品种,自移栽后10 d起,设置常规灌溉(CI)、轻干-湿交替灌溉(WMD)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3种灌溉模式,观察产量及构成因素、强弱势粒灌浆动态、籽粒中酶活性变化、剑叶光合性能、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运转及其淀粉水解酶活性变化,并利用~(13)C同位素示踪茎鞘物质运转动态。结果表明,与CI相比,WMD显着增加了3个水稻品种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进而提高籽粒产量。WMD显着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的主要原因是促进了弱势粒的灌浆。WMD和WSD显着增强了茎鞘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性,促进同化物质再运转与分配,提高茎鞘储藏物质对粒重的贡献率。其中WMD提高了剑叶光合性能以及增强了水稻弱势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WSD的作用相反。表明较好的叶片性能、花后茎中较多的同化物向籽粒转运、较高的茎鞘淀粉水解酶活性以及弱势粒中较高的糖代谢酶活性是WMD促进弱势粒灌浆的重要生理原因。(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米慧聪,谢双泽,李跃,丁寒,吕金印[8](2017)在《水分亏缺对小麦灌浆中后期穗部光合特性和~(14)C-同化物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水分亏缺对小麦灌浆中后期穗部同化物转运的影响,利用14CO2同位素示踪技术,对于2个抗旱性不同小麦品种的盆栽试验,测定中度水分亏缺下小麦穗部光合特性及灌浆中后期碳同化物的转运。结果表明,花后20 d,中度水分亏缺下水地品种郑引1号旗叶和穗部净光合速率(Pn)分别下降50.2%和19.9%,旱地品种普冰143分别下降33.7%和12.8%,后者显着小于前者。14CO2示踪试验表明,花后15~20 d籽粒中14C-同化物快速积累,花后25 d达到最高值;灌浆中后期(花后15~20 d)穗部苞片中14C-同化物向外快速转运,灌浆末期(25 d)碳同化物已彻底转移。成熟期,中度水分亏缺下小麦籽粒中14C-同化物积累高于正常供水处理,且旱地品种普冰143积累量高于水地品种郑引1号。中度水分亏缺下,郑引1号产量下降36.7%,高于普冰143的23.2%。适度水分亏缺对旱地品种穗部净光合影响较小,并促进了灌浆中后期穗部苞片中碳同化物的向外转运,可能是维持旱作小麦稳产的生理基础。(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岳胜钱[9](2016)在《牡丹光合同化物韧皮部转运的细胞学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凤丹(Paeonia ostii)根砧嫁接的‘洛阳红’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Luo Yanghong’)为试验材料,对生长期和休眠期不同器官韧皮部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用光学显微镜对韧皮部的结构进行了观察,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韧皮部超微结构的变化,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活细胞荧光染料示踪技术研究了同化物在韧皮部转运的路径。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蔗糖是牡丹各器官韧皮部内可溶性糖存在的主要形式,而且含量远远高于葡萄糖和果糖,尤其在休眠期,老茎和芽中仅有蔗糖存留而未检测到葡萄糖或果糖。牡丹处于休眠期时,根部叁种糖的含量高于其余各器官的含量,并且高于生长期的各个器官的含量,芽内叁种糖总含量在生长期和休眠期的相对变化最大,生长期为15.53 mg/g,休眠期为2.79 mg/g,前者是后者的5.56倍。2.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牡丹根、老茎、新茎中韧皮部以及叶柄和主脉中维管束在组织中的位置,但韧皮部与皮层细胞的界限不明显,而叶柄和叶脉中的维管束清晰易辨。在休眠期,根内薄壁细胞储藏的淀粉粒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3.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在生长期,根部SE/CC复合体与周围PP之间没有胞间连丝连接,形成共质体隔离,而老茎、新茎、叶柄、主脉中各类细胞之间均存在大量或少量胞间连丝;在休眠期,各个器官各类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密度较生长期或增或减,有的甚至被堵塞,但均有胞间连丝相连,因此,牡丹各个器官的韧皮部整体上存在着广泛的共质体联系。4.CF荧光示踪试验结果显示:生长期根、老茎和新茎内的荧光信号均弱于休眠期,而叶柄内则相反。除根部外,生长期各个器官均发现有CF荧光扩散,并且在根部、老茎和新茎内荧光染料施入部位上方的荧光信号强度强于下方,而叶柄内结果却相反;休眠期各个器官均能观察到明显的荧光扩散现象,并且荧光染料施入部位下方的荧光信号强度明显强于上方,说明生长期营养物质来源主要为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并以向上供给为主,而休眠期营养物质则以向肉质根内流动、储藏为主。综上所述,牡丹在生长期地上部分的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供给,除根部外,各器官韧皮部细胞之间存在广泛的共质体联系,光合同化物的运输以共质体路径为主,质外体途径为辅;休眠期营养物质向根部回流,各器官韧皮部细胞之间均存在广泛的共质体联系,光合同化物的运输以共质体路径进行。(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黄薇,杨霞,易华,刘党校,苗芳[10](2015)在《肥力对冬小麦顺序和非顺序衰老茎同化物积累和转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适肥和高肥水平下,顺序和非顺序衰老茎顶叁叶和地上器官同化物积累及转运特性,为阐明小麦叶片非顺序衰老的生理生化机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生育后期(05-16)非顺序衰老发生率较高的小麦品种温麦19、豫麦19和兰考矮早8为材料,设高肥(尿素225kg/hm2,磷酸二氢铵337kg/hm2,春季追施尿素112kg/hm2)和适肥(尿素150kg/hm2,磷酸二氢铵225kg/hm2,春季追施尿素75kg/hm2)2个肥力水平,在小麦扬花期(04-22)、叶色倒置现象发生时期(05-16)和成熟期,分别采集参试小麦品种正置茎和倒置茎,测定2个肥力水平下顶叁叶的绿叶面积及其叶片、叶鞘、地上营养器官、穗和籽粒的干质量,比较正置茎和倒置茎顶叁叶各指标的差异。【结果】在适肥和高肥条件下,参试小麦品种正置茎绿叶面积均表现为旗叶>倒二叶>倒叁叶,而倒置茎绿叶面积表现为倒二叶>旗叶>倒叁叶。正置茎旗叶干物质积累量与倒二叶接近,均大于倒叁叶;倒置茎倒二叶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大于旗叶和倒叁叶。正置茎和倒置茎顶叁叶叶鞘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旗叶叶鞘>倒二叶叶鞘>倒叁叶叶鞘。正置茎地上营养器官花前同化物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大于倒置茎,而正置茎地上营养器官花后同化物转运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低于倒置茎。倒置茎籽粒千粒质量均显着高于正置茎。与适肥水平相比,高肥水平可以延缓叶片衰老,增加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减少营养器官花前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提高千粒质量。【结论】在高肥和适肥条件下,参试小麦品种均有叶片非顺序衰老的发生,且生育后期小麦叶片的非顺序衰老有利于籽粒的充实。(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同化物转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来源于‘珍汕97’和‘明恢63’重组自交系群体的4个家系R46、R94、R118和R232为材料,在低氮和高氮处理下分析了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形态解剖特征及其与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家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量表现出基因型差异。增施氮肥分别增加了大、小维管束的数量、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大、小维管束的数量、总横截面积分别与茎鞘NSC转运、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显着正相关,小维管束的相关系数高于大维管束;小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与茎鞘NSC转运显着正相关,而大维管束无显着相关性;小维管束与大小维管束的总数量比、总横截面积比、总韧皮部面积比、以及小维管束韧皮部面积与大小维管束总横截面积比分别与茎鞘NSC转运、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正相关,而大维管束表现为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小维管束对茎鞘NSC转运和产量形成的作用比大维管束大,大、小维管束韧皮部在茎鞘NSC转运中的功能差异可能是主要原因。因此,选择穗颈维管束多且小维管束多的水稻品种或采用适当栽培管理改良维管束特征,尤其是增加小维管束数量和韧皮部面积有利于茎鞘NSC向籽粒转运和增加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化物转运论文参考文献
[1].张鑫.外源ABA对花后干旱胁迫下小麦光能利用及同化物转运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9
[2].李国辉,张国,崔克辉.水稻穗颈维管束特征及其与茎鞘同化物转运和产量的关系[J].植物生理学报.2019
[3].陈炜,李红兵,邓西平.旱作栽培条件下源库调控对冬小麦茎秆节间同化物转运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9
[4].杨建昌,张建华.促进稻麦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途径与机制[J].科学通报.2018
[5].张彩霞.高温影响水稻韧皮部同化物转运及代谢的作用机制及调控[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6].张彩霞,符冠富,奉保华,陈婷婷,陶龙兴.水稻同化物转运及其对逆境胁迫响应的机理[J].中国农业气象.2018
[7].徐云姬,许阳东,李银银,钱希旸,王志琴.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花后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8
[8].米慧聪,谢双泽,李跃,丁寒,吕金印.水分亏缺对小麦灌浆中后期穗部光合特性和~(14)C-同化物转运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7
[9].岳胜钱.牡丹光合同化物韧皮部转运的细胞学路径[D].河南农业大学.2016
[10].黄薇,杨霞,易华,刘党校,苗芳.肥力对冬小麦顺序和非顺序衰老茎同化物积累和转运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